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眼千年

东宫,太子居所,因坐落于太极殿东侧,故而得名。

东宫占地宽广,布局精妙,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殿宇如棋子均匀地般散落在东宫的各个角落,对显德殿成众星拱月之势。

午后,在东宫西侧坐落着一座雅静的偏殿宜秋宫,宜秋宫面积不大,但胜在玲珑巧致,独具匠心。

在这个殿宇的角落,一个面容稚嫩的俊俏少年正独自倚坐在池塘边的假山上,神态悠然。

少年身材匀称,唇红齿白,穿着一身裁剪得体月白色锦服,腰间悬着一块羊脂白玉,通身透着一股子贵气。

只是少年的额头却露出一块淤青,显然是被钝器撞击过不久,还未来得及消除。

少年慵懒地坐在阳光下,半阖着双眼,缓缓地张开双臂,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原来这就是大唐的味道。”

少年年龄不大,声音青涩,带着童音,话语中似乎还有着几分初临宝地的意思。

少年名叫李恪,太子李世民三子,两天前在玄武门遇刺,被铁矛磕伤了脑袋,整整昏迷了一个日夜。

醒来后,李恪便成了另一个“李恪”。

他同名李恪,一个二流师范学院的历史系大四学生,他本该在今年毕业季谋取一份历史课教师的职位,然后留在他那个不知道几线的小城,安稳平淡地上班。

可上天却偏偏与他开了一个玩笑,就在他毕业旅行,到西安游玩之际,却不慎跌入了渭水,鸠占鹊巢,得了这个少年的身子,来到了这一千三百年前的长安,让他始料不及。

只记得犹在耳边回荡的那句:“汉中郡王遇刺,速传御医。’”

熟知唐史的他对李恪这个名字自然不会陌生,他既是身怀隋唐两朝皇室血脉的尊贵皇子,却也是在皇位争夺中一败再败,二十六年后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的可怜虫。

李恪夺嫡失败的原因固然很多。

他既是庶子,更没有长孙氏等关陇世家的扶持,但最致命的还是皇帝李世民对于长孙皇后所出的那三个嫡子异乎寻常的偏爱。

若无意外,二十六年后,这个被李世民盛赞“英国类我”的皇子将因为房遗爱谋反案被连坐而死,时年三十四岁。

不过一向现在的李恪对于这一切倒也并不绝望。

“嘿嘿,‘千古是非无处问,夕阳西去水东流。’我且管那旧史做甚,如今我既成了这李恪,少来说也享了这二十来年的富贵,搅得天下风云,争一争这九五之位。”李恪看着远方太极殿高耸入云的楼宇,一声轻笑,倚着假山缓缓阖上了眼。

午后阳光和煦,暖意融融,李恪慵懒地躺在石块上,听着耳边的汩汩水声,宛如珠落玉盘,李恪竟缓缓地半睡了过去。

“小郎,小郎。”

也不知过了多久,一阵清脆的女声打散了李恪的睡意,李恪揉了揉眼,抬头望去,原来是母亲杨妃身边的侍女瓶儿。

瓶儿是杨妃身边的贴身侍女,在杨妃还是隋朝公主的时候就已经跟在了杨妃身边,算在今日,已快十年了,瓶儿是看着李恪长大的,所以连李恪也得叫她一声瓶儿姐。

瓶儿在院中四处张望,神色焦急,想来是奉了杨妃的命令来寻李恪。

李恪连忙站起身来,朝着瓶儿的方向挥了挥手,叫道:“瓶儿姐,我在这儿。”

瓶儿循声望去,看到站在假山上的李恪,顿时松了口气,踏着小碎步走到李恪的身前,微微屈膝行了宫礼。

“小郎,太子驾临,娘娘让你速回前厅。”

“知道了,我这就过去。”李恪慢慢挪到大石块的边缘,一下子从上面跳了下来。

瓶儿自幼便被父母发卖,八岁便跟了杨妃。瓶儿在宫宫中举目无亲,所以她一直把自己看着长大的李恪当亲弟弟看待,瓶儿看着李恪从这么大的石块上跳了下来,心中一颤,连忙伸手扶了过去:“小郎慢些,可别摔着了。”

李恪咧嘴一笑,拿手比划了一下石头,脆生生地回道:“瓶儿姐,我已经长大了,无碍的。”

李恪生于王府,自幼锦衣玉食,年仅八岁的李恪比起同龄人来的确高出不少,活像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但是瓶儿却对李恪的话不以为意,弯腰轻轻掸了掸李恪屁股上的灰尘,嘴角勾起了一轮弯月。

“你呀,只是个子长高了,离长大还早着呢。等你加冠后娶了王妃,自己到宫外开府建衙才是真的长大了。”

瓶儿言辞凿凿,一副阿姊教诲阿弟的模样。

李恪的骨子好歹也是二十出头的男人了,何曾被一个才十八的小丫头当面调笑过?

李恪岂能吃这个亏,于是李恪想了想,拉过瓶儿的手,天真无邪的双眼直直地看着瓶儿,一脸认真地说道:“瓶儿姐,我出宫开府后岂非就看不见你了,那我以后想你怎么办,我可以问母后把你要过去吗?”

李恪的话一出口,瓶儿脸上的表情顿时顿住了,她呆呆地看着李恪,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瓶儿自幼就在宫闱,自然知道,在皇宫之中,嫔妃身边的侍女被赐给成年皇子做侧妃也是司空见惯了的。

更何况如今瓶儿年已十八,等过了些年待李恪长成,瓶儿也到了二十四五的年纪,到了可以发派出宫的时候。若是那时李恪真的向杨妃索要瓶儿,杨妃十有八九会应了李恪所请,将瓶儿赐给李恪。

一想到这些,瓶儿脸颊竟悄悄浮上了几许红晕,羞地不知该如何回他了。

李恪站在瓶儿的身旁,静静地看着瓶儿羞怯的样子,宛如二月初红的桃花,出彩却又素雅,不自觉地竟有些出神了。

不过好在瓶儿很快便缓过了神来,她发现李恪竟微笑地看着自己。

瓶儿当即便想起了李恪的话,羞红了脸,嗔怪地瞥了李恪一眼,转身道:“小郎小小年纪便不学好,整日尽想着这些。太子还在正厅里等着你,快随我来。”

说着,连忙背过李恪,拉着他的手逃也似地离开了。

第二十五章 临朝大封第五十九章 误会第五十四章 定价第二十章 敲打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二十六章 请帖第二十五章 临朝大封第四十章 定储第五章 汗庭第六章 拜府第四十八章 还国受阻第二十二章 并州大都督第十九章 狼谷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骑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二十二章 并州大都督第五十一章 缓缓归矣第十七章 安置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计第五章 汗庭第七十二章 裴行俭第二十八章 弹压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十七章 反常第八十五章 画像第四十六章 粮荒第五十八章 东宫失和第八十章 和亲之议第三十五章 汉王入宫第三章 长乐公主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六十二章 东宫始乱第二十九章 牛进达第十三章 误会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三十章 借马寻衅第六章 阿史那云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四章 吐蕃之论第四十七章 武威仓第三十四章 虚张声势第十八章 山阳酒馆第十二章 杨恭仁第六十四章 调虎离山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三十二章 百官为难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三十章 破阵第四十七章 武威仓第十一章 弘农杨氏第二章 将行第五十四章 御史台密信第七十二章 裴行俭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长孙冲第四十二章 夜谈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十九章 宴后第六十六章 尚书李绩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七十三章 撤离第三十章 不识女儿心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忧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八十三章 将向荆州第三章 结好第二十一章 夜渡郁督军山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忧第七章 武家女第二十四章 再怀身孕第六十四章 武举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三十五章 再会赵德言第三十章 献俘大典第二十九章 凉州司马第四十五章 训斥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二十七章 破敌第八十七章 漕运第九十一章 漕规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六十七章 阶下之囚第三十章 定卢山第十四章 临危受命第十八章 请旨第六十八章 守殡第四十九章 亲往楚州第二十六章 东宫偶遇第八十五章 晒盐第四十一章 断腿第二十三章 圣旨至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四十一章 木秀于林第二十四章 长孙冲从军第六十九章 长孙遗愿第三十四章 虚张声势第三十二章 比试
第二十五章 临朝大封第五十九章 误会第五十四章 定价第二十章 敲打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二十六章 请帖第二十五章 临朝大封第四十章 定储第五章 汗庭第六章 拜府第四十八章 还国受阻第二十二章 并州大都督第十九章 狼谷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骑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二十二章 并州大都督第五十一章 缓缓归矣第十七章 安置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计第五章 汗庭第七十二章 裴行俭第二十八章 弹压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十七章 反常第八十五章 画像第四十六章 粮荒第五十八章 东宫失和第八十章 和亲之议第三十五章 汉王入宫第三章 长乐公主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六十二章 东宫始乱第二十九章 牛进达第十三章 误会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三十章 借马寻衅第六章 阿史那云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四章 吐蕃之论第四十七章 武威仓第三十四章 虚张声势第十八章 山阳酒馆第十二章 杨恭仁第六十四章 调虎离山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三十二章 百官为难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三十章 破阵第四十七章 武威仓第十一章 弘农杨氏第二章 将行第五十四章 御史台密信第七十二章 裴行俭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长孙冲第四十二章 夜谈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十九章 宴后第六十六章 尚书李绩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七十三章 撤离第三十章 不识女儿心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忧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八十三章 将向荆州第三章 结好第二十一章 夜渡郁督军山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忧第七章 武家女第二十四章 再怀身孕第六十四章 武举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三十五章 再会赵德言第三十章 献俘大典第二十九章 凉州司马第四十五章 训斥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二十七章 破敌第八十七章 漕运第九十一章 漕规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六十七章 阶下之囚第三十章 定卢山第十四章 临危受命第十八章 请旨第六十八章 守殡第四十九章 亲往楚州第二十六章 东宫偶遇第八十五章 晒盐第四十一章 断腿第二十三章 圣旨至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四十一章 木秀于林第二十四章 长孙冲从军第六十九章 长孙遗愿第三十四章 虚张声势第三十二章 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