章三六零 内中原委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一群优秀的人中间,只有放纵到底和一样优秀两个选择,而当年李昭圭就选择了后者。

长久以来,李昭圭都是李家唯一的男丁,因为其是英王一脉,不涉及储位,父亲又不在身边的缘故,因此自幼被就悉心培养,其本人也足够争气,成长为李氏家族中第三代的佼佼者。

但问题就在于,他已经是一国之君,无人为他遮风挡雨,想要有所作为,就要有所折损。

李君华等三人不懂什么叫雍正、乾隆,这是这个世界上,唯有李明勋和李君威父子二人知道的真实历史,而这也恰恰说明了此时李昭圭的处境。

李君威支持自己的侄子继承长兄的事业,并不期望这个侄子能有多大的作为,因为他是印度的皇帝,注定会被帝国一方压制。帝国不希望印度的皇帝是成吉思汗、忽必烈,而李君威则希望他的侄子可以做一个无为而治的汉文帝,或者当一个混吃等死的乾隆爷。

可李昭圭本人是有一定政治抱负的,作为封建集权帝国的皇帝,他注定把印度斯坦帝国视为自己的家天下,李昭圭不想争霸于世界,但却想内部的改革与进步。

在李昭圭看来,帝国崛起太快,处于帝国核心区域的印度斯坦已经无法获得帝国那样的国际地位和世界霸权,但他仍然有机会让他的子民过上富足的生活,甚至说,比帝国百姓还好一些。

毕竟,占据了整个印度河流域和半个恒河流域的印度斯坦帝国,是一个极富自然禀赋的国家,只要内政得当,这个国家的人民仍然可以过的很富足。

但李昭圭不得不面对他父亲留下来的军功贵族的影响。

当年李君度选择印度,而舍弃的美洲,是幻想将来有一天统一次大陆,还可以携百万之众,提刀上京,再夺帝位。当然,这注定是南柯一梦了。

而李君度选择次大陆之后,向父亲讨教这条道路如何走,父子二人商议得出的结果是,李君度本身所具备的能力,对于开疆拓土建立帝国来说是足够的,甚至李明勋都觉得自己未必有儿子那种能力。

也就是说,建立一个帝国,李君度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如何治理一个帝国。

但李明勋也没有这样的经验,因为他掌握权力的那三十年,也一直是在打天下,内政方面,多是交给义兄林诚和义子李海打理。更重要的是,李明勋建立的国家,是一个以军功贵族为核心,以资产阶级为经济基础的国家,而很显然的是,在印度建立一个国家,必然是封建皇权的国家。

李明勋自己都没正儿八经的当一回封建君主,又如何教自己的儿子呢?

好在,李明勋为自己的长子找了一群好老实,在帝国八年,皇室分家的时候,帝国是有一批懂的治理封建国家的人才的。这些人才非常专业,甚至说,没有人比他们更为专业,因为他们原来的身份就是皇帝、亲贵和朝廷大臣。

这批所谓的人才就是帝国在战争中俘虏的满清与朱明两个朝廷高官贵族,全部在昌平战犯管理所改造,而且李明勋认为,李君度最好的老师就是顺治和那些八旗贵族,因为长子如果入主次大陆,和满清入主中原差不多,都是以小治大,以异族统治土著民族。

事实就是,李君度几次三番拜访管理所,向包括顺治在内的满洲贵族取经,而在帝国二十年后,其建立的印度斯坦帝国,其政治体制,也充满了满清的味道。

比如满清的国本是满洲,而印度斯坦的国本则是华族,这个华族并非只是汉族,汉族只是其中的大部分,还有当时对李君度事业有着极大帮助的叶尔羌民族。

而满清最为依仗的军队是八旗,而李君度以八旗制度为蓝本,建立了十万户。

这十万户的来源就比较复杂的,他们身上的共同标签只有游牧民族和天方教信仰。

早期的万户来源是河中之地的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普什图人、波斯人和少量哈萨克人。这些是当年李君度在河中之地积攒的基本盘,他们与华族构成了十万户中的上三万户。

而下七万户的来源就很复杂的,其主体基本上裕王李君威的赠予。

裕王西征中亚、南俄大草原与李君度建立印度斯坦帝国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当时裕王李君威在其征服的区域实行的政策是要地不要人。李君威发现,帝国已经彻底控制的蒙古各部拥有非常强大的战略机动能力,因此利用蒙古骑兵和少量帝国精锐,就横扫了亚欧大陆核心区域,但却不接受这些新征服区域的天方教民族。

如果按照蒙古人的传统,高于车轮的男人一律都杀了,也就能形成换血。可李君威没有这么做,他把新征服区域内广泛分布的哈萨克各部、鞑靼人等天方教民族中的男人全都打包送去了印度,把女人、孩子则分别赏赐给了参与西征的,建立功勋的蒙古勋贵。

而这些中亚、南俄的草原天方教民族,都是能拉弓射箭的好汉,天生的战士,他们进入李君度的体系,为其打下了天下,成为了功臣,并且在战争中获得了土地、宅院和女人,组成了七万户。

满清统治中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得到了蒙古各部的支持,称之为满蒙一家。这一点在印度斯坦帝国也有体现,李君度入主印度之后,选择了锡克族这类武德充沛的民族,通过联姻、授地等方式,获得其支持,这些在次大陆是少数民族,却为印度斯坦帝国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军队。

此外,与满清入关之后拉拢汉人地主士大夫一样,李君度入主次大陆,只是在北部进行了血腥的屠杀,来彰显自己的武威,震慑抵抗者,建国之后,立刻对次大陆上所有民族的土邦领主施以怀柔政策。

因此,李君度建立自己的帝国,除了军事征服还有政治收买,前者诞生了新生的军事贵族——华族和十万户,而后者则保留了旧体制下的诸多封建领主。

这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印度斯坦帝国拥有大量的特权阶层,这些特权阶层垄断了朝廷的职位,拥有政治、经济上的诸多特权。虽然几乎所有的封建国家都是如此,但同样如此是,这样一个国家会快速的腐化。

尤其是李君度的去世,伴随着印度斯坦帝国最后的征服结束,更是加速了这种腐化。

如果李昭圭只是想维持统治,做一个乾隆式的君主的话,那么他什么都不用做,只管享乐就是了,其一辈子挥霍,也不会挥霍完这个国家,但问题是,李昭圭想要有所作为。

印度斯坦帝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其所生产的棉花是这个时代最为紧俏的商品。但是位于印度河中上游平原生产的棉花却需要铁路才能运输到海边港口,但李昭圭发现,自己的帝国却修筑不了这条铁路,主要的原因不是技术,而是投资与土地问题。

而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了那些正在快速堕落,享受特权却不用承担责任的特权阶层。于是,李昭圭想要做一回雍正,要摊丁入亩,要特权阶层和普通人一样当差纳粮,但这些显然触动了特权阶层的利益,推行起来极为困难,也引发了印度斯坦帝国内部对皇帝的不满。

李君威一开始不担心着这个,但他发现,自己那个儿子李昭奕在李昭圭主导的改革之中选择了沉默,甚至在某些时候站在了李昭圭的对立面,而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因为只有李君威父子知道,李昭圭的这个皇位是怎么来的。

李君度不喜欢自己的长子李昭圭,不是因为他不优秀,只是因为他的为人处世太像抢走自己皇位的二弟了,这是李君度一辈子都没迈过去的坎,他讨厌二弟的一切,一切的一切。

相反,他极为喜欢名义上是自己儿子的侄子李昭奕,或许也有爱屋及乌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李昭奕活脱脱的就是年轻版的他。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李君度是要把皇位传递给李昭奕的,但李君威在印度,明确表示了要支持李昭圭,于是李君度耍了一个手段,他故意在传旨诏书上写了要传位李昭奕,但却提前告诉李昭奕,在他死后要支持李昭圭当皇帝。

这样就获得皆大欢喜的局面,事实证明,至少到目前为止,一切都还在他算计之中。当时李君度就告诉李昭奕,应该让自己的儿子李昭圭当十年到十五年的皇帝,这段时间,两国友好,李昭奕可以培植自己的势力,然后找一个机会,夺了李昭圭的皇位。

而今年,就是李昭圭登基十周年。

但李君度算漏的还是他的弟弟,李君威。

李君度让李昭奕拥立李昭圭当皇帝,获得了李昭圭的全部信任,但李君威是不相信这里面的忠诚,或者说,李君威这个人对忠诚这两个字就完全不认可。

按照李君威的逻辑,假设李昭奕真的忠诚于侄子,应该在这场改革中与他站在一起,或者冒死直谏。除了这两种态度,其余的都是有二心的表现。

李君威确实不知道当年李君度算计,但那传位于昭奕的诏书,他是亲眼看过的。早些年因为长兄的离世,他也一直没多想,但算计、阴谋这种事,最架不住的就是回想。按理说,李昭奕曾经涉及储位,新皇继位之后,应该明哲保身才是。

如果是旁人,没有证据,肯定不会异动,但李君威不需要证据,他只需要自己的判断是理性和全面的就可以。

而李君威细细筹划了这件事,但他最终发现,李昭圭和李昭奕的兄弟感情太深,而对李昭奕下手还涉及到两国邦交关系,由此种种,李君威最终还是选择了简单粗暴的办法——想办法把李昭奕骗到帝国来,直接认祖归宗,一切就都解决了。

原因其实特别简单,李君威这个名字,在印度斯坦帝国简直就是洪水猛兽一般的存在,印度斯坦帝国的那些权贵阶层,对其的印象都是很差。即便是印度斯坦帝国的两位皇帝,都视李君威为至亲之人。

早年李君度尚未立国,李君威前去河中之地商事,那地位就如同副王,仅仅是因为对这个弟弟不尊重,李君度就收拾了一批人,甚至李君度在已经有儿子的情况下,还依然宣称,如果自己不幸早逝,那一切基业都由幼弟君威继承支配。

当然,这些行为和言论,主要是针对李君华的,李君度一辈子最不能接受的是自己的东西被二弟给抢走了,而如果自己死了,唯一可以避免的就是三弟来抢。

对于上三万户和华族来说,当年他们是支持李昭瑢为李君度继承人的,结果,李君威一来,昭瑢回申京继承英王爵位了,一个陌生的李昭圭来了,烧了多年的热灶被李君威一泡尿浇灭了,他们如何不恨。

而下七万户就更简单了,李君威灭了他们的国、分了他们的家、夺了他们的产,害的他们国破家亡流浪次大陆,这是血海深仇啊。

所以除了后族之外,在印度,李君威就是洪水猛兽,人人都敢怒不敢言。

正是明白这一点,李君威想,只要公开李昭奕是自己的儿子,他的政治生涯也就结束了,也就不会对自己侄子的皇位产生威胁。

但从阿格拉号邮轮先至后走来看,多半是李昭奕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提前防范了。

李海和林君弘弄清楚原委和其中的逻辑链条,两个人对视一眼,都是无奈耸肩,二人的意思都一样,都觉得李家人真够怪的,不疼儿子疼侄子,亲生的不如兄弟生的。

但二人也只是想想,可是一句话也不敢说出来,现在的难题在于,李昭奕假设真的看破李君威的算计,他会怎么做?

章一一九 夺地章三七三 奔马 奔哪?章一七四 你大爷章三一三 更多的安排章一一八 突击 突击章一零三 一路向西章六五 及时雨李明勋章二七一 普鲁士方面章一七四 自家祖坟自家刨章二一二 明暗把戏章四七一 南美章一八八 选择章五二 西南章四二六 实情章三四九 国营联运章八十 帮助国姓章一八二 乡试章一六八 末路穷途章五 长梢弓与穆什克特章一五八 对奥国策章七四 满清应对——分藩章三七七 招募章三三八 死亡之夜章一九二 特别行政区章五 长梢弓与穆什克特章一零三 巧夺苏州章二三零 禅位章二十 社团应对章一零七 呵呵,男人!章十 虎尾珑社章五零七 南洋民乱章二百 各方章八三 接触与准备章四四三 苏伊士运河章三十 北洋要塞 海洋岛章二一三 战争边缘章六 军制章二七 奋父祖之余烈章三三 不得不战的理由章四五 突然袭击章三六 江南崩局章三九八 军事合作章三九六 林君弘章八八 元老争辩章六二 考试制度章三四二 一个天才章二九 结交章三六 横扫全鲁章七三 环印、澳贸易船队 西澳章二六零 为战争而结束战争章一零二 ‘洗劫’盟友章一六三 原地爆炸章二零四 李君度的老师章四八八 为何而哭章二三 先下一程章四四三 中途市章一九二 特别行政区章十八 海盗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职业章二十 社团应对章一九六 意外章三三七 暗斗章八十 帮助国姓章七三 四方战广东章一六五 斗智也斗勇章四九八 无国之人章五五 献女章五十 以死相拼章一三八 换俘章一七二 请降章三七二 革新派章一六五 大决战章一六三 救出章三六三 费尔干纳章六三 酒瓶炮和西瓜弹章一二五 明帝的价值章二八八 被沙皇利用章一零四 重磅的礼物章三三 千里追击章二七 山东攻略章二一 不见章三九七 礼仪章七五 孩子章一七五 赠书章七六 结发章四六六 军机会议章一八二 外交活动章一零八 被土豆击败的战舰章九八 关原之战 下章三一七 治沙章六 缘由章四二一 最后的岁月 上章四八零 海外事务部章五零四 苏伊士运河传销化章一二五 内部敌人章一八零 毒蛇与笼中蛇章三四二 要和亲大家一起来章四一四 帝国的贵族章二二一 卡尔洛章一八六 义士之后章十五 天可汗
章一一九 夺地章三七三 奔马 奔哪?章一七四 你大爷章三一三 更多的安排章一一八 突击 突击章一零三 一路向西章六五 及时雨李明勋章二七一 普鲁士方面章一七四 自家祖坟自家刨章二一二 明暗把戏章四七一 南美章一八八 选择章五二 西南章四二六 实情章三四九 国营联运章八十 帮助国姓章一八二 乡试章一六八 末路穷途章五 长梢弓与穆什克特章一五八 对奥国策章七四 满清应对——分藩章三七七 招募章三三八 死亡之夜章一九二 特别行政区章五 长梢弓与穆什克特章一零三 巧夺苏州章二三零 禅位章二十 社团应对章一零七 呵呵,男人!章十 虎尾珑社章五零七 南洋民乱章二百 各方章八三 接触与准备章四四三 苏伊士运河章三十 北洋要塞 海洋岛章二一三 战争边缘章六 军制章二七 奋父祖之余烈章三三 不得不战的理由章四五 突然袭击章三六 江南崩局章三九八 军事合作章三九六 林君弘章八八 元老争辩章六二 考试制度章三四二 一个天才章二九 结交章三六 横扫全鲁章七三 环印、澳贸易船队 西澳章二六零 为战争而结束战争章一零二 ‘洗劫’盟友章一六三 原地爆炸章二零四 李君度的老师章四八八 为何而哭章二三 先下一程章四四三 中途市章一九二 特别行政区章十八 海盗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职业章二十 社团应对章一九六 意外章三三七 暗斗章八十 帮助国姓章七三 四方战广东章一六五 斗智也斗勇章四九八 无国之人章五五 献女章五十 以死相拼章一三八 换俘章一七二 请降章三七二 革新派章一六五 大决战章一六三 救出章三六三 费尔干纳章六三 酒瓶炮和西瓜弹章一二五 明帝的价值章二八八 被沙皇利用章一零四 重磅的礼物章三三 千里追击章二七 山东攻略章二一 不见章三九七 礼仪章七五 孩子章一七五 赠书章七六 结发章四六六 军机会议章一八二 外交活动章一零八 被土豆击败的战舰章九八 关原之战 下章三一七 治沙章六 缘由章四二一 最后的岁月 上章四八零 海外事务部章五零四 苏伊士运河传销化章一二五 内部敌人章一八零 毒蛇与笼中蛇章三四二 要和亲大家一起来章四一四 帝国的贵族章二二一 卡尔洛章一八六 义士之后章十五 天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