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互动思维

互动思维是一种集体创造性思考法,其意为:一组人员通过开会方式就某一特定问题,出谋献策,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互动思维又称头脑风暴法,英语词组为“Brainstorming”原意为用脑力去冲击某一问题。

作为一种创造方法,它在韦氏国际大字典中被定义为:一组人员通过开会方式就某一特定问题出谋献策,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头脑风暴是一种集体创造性思考法,由美国企业家、发明家奥斯本首创。

前面介绍的思维方法大都是从个体思维来考虑的,而头脑风暴法则是从群体思维来考虑的。它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及的集体智力激励方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克服心理障碍,思维自由奔放,打破常规,激发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获得新观念,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奥斯本创建此法最初是用在广告的创造性设计活动中,取得了很大成功。后经本人不断改进和泰勒、帕内斯、戈登等人的完善和发展,终于成为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及的集体创造方法,在技术革新、管理革新、社会问题的处理、预测、规划等许多领域都显示了它的威力。

在一个创新团体中,互动思维是相当重要的,当其中一个人的头脑活跃起来提出新想法的时候,就会对别人的头脑产生激发作用,使得大家的头脑都活跃起来。头脑风暴法何以能激发创造思维?根据奥斯本本人及研究者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联想反应。联想是产生新观念的基本过程。在集体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每提出一个新观念,都能引发他人联想、相继提出一串的新观念,产生连锁反应,形成新观念堆,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热情感染。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集体讨论问题能激发人的热情。人人自由发言、互相影响、互相感染、能形成热潮、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3)竞争意识。在有竞争意识的情况下,人人争先恐后,竞相发言,不断地开动思维机器,力求有独到见解,新奇观念。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类有争强好胜心理。在有竞争意识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效率可增加50%或更多。

(4)个人。在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个人的自由,不受任何干预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头脑风暴法有一条原则,不得批评他人的发言,甚至不许有任何怀疑的表情、动作、神色。这就能使每个人畅所欲言,提出大量的新观念。

头脑风暴法程序分为:准备、预热、明确问题、联想畅谈、对设想加工处理5个阶段。下面分别论述:

(1)准备。此阶段的工作有:

①选择理想的主持人,主持人应熟悉此技法。

②由主持人和问题提出者一起详细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此方法不宜解决包含因素过多的复杂问题,只宜解决比较单一、目标明确的问题,或者能分解为单一明确的小问题的复杂问题。

③确定会议人选,一般以5~10人为宜,且保证大多数为精通该问题或具有某一方面专长的内行和专家,凡解题可能涉及的领域,都要有相应擅长的人参加。同时,还要有两位“外行领域”家参加。最后要尽量选择一定数量对运用此法有实践经验的人。

④提前数天将问题通知与会者,内容包括:日期、地点、要解决的问题及背景。

(2)预热。此阶段的目的和作用是要使与会人员进入“角色”和造成激励气氛。通常只需几分钟即可,具体做法是提出一个与会上所要讨论的问题毫无关系的问题。

(3)明确问题。这个阶段的目的是通过对问题的分析陈述,使与会者全面了解问题,开阔思路,具体包括3个方面:

①介绍问题。主持人简明扼要地按最低信息量原则向与会者介绍所要解决的问题,简单讨论一下,全体与会者对问题的理解准确一致后转入下一步。

②重新叙述问题。即改变对问题的表述方式,对每一种表述方式都要用“怎样……”的句子来表达,切不可急于提出设想,要鼓励与会者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

③将提出的各种问题重新叙述,按顺序排列。启发性强、最可能导致问题的创造性解决的重新叙述问题要排在前面。

(4)畅谈。这是与会者克服心理障碍,让思维自由驰骋,借助集体的知识互补,信息刺激和情绪鼓励,通过联想提出大量创造性设想的阶段。这是此法的实质性阶段,此阶段结束时,由主持人宣布散会。同时,要求与会者会后继续考虑.以便在第二天补充所想到的设想。

(5)对设想的加工整理。会上提出的设想大部分未经仔细考虑和评价,有待加工完善以后,才能有实用价值。此阶段包括以下3个步骤:

①设想的增加。在畅谈后的第二天由主持人或秘书用电话拜访的形式收集与会人员会后产生的新设想。

②评论和发展。评价最好先拟定一些指标,如:是否简单?是否恰当?是否被人采纳?是否可实现?是否成本较低?等等。

③根据这些指标来比较、评论、发展出若干最好设想。评论、发展设想的人员,可以是也可以不是设想的提出者,但应是对本问题内行的人,一般5~7人为好。

以上是应用头脑风暴法的一般程序,具体运用时,可依情况不同而变化,换句话说,程序不是固定模式,可以灵活运用。头脑风暴法运行原则有四:

(1)自由思考原则。要熟悉并善于应用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如:横向思维、纵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等。

(2)禁止评判原则,又叫保留评判原则。过早地进行评判和相互评判,就会使许多有价值的设想被扼杀。评判包括自我评判和相互评判,肯定性评判和否定性评判。

(3)谋求数量原则。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大量观点、设想,多多益善,以量求质,其中有些观点和设想可能是荒唐可笑的,但不管是什么样的设想,都必须无一遗漏地记录下来,以作为下一步专家组评论发展的依据。

(4)结合改善原则。这是指与会者要努力把别人提出的设想加以综合、改善发展成新设想,或者提出结合改善的思路。

头脑风暴法的运作要求也有3个要求:

(1)对会议主持人的要求。主持人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与会者,不可制造紧张气氛。与会者提出的方案不论好坏一律记下,且按序编号,善于启发引导,掌握进程,能在冷场时,提出自己的独特设想,或者让大家安静酝酿一两分钟。

(2)对与会者的要求。与会者不许私下交谈和代表他人发言,始终保持会议只有一个中心: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设想的表达要简单,发言要有幽默感。

(3)对会议时间的要求。经验证明,独到性较高的设想通常在15~20分钟以后出现,在30分钟左右可出现一个峰值。因此,会议以20~60分钟为宜。值得特别说明的是,会议持续时间只需主持者心中有数和灵活掌握,切莫在会议开始时就宣布。

实践早已证明,头脑风暴法具有广泛而很高的实用价值。正如斯坦福大学教授阿诺德所说:组织创造活动,特别是创造集体的创造性活动的最实用的“手稿”之一,就是“头脑风暴法”

美国学者高立格认为,在一般的“头脑风暴”中,由于多数的参与者不能完全地开放心胸,畅所欲,所以在使用头脑风暴法之后,另加角色风暴法以增加一些别开生面的主意。该法实施步骤如下:

(1)用传统的头脑风暴法产生20至30个创意;

(2)每人默默地选一个角色来扮演。所选角色必须是所服务机构之外的人物,例如顾客、检查员、对手、敌人等;

(3)基于所选人物的态度、喜好、利害关系与应有的意见等而替他发言。发言时可用以下各种起头语:我的人会……”我的人喜欢……”等;

(4)离开所扮演的角色,使在第三步中所产生的不适合所扮演角色的主意有机会在这一阶段说出来;

(5)评价与选择可行的主意。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救“一般头脑风暴法”的缺陷,使得参加会议者能够开动思维,多角度地想问题,以获得更多更好的主意。

本书完结,看看其他书:
第47章 想象思维第11章 爱迪生思维第47章 想象思维第31章 效率思维第32章 分解思维第31章 效率思维第34章 简单思维第26章 加法思维第24章 收敛思维第21章 换位思维第42章 深入思维第20章 横向思维第39章 底线思维第35章 增值思维第31章 效率思维第25章 减法思维第2章 司马光思维第49章 梦象思维第22章 换轨思维第14章 裁缝思维第19章 逆向思维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维第9章 费米思维第30章 超脱思维第24章 收敛思维第28章 移植思维第6章 哥伦布思维第22章 换轨思维第24章 收敛思维第39章 底线思维第20章 横向思维第14章 裁缝思维第38章 极限思维第39章 底线思维第48章 灵感思维第34章 简单思维第13章 丑角思维第5章 亚历山大思维第24章 收敛思维第5章 亚历山大思维第9章 费米思维第24章 收敛思维第49章 梦象思维第43章 超前思维第18章 质疑思维第33章 和田法思维第4章 拿破仑思维第41章 动态思维第21章 换位思维第25章 减法思维第38章 极限思维第42章 深入思维第49章 梦象思维第13章 丑角思维第28章 移植思维第47章 想象思维第34章 简单思维第45章 糊涂思维第4章 拿破仑思维第21章 换位思维第33章 和田法思维第32章 分解思维第25章 减法思维第21章 换位思维第23章 发散思维第23章 发散思维第15章 囚徒思维第22章 换轨思维第7章 拉哥尼亚思维第30章 超脱思维第7章 拉哥尼亚思维第19章 逆向思维第32章 分解思维第19章 逆向思维第16章 浪子思维第27章 系统思维第26章 加法思维第8章 奥卡姆思维第31章 效率思维第49章 梦象思维第34章 简单思维第19章 逆向思维第3章 孙子思维第20章 横向思维第33章 和田法思维第2章 司马光思维第37章 U形思维第28章 移植思维第15章 囚徒思维第21章 换位思维第13章 丑角思维第25章 减法思维第47章 想象思维第48章 灵感思维第40章 进取思维第43章 超前思维第21章 换位思维第31章 效率思维第9章 费米思维
第47章 想象思维第11章 爱迪生思维第47章 想象思维第31章 效率思维第32章 分解思维第31章 效率思维第34章 简单思维第26章 加法思维第24章 收敛思维第21章 换位思维第42章 深入思维第20章 横向思维第39章 底线思维第35章 增值思维第31章 效率思维第25章 减法思维第2章 司马光思维第49章 梦象思维第22章 换轨思维第14章 裁缝思维第19章 逆向思维第10章 洛克菲勒思维第9章 费米思维第30章 超脱思维第24章 收敛思维第28章 移植思维第6章 哥伦布思维第22章 换轨思维第24章 收敛思维第39章 底线思维第20章 横向思维第14章 裁缝思维第38章 极限思维第39章 底线思维第48章 灵感思维第34章 简单思维第13章 丑角思维第5章 亚历山大思维第24章 收敛思维第5章 亚历山大思维第9章 费米思维第24章 收敛思维第49章 梦象思维第43章 超前思维第18章 质疑思维第33章 和田法思维第4章 拿破仑思维第41章 动态思维第21章 换位思维第25章 减法思维第38章 极限思维第42章 深入思维第49章 梦象思维第13章 丑角思维第28章 移植思维第47章 想象思维第34章 简单思维第45章 糊涂思维第4章 拿破仑思维第21章 换位思维第33章 和田法思维第32章 分解思维第25章 减法思维第21章 换位思维第23章 发散思维第23章 发散思维第15章 囚徒思维第22章 换轨思维第7章 拉哥尼亚思维第30章 超脱思维第7章 拉哥尼亚思维第19章 逆向思维第32章 分解思维第19章 逆向思维第16章 浪子思维第27章 系统思维第26章 加法思维第8章 奥卡姆思维第31章 效率思维第49章 梦象思维第34章 简单思维第19章 逆向思维第3章 孙子思维第20章 横向思维第33章 和田法思维第2章 司马光思维第37章 U形思维第28章 移植思维第15章 囚徒思维第21章 换位思维第13章 丑角思维第25章 减法思维第47章 想象思维第48章 灵感思维第40章 进取思维第43章 超前思维第21章 换位思维第31章 效率思维第9章 费米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