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听了司马懿的话一愣,这才想起数月前,司马懿定下聚天下之兵于河北与梁军决战之策时,还在朝堂之下单独与他谈论了一件事。
当时,司马懿在朝堂上鼓动曹丕抽调魏国境内几乎所有可以调动的兵马,聚集在河北邺城,但又近十个城池却是例外,依旧保持了足够抵挡梁军部分时间的兵力。这一系列城池基本上与黄河并行的向东延展,一直到东海之滨的黄河入海处---滨县。但是司马懿当时在朝堂上没说原因,却在独自面见曹丕时方将如此做的缘由告诉了对方。
还未等曹丕开口,一旁的程昱嗤的冷笑了声道:“某还当太师有什么高招的路数,原来不过是想让我魏国用残存一点的家底去退守青州东莱一隅之地。汝真以为能守住这东莱半岛?汝难道没听说过梁军远洋水师之强?别人能劈波万里,远征西洋数万里化外之地。岂能拿你个三面环海一面靠山的东莱郡没有办法?太师无需多想,梁军当下席卷天下之势已成,无论汝将这点残存兵马聚集起来,屯守什么地方,都不可能扭转这个大势。”
曹丕此时却从盛怒中冷静下来,对司马懿缓声道:“事已至此,当下评议谁的过错也无甚意义。现在我们还是要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要紧。太师还是起来说话吧。”
司马懿这才得以将发酸的腰板挺直了。他一站起来,便呵呵冷笑着对程昱说道:“程御史,汝只猜对了一半。某和圣上确实讨论向东找一条退路,但并非是退守到东莱郡。东莱郡能不能守住,某岂能心中不明。”
一旁的曹真惊讶道:“东莱已是到了大海边上,不是退守东莱,难道要退到大海里面去吗?”
此时不是司马懿做答,而是曹丕开口道:“太师的意思当然不是退到大海之中,而是要退到海外。太师说海外还有广大适合开垦开发的土地,也有很多可牧之民。所以若是我们大魏在中原无法立足时,可以效仿当年箕子远走辽东建国。当然我们最终不是去辽东四郡南边的三韩之地,那里距离梁国最终控制区域也太近了。我们要去的是瀛洲。”
众将听了这话俱为一惊。曹纯首先惊呼道:“瀛洲,那不是三座东海仙山之一吗?当年,孙权派吴将卫温前去寻找,结果卫温只找到了夷洲。这谁都不知道的瀛洲,我们如何抵达?退一万步说,即使能找到这瀛洲,也定是如同卫温所找到的那夷洲一样,乃鸟不拉屎的化外不毛之地。据说吴主曾为此事懊恼卫温不已,因为那夷洲给吴国根本带来不了什么,白白赔了大把的用于探访的人力物力。现在太师要我们魏国上上下下残存的万名将士,文武百官,还有他们的数万家眷,都带到这荒蛮之地去。我们能生存下来吗?即使生存下来了,这子子孙孙都困在那不毛弹丸之地,谁愿意啊?”
曹纯说到这又扭头,对曹丕毕恭毕敬的拱手说道:“不说我们这做臣子的了,就是陛下您愿意看到子子孙孙都成为化外之民吗?”
曹丕被曹纯这一问,吱吱唔唔了半天也没表面一个清晰的态度。曹纯又接着道:“臣不知陛下意下如何,反正臣曹纯宁愿与梁军战死在沙场上,也绝不甘心自己和子孙都成为化外蛮夷。”
他这一席话说完,不少魏国的文臣武将纷纷起声附和,议论之声越来越大。曹丕见此只好挥挥手,示意大家安静,而后清清嗓子道:“诸位爱卿,听太师将话讲完,再议论不迟。”
司马懿这才开口缓声道:“诸位,这瀛洲可不是如同你们相像那般,只是个只有一州甚至只有一郡之地大小的弹丸之地。它同样幅员广阔,起来小。与其说它是一块岛屿,不如说它是由大小不一岛屿组成的群岛。这些岛屿或绝或连,为列岛。其中大岛面积不一定比我中土一州之地小。所有岛屿土地面积累计起来也不一定比青徐豫兖幽五州之地合起来小。当然它的土地多为山地不宜耕种,但剩余的可耕种平原总面积加起来,也不是个小数。不仅养活我们带去的人口不成问题,只要能将瀛洲的平原土地充分开放,就足够养兵百万。这瀛洲的土著当下都是未开化之夷人群蛮,我们魏军要想征服他们,简直易如反掌。”
司马懿说到这,程昱哈哈笑道:“我们现在连瀛洲在何处都不知道。这些事情,太师又是从哪儿知道的?莫不是从什么杂书上看到的。”
司马懿答道:“不错,就是这个倭人。但他们并不是居住在乐浪海中,而是居住在位于三韩东南的列岛上。这列岛其实就是古书上所称的瀛洲。前汉建武中元二年,光武帝刘秀接见了这百余国中的一个叫倭奴国的来使,并赐给其国国王一方金印。这是倭人第一次向天子朝贡。实际上倭人的倭这个名称也是由倭奴国而来。当下,这倭奴国已不知踪影,但前些年,又有一个倭人国国主谴使来我大魏。”
此时,太史令华歆显得自己博学多才的接嘴道:“这人我知道,就是邪马台国派来的使者难升米。不瞒圣上,这难升米还是先通过一个扶余商人联络到臣,再由臣举荐给先帝太祖的。”
司马懿点点头,也对曹丕说道:“那时臣还未被朝廷起用,是隐居在河内的赋闲士子。不过臣的族人有在朝廷中供事的,无意中将这件事告诉了臣,巧的是当时臣赋闲无聊中,对先秦和前汉一些典籍中所记录的瀛洲仙山发生了兴趣。多番研读推考之下,认定在辽东四郡和三韩之夷的东南方有一个大岛或大片陆地,那就是瀛洲,并且是倭人聚居之地。所以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派遣了些心腹家奴找到难升米,随他一起渡海归国。这些心腹家奴在瀛洲居住一年有余,搜集本地各种风土人情地理后,又抽出一两个人千辛万苦渡海而返,于大半年前重回中土。臣看了他们的禀报,这才为陛下和大魏谋下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