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工农

武功侯赵佗与太子扶苏于府中秘谈一日。

待到数日后,太子正式向始皇帝上书建言,欲划分天下徭役、兵役区域。

“北人戍北,南人戍南?”

秦宫深处,始皇帝再度打量着扶苏奏上来的文书,咀嚼着奏疏里所提议施行的政策。

今日的大朝会上,太子扶苏公开上书,引得群臣一阵议论。

说是议论,其实也没什么反对意见。

因为这事情只需要仔细思量,就能发现扶苏说的很有道理。

特别是太子这一次上书准备的十分充分,在奏疏里罗列了许多数据。

比如上一次秦军征伐河西时,从关中和蜀地征调兵卒和役夫一路耗费的粮食数据,以及从齐鲁之地征调兵卒役夫耗费的粮食数据,还有相关人员的病死人数之类的数据对比。

这些用新推广的秦数罗列的数据,无不显示着从遥远之地征调兵卒役夫,耗时极长,损耗极大,病死率很高,确实是一件事倍功半的事情。

秦国一向注重实际利益,之前皇帝和众公卿的思维还没有彻底从统一前的区域型国家,转变到统一后的大一统王朝。依旧按照老规矩行事,结果徒增损耗。

现在被太子一点破此事,朝中就有不少公卿当场站出来附和。

最激动的还不是太子的岳丈李斯,而是王戊。

太子手里的数据有一部分就是他提供的。

作为掌管天下农业税收的治粟内史,王戊这几年为了填皇帝征战的窟窿,头发都不知道掉了多少,每多浪费一石粮食,那都是在要他的命啊。

虽然实行分区域徭役的政策后,会减免一些地方的赋税,但相比路途上的大量损耗,还是会多不少剩余的。

有节省粮食的妙招,他自然是举双手双脚的支持了。

“臣王戊认为太子之言,实乃利国利民之良策也!”

王戊之后,其他众卿大都觉得太子之策可行。

见到众臣皆称善。

始皇帝也没有拆自家儿子的台,在朝会上点头拍板下来。

他下诏命太尉府对这次攻打百越的兵员征调进行优化,尽量多选南方之人,同时治粟内史府则商议相应的减免赋税政策。

说实行就实行。

雷厉风行,正是秦国的一贯作风。

只是等到下完朝会回到宫中后,始皇帝又感觉有些不对起来。

划分天下徭役、兵役的政策乍看之下,确实像扶苏能想出来的,但他还是有些疑惑。

始皇帝转头看向殿旁侍立的赵高。

“尚书令,将太子之前的文书呈送一些给朕。对了,还有廷尉和武功侯的也一起。”

“唯。”

赵高领命,走到殿门口,转述给自己手下的尚书仆射。

目送那黄姓的尚书仆射走远,赵高眼皮不由自主的跳了跳。

尚书仆射。

幸好这位置已经换了人,要还是那位廷尉之子担任的话。

他赵高这个新任的尚书令,绝对是每天都要心惊肉跳,不得一刻安寝。

尚书令的位置,是始皇帝受伤后,鲜少再乘车外出,又需要赵高帮他润笔批改文书。所以干脆将他从中车府令平调为专管文书的尚书令,这样赵高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给皇帝代笔了。

“这秦国的重要文书,大半都是我赵高批复的。许多政策,皇帝也是问过我意见后决定的!”

赵高对此很沉迷。

他回头,看向低着脑袋打量文书的始皇帝。

“如果能一直这样下去就好了。皇帝永远当他的皇帝,我赵高,也能永远的呆在这个国家的权力中央。”

不一会儿,尚书仆射便送来一堆太子、武功侯和廷尉之前的文书,赵高转呈给始皇帝。

始皇帝将三人的奏疏拿来详细对比,颇有认真推理的模样。

很快他就笑起来:“这武功侯有些意思啊,这么好的建言不自己开口提出来,反而让太子来,他这是想要帮太子树立贤能有才的名声吗?”

听到这话,赵高眉眼微动。

从始皇帝的语气来看,似乎并不反感赵佗如此做。

“太子日后若是登基当了皇帝,武功侯是他的妹夫,想来定会做辅政之臣,依旧权倾朝野。而我赵高呢?”

赵高看着面前的皇帝,心中升起一抹恐惧。

“没有了皇帝,我赵高什么都不是。”

……

始皇帝的疑惑,很快就得到了解决了。

赵佗之所以将区域划分的策略交给太子提出,是因为他有一个更加重要的足以改变国势的建言提出。

在数日后的大朝会上,赵佗以少府之职正式上书,提出了两个重要建议。

“编百工、农学之书。”

“仿照文法学室,兴农学、工学室。天下农人、匠人若能通过工、农学室考核,便拥有成为相应工、农之官的资格。”

通过工、农学室的考核后,就可以做官?

众臣听得面面相觑,不少人眼露震惊。

就连帝榻上的始皇帝也是眯起了眼睛,神色变得凝重起来

武功侯这个建议,是要改变秦国的任官政策啊。

在秦国想要做官,除了皇帝征辟外,大抵就是通过相应爵位任职,和走学室文法吏的路子。

现在武功侯要搞一个工、农学室,让普通的工匠和农夫通过工、农的学室考核,也能成为官吏,这相当于是新开辟了一条做官的道路。

廷尉李斯心脏砰砰直跳,胸膛不停起伏。秦国的原有学室,是专门培养文法吏用的,教授的就是秦法秦律。

通过考核的学室子弟可以担任各郡县的基层官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些子弟都是法家的力量。

这也是法家能够在秦国一家独大,拥有超然地位的重要原因,因为他们掌握着能够比肩军功爵制度的一条做官出路。

让天下黔首想要做官为吏,除了去战场立功打仗外,就只能投入学室中,成为一名学法的弟子。

但现在武功侯突然搞这一招,这是要抢他法家的大蛋糕啊。

赵佗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武功侯这是想兴盛公输般一脉!”

李斯脑海中瞬间想起那个无所不能的公输般名号,立刻猜到了赵佗的目的。

公输般是天下名匠,百工中的真正杰出人物,单纯以发明创造的方面来讲,就连墨子也不及他。

但在诸子百家中,人们提到“工匠精神”,只会提到墨子,而非公输般。

其中原因是什么。

不就是因为墨子有传人,有传承的墨家能够发扬墨子的思想,让他能够天下皆知。

公输般却仿佛是昙花一现的人物,陨落之后,再无半分声响。

不过这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现在因为赵佗这个公输子传人的出现,凭着公输子残卷,弄出了种种神奇造物,使得公输般之名响彻天下,甚至还反压住了墨子。

有了名,自然就想要实。

在李斯看来,赵佗或许就是这样的打算。

他要利用公输般为名头编撰百工之书,同时为天下工匠开辟一条做官的通道,弄一个“公输家”出来,以跻身诸子百家之列。

至于同时提到农家,恐怕只是个障眼法,是为了他想兴盛的“公输家”来打掩护。

“赵佗这小子,居然想要趁机开宗立派,好大的野心啊!”

李斯深深吸了口气,看着赵佗的目光满是忌惮。

他猜到了赵佗的目的,但还真不好反对。

因为此刻的武功侯,正在朝堂上大谈百工和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

其中农为国本,无需过多的质疑。

至于百工之业,赵佗当场举出了巨砲、曲辕犁、造纸、骑兵三宝、百炼钢等种种新式器物对国家的强大作用。件件皆有实物和案例相证,让人无法进行反驳。

“臣以为,工、农乃是国家之本,本强则国强。我大秦若想日趋富强,当重视此道才行,上至中央少府和治粟内史,下至天下各郡县之工师、田典等职,皆当优中择优方可。”

说完重要性后,赵佗又举出了两个开设工、农学室的必要性出来。

“关中推行沤肥法,收效颇丰,但想推广到辽远的齐地、燕地,则十分困难与缓慢。虽有文书传送,但当地的田典在施行中不一定能够理解和准确的实施,不免造成效率低下,耽误生产。”

“如果通过学室的系统学习,教授出一批掌握了沤肥法、曲辕犁以及各种农业生产技术的弟子。待他们学成后,派遣到各郡县成为田典官吏,教授当地人的农业生产,一定能使得我秦国的农产日益增强。”

“农业如此,百工也是如此。少府去年研制出的百炼钢技术,能够熟练的工匠数量并不多,偏远的郡县一时间很难传过去。但如果通过开设学室,将相应的技术进行总结,培养出更多的掌握这类先进技术的工匠,再让他们前去各郡县担任工师职务,是否能够快速的推进技术传播呢?”

武功侯声音慷慨激昂,做出了最后的总结。

“兴建农学、工学等学室,培养相应的人才。让他们掌握系统的百工和农学技巧,通过考核之后,下派到各郡县任职为当地工师、田典等职务,必定可以将更加高效和系统的方法带到天下各处,如此则我大秦必将百工兴盛,农产日强!”

朝堂之上,鸦雀无声。

武功侯所言句句在理,就算有人想反对,也没有反对的理由啊。

不同于儒家、黄老之类的形而上的学说。农业和百工,都是落到实处的,是强国之本,推广这些的好处,只要是个正常人都能看出来。

“诸卿以为如何?”

始皇帝并未下决定,而是一如既往的将问题抛开朝堂众臣。

“儿臣以为武功侯之策实乃强国利民之策,可行。”

太子扶苏出来站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治粟内史王戊立刻跟上,对他来说,只要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让他治粟内史府每年能收到的粮食变多,那他王戊就绝对赞成。

“武功侯的策略,每次都有利于我,真乃大大的好人!”

王戊看向赵佗的目光,甚至还有些感激。

眼见太子和治粟内史都附和了。

两位丞相和其他几位重臣自然不会不开眼,纷纷表示赞同。

廷尉李斯在心中幽幽一叹。

如果赵佗的提议换成其他学说,比如要搞什么儒家、或是道家的学室,他绝对要站出来进行驳斥。

但现在嘛。

“农为国本,工为骨干,而且他们通过考核出来做的也是工师、田典之类的小吏,于大体无碍。老夫忍了。”

李斯咬了咬牙,也拱手道:“臣附议。”

赵佗的提议,没什么人反对。

始皇帝打量了赵佗一眼,又看了扶苏一眼。

赵佗的策略于国有好处,他这个皇帝自无不肯。

始皇帝笑道:“既然众卿皆言可,那少府和治粟内史这几日便给朕拿出一个章程来吧。”

“臣遵旨!”

赵佗立刻拱手应诺,眼中闪过兴奋的神色。

成功了!

果然工农才是社会的基础,以这两者来开头,没人能够反对。

工农子弟,就是他赵佗改造这个时代的先驱!

第176章 菑县第286章 赵佗将军第224章 钓鱼第156章 城下之战第321章 睢水骂战第60章 乡邑第797章 君恙第128章 蒙毅第411章 秦王震怒第2章 秦舞阳第302章 齐楚兵势第416章 族弟赵说第792章 战死第351章 东征伪王第147章 亡命第261章 泗水大战第767章 覆巢第550章 双靡翕侯第812章 义士第19章 公主第112章 定策第791章 反钓第361章 四面楚歌第279章 秦以牛耕第659章 寻仙梦断第110章 齐楚何先第437章 迷惑齐国第787章 诅咒第295章 坚壁自守第616章 拒绝皇帝第168章 五大夫第820章 重用第769章 一秦敌十越第97章 爵制第747章 攻策第277章 公子身份第592章 万事俱备第119章 赵中郎第143章 喇叭战术第727章 建议第83章 甘棠第825章 变故第676章 群羊第493章 赵佗加冠第769章 一秦敌十越第87章 大胆想法第588章 玩弄大将第22章 鹿鸣第204章 刘季自刎第572章 大兴土木第144章 各怀心思第841章 制度第144章 各怀心思第338章 兵临楚都第330章 战后赏罚第227章 悔意第424章 两王同车第105章 中车府令第660章 朕与赵佗共长生第325章 隘路七垒第637章 坑杀方士第111章 辞相第530章 火烧西南第401章 李由南征第81章 质疑第448章 三十万齐军第763章 小目标第696章 外孙第666章 鼎于何处第64章 宋意第367章 城濮兵术第548章 武刚车阵第144章 各怀心思第398章 二世人选第40章 巡营第239章 公子启第799章 抉择第320章 楚将染病第535章 乌氏倮第434章 燕王落马第615章 皇帝之欲第762章 南越王第621章 复征西南第467章 死即五鼎烹第603章 双王战殁第654章 武功真身第20章 秦王第699章 储君第824章 黄石第198章 李户将第762章 南越王第734章 痛惜第466章 砲轰临淄第617章 朕全都要第39章 军营第387章 居安思危第312章 十万齐军第654章 武功真身第845章 落幕(大结局)第272章 李斯之怨
第176章 菑县第286章 赵佗将军第224章 钓鱼第156章 城下之战第321章 睢水骂战第60章 乡邑第797章 君恙第128章 蒙毅第411章 秦王震怒第2章 秦舞阳第302章 齐楚兵势第416章 族弟赵说第792章 战死第351章 东征伪王第147章 亡命第261章 泗水大战第767章 覆巢第550章 双靡翕侯第812章 义士第19章 公主第112章 定策第791章 反钓第361章 四面楚歌第279章 秦以牛耕第659章 寻仙梦断第110章 齐楚何先第437章 迷惑齐国第787章 诅咒第295章 坚壁自守第616章 拒绝皇帝第168章 五大夫第820章 重用第769章 一秦敌十越第97章 爵制第747章 攻策第277章 公子身份第592章 万事俱备第119章 赵中郎第143章 喇叭战术第727章 建议第83章 甘棠第825章 变故第676章 群羊第493章 赵佗加冠第769章 一秦敌十越第87章 大胆想法第588章 玩弄大将第22章 鹿鸣第204章 刘季自刎第572章 大兴土木第144章 各怀心思第841章 制度第144章 各怀心思第338章 兵临楚都第330章 战后赏罚第227章 悔意第424章 两王同车第105章 中车府令第660章 朕与赵佗共长生第325章 隘路七垒第637章 坑杀方士第111章 辞相第530章 火烧西南第401章 李由南征第81章 质疑第448章 三十万齐军第763章 小目标第696章 外孙第666章 鼎于何处第64章 宋意第367章 城濮兵术第548章 武刚车阵第144章 各怀心思第398章 二世人选第40章 巡营第239章 公子启第799章 抉择第320章 楚将染病第535章 乌氏倮第434章 燕王落马第615章 皇帝之欲第762章 南越王第621章 复征西南第467章 死即五鼎烹第603章 双王战殁第654章 武功真身第20章 秦王第699章 储君第824章 黄石第198章 李户将第762章 南越王第734章 痛惜第466章 砲轰临淄第617章 朕全都要第39章 军营第387章 居安思危第312章 十万齐军第654章 武功真身第845章 落幕(大结局)第272章 李斯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