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思可汗》

原文:金戈铁马下玉关,万里西征人未还。

马革裹尸今汉在?噫!不复西叹。

注释:金戈铁马:指战事。也用以形容战士的雄姿。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金戈:金属制作的戈。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起来。指在战场上壮烈牺牲。《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译文:金戈铁马浩浩荡荡的出玉关,走了万里,向西方发起远征,但是人却没有回来。战死沙场的人们知道今天的国家还在吗?唉,不如不西征。

成吉思汗西征背景:

13世纪初,在成吉思汗的统治下,蒙古部族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先后攻灭了草原上的多个部落。

成吉思汗在中都(今北京)附近停留期间,花剌子模沙(国王) 阿拉乌定·摩诃末(穆罕默德)派遣以巴哈·阿丁·吉剌为首的使节晋见成吉思汗,其目的是为了了解蒙古征服金国后的真实情况。成吉思汗盛情款待了使团成员,并表示:朕为东方的统治者,沙就成为西方的统治者吧。我们双方保持和平友好的关系,要让商人自由通行。

1216年,成吉思汗派使者和商队回访花剌子模国(居今黑海东、威海西,锡尔河南)。

1218年,成吉思汗灭掉西辽,蒙古帝国开始与中亚国家花剌子模接壤。花剌子模人以经商著称于世。蒙古帝国兴起后,大批花剌子模商人来到蒙古,通过与蒙古人的贸易,获得了丰厚的利润。1218年春,花剌子模沙在布哈拉接见了蒙古使者,同意成吉思汗的提议,双方缔结了和平通商协定。起因

1218年蒙古大商队被害事件。成吉思汗根据蒙古和花剌子模两国达成的通商协议,派出由450人组成的大商队,用500峰骆驼驮着金、银、丝绸、驼毛织品、海狸皮、貂皮等贵重商品,带着成吉思汗给花剌子模沙的信前往花剌子模。成吉思汗在信中写道:“吾人应使常行的和荒废的道路平安开放,因之商人们可以安全地和无约束地来往” 。

商队行至锡尔河上游的讹答剌城后,因守将亦纳勒出黑(号海儿汗)贪财,将商队扣留,并派人报摩诃末说,商队中有成吉思汗的密探。摩诃末在没有弄清事情真相的情况下,便下令处决商队成员,并没收其全部财物。亦纳勒出黑遵照摩诃末的命令,杀害蒙古商队成员,其中只有一人从牢里逃出,得以幸免,向成吉思汗报告了商队被害经过 。

成吉思汗发誓要为死者报仇。但他还是希望双方能够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于是,派以巴合剌为首的3名使者前往花剌子模索取肇事者。使者向摩诃末国王转达了成吉思汗的原话:君前与我约,保不虐待此国任何商人。今遽违约,枉为一国之主。若讹答剌虐杀商人之事,果非君命,则请以守将付我,听我惩罚,否则即备战 。摩诃末对此置若罔闻,不仅杀害了巴合剌,而且将两名副使的胡子剃光赶回。这些不足取的作法是产生事端,引起恶感及仇报、猛袭的原因,使和平安宁遭到破坏。

过程

蒙古使臣被害后,成吉思汗觉察到两国关系已无法用和平方式解决,决定亲率大军向花剌子模问罪,令其弟斡赤斤留守蒙古。1219年六月,蒙古大军从克鲁伦河畔出发,越阿尔泰山至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畔度夏。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及大将速不台(一写速别额台)、哲别、大断事官失吉忽图忽等随行。畏吾儿、阿力麻里、合剌鲁皆出兵,惟西夏拒绝出兵。总计蒙古军兵力10至15万,还有大量畏兀儿、突厥、汉人军队协助,全军扣除辅助人员战兵在10万以上,成吉思汗对外号称60万大军整个花剌子模帝国号称拥40万大军。除了沙阿的直属部队,也包括各级封建制度下的地方武装。但实际上庞大的帝国对各地方控制松散,能用于机动作战的骑兵不过4万人左右。

1219年秋,经别失八里、不剌(今新疆博罗市),通过铁木儿忏察(亦称松关,今名果子沟)至阿力麻里,西行渡伊犁河,经海押立向花剌子模挺进。当时,铁木儿忏察是非常难行的隘口。1222年丘处机去西域见成吉思汗时也通过该隘口,他的随徒李志常在《长春真人西游记》里写道:千岩万壑攒深溪,溪边乱石当道卧,古今不许通轮蹄。蒙古大军通过时,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理石开道,并且砍木修桥,共修筑48座。桥的宽度,可容两辆车并行。

蒙古大军到达花剌子模边堡讹答剌城后,兵分四路:察合台、窝阔台率师围攻讹答剌;术赤率师征毡的、养吉干诸城;塔孩率5000骑兵征战费尔干纳盆地的忽毡(今纳巴德)等城;成吉思汗与托雷取中路,渡锡尔河,向西南横渡红沙漠闪击布哈拉城。蒙古人多路出击,迫使摩诃末从撒马尔罕发兵支援,进一步稀释了都城的兵力。

蒙古远征军与花剌子模军的激战

讹答剌之战攻城十分艰苦,海儿汗坚持抵抗5个月,城破后残余的守军都被屠杀。

1220年三月,术赤等三路军马全部占领了锡尔河两岸的城市,成吉思汗的中路军也占领了伊斯兰教的文化中心,仅有2000名突厥骑兵和2万市民男丁驻守,城墙也低矮的布哈拉城。驻守布哈拉的突厥骑兵在第3天就尝试突围,却遭几倍于自己的蒙古人围歼。余下的民兵则又坚持抵抗了12天时间,才因意志不坚定者打开城门而宣告失败。布哈拉落城后,完全切断了花剌子模新都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主要城市)和旧都乌尔根奇(今土库曼尼亚城市,汉籍曾写为兀龙格赤)之间的交通。为了震慑所有的中亚城市,也是为了犒赏麾下将士,成吉思汗允许他们在布哈拉城烧杀抢掠。所有参与过战斗的男性被处死,只有具备工匠身份的人口才被当做奴工收监。而那些不曾拿起武器的懦夫,也被占领军直接编入炮灰部队。最后已沦为地狱的布哈拉被纵火焚毁,成为蒙古西征中亚历史上的首个牺牲品。更重要的是,布哈拉的沦陷意味着花剌子模的锡尔河防线已变得毫无意义,整个河中腹地都暴露在蒙古骑兵的铁蹄之下。1220年五月,蒙古四路大军在撒马尔罕城下会师,合围撒马尔罕。当时撒马尔罕城守军号称11万,但拥有野战能力的不到两万。成吉思汗便下令用来自布哈拉等地的强征人口作为炮灰,首先扑上去消耗守军火力。等到对方的箭矢和石弹被大量消耗,才换上真正的士兵开始战斗。忍无可忍的撒马尔罕守军,在第3天决心与强敌决一死战。他们出动5000名塔吉克步骑兵配合,背靠城墙向成吉思汗发起挑战。蒙古骑兵则如同自己的西夏和金国所做的那样,以边打边撤的方式离开原地,将塔吉克人吸引到郊外。随着大量伏兵从四周策马环攻,这支出城的守军就被毫无悬念地屠杀完毕,而康里军认为自己与蒙古同族,早有投奔之念,并不支援。

在撒马尔罕围攻战期间,蒙古人也经常释放囚犯进城,宣扬自己的优待俘虏政策。加之各类石炮和弩箭的不断袭击,让城内的意志坚定者越来越少。第三日时康里人就大量投降,围攻开始的第5天时,大部分人已决定放下武器,只有少数人在躲入围城堡垒后继续同蒙古人交战。等到入侵者成功搞定他们,其余那些提前投降的士兵也纷纷遭到背信弃义的蒙古人屠杀。成吉思汗同样下令将本地工匠都搜罗起来带走,随后又把大批妇孺儿童卖为奴隶。

城破之前,花剌子模沙已从城内逃跑,成吉思汗遂命耶律阿海留守城内,哲别、速不台率3万骑兵追击阿拉乌定·摩诃末;窝阔台率术赤、察合台进攻兀龙格赤;成吉思汗和托雷向阿富汗推进,进攻巴里黑(今阿富汗马札里沙夫西)、塔里寒(今阿富汗塔利甘)等地,将阿富汗北部的巴米扬(范延堡)和塔里寒攻破屠城 。花剌子模人在阿姆河也建立了防线,但同样被蒙古军突破。

1220年七月,窝阔台率领的5万兵马攻打花剌子模秃儿罕太后控制的乌尔根奇,此前出身康里人的太后不肯支援儿子摩诃末,此时尝到苦果。城内守将是忽马尔,统帅着号称多达11万的大军,日夜坚守。该城防卫工事十分坚固。蒙古军在城周围安营扎寨,一面遣使召谕居民投降,一面忙于做攻城前的准备。待攻城的器械齐备后,蒙古军立即向城内发动了全面进攻。于当日破城,进入街区后,士兵到处烧杀,由于居民的顽强抵抗,蒙古军不得不转入巷战。袭击阿姆河桥的3000蒙古兵,无一生存。经过7天的激烈战斗,才占领了全城。根据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记载,乌尔根奇的守军全部阵亡。工匠和妇女、儿童被当作俘虏,运送到蒙古。乌尔根奇(兀龙格赤)的失守,使河中地区全部被蒙古军占领。

之后察合台、窝阔台去与主力军会师,并在塔里寒加入了成吉思汗的队伍,而术赤则回到了额尔齐斯河其辎重所在的营地了。

1221年,呼罗珊各地开始遭到蒙古西征军的迅猛攻势。位于当代土库曼斯坦的巴伊拉姆阿里城附近的谋夫城,在达成协议后停止了抵抗。然而,入城军队却以他们实际已选择过武力为借口,突然对投诚者大开杀戒。更西面的内沙普尔也遭到类似命运,并和谋夫一样在短时间内成为无人区。摩诃末逃到里海上的一个小岛并病死。死后,他的儿子扎兰丁纠集了一些残兵败将,企图继续抗击蒙古大军。1221年,扎兰丁在兴都库什山脚下的八鲁湾击败了失吉失秃忽率领的3万蒙古军,歼敌1.5万,却引发了成吉思汗亲率5万大军前来。蒙古军队在印度河畔与扎兰丁的部队展开了决战 。札兰丁因部将不和而军队分裂已经削弱,寡不敌众,3万军队全部覆没,札兰丁纵马入河,游至对岸,仅剩4000余名跟随者逃往印度。1221年冬,成吉思汗在不牙迦图儿驻营,休整部队。第二年春,到白沙瓦(今巴基斯坦北部)取原路返回。巴剌率领的蒙古军继续追击札兰丁余部,一路未见其踪迹,再加上时值炎夏,难以适应北印度的气候条件,就于1223年撤回,在巴鲁安与成吉思汗会师。九月,成吉思汗渡阿姆河,在撒马尔罕城东下营,十月下诏班师。1224年到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驻夏,翌年二月回到土拉河行宫。

成吉思汗占领花剌子模国后,命长子术赤镇守,并在各城设置达鲁花赤(督官)。乌尔根奇城的牙老瓦赤、马里忽惕(属忽鲁木石氏)父子二人向成吉思汗提出了管理城邑的办法,得到允准,遂派马思忽惕同达鲁花赤共同管理布哈拉、撒马尔罕、乌尔根奇等中亚城市,派牙老瓦赤管理中都(今北京)。

未完待续,先看看其他书:
《临江仙·至上》《临江仙·至上》《落梅复春雪》《赤壁有感》《落梅复春雪》《圆明园思》《落梅复春雪》《临江仙·至上》《忆秦娥·心境》《圆明园思》《西江月·怒》《临江仙·至上》《赤壁有感》《赤壁有感》《落梅复春雪》《临江仙·至上》《落梅复春雪》《西江月·怒》《落梅复春雪》《圆明园思》《江梅引·故乡》《西江月·怒》《落梅复春雪》《忆秦娥·心境》《圆明园思》《忆秦娥·心境》《落梅复春雪》《临江仙·至上》《落梅复春雪》《圆明园思》《西江月·怒》《赤壁有感》《临江仙·至上》《赤壁有感》《西江月·怒》《圆明园思》《落梅复春雪》《落梅复春雪》《赤壁有感》《落梅复春雪》《临江仙·至上》《忆秦娥·心境》《忆秦娥·心境》《赤壁有感》《落梅复春雪》《临江仙·至上》《临江仙·至上》《西江月·怒》《西江月·怒》《赤壁有感》《落梅复春雪》《赤壁有感》《临江仙·至上》《落梅复春雪》《落梅复春雪》《落梅复春雪》《圆明园思》《临江仙·至上》《江梅引·故乡》《江梅引·故乡》《落梅复春雪》《西江月·怒》《落梅复春雪》《忆秦娥·心境》《江梅引·故乡》《西江月·怒》《忆秦娥·心境》《赤壁有感》《圆明园思》《赤壁有感》《西江月·怒》《圆明园思》《赤壁有感》《忆秦娥·心境》《西江月·怒》《圆明园思》《临江仙·至上》《江梅引·故乡》《临江仙·至上》《落梅复春雪》《落梅复春雪》《江梅引·故乡》《江梅引·故乡》《圆明园思》《落梅复春雪》《赤壁有感》《江梅引·故乡》
《临江仙·至上》《临江仙·至上》《落梅复春雪》《赤壁有感》《落梅复春雪》《圆明园思》《落梅复春雪》《临江仙·至上》《忆秦娥·心境》《圆明园思》《西江月·怒》《临江仙·至上》《赤壁有感》《赤壁有感》《落梅复春雪》《临江仙·至上》《落梅复春雪》《西江月·怒》《落梅复春雪》《圆明园思》《江梅引·故乡》《西江月·怒》《落梅复春雪》《忆秦娥·心境》《圆明园思》《忆秦娥·心境》《落梅复春雪》《临江仙·至上》《落梅复春雪》《圆明园思》《西江月·怒》《赤壁有感》《临江仙·至上》《赤壁有感》《西江月·怒》《圆明园思》《落梅复春雪》《落梅复春雪》《赤壁有感》《落梅复春雪》《临江仙·至上》《忆秦娥·心境》《忆秦娥·心境》《赤壁有感》《落梅复春雪》《临江仙·至上》《临江仙·至上》《西江月·怒》《西江月·怒》《赤壁有感》《落梅复春雪》《赤壁有感》《临江仙·至上》《落梅复春雪》《落梅复春雪》《落梅复春雪》《圆明园思》《临江仙·至上》《江梅引·故乡》《江梅引·故乡》《落梅复春雪》《西江月·怒》《落梅复春雪》《忆秦娥·心境》《江梅引·故乡》《西江月·怒》《忆秦娥·心境》《赤壁有感》《圆明园思》《赤壁有感》《西江月·怒》《圆明园思》《赤壁有感》《忆秦娥·心境》《西江月·怒》《圆明园思》《临江仙·至上》《江梅引·故乡》《临江仙·至上》《落梅复春雪》《落梅复春雪》《江梅引·故乡》《江梅引·故乡》《圆明园思》《落梅复春雪》《赤壁有感》《江梅引·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