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十里小才、万里人杰

“老师,老师,有人找您。”洛阳城司隶学府内,一身灰衣,手捧书卷的文士抬起头,听见自己所教学子走进屋内,并低声说着。

“何人?”灰衣文士是学府内的讲师,将手中书卷放下,略微皱眉开口问道。

听其言,学生恭谨答道:“来人称是老师族兄。”

“兄长?”灰衣文士眉宇间闪过丝丝诧异,起身向屋外走去:“你们都回去自学,为师去去便回,稍后还有考校!”

听得此言,一众以为可以‘放假’的学子无不扫兴,还是要读书啊。但师命不可违,只能耷拉着脑袋走回讲堂,读书的读书,练字的练字。

洛阳学府虽然不及毋极学府,但也不是谁都能进来的,除了老师、学生外,就是在学府内打杂的,都只能从后院小『门』进出,管理可谓严谨。

走至府外,灰衣人便看到了自家兄长,当即走出去,颔首笑道:“兄长不在家中安乐,怎么想着前来看小弟了?”

“仲达,今日难得来洛阳,陪为兄出去喝一杯。”说话的,正是河内司马家的小辈老大,司马朗。说是小辈,但他年岁可不低了,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在洛阳还是都城时,就已经出仕为官了,只不过因为洛阳董卓之变,又弃官归乡。

而司马朗的弟弟中,表字‘仲达’的,那就只会是一人,司马懿,司马仲达了。司马懿会呆在学府内教学,也是他故意为之,暂时他还没出仕的心思。

“如此甚好。”司马懿笑了笑,知道自家大哥此来肯定是有要事,但也不点破,随司马朗离开学府,沿着洛阳街道便向远处走去。

“当年的洛阳,也不及现在繁华。”于大街上走着,因为快要秋收,所以不时就能看到面带笑意的百姓走过,往来间的人流,几乎看不到面『色』愁苦的。

司马懿来学府‘上班’已经有不少年头了,所以对洛阳也是熟悉的很,自然知道这些年洛阳的变化有多大。刚从袁绍手中夺下时,洛阳几乎看不出半点帝都应有的气派与沉淀,现如今,若非那皇宫已成空室,想必都还以为此处是帝都吧。

望着往来百姓,司马懿点头道:“田元晧之才俊,大汉少有,司隶一地的恢复,此人居功至伟。”说罢,似是感慨的又摇了摇头。

“仲达不比他差。”司马朗对自己弟弟的本事也是很清楚的,指了指前方的一处酒楼,笑着说道:“这酒楼,前年来时尚未得见,进去瞧瞧。”

司马懿对这些无所谓,也就点头跟着哥哥走了进去,以两人的身份,是不会在大厅中吃东西的,选了二楼一处幽静偏角的隔间,才满意入座。

这时候的隔间其实没什么隔音效果,只有两扇屏风挡着,除了好看并没其他优点。但这一点很是符合士族子弟好面子的『性』格,所以大多数酒楼便选了屏风为隔墙。

趁着酒菜未上,司马朗开口问道:“仲达,你以为如今大汉形势如何?”

司马懿摇头低叹:“分分合合,朝代更替,乃大势所趋,人力不可挡。”因为是与自家兄长说话,所以很多事情必须说的很深,直接点不会太累。

“是啊。”司马朗也清楚这一点,也正是清楚,所以当初天子被劫去长安后,他就干脆回家‘养老’了。一方面是静观变局,一方面是保持着游离各方实力以外的姿态。

“兄长为何有此问?”司马懿『摸』了『摸』才长出没多少的胡渣,眯眼说道。

司马朗眉头一拧,见有『侍』者端着食盘走来并没说话,知道吃食放下,『侍』者走人后,才缓缓开口:“如今毋极甄尧,囊括大半天下,又如何?”

“覆之,无可图。”简短四字,是司马懿对甄尧的评价。若是不明白的人,肯定以为司马懿说的是甄尧现在手中握有的权势,很难让人撼动。但司马朗知道,自家小弟说的是甄家,或者说甄尧的势力,那种在大汉士族中,所拥有的势力。

因为甄尧与甄宓的婚事,孔昱、蔡邕等人也是在大汉上层人中,将甄尧的身世彻底公开,并且表示支持甄尧。这样一来,原本仅仅是异军突起、根基不稳的甄家小辈,就成了大汉先儒之后,众多当代大儒之友,可想而知,甄尧在士林中的地位究竟有多高。

袁绍因为是李膺的『女』婿,而被许多文士所推崇,而甄尧,是杜密在世间唯一的儿子,虽然过继给了甄家,但他体内,就是流着杜家血『液』。他的出现,对如今士坛,影响多大?

换做曹『操』、孙权,司马懿完全能做到,想理就理,不想理我就躲一边。可如今大汉最强势的诸侯是甄尧,是手中权势,自身影响力均为大汉之最的人物,司马懿给他做评价,却是不得不慎之又慎。

“即便可图,又如何能做?此念万万不可有。”司马朗倒是被自家小弟的话给吓到了,当今形势下,还想着颠覆甄家的人能有几个?就算是曹『操』恐怕也有心无力。

司马懿随即哂笑两声,他知道自己大哥什么都好,就是思维依旧陈旧的很,眼下正是改换朝代之际,即便做不到,想想有何不对。

不过这些话司马懿也不会说出来,只是拿起酒壶,给大哥和自己斟酒。这番动作,也就表明他暂时不想谈这些事情,兄弟难得见面,好吃好喝一顿再说。

其实,兄弟间除去了闲聊朝堂之事,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说的,比如现在老家怎么样了,家中长辈如何如何。而司马懿到现在都没有娶妻,身为老大,司马朗觉得自己有必要给弟弟把这事办妥当了,马上又言及自己知晓的,哪个大家族有哪些很好的待嫁闺阁的妹子。

一直闲聊了大半时辰,从正午一直吃到子时过去,实在不想听大哥说什么『女』人的事情,司马懿才开口道:“兄长今日来,可是为了毋极之事?莫非近日有何变动?”

司马朗摇头一笑,自己总算占了次上风,低声道:“仲达可知,毋极已然出兵辽东?”

司马懿虽然整天都只是在学府里教书,但消息也不闭塞,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清楚。

司马朗再次开口,语气却是重了三分:“那仲达便应该晓得,甄尧长子昂,此番随军前去了。以此来看,甄昂日后继任,已成定局。”

司马懿依旧没有说话,他在琢磨一件事,那就是自家兄长来此的目的。既然提到甄昂,而且是甄家最有可能的继承人,想想现在甄昂才多大,司马懿心中便有底了。

“兄长之意,是要懿前往毋极出仕?教习甄家长子?”不愧是年少老成的家伙,不过片刻就琢磨出了司马朗的话中之意。

“非为兄,而是你我司马一族。”轻轻指了指自己与弟弟,司马朗开口道:“朝代更替,士族起落,我司马一族若无作为,落寞必成定数。”

“为了司马家吗?”司马懿扭头看向一旁酒楼窗外,细语呢喃,片刻后颔首道:“大哥之意,懿省得。”无须说太多,说的多不如做的多,司马懿一直是这么认为的。

“小弟自幼比为兄聪慧,些许小事自然明白。”司马朗先是笑着回应一句,然后又面『色』慎重的开口道:“且记住,妄为不得,甄尧不是那般好糊『弄』的。”

“这些,小弟自然省得。”司马懿面『色』不变,实际上他现在也没什么计划,所以根本提不上任何‘妄为’。一切都得等回去部署之后,再看情况而定。

两兄弟谈完,将司马朗送出城后,司马懿就回转学府了。来到讲堂,扫视着底下正襟危坐的几十名学生,缓缓开口道:“今日你等便散了吧,明日为师会教你等新的知识。”

学生们对于明天学新东西并不是很感兴趣,但现在才刚过中午就能休息,那可是难得的福利,一个个的眼中闪烁着亮『色』,就等司马懿离开后大肆庆贺。

司马懿自己也才二十来岁,比这些十五六岁的少年大不到哪去,但因为『性』格老成,加上一双如凶狼般的眼睛,导致学生都很怕他。哪怕已经宣布了休息,都没人敢动。

宣布完自己的打算,司马懿也不再讲堂多呆,他还得回去准备新的‘教案’,从明天开始,他就要为司马家而努力,换教学内容只是第一步。

在洛阳学府,每个老师带一个班,教学也是有所规定的,当第二日司马懿将洛阳学府的课本换掉,自顾自的讲教新东西时,学府内其他的老师就对他有意见了。

大家都是拿统一的‘课本’做教材,你司马懿就能自己随便教?本来就看司马懿是大家族子弟而不爽的寒『门』教师,这下更是有理由折腾了,似乎就是要做出一副不把你赶出学府,我们就誓不罢休的架子。

最后这事便传到了名誉上的学府院长田丰耳朵里,学府乃自家主公慎重『交』代要特别注意的,田丰也认为这样有助于大汉,自然不会轻怠。

将司马懿找来府上,田老头子『摸』着胡须开口道:“仲达,他们都来老夫这告状,说你胡『乱』教学,败坏学府之名誉,可有此事?”

面对老一辈的大汉名儒,司马懿还是保持了晚辈的恭谦,低身答道:“懿确有删减‘课本’所教内容,但却无败坏学府之事。”

“这一点老夫也相信。”当初能将司马懿收入学府,出任执教年龄段最高的学生,就是看中了这小子的才学,又因为他不肯出仕,否则司马懿早就入仕为官了。“可学府内,众多讲师却与你不和,况且你又随意更改课本与课程,此事老夫也未必能帮你。”

“州牧,懿有一言。”司马懿再次行礼,开口道:“如今大汉几近安定,何须太多智谋高绝、军法韬略娴熟之辈?如今学府内诸多学子,还需八至十年,尚能学成出仕。而那时,大汉或许已然一统,州牧以为晚辈所言为实否?”

田丰捋着短须的手不禁顿了顿,两眼直视司马懿良久,才开口道:“与老夫细说。”

司马懿当即答道:“懿删减学府课本中过于高端之文段,去其兵法韬略之战例。只教众学子其十里文吏之小道,亦是为他们着想。”

“试问,当十数年后,天下太平,众学子肩负旷世之才有何用?十里之才与万里之人杰,所学本就不同。此乃懿一人之偏见,请州牧示下。”

“十里小才,万里人杰?此论老夫记下了。”田丰有些新奇的看了眼司马懿,暗自将他所说于脑海中比较,虽然说未必全对,但亦是有其道理。

“懿,告辞。”司马懿当即躬身,缓步离开州牧府议事屋室。

司马走后,田丰仍旧坐在首座上思索着,约莫半柱香时间,才睁眼叹道:“司马懿,司马家幼子,此人不好再留于洛阳。还是进言于主公,看主公之意吧。”

而田丰并不知道,他这么做,却是高好中了司马懿下怀。司马懿要完成家族给他的目标,就一定要去毋极,不过半月,机会就来了。

若是换做寻常人,在有家族托付之下,肯定会弃了教师一职,直接前往毋极出仕。但司马懿不同,他不会做的太过主动,就像现在,他的举动与他的目的,从表面上看似乎就一点关系也没有。可他却偏偏达到了目的,这就是司马仲达的老成谋算。

洋洋洒洒数百字,先是把司马懿提出的‘十里、万里’之论简单讲述一遍,然后就说到现在大汉各州郡的学府应该做出的变革。在最后,田丰也就顺带着提了提司马懿,正也算是一种举荐了。封了信,『交』给府内传信兵,让他带去毋极。

从洛阳到毋极,路途虽然,但因为中途有不少城池驿站,有专『门』送信的兵丁,所以这封信砸路上并没有半分停歇,仅仅十日就到了毋极,并呈递至甄尧的案桌上。

事情便是这么奇妙,甄尧不久前还在想司马懿会在那个角落里看戏,现在便有书信提到他。看到信中所说这家伙已经在洛阳学府呆了有三四个年头,甄尧却是有些意外,看来最早有所动作的,还是这个闷声发财的‘死马’。

不过在这封信中,甄尧最关心的并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懿所提出的问题。自己所创学府,并且让州郡依例创办,其中有多少弊端?

各州郡的课本,其实都是毋极内城所印刷,可以说是大汉各学府都是一样的。学生们从最简单的字词开始,到最后便是学习朝堂为官、将帅征战之道。

究竟有没有必要让学子学这么深的知识?这是一个必须想清楚的问题,当初创办毋极学府时,甄尧也是想让它为毋极供给人才。而现在随着大汉一统的趋势更加明朗,自己的治地越发稳固、兴盛,学府是否应该进行削弱?

这种事情甄尧自己一人肯定是无法决断,当即便把郭嘉、贾诩,连带着学府里的胡昭给找来,将田丰所写信件递给他们看,自己则继续思索。

其实这种事,对于郭嘉等人而言,是毫无压力的,虽然学府内可以学到很多,并且有名师指导,但要成为像他们这样大汉屈指可数的顶尖人才,那就更需要的天赋与运气。

不过这不代表几人就能无视此事,特别是胡昭,身为毋极学府最早的老师,他已经能隐隐察觉到这其中的不安定因素。

以毋极学府现在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刻苦程度,一百个学生学文,出现八十个可塑之才是肯定的。而这八十人中,有三十人左右能达到百里之才,接近半数的人可以达到千里之才,而剩下的少部分,则有可能成为万里人杰。

若是十几二十年前,战『乱』横生、灾祸遍野,即便成才学生更多,也是可以安排上合适的职位,甚至还会有空缺。但现在,大汉大部州郡已然安定,百姓生活安康,治地亦无匪患灾荒,为任官员至少能有三十至四十载的仕途寿命。

现任官员人数充足,入仕学子又渴望展现抱负,双方必然会有矛盾,到时候该怎么处理?是让官员就此隐退,还是放弃年轻才俊不用?或者让千里之才行十里之事?

文官尚且如此,武将矛盾更为『激』烈,以在座几人的眼光,不难看出大汉分合之势,不会太长,短则七八年,长则十余年。

只待战事一经结束,大汉内部、周边疆土都已安定,兵将何去何从?到时且不说出仕为将的年轻一辈,便是老辈将士,如何安置都是麻烦。

大汉其余诸侯都还在为手上可用之人太少而烦恼,甄尧却是已经开始考虑给文武减员了。毋极学府每隔几年就会培养出许多优秀年轻后辈,还有其余各州郡的学府,届时甄尧要安排这么多人的‘工作上岗’,都得掉光满脑袋的头发。

不过也正是因为甄尧事事都走在各路诸侯的前列,眼光永远比他们要远,思虑也比他们多,所以才能一步步的拉开各路诸侯并随之超越。

贾诩、胡昭两人还在思索如何能在保存学府的情况下,解决这个矛盾,郭嘉却似想到什么一般,双眸闪过亮芒,躬身道:“主公,嘉以为,主公当年所思分层教学一事,可以开始部署了。”

……()

第50章 刘备入营第358章 孙乾出使江东第226章 金蝉脱壳第74章 展望第348章 李典身陨夏侯逃第139章 四城战事第256章 一刻千金第75章 模拟战初尝试第173章 挟帝出城第258章 大汉第一次‘抓周’第223章 虎头蛇尾的闹剧第132章 都给我滚第40章 城下斩将第17章 京中来信第33章 张瑛和甄宓第124章 再会华佗第153章 打酱油的俞涉第128章 何进伏诛第388章 ‘兄妹’新婚夜第68章 汉末的算命先生第252章 命大才是关键第355章 烈性子的糜贞小丫头第311章 谋事在人第217章 阴谋?阳谋!第233章 领冀州,右将军第67章 封赏终定第266章 贪墨的下场第83章 粮价第27章 有计破敌第234章 蔡琰的成绩第379章 冰墙幽火第33章 张瑛和甄宓第302章 绝处逢生第176章 取字与琴音第98章 往事回忆第58章 回毋极第307章 原来是个西贝货第168章 人中吕布第177章 琴笛双奏第390章 又是来说媒的第230章 在下太史慈第177章 琴笛双奏第57章 破城门第13章 黄巾再战第419章 小甄昂初献策第166章 发兵洛阳第306章 收养第252章 命大才是关键第312章 垂下的发丝第76章 县丞之选第340章 流言可畏第227章 喜上加喜第365章 吕玲绮有孕第320章 西凉变第375章 以发代颅,沮授归心第164章 合而击之第321章 咦,这位姐姐是?第216章 不失忠义第175章 曹操赋诗甄尧抄第370章 再战汜水关第209章 战前第385章 战局转,恶来殒命第134章 校场‘做戏’第60章 军演,军事演习第438章 斗智,亦斗险第194章 羌桃仙的故事第352章 曹操退第210章 张燕的盘算第181章 又是送女儿的第395章 被暗摆一道的法正第86章 烧山开矿第376章 我叫牛金,我要当将军第423章 甄家的战争力量第402章 汉中定第395章 此琴为谁鸣?第15章 枭贼首第119章 竹篮打水一场空第228章 身孕第12章 为何不敢种地第102章 广阳城内第142章 文采好也是弊端第115章 胜利的天枰第207章 二乔避战离家乡第198章 张颌败颜良第260章 有‘教师瘾’的甄宓第237章 繁杂的及笄礼第406章 夺益州,战虎牢第100章 乌桓骑兵第305章 娇小的银甲将第160章 张父第407章 灰影助辽三崤山第380章 谁暗杀了刘虞第214章 张颌二败颜良第378章 融化吸热第383章 灵雀,金雀,艳雀第42章 诱敌之计第300章 玉石雕第335章 青徐二州第34章 水资源的问题第419章 小甄昂初献策
第50章 刘备入营第358章 孙乾出使江东第226章 金蝉脱壳第74章 展望第348章 李典身陨夏侯逃第139章 四城战事第256章 一刻千金第75章 模拟战初尝试第173章 挟帝出城第258章 大汉第一次‘抓周’第223章 虎头蛇尾的闹剧第132章 都给我滚第40章 城下斩将第17章 京中来信第33章 张瑛和甄宓第124章 再会华佗第153章 打酱油的俞涉第128章 何进伏诛第388章 ‘兄妹’新婚夜第68章 汉末的算命先生第252章 命大才是关键第355章 烈性子的糜贞小丫头第311章 谋事在人第217章 阴谋?阳谋!第233章 领冀州,右将军第67章 封赏终定第266章 贪墨的下场第83章 粮价第27章 有计破敌第234章 蔡琰的成绩第379章 冰墙幽火第33章 张瑛和甄宓第302章 绝处逢生第176章 取字与琴音第98章 往事回忆第58章 回毋极第307章 原来是个西贝货第168章 人中吕布第177章 琴笛双奏第390章 又是来说媒的第230章 在下太史慈第177章 琴笛双奏第57章 破城门第13章 黄巾再战第419章 小甄昂初献策第166章 发兵洛阳第306章 收养第252章 命大才是关键第312章 垂下的发丝第76章 县丞之选第340章 流言可畏第227章 喜上加喜第365章 吕玲绮有孕第320章 西凉变第375章 以发代颅,沮授归心第164章 合而击之第321章 咦,这位姐姐是?第216章 不失忠义第175章 曹操赋诗甄尧抄第370章 再战汜水关第209章 战前第385章 战局转,恶来殒命第134章 校场‘做戏’第60章 军演,军事演习第438章 斗智,亦斗险第194章 羌桃仙的故事第352章 曹操退第210章 张燕的盘算第181章 又是送女儿的第395章 被暗摆一道的法正第86章 烧山开矿第376章 我叫牛金,我要当将军第423章 甄家的战争力量第402章 汉中定第395章 此琴为谁鸣?第15章 枭贼首第119章 竹篮打水一场空第228章 身孕第12章 为何不敢种地第102章 广阳城内第142章 文采好也是弊端第115章 胜利的天枰第207章 二乔避战离家乡第198章 张颌败颜良第260章 有‘教师瘾’的甄宓第237章 繁杂的及笄礼第406章 夺益州,战虎牢第100章 乌桓骑兵第305章 娇小的银甲将第160章 张父第407章 灰影助辽三崤山第380章 谁暗杀了刘虞第214章 张颌二败颜良第378章 融化吸热第383章 灵雀,金雀,艳雀第42章 诱敌之计第300章 玉石雕第335章 青徐二州第34章 水资源的问题第419章 小甄昂初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