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U形思维

U形思维的实质是:迂回前进。中国有一句古话:退一步海阔天空,其体现的,恰恰就是U形思维的妙处。

1943年2月,希特勒调集四个德国师、一个意大利师的联合特种部队以及南斯拉夫的傀儡军队,集中围攻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西波斯尼亚和中波斯尼亚解放区,企图消灭铁托率领的这支民族解放部队。

为粉碎纳粹的阴谋,铁托率领由四个师组成的突击队,并掩护4000名伤员,向东南方向突围,转移到门的哥罗地区。这次规模巨大的战略转移事关全局,为确保战略转移成功,铁托命令各地部队加强对德军的牵制,分散德军的注意力,间接策应突击部队。而转移行动成功的关键,是必须安全渡过涅列特瓦河。铁托的突击部队被德军堵在河的左岸,而且德、意法西斯部队加紧从涅列特瓦河的上游对铁托部队构成包围态势。

为尽快过河,突击部队几次向桥头发起冲击,但都被德军的密集火力击退,形势十分危急。这时,铁托一反常规果断命令:炸桥!”突击队员在桥头埋下炸药,轰”的一声巨响,大桥塌了一段。

为迷惑敌人,炸桥后,铁托命令部队迅速撤退。德军这时似乎恍然大悟,以为铁托的部队不是要过河,而是要在河的左岸进行活动,所以才炸掉大桥,以阻止德军过河进攻。德军朝河对岸一看,突击队像一阵风一样席卷而去。德军大呼上当,连忙转到下游的渡口过河追赶突击队。铁托的部队兜了一个大圈。看到德军上当后,铁托命令突击队突然神速折回桥头。这时,德军只顾追击铁托的部队,河对岸已没有一个德军把守。突击队挖好工事,建立桥头阵地,做好阻击纳粹兵的准备。同时,铁托命令突击队以最快的速度,借助原来的旧桥墩,连夜在断桥处搭起一座简便的吊桥,将坦克、大炮等重武器扒到河里,人员携带轻便武器,扶着轻伤员,抬着重伤员,闪电般地渡过涅列特瓦河,进入门的哥罗地区。德军拼命追击铁托的部队,以为合围成功,朝着山谷持续炮击,并运用轰炸机疯狂轰炸,闹腾了好几天,结果发现大山空空如也。当德军知道铁托部队早已从断桥处渡过涅列特瓦河时,不禁大吃一惊,恍然大悟的德军才明白过来:突击部队先炸桥,是为了转移视线、迷惑他们,掩护过桥的真实意图,使德军判断失误;然后又佯装撤离,采用调虎离山之计诱敌上当,当德军中计离开大桥后,突击部队就可以从容不迫的搭桥过河。

突击部队过河后,铁托又命令把大桥全部炸掉,以防止德军过桥追击。后悔不迭的纳粹德军掉头跟踪追击铁托的部队,可是,等他们到达涅列特瓦河的断桥处才发现,连原来的断桥也没有了,早已被突击部队彻底炸光了。

胜敌自有妙计,强攻不如智取。将在智而不在勇。军事谋略创新始终是指挥员的第一职责。铁托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非凡的创新思维——“U”形思维,让思维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并以这种“U”形思维为基础巧施连环计:

先炸桥——后搭桥——再过桥——最后再炸桥

铁托这种“U”形思维的创新之处,从心理学上讲,是根据对方的心理需要,采用了因势利导“投其所好”顺佯敌意”的思维方法,用“欲取先予”的心理原理顺从敌人的心理需求,以转移视线迷惑敌人,达到调虎离山的目的。

在煤油炉出现之前,人们生火做饭都是使用木炭和煤。

美国一家销售煤油炉和煤油的公司,为引起人们对煤油炉和煤油的消费兴趣,在报纸上大肆宣传它的好处,但收效甚微,人们继续使用木炭和煤,煤油炉和煤油仍然无人问津。

面对积压的煤油炉和煤油,公司老板突然灵机一动。他吩咐下属将煤油炉免费赠送到各家各户,不取分文。就这样,收到煤油炉的住户们尝试着使用它,而没有收到的纷纷打电话向公司询问,并索要煤油炉,在很短的时间内,积压的煤油炉赠送一空。公司员工们觉得十分心疼,但老板却不动声色。

不久,有一些顾客上门来,询问购买煤油的事;再后来,竟有顾客要求购买煤油炉。原来,人们在使用煤油炉后,发现其优越性较之木炭和煤十分明显。家庭主妇们在炉里原有的煤油用完后,仍然希望继续使用煤油炉,但人们已经一天也离不开它了,只好又向公司购买新的煤油炉。在循环往复中,这家公司的煤油炉自然久销不衰。

这个案例也是U形思维的体现。U形思维的实质:是迂回前进。中国有一句古话:退一步海阔天空,体现的也是U形思维的妙处。

日本的很多企业采用“U”型决策法。其决策过程是:由上层机构提出方针,经员工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再回到上层做出最终抉择。这种决策的运行轨迹与英文的大写字母“U”相似,故称“U”型决策法。之所以采用“U”型决策法,是因为人们发现企业要跳出经营多年的老本行,参与新行业、新产业的竞争,在全新的领域发现机会,靠少数人决策是很难成功的。为了使每个员工热爱企业,与企业共存共荣,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就必须采用“U”型决策法。为了实施“U”型决策法,他们改革了刻板的人事制度,实施企业内招考制度。每个员工都可以根据决策的需求、部门职务的空缺和自己的能力,直接向人事部经理申请报考。松下电器公司为鼓励员工想办法、出主意,专门建立“企业内风险制度”规定:谁提出好的建议,拿出好的方案,谁就可以出面“组阁”在改革陈旧人事管理制度的同时,他们还对包括参与决策在内成绩出众的生产经营者,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在物质方面,加大一年两次奖金的数额,再额外增加红利及合理化建议专项奖金;同时,把参与决策的成绩作为晋级加薪考核的依据之一。

第23章 发散思维第48章 灵感思维第24章 收敛思维第48章 灵感思维第7章 拉哥尼亚思维第16章 浪子思维第21章 换位思维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维第49章 梦象思维第3章 孙子思维第26章 加法思维第25章 减法思维第40章 进取思维第8章 奥卡姆思维第18章 质疑思维第17章 多米诺思维第33章 和田法思维第32章 分解思维第38章 极限思维第46章 形象思维第35章 增值思维第7章 拉哥尼亚思维第33章 和田法思维第19章 逆向思维第26章 加法思维第3章 孙子思维第46章 形象思维第4章 拿破仑思维第24章 收敛思维第7章 拉哥尼亚思维第7章 拉哥尼亚思维第22章 换轨思维第3章 孙子思维第13章 丑角思维第15章 囚徒思维第20章 横向思维第26章 加法思维第2章 司马光思维第29章 推理思维第31章 效率思维第13章 丑角思维第17章 多米诺思维第31章 效率思维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维第11章 爱迪生思维第3章 孙子思维第3章 孙子思维第42章 深入思维第4章 拿破仑思维第3章 孙子思维第8章 奥卡姆思维第44章 光明思维第30章 超脱思维第6章 哥伦布思维第27章 系统思维第11章 爱迪生思维第16章 浪子思维第46章 形象思维第31章 效率思维第11章 爱迪生思维第26章 加法思维第42章 深入思维第43章 超前思维第6章 哥伦布思维第34章 简单思维第33章 和田法思维第22章 换轨思维第24章 收敛思维第11章 爱迪生思维第5章 亚历山大思维第44章 光明思维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维第35章 增值思维第28章 移植思维第12章 布勃卡思维第28章 移植思维第23章 发散思维第4章 拿破仑思维第35章 增值思维第12章 布勃卡思维第27章 系统思维第23章 发散思维第26章 加法思维第20章 横向思维第48章 灵感思维第5章 亚历山大思维第6章 哥伦布思维第12章 布勃卡思维第5章 亚历山大思维第34章 简单思维第48章 灵感思维第13章 丑角思维第5章 亚历山大思维第17章 多米诺思维第36章 立体思维第43章 超前思维第49章 梦象思维第15章 囚徒思维第4章 拿破仑思维
第23章 发散思维第48章 灵感思维第24章 收敛思维第48章 灵感思维第7章 拉哥尼亚思维第16章 浪子思维第21章 换位思维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维第49章 梦象思维第3章 孙子思维第26章 加法思维第25章 减法思维第40章 进取思维第8章 奥卡姆思维第18章 质疑思维第17章 多米诺思维第33章 和田法思维第32章 分解思维第38章 极限思维第46章 形象思维第35章 增值思维第7章 拉哥尼亚思维第33章 和田法思维第19章 逆向思维第26章 加法思维第3章 孙子思维第46章 形象思维第4章 拿破仑思维第24章 收敛思维第7章 拉哥尼亚思维第7章 拉哥尼亚思维第22章 换轨思维第3章 孙子思维第13章 丑角思维第15章 囚徒思维第20章 横向思维第26章 加法思维第2章 司马光思维第29章 推理思维第31章 效率思维第13章 丑角思维第17章 多米诺思维第31章 效率思维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维第11章 爱迪生思维第3章 孙子思维第3章 孙子思维第42章 深入思维第4章 拿破仑思维第3章 孙子思维第8章 奥卡姆思维第44章 光明思维第30章 超脱思维第6章 哥伦布思维第27章 系统思维第11章 爱迪生思维第16章 浪子思维第46章 形象思维第31章 效率思维第11章 爱迪生思维第26章 加法思维第42章 深入思维第43章 超前思维第6章 哥伦布思维第34章 简单思维第33章 和田法思维第22章 换轨思维第24章 收敛思维第11章 爱迪生思维第5章 亚历山大思维第44章 光明思维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维第35章 增值思维第28章 移植思维第12章 布勃卡思维第28章 移植思维第23章 发散思维第4章 拿破仑思维第35章 增值思维第12章 布勃卡思维第27章 系统思维第23章 发散思维第26章 加法思维第20章 横向思维第48章 灵感思维第5章 亚历山大思维第6章 哥伦布思维第12章 布勃卡思维第5章 亚历山大思维第34章 简单思维第48章 灵感思维第13章 丑角思维第5章 亚历山大思维第17章 多米诺思维第36章 立体思维第43章 超前思维第49章 梦象思维第15章 囚徒思维第4章 拿破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