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第367章 安排

第367章 安排

天气晴朗起来了。

凤凰山上显得异常忙碌,御前班直和御营后备兵在清理倒塌的宫殿,无数地方官员的使者与公阁成员匆匆来面圣问安,只不过多到吕颐浩与刘洪道那一层就停下了,吕本中、仁保忠等近臣也在整理文书,就连胜果寺的和尚们也在趁机排干水渠,清理山间内涝。

非只如此,此时此刻,整个东南应该都很忙碌,因为从凤凰山上便能看到,此处的田间地头、村社城市,到处都有人在排水清淤,以尽量减少损失。

而到了眼下,赵玖自己也有所醒悟——这个时节在这个位置遭遇到这么一场连续雨水天气,很可能只是一场千里之外海上的台风所致。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这个蝴蝶翅膀扇起来的而已。

当然了,他同样不知道,历史上这一年东南地区的夏季确实是雨水偏多,造成了丝绢与秋收减产,然后同样没有到达遭灾的程度,这件事情通过张浚等相关执政大臣的奏疏被后人清晰所知。

而话又说回来,假设赵玖是个高端的历史人才,他知道有这回事,那指不定又要问为什么自己这个蝴蝶翅膀没有阻止这场台风了?

闲话少说,转回眼下,经历了一场小风雨的赵官家通过出去转了一圈的方式露了个面,所谓安了下人心,看了下雨后风景,中午回到胜果寺后,便开始尝试改诗。

没错,就是改诗。

昨夜匆匆一场风雨,又是自家房子塌了,又是扑通接着扑通,跟雨后青蛙跳池塘一般,可能是为此一夜难眠的缘故,以至于这位官家一大早犹犹豫豫、恍恍惚惚之间,却是闹了个天大的笑话……他居然做了一首平仄都不对,甚至韵脚重复用字的烂诗。

这可不是大失水准的问题了,句末重复用字根本就是十岁小孩子都不会犯的错误,不信你让那个陆家的神童过来试试?

而既然重复用字了,那根本就不算诗,偏偏赵官家又不是和尚,还能给自己贴个话头禅的说法。更让吕本中等人无语的是,那诗的胚子明显尚在,气势和风格还是很符合这位官家一贯姿态的,就算是其他人想揽到自己身上也揽不到……所以上下基本上认定是赵官家失误到头了。

故此,这位官家一上午都在努力改诗,以求尽量不要太丢脸。

然而,赵玖看着那首摆在案上的诗,思来想去,却反而不知如何下手……不是不能改,一个字嘛,譬如下尧山改成会金川、过大川之类的,直接将事情指代到金河会盟、灭西夏那一回,便大约凑活过去了。

但问题在于,西夏那一次明显不能跟尧山相提并论的,赵官家所谓八年之功,最重要的、也是最大的功绩,正是尧山那一回,尧山是根本,西夏和金河会盟某种程度上来说,根本就是尧山的深层战果。

所以,既是自序功绩,感慨先贤,那便脱不开尧山之事。

可话说回来,若要强留下尧山二字,前面中原北望气如山的名句却也不舍,因为那是全诗气势所在。

于是乎,这位官家左思右想,都不能得其法,到最后干脆扔下此诗不管了……反正他不信陆游此生还能去大散关防守巴蜀,他最多去守阴山……就眼下这个局面来说,谁也不欠谁的对吧?

再说了,就效果来说,吕颐浩听了这首打油诗,也没耽误他表决心说要去河北‘填沟壑’啊?更没有站出来说,官家你用错字了。

作用还是起到了的。

不过,赵官家固然是破罐子破摔,却复又苦了吕本中。

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吕本中上来便看出了这诗的胚子足够出色,所以理所当然想要将这诗整饬好了登到凤凰旬刊上去,也算是替赵官家做政治宣告了。

然而,一面是赵官家不愿意改了,一面是他吕本中不好擅自改,偏偏又舍不得此诗,却是在那里咬牙切齿了大半日,让这位诗词名家百爪挠心起来。

但不管如何了,放弃了改诗的赵玖可不会在乎吕本中的心思,他既然弃了此事,却也没有直接北返,而是依旧停在东南……不过,所有人都能看得出来,这位官家跟之前大半年在这里的仇大苦深相比,着实轻松了不少。

不说别的,只说往后数日内,这位官家便多次轻装简从,率赤心队巡视周边郡县。其足迹遍布杭州、湖州、越州、睦洲,却往往不入城、不问官,也不表露身份,只是行走于乡野之间,止于市集码头之前。

实际上,若非是从杭州这边意识到赵官家的出行,周边州郡恐怕从头到尾都未必晓得赵官家曾到自己治下走过一遭。

毕竟,这不是微服私访外加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戏码,除非是一些典型的恶性刑事案件,否则一个天子越级处置一些基层事务,往往会造成远超事情本身的混乱,而纯粹的超级恶性事件,又怎么可能会这么巧出现在他身旁?

所以,这位官家更多的算是存问风俗,是在视察这次夏雨内涝后的影响,并没有干涉地方的意思。

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赵官家南巡近一年的眼下,在赋税新法已经彻底推行的情况下,整个东南最重要的事,莫过于计量这场雨水的影响,以及福建地方上何时安稳下来两个大问题而已。

不过,这又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已经有人暗地里吐槽,这官家事情已经办完,福建的事情和两浙的雨水都不是人力可为的了,那他堂堂天子,还留在此处作甚,莫不是真的看上了东南繁华,乐不思蜀了?

但是,吴越旧宫都塌了,整日待在和尚庙里,也未必舒坦吧?还是说真信佛了?

不过,真要说事情,似乎还是有事的,就在刘洪道折返东京后不久,赵官家开始四下微服私访的时候,新的一期公阁大会也开始了,官家正式下了旨意,乃是传召两淮、江东、江西、两浙、福建等路一级的公阁成员齐会凤凰山……两淮、江西、福建等地的公阁是新组建的,还没有面圣,这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再加上赵官家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走人了,适当再组织几次成功的大会,也算是在西湖边上画了一个圈,成功结束自己的南巡之行不是?

故此,待到夏末时分,东南之地,西湖之畔便再度摩肩继踵起来,尤其是直接从扬州蜂拥至此的两淮公阁成员,个个家资丰厚,此番又有跟地方官府对立的心态,参政愿望强烈,所以他们的到来,几乎瞬间便让杭州城回到了之前武林大会时的情状。

甚至更胜一筹。

涌金门外,真就再度‘直把杭州作汴州’了,楼外楼更是变得连当地人都吃不起了。

不过,几乎像是早有安排一般,就在东南公阁定下了会议日期,开始在雷峰塔下处理相关程序之际,这日上午,往福建安抚地方的前都省副相许景衡许相公也正式从福建归来。

许相公毕竟是做过相公,既然回来,当然不至于跟那些公阁成员争面圣名额,乃是直接被前去迎接的杨沂中引到了在胜果寺的大雄宝殿,当日上午便向赵官家稍作问安,并进行了汇报。

而结论似乎不容乐观。

“如此说来,福建今年的秋收还是受到影响了?”对大雄宝殿并不陌生的赵官家直接在佛祖像下随意询问。

值得一提的是,此地虽然宽绰,但这位官家此时身侧却只是吕颐浩与几名近臣而已……范宗尹、梅栎那些人都还在福建没回来,许景衡的回来也更像是赵官家专门召回。

“好让官家知道,不是秋收,是秋税。”许景衡即刻在殿内做了更正。“械斗多在宗族村社之间发生,但这些人械斗之时,却一般很少有毁坏生产、阻碍农事的行为……臣说影响秋税,乃是说眼下大规模械斗已经渐渐平息,但地方村寨持械对峙,小股仇杀行径却要延续很久,再加上此次斗殴本就是为了分配税额而起,而臣为安抚地方,已经自作主张在闽地抹去了所有涉及争端的税额……所以说,这种情况下闽地的秋税必然要受影响,但不会对实际秋收有太大影响。”

闻得此言,赵玖长长松了一口气,继而便是长久的沉默。

见此情状,立在殿中的许景衡也忍不住心中叹气。

话说,作为一名返聘的宰执,一面是他的高度让他即便出差在外也明白问题的核心在哪里——虽然只是回来路上听到一点传言,但他还是早就醒悟过来,事情根本在北伐;而另一面,因为身份、政治立场、籍贯导致的责任感和政治疏离感却又让他在这个大事件面前产生了一些复杂情绪。

不反对、不参与,但也不回避……有点被人推着走的状态。

但是,正所谓该来的总要到来,赵官家等了一会后,就在佛像下与吕颐浩对视一眼,便再度开口询问:“如此说来,福建那边其实比两浙这里还好一些了?影响是有,但大多局限于基层,而且无论如何也还不至于到达灾祸的地步……是也不是?”

“恕臣直言。”许景衡拱手正色以对。“官家此言有失……福建那里是死了不少人的,而且这件事影响深远,很可能会让福建乡里形成世仇,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比遇到雨水减产的两浙要好!赋税新政的事情,两浙路外还是显得过于操切了。”

“许相公说的不错。”赵玖顿了一顿,也正色相对。“朕满心只想着两地短期内对北伐的影响,却没有从两地内里,从长远考虑……这不是人君该有心思。”

赵官家认错了,而且直接点出了北伐,许相公还能说什么呢?

片刻后,其人果然无奈拱手:“官家决心已下了吗?”

“这不是朕下不下决心的事情,而是说,如果没有理由停下,就只能硬着头皮迎头去做罢了。而如今局面,便是两浙、福建虽有波折,便是中原也有些多雨,但终究没有酿成大灾,而既然没有什么需要切实停下来的事端,咱们君臣就不能以自己骗自己,以作逃避。”赵玖干脆相对。“许相公,三十万御营兵马秋后便可齐员,虽说其中有不少新兵,但也有党项人可以招募,太行义军可以动员,以至于还有蒙古、契丹友军可以召唤,所以预定的军队战力还是足够的;至于粮食、军资、军械,虽然对着去年的估计少了一些充裕,但对着三年前的计量来看,却反而是充足的……这种局面下,咱们若是不动弹,便是失信于天下人,你说是也不是?”

许景衡被逼到墙角,思索再三,也只能再度拱手:“确系如此。”

“正要相公这句话。”赵玖听到这里,再度与吕颐浩对视一眼,然后二人一起将目光对准了已经显得有些紧张的吕本中。

吕本中咽了口口水,但还是立即向前一步,将藏在袖中的一张白麻纸双手托出,并当众对着许景衡双手取开。

许景衡只看了眼那白麻纸,便觉得脑中嗡得一声作响,然后直接出于本能下拜于地了。

且说,大宋优待士大夫,除非是一些祭祀或者仪式性的场合,很多时候文臣都不用跪对天子的,更遑论是旨意?

但有意思的地方正在这里,身为政治地位远超一般士大夫的宰执,一般来说,反而都免不了要有对着旨意跪上一跪的经历,因为一个读书人真正到了人生巅峰,也就是宣麻拜相之时,按照成例,都是要正式下拜的。

没错,这张白麻纸对与许景衡这种级别的人来说只有一个意义,那就是他要二度宣麻,重新的、正式的回归宰执之列了。

当然了,实际上来说,哪怕是许景衡也是一度宣麻……因为他第一次当宰执时行在尚处流离之间,根本就是个小朝廷,哪里来的正经白麻纸?

不过,赵官家素来是对症下药,看人点菜的……就好像当日让吴玠做节度使,专门用明黄色的绢帛来糊弄那些西军的大老粗一般,这一次,为了让许相公感受到尊重,赵玖也专门寻到了白麻纸。

只能说效果拔群,作为一名年轻时在脑中预习了不知道多少遍见白麻纸时反应的传统旧式士大夫,等真的面对上这张白麻纸的时候,许相公到底是直接下拜了。

而这一拜,有些事情便成定局了。

旨意是吕本中写的,自然不会犯赵官家打油诗那种低级错误,堪称是四六对称,文采飞扬,不过一番念下来之后,却只有一个意思——复许景衡为都省副相,加宁海军节度使,领两浙路经略使,驻杭州,使司江东、江西、福建、两浙、广西、广东六路。

基本上就是代替吕颐浩出任东南使相,而且还多了两广的宣抚范围。

旨意既下,官家又发口谕,乃是将此白麻贴到雷峰塔下,并诏令东南数路公阁一起去观看……这便凑凑合合完成是宣麻仪式中的宣了……任用宰执,甭管下面人有没有反对余地,总要公示一下,做个样子的。

破破烂烂的雷峰塔下,六路公阁齐聚,此刻还在搞一些乱七八糟的演说、讨论,并等待下午赵官家的驾临,却不料赵官家没等来,先等到了一张传说中的白麻纸。

而这张白麻纸,立即便引爆了整个西湖。

绝大多数两浙、江东、福建,乃至于江西的公阁成员,对此都是持谨慎欢迎姿态的……因为许景衡在东南的人望是很足的。

当然了,还有一些不好说出口的理由,大家也算是心照不宣。

不过,早已经在尧山后便脱离东南使司范畴,此时事不关己的两淮路公阁成员们又要惹人厌了,他们中居然有人说这个任命其实是不合规矩的……不是许景衡资历不足,人望不够,才能不显,而是说许相公本身作为越州人,应该避开自己家乡才对。

实际上,之前两个使相,安抚关西的宇文虚中与镇抚东南的吕颐浩都是京东人。

这下子当然是点了马蜂窝,一时间,两浙路与两淮路的公阁却是瞬间对立起来,几乎要在雷峰塔下酿成群殴。

不过,不管是哪里人,公阁中真正的政治行家却都保持了严肃与沉默,这些人不分籍贯,三三两两聚集到场地边缘,低声讨论起了局势,很显然,他们都从这张白麻纸上嗅到了一丝肃杀与不安。

这些人根本不信没人提醒天子许景衡的籍贯,也不信吕颐浩就这么没了……须知道,吕相公对东南而言固然苛刻,但对于中枢和天子而言却无疑是能臣,是东南倚仗。

更何况,许景衡身上的节度使职衔,已经足够惹人遐思了。

或者更进一步,真正的聪明人已经醒悟过来是怎么一回事,但旨意不明确,反而不敢深入讨论而已。

只能说,果不其然,片刻后,刚刚回去的内侍省押班邵成章再度带着全副仪仗回到了雷峰塔下,并贴上了又一道白麻纸。

白麻纸上同样是四六对仗,文采飞扬,可其中本意只是一读便让在场的所有人轰然开来,继而连最愚笨之人也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了。

无他,吕颐浩得到了他的新差遣——枢密院副使,加归德军节度使,都督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路、燕山路军国事。

这就是所谓河北大都督了。

这就是要北伐了!

这群东南人怎么都没想到,北伐的讯号居然是从杭州西湖发起的……这像话吗?真把杭州做汴州了?

然而,轰然之后,雷峰塔下,被郭仲荀麾下虔州部队团团围住的露天场地上,无数公阁成员很快复又严肃了起来,没有人再去想着什么跟地方官的斗争,也没有人敢肆意讨论这件事本身……事到临头,作为东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统治阶级,这群人中的大部分只是觉得惊恐、不安、燥热,以及畏缩。

不是只有赵玖一个人会对即将到来的那场拼却一切的战争感到恐惧的。

便是其中有少数热血之人,此时也不敢兴奋呼喊,因为北伐这两个字终究还是没有公开摆出来,说不得只是让吕颐浩负责北伐筹备呢?

当然了,在稍有政治常识的人的那里,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因为归德军节度使乃是宋太祖当年用过的节度使号,就好像太宗用过的泰宁军节度使一样有着特殊的含义……有宋一朝,归德军节度使就没有再授过人,而泰宁军节度使则是公认的第一节度使,前后授予过数人,都是当朝位置最重的人物,尧山战后,韩世忠为延安郡王,领三镇节度使,头一个称号便是泰宁军节度使。

而此时,吕颐浩以西府相公的身份加了这个不可能被武人领走,而且已经空了一百多年的节度使,含义只能有一个,那便是要借他资历、性格,以及对北伐的热情,充当此次北伐的总监军。

必要之时,官家需要杀人了,哪怕是要杀十节度中的谁,也都不必亲自动手了!因为这里自有一个敢杀人的狠角色替赵官家动手。

就在雷峰塔下万马齐喑的时候,随着押班邵成章第三次折返,又一条旨意抵达,而且这一次就是针对在场数百名东南公阁成员的旨意。

旨意很简单,乃是要现场的两淮、两浙、两江、福建公阁成员,务必在今日内,根据成员的才德,在公阁范畴内选出才德俱佳者百人……其中十人为上上等,二十人为上中等,七十人为上等,到时候赵官家会按照等级,分别授与这些人河北、河东、燕山诸地方知州事、知军事、通判、知县、提举刑事、提及茶盐等等差遣。

没有选出来之前,任何人不许擅自离开会场。

旨意既下,邵成章便三度折回,只留下数百东南精英在千余名虔州土卒的围观下在雷峰塔下狼狈失态。

这些人的心情此时此刻真的很复杂……一方面,赵官家履行了对公阁的承诺,一大批人将会直接转入实际差遣,而且是那等优厚之差遣;另一方面,这个所谓实际差遣却也同时是明摆着的空头差遣!

北伐若是成了,那不说什么燕山路,只说河北东路三府、十一州、五军,五十七县;河北西路四府、九州、六军,六十五县;河东路三府、十四州、八军,八十一县,这一百个差遣,绝对是妥妥当当的,甚至不耽误其他地方有样学样。

可若不成,这差遣就是个屁啊!

当然了,这也是赵官家的阳谋,就是要他们去支持北伐嘛!甚至看眼下这个架势,说不得选出来以后,这一百人要直接随军的,乃是既让后方因此安稳,又让这些人能在前方效力,随时发出去管理地方,与此同时也如交了人质一般,万一北伐有些吃力,说不得还要这些人的家人直接在后面报效家产的吧?

一念至此,众人的思路却又快进到一旦入选,要不要上战场,会不会有危险的地步了?

可话又说回来,这北伐万一成了,那知州、知军、通判、知县,还有提刑官、提举茶盐事,根本就是原本一辈子都想不到的前途吧?

慌乱之中,选是选不起来的,走又不可能在军队的围观下逃走,就只能瞎扯淡,抒发一下自己纷乱的情怀。

纷乱之中,不过半个时辰,下午时分,此时唯一一名随驾的玉堂学士,也是当朝实际上超过了梅花韩成为了第一名门的东莱吕氏嫡长之人,吕本中吕学士大驾光临了。

他是来引导选举的。

而随着吕学士的到来,事情陡然起了变化……无他,要知道,随着赵官家的八年而奋战,东南六路公阁中,总有一些被洗了脑的热血之辈,而且还有一些吏户出身,对政治前途红了眼的形势之辈。

故此,当吕学士主动引导之后,便有数十人毛遂自荐,迅速占了那一百个位置的小半位置。

这下子,剩下那些人里,原本算是有威望、有声势的,自然不忿;而原本不算是公阁里有名望的,也都艳羡,却又生怕自己错过了这个机会。

于是乎,折腾了一下午后,吕学士到底是拿了一个百人名单满意的回山去了。

又等了一阵子,大约是雷峰夕照的时候,内侍省押班邵成章第四次回来了,官家果然有口谕,按照名单点录,这一百人可以写信给家人,却是不必回家了,直接随御驾明日折返东京……不会骑马的,自己准备好骡子!

意料之中,但不得不说,这位官家南巡近一年,方才露出传闻中的爪牙,也难怪淳朴的东南士民会上当了。

且不提此次公阁大会直接莫名其妙汇集,又莫名其妙解散,然后入选的这百人如何喜,如何忧,又如何跟家里交代,如何筹划将来打算……只说这日辛苦了一整日吕本中吕学士回到了赵官家这里交完差,当场当众无话,结果当日晚间自在胜果寺里卧房收拾行李时,却忽然又收到了赵官家的传召,然后在赵官家‘寝宫’内恰如晴空霹雳一般接到了一个旨意。

“臣……不必随御驾北返?”吕学士本能便去往赵官家身后去瞅,似乎是觉得有哪个小人在那里一般。

然而,这位官家身后空无一人,只有一个一人多高的佛祖雕像,立在那里拈花而笑,回过头来,倒是有一个杨沂中在守着大门,但杨沂中本该就在此处才对。

“不必看了,没人进言,是朕本意。”赵玖似乎看穿了对方想法一般,直接笑对。“朕要你留在此处替朕做两件事情……”

吕本中想了一想,勉力压下诸多杂念,认真相询:“敢问官家,可是要臣在这里维持《凤凰旬刊》,好在北伐期间维系东南士气?”

“正是如此。”赵玖继续含笑以对。“不过你须留意,北伐不可轻忽,朕走后,《凤凰旬刊》上便不许有半点风花雪月之论了,务必严谨……”

“是。”

吕本中赶紧俯首……话说,吕学士虽觉得这个差遣他觉得有些大材小用,但毕竟是一个他能想到的方向,更是他往日业务所在,所以心中稍安。“那敢问官家,第二件事莫不是要臣随时与官家密折通信,汇报东南舆情?”

“当然不是。”赵玖旋即再笑。“这种事情本是题中应有之义,哪里需要专门交代分派?”

吕本中赶紧颔首,继而等待吩咐。

“第二件事情也简单。”赵玖继续在佛祖莲花台前笑对自己的内制。“朕给你在凤凰山留一队甲士……若是朕在河北稍有不谐之传闻,你便亲自率甲士去距离此处不远的洞霄宫,处置了渊圣。”

吕本中赶紧颔首,但旋即怔住,然后目瞪口呆,最后在赵官家的笑意下一时冷汗迭出。

所谓,既不敢应下,也不敢拒绝,如鲠在喉,如履薄冰。

半晌,其人才勉力鼓起勇气相对:“官家,臣不敢言此论是非……但官家若要行此事,何妨使仁保忠仁舍人留守凤凰山?便是杨统制……杨统制麾下随便一个百夫长,也可以为之吧?而臣一书生……况且……况且官家早有子嗣安排,东京宰执上下一心,二圣根本不值一提吧?”

“吕卿。”赵官家似笑非笑。“你所言甚是……二圣不值一提,你一书生做此事哪里有仁保忠,乃至于随便一个粗鲁军士做的利索?但朕问你,既然如此,为何朕还是要专门留你预备此事呢?”

吕本中闻言愈发惶恐,一面他的聪明才智敏锐的提醒他,官家的话里藏着一个巨大的、严肃的、事关生死的玄机;另一面,却偏偏脑中如浆糊一般,一时无法梳理开来。

“算了,朕直说好了。”赵玖见状,只能嗤笑一声。“其一……二圣固然不值一提,但到底还是有风险的,尤其是太上渊圣皇帝,上下多有说他靖康中只是无能,却非失德的……朕预防一下,总还是行的吧?”

“是……是!”吕本中废了好大劲才将这个字吐出来。

“其二,与太上渊圣皇帝本人相比,朕更担心的是靖康旧臣,也就是所谓旧党会在朕万一之后卷土重来……以至于二度北伐,沦为空想。”赵玖终于叹气,却依然笑意不减。“而这些人,若是反复,你觉得会以什么人为箭头卷土重来呢?”

“太上渊圣……不对,许、许相公……?”吕本中脱口而出,却又迅速做出了改正。

“是许相公。”赵玖点了点头。“实际上,你我此番南巡才知道,这些所谓东南之辈,从旧党到道学,再到地方士大夫,根本就是乱七八糟,毫无一个领袖和章程,也就是朕立了公阁,才让这些人能聚到一起有个说话的地方……这种情况下,若是朕此番不任命许相公,那这些人便有可能去寻刘大中走赵鼎的路也说不定,便是那些道学家,也要看朝中局势,寻到有人重新打起道学旗号才好办……但朕既然任命了许相公,还给他们定制了三级公阁,那朕万一出了事情,北伐败了,他们便自然而然要以公阁为体制,团结到许相公身侧,形成真正的反对派,然后说不定便会动摇朝局。”

吕本中还是一头雾水:“若是如此,官家可以撤了许相公,不用他便是,或者废掉公阁,断了他们根基又如何?”

“吕卿,你须晓得,朕在东南大起公阁,根本上是为了安抚东南、推行新政,而推行新政是为了减轻百姓负担,让他们不至于被北伐压垮;用许相公,根本上也是因为他的中枢经验、政治才能和东南人望……这些都是堂堂正正的,坦坦荡荡的,也都是为了北伐能多一分胜算!”赵玖摇头笑对。“你难道以为朕一开始就是为了什么阴谋才搞的公阁、任用的许相公?”

吕本中愕然当场。

“吕卿,朕如何不晓得,自己要你做的是阴私事?但问题在于咱们之前坦坦荡荡、堂堂正正都是为了北伐。而北伐,虽说是大势所趋,却难道也是十拿九稳?”赵玖继续摇头笑对。“朕一开始说的,便是万一北伐失利,朕也回不来,咱们的堂堂正正都要垮掉的局面……这个时候,就得有人出来替朕做这些坏事了。”

“官家。”吕本中听到这里,不知道是意识到了‘回不来’三个字,还是因为被官家逼急了,却是眼泪都下来了。“臣真不是推诿……官家的知遇之恩,还有对我们吕氏的抬举,莫说是臣,便是我们全家都该为官家赴汤蹈火……但此事,此事委实匪夷所思,且不说臣之无能,便是许相公其实也是个忠臣,断不会因为一些靖康旧恩,就去拥立太上渊圣皇帝的。”

“是啊,他是个忠臣,你也是……令尊吕公相也是!”

赵玖望着对方一时感慨,算是终于收起了那丝让对方一直胆寒的笑意,但接下来的话语,却直接将对方封冻。“但是吕卿,你还没想明白吗?这些东南形势户,是没那个本事脱离朝政体制另起炉灶的,若是他们以刘大中为领袖,终究要归到首相赵鼎身上,可若是以许相公为领袖,却也少不了以你父亲为遥尊的……哪怕你父亲也是忠臣,也不愿意掺和,可当日你父与许相公共同执政时提拔的人物照样会聚拢起来,以他们二人为尊。至于朕一定让你去处置太上渊圣皇帝这件事情,你想想,既然太上渊圣不重要,那重要的是谁?或者说,这件事里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吕本中摇摇欲坠,几乎不能站立。

因为赵官家已经将逻辑和答案说的非常清楚了……如果北伐失利,赵官家回不来,那么反对派必然会在东南顺着公阁形成真正的反动政治势力,而一旦形成政治势力,便会理所当然随着刘大中、许景衡这样的东南巨头勾连成党,导致国家回归妥协与议和。

而在这个过程中,刘大中那里,根本上还是会联系到赵鼎,许景衡背后,根本上还是会联系到自己亲父、前公相、中兴第一名臣吕好问!

刘大中-赵鼎那条线不知道官家是如何安排的,可许景衡和自己父亲这条线,官家却正是要他吕本中自己来亲手破坏——自己这个吕公相的嫡长子,在许相公的治下,在东南腹心之地,替官家处置掉了太上渊圣皇帝,则吕许二人的政治号召力自然会瞬间崩塌。

届时,便是东南公阁想再形成成气候的在野政治势力,却也不可能这么快了。

这种政治安排,很残忍,很无耻,甚至有一种匪夷所思的无理……但是吕本中却无法感觉到愤怒,也没有什么背叛感,因为他心知肚明,这只是一种极端情况下的安排,是建立在对面这个官家遭遇大不幸的情况下的安排。

一个天子,以交代身后事的方式要求自己这个臣子做这种匪夷所思,而且只能靠自己自觉才会完成的事情……本身就很无奈了。

甚至,反而显得有几分坦诚与正大光明。

“吕卿。”

烛火下,过了很久,赵玖方才微微唤了对方一声。

“臣在。”吕本中俯首以对。

“不要笑朕。”

“臣不敢。”

“朕明明说过,朕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结果还是忍不住定下这种阴私的身后手段,而且还是要你自己亲手毁弃自家前途……”

“是臣不能为官家分忧,臣心里明白,但凡臣有几分离了家父和家世的真正本事,早就随官家去前线了,也只有这等要借臣家世的事可以有些作用。”吕本中一揖到底。“便是这件事情,官家也本可不必跟臣说,以臣在政务军事上的愚钝,官家直接让杨统制安排一人,或者干脆让仁保忠留在凤凰山,足可做下此事后再推到臣身上……官家愿意跟臣说,已经是念在君臣一场,照顾臣心意的意思了。”

赵玖沉默了一下,避开了这个话题:“既如此,你也不必答,记住今天这话,到时候看局势,愿意做不愿意做,其实都无妨,反正朕也不晓得了……今日就回去吧!”

吕本中听到这里,一时忍不住,便几乎要当场答应……却还是咬牙忍住,低头退出去了。

人走后,过了好一阵子,赵玖方才言语:“你觉得如何?”

“臣不敢说……”立在门前的杨沂中转身入内下拜。“也着实不知,不过也没必要说,臣一直觉得,此番北伐虽说不能十拿九稳,却也足堪取得成果,继而保全,不至于到这一步的。”

佛像下的赵玖摇头不止:“说白了,刚刚那番话并无什么用,只能显出来朕心中到底是畏惧了……从初夏那场雨水开始,考虑到北伐事宜就在眼前时,朕便开始畏惧了……所以才会推给他这种既不理也不智,甚至不仁不义的事情。”

“官家畏败?”

“一开始是畏败,房子塌了后下了决心,却又畏惧起了别的事情。”赵玖对杨沂中还是坦诚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说若是朕败了,八年之功,毁于一旦,十年苦战,不能复土,朕到时候有何面目过河回来呢?朕现在畏惧的,是万一败后的残局……”

杨沂中本能欲劝,却又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正甫。”赵玖想了一想,终于再叹。“你还记得当日在八公山上朕跟你说的话吗?”

“臣冒昧,不知道是哪句话?”杨沂中赶紧来问。

“朕说……若是女真人过河了,逃不了了,便要你替朕了断。”赵玖嗤笑以对。

“是……官家……但此一时彼一时。”杨沂中一时大急。

“朕晓得,此一时彼一时。”赵玖喟然接口。“所以,朕这次给你的命令与那次相反……若是此番北伐败了,朕羞耻于折返,你便是把朕捆起来,也要把朕带回河南……然后再来一次八年之功!晓得了吗?”

“臣明白了!”杨沂中俯首接令,如释重负。

一夜无言,翌日天亮,赵官家早就不见了昨夜的忧思难忘,恰恰相反,刚刚在东南确定了北伐决心的这位官家面对着东南士民展示出了极为踊跃的姿态——他带上一百个东南出身的后补河北官吏,扔下郭仲荀和他的军队在后,只带千余御前班直,直接轻装上阵,当日便离开了驻扎了快一年的凤凰山,往北面而去。

因为随行人数规模大大减小,沿途地方足以供应后勤,所以这次赵官家折返却是极速。

七月初一,就在吕本中到底是没忍住,将赵官家那首出师一表真名世的诗私自改过之后,登上了《凤凰旬刊》的同时,诗词大家赵官家便从瓜州渡过了长江。

七月十五抵达淮甸。

七月廿五,便再度扔下部分部属与军队,先行疾驰抵达南京(今商丘)。

到此时,不等东京来使迎接,驻扎在北面的岳飞便率先公开上表问安,同时询问两浙旱涝、福建动乱。

赵官家当即也公开回复,东南已安,并询问京东军备是否妥当。

使者一来一回之后,据说因为秋收缘故,赵官家从八月初一才开始自南京出发,却是与后来跟上的吕颐浩一起缓缓向东京进发,日行不过二十里。而这个时候,东京宰执大臣、各地帅臣早已经知道了之前岳飞与圣驾的互动,却也是纷纷快马上表,一面问安,一面俱言仓储已足,道路已修,兵甲已盈,士气正盛云云。

到最后,果然是有郦琼正式说出了那句话,乃是‘请分兵出太行左右,收复两河故土’。

对此,赵官家一面继续缓缓归京,一面却又公开下旨批驳不停,乃是明告诸大臣、军帅,军国重事不得脱离实际,擅自夸大。

同时,沿途明发枢密院、御营、户部、兵部、工部数据,指出眼下局面,只有道路、仓储修葺妥当,其余如御营三十万兵额刚刚满员,颇有新卒训练不足;如甲胄、军械也都距离满额稍有不足,牲畜也不够膘肥体壮;如各方盟友,只有契丹与西蒙古公开承诺自阴山发兵,日本愿遣一支武士随驾表示立场,如东蒙古未有决意,高丽人首鼠两端,拒不作答;又如海军船只不谐,不足以独立发动战斗;还如粮食仓储,并不足一年军用,需要等到秋收之后,查明数据,才能心安。

随即,这位官家又公开发出使者,表彰备战出色的工部尚书胡寅、户部尚书林景默、御营都统王彦、御营前军都统岳飞、御营中军都统李彦仙。并申斥枢密院副使陈规督备军械不足,御营后军都统吴玠账目混乱,御营右军都统张俊无所事事不能勤加训练部队,御营水军都统张荣之前夏日河上作战,空耗军资。

这一路行来,前后两百六十余里,赵官家足足走了十四日,连身后郭仲荀的部队都在期间追上,直接进入东京南部的青城屯驻了,范宗尹、虞允文、梅栎等人也渐渐赶上……而沿途这些奏疏、批复、表彰、申斥,则被尽数刊登到了邸报上,天下四海,莫说宋人,便是女真人和高丽人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到了建炎九年八月十四这天,赵官家又一次回到了他忠诚的东京城,却居然在一年之后过城而不入,乃是直接进入城西的岳台大营,并于第二日的八月中秋主持了中秋大祭。

中秋大祭后,便该是开科取士了。

这一次,赵官家倒是入城了,他在殿试上出了一个针对北伐后如何安抚河北四路……也就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路、燕山路的策问。

甚至还点了破例被允许参加这次殿试的张九成为状元。

接着,也就是殿试后的数日内,这位官家便在后宫足不出户了,据说多是与两位妃嫔、诸位公主、皇子,享受天伦之乐。

但这种日子没有持续到多久,八月最后一日,这位官家在景福宫公开设宴请三位太后驾临观赏新剧《长生殿》。等到九月初一大朝会,便直接宣布了不限额的,以钱、帛、粮定价同步发售的北伐国债。同时,并发楼炤、张焘、王缙等十二学士,与宗颍、苏白、李韬等十二秘书郎入御营各军各部,以作联络。

而就在这日下午,在东京城只呆了半个月赵官家本人便直接与河北大都督吕颐浩、御营都统王彦率早已经汇合而来的诸多近臣一起出城,开始如往年冬日那般沿黄河巡视。

这个动作使得河北的女真军队再也无法忍受,在大名府、隆德府两处行军司的指挥下,数以万计的女真大军开始调度应对。

黄河两岸,一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秦相公是南人,你以为,赵宋官家这一次到底是虚张声势,还是真要发兵呢?”

燕京尚书台,这一日秋高云淡,并无秋雨,但随着辽王、太师领公相完颜斡本的皱眉相询,秦桧还是忍不住打个哆嗦。

却不知到底是在畏惧什么?

PS:很感谢新盟主潘希莱雅……继续给大家拜早年。

(本章完)

11.第11章 天日昭昭(续)383.第378章 且行且观34.第34章 公私188.第186章 阳谷170.第168章 恨别鸟惊心465.同人17:气球上的贝指挥——素来不言381.第376章 如雷如电234.第232章 无二390.第385章 忽上忽下74.第74章 观战(上)457.同人10:梦京华——楚茗淮鲤132.第131章 四丈424.第418章 条约236.第234章 方略265.第262章 桑林116.第115章 郊游(下)477.同人29:僧途——肥猫掉毛432.第425章 密谋207.第205章 征询472.同人24:开封府四大宋菜——缺钱缺闲177.第175章 独耻事干谒(续)293.第289章 好男儿38.第38章 雪渡(下)107.第106章 间隙379.第374章 冷言冷语350.第345章 汇报(大家圣诞快乐,寒门生日126.第125章 不断446.番外2——榴弹怕水95.第94章 来军405.第400章 天惊16.第16章 官家走投无路了!(上)273.第270章 一笑(续)73.第73章 劫寨3.第3章 朕的心腹都在哪里?297.第293章 祭祀345.第340章 四月391.第386章 晦明晦暗189.第187章 吾山139.第138章 攻心158.第157章 或言南北138.第137章 悖论252.第249章 往来(中)300.第296章 仁王127.第126章 呵斥131.第130章 三里479.同人31:聊斋志异系列——阿楷sama271.第268章 炒栗(2合1还债)311.第307章 攻守109.第108章 重典45.第45章 文书(续)58.第58章 元宵(上)109.第108章 重典5.第5章 会议233.第231章 账目(7.5k勉强二合一)387.第382章 一进一退360.第355章 任务106.第105章 雨水(下)128.第127章 选诗40.第40章 买卖(中)338.第333章 交易33.第33章 掼首(下)332.第四卷卷末总结84.第84章 流光(上)58.第58章 元宵(上)347.第342章 秋风150.第149章 问答168.第二卷总结 兼致歉信 兼本书开书四月小254.第251章 债务320.第316章 发兵64.第64章 廿八(下)299.第295章 财政51.第51章 生死(上)418.第412章 父子386.第381章 数问数答18.第18章 平叛(祝潇潇大佬生日快乐)430.写完新章,来给大家道个歉255.第252章 天理54.第54章 扰攘(下)226.第224章 陕西人342.第337章 手段27.第27章 一走了之455.同人8:医国——谖兮Hilla33.第33章 掼首(下)231.第229章 擅射414.第408章 天意347.第342章 秋风189.第187章 吾山122.第121章 兵力476.同人28:宋世祖诗词鉴赏系列——星星下426.第420章 传旨201.第199章 殿试(中)165.第164章 左右兼济(下)193.第191章 孰是孰非409.第403章 柳下479.同人31:聊斋志异系列——阿楷sama234.第232章 无二360.第355章 任务358.第353章 意外441.第434章 又是153.第152章 决策
11.第11章 天日昭昭(续)383.第378章 且行且观34.第34章 公私188.第186章 阳谷170.第168章 恨别鸟惊心465.同人17:气球上的贝指挥——素来不言381.第376章 如雷如电234.第232章 无二390.第385章 忽上忽下74.第74章 观战(上)457.同人10:梦京华——楚茗淮鲤132.第131章 四丈424.第418章 条约236.第234章 方略265.第262章 桑林116.第115章 郊游(下)477.同人29:僧途——肥猫掉毛432.第425章 密谋207.第205章 征询472.同人24:开封府四大宋菜——缺钱缺闲177.第175章 独耻事干谒(续)293.第289章 好男儿38.第38章 雪渡(下)107.第106章 间隙379.第374章 冷言冷语350.第345章 汇报(大家圣诞快乐,寒门生日126.第125章 不断446.番外2——榴弹怕水95.第94章 来军405.第400章 天惊16.第16章 官家走投无路了!(上)273.第270章 一笑(续)73.第73章 劫寨3.第3章 朕的心腹都在哪里?297.第293章 祭祀345.第340章 四月391.第386章 晦明晦暗189.第187章 吾山139.第138章 攻心158.第157章 或言南北138.第137章 悖论252.第249章 往来(中)300.第296章 仁王127.第126章 呵斥131.第130章 三里479.同人31:聊斋志异系列——阿楷sama271.第268章 炒栗(2合1还债)311.第307章 攻守109.第108章 重典45.第45章 文书(续)58.第58章 元宵(上)109.第108章 重典5.第5章 会议233.第231章 账目(7.5k勉强二合一)387.第382章 一进一退360.第355章 任务106.第105章 雨水(下)128.第127章 选诗40.第40章 买卖(中)338.第333章 交易33.第33章 掼首(下)332.第四卷卷末总结84.第84章 流光(上)58.第58章 元宵(上)347.第342章 秋风150.第149章 问答168.第二卷总结 兼致歉信 兼本书开书四月小254.第251章 债务320.第316章 发兵64.第64章 廿八(下)299.第295章 财政51.第51章 生死(上)418.第412章 父子386.第381章 数问数答18.第18章 平叛(祝潇潇大佬生日快乐)430.写完新章,来给大家道个歉255.第252章 天理54.第54章 扰攘(下)226.第224章 陕西人342.第337章 手段27.第27章 一走了之455.同人8:医国——谖兮Hilla33.第33章 掼首(下)231.第229章 擅射414.第408章 天意347.第342章 秋风189.第187章 吾山122.第121章 兵力476.同人28:宋世祖诗词鉴赏系列——星星下426.第420章 传旨201.第199章 殿试(中)165.第164章 左右兼济(下)193.第191章 孰是孰非409.第403章 柳下479.同人31:聊斋志异系列——阿楷sama234.第232章 无二360.第355章 任务358.第353章 意外441.第434章 又是153.第152章 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