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淮南将乱

待众人走后,李恪回到了自己的内书房中,李恪一面命丹儿研墨铺纸,写信往京中说明淮南局势,一面思索着该如何应对淮水决堤之险。

“殿下,袁承范虽在扬州刺史府任水曹从事多年,但毕竟官卑职微,其言究竟能成与否都在未知,殿下若是贸然从他之言,依其法治河恐怕未为妥当。”王玄策看着正在疾书的李恪。对李恪道。

王玄策的担忧,李恪自然知晓。

淮河之泛,不在李恪职权之内,而属地方州郡,李恪纵不插手此事,也在情理之中。

李恪若是不过问此事,纵是此事地方州郡处理不当,也与他无干,碍不得李恪的事情,可若是李恪贸然插手,那以他的官身爵位,便是此事的主导,若是成了还好,若是不成,李恪便是首责,免不了被追究。

在王玄策看来,李恪之为多半有些吃力不讨好的意思。

王玄策学的是纵横之道,但凡行事,首要考量的必是各方厉害关系,治水之事若是成了,这些功劳于李恪助益不大,可若是败了,那他便免不了要被朝中的那些对头弹劾。

李恪把手边的书信写完,搁下了笔,对王玄策道:“先生说的有些道理,但也并非尽是,本王如此作为倒不是从袁承范之言,而是从岑师之言。”

王玄策听了李恪的话,显然是出乎了他的意料,微微一愣,接着问道:“景仁(岑文本表字)远在长安,此事与他何干?”

李恪道:“先生可还记得今岁正月间白虹贯日之说?”

王玄策听了李恪的话,这才明白了过来,王玄策道:“白虹贯日,祸在东南,殿下说的可是此事?”

李恪点了点头道:“是否此事我也不知,然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此事万不可大意。”

李恪贸然插手治水之事,固然是在他职责之外,有些不妥,但李恪也别无选择。

治水之事,看似与李恪无关,但实际上,这淮南众人,谁都能避地开,唯独李恪避不开,或者说是李恪的野心不允许他避开。

这淮南不是旁人的淮南,而是他李家的淮南,这百姓也不是旁人的百姓,是他李家的百姓,旁人退得,他如何退得。

他若是退了,若是对此事置之不理,对百姓的死活置之不理,传入李世民的耳中,李世民又该如何看他?

李恪自请为质,在北地受四载苦寒方有今日之声望,他岂敢怠慢。

积望如垒石,堆之不易,但若想毁了,只需轻轻一推便会如山倾倒。

李恪可以是一掷千金的风流年少,可以是流连青楼的登徒浪子,甚至可以是卖尽府中田产的败业皇子,但他唯独不能是置百姓死活于不顾的无为亲王,若是如此,李恪便算是与皇位彻底无缘了。

李恪之言一出,王玄策便明白了李恪的意思,王玄策道:“殿下是担心陛下那边的看法?”

“不错。”李恪点了点头,回道。

大唐未来的帝位归属,在极大的程度上取决了李世民的态度。

李世民未必想要谁登帝位,谁便能登上帝位,但李世民不想谁登帝位,那他便一定登不上帝位。

王玄策见状,问道:“殿下可是已有打算?”

李恪道:“白虹贯日,淮河水灾。此事于本王而言既是危机,也是际遇。太子党那帮人借天降异象逼本王出京,远镇东南,本王何不就顺势平了这淮水水灾,做了那应顺天命之人,收东南人心。”

——————————

连日大雨,淮水暴涨,恐有决堤之险的消息传到了李恪的手中,而与此同时,居于临江宫后殿的萧月仙也得到了消息。

“娘子,宫外传来的消息,江淮大雨连绵,淮水暴涨,若再如此下去五日,淮水便有决堤之危。”李恪在正殿刚刚送走了扬州上下官属,文清儿便带着消息回了临江宫,对萧月仙禀告道。

淮水水患之急,萧月仙从王玄策的举动中便能看出端倪,如今文清儿又带回宫外的消息,萧月仙的心中便更有八分笃定了。

“淮水乃天下水路要道,居‘四渎’之一,淮水如若决堤,必定祸延整个江淮,如此看来年初所显的白虹贯日异象多半应的便是此事了。”萧月仙听得文清儿之言,自言自语道。

文清儿对萧月仙道:“娘子,淮水如若决堤,咱们的机会便来了。”

萧月仙听了文清儿话,问道:“你的意思是?”

文清儿道:“淮水决堤,势必民间大乱,若是我们此时能趁机杀了李恪,到时整个东南人心惶惶,岂不正是我们从中取利的时候。”

“杀了李恪?我何曾说过现在要杀了李恪?”萧月闻言,仙皱眉问道。

文清儿看着萧月仙的反应,当即问道:“已到了此时,娘子难道还不欲杀了李恪吗?”

萧月仙回道:“我不能杀李恪,至少现在还不能杀,我留着李恪尚有大用。”

文清儿的父兄便是死于唐军之手,她对李唐宗室子弟可谓恨之入骨,她听得萧月仙不欲速取李恪的性命,既是不解,也有些不满地问道:“李恪不死,如何使淮水决堤,淮水若不决堤,东南如何大乱,我等岂有良机可趁。”

萧月仙摇头道:“难道杀了李恪便能至东南大乱吗?你需知东南虽承平已久,军备不兴,然江淮各军府五万大军绝非摆设,李恪麾下马周、王玄策等众亦非酒囊饭袋。若是无法处置他们,纵是江淮水患,靠着我们的千余人也难成大事。”

自打李孝恭平萧铣、辅公祏之乱后,大唐东南半壁便少经战事,士卒之骁勇早已不比当年,更无法与精锐边军相比,但纵是如此,大唐府军的底子也还在,江淮之地近五万府军,也不是萧月仙能够轻试锋芒的。

听萧月仙之言,竟是想要借李恪之手对付淮南府军,在旁人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

文清儿看着萧月仙似是胸有成竹的模样,却又不知她的底气从何而来,于是问道:“地方府军从来不从军府统军将军调遣,除非是朝中圣旨降下,别无他法,娘子又有何良策?”

萧月仙道:“要调动江淮府军何必非要圣旨,李恪手中有一物便可有圣旨之力,若是能将它拿到手中,东南府军岂不尽在我手?”

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五十三章 亲事府令第八十三章 定论第六十八章 皇孙侍读第二十二章 东宫密议第五十八章 过继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十三章 归宁第三十三章 请缨第二十三章 豪赌第十七章 杨氏入宫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计第五十七章 改观第二十六章 赐封高阳第二十五章 长安少年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五十七章 草原内乱第四十六章 议定位次第七十六章 再临浚稽山第二十九章 诺真水之战第十四章 张元素第四十章 换帅之议第三章 兵起河东第四十三章 名册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论第十三章 拜师第十章 将往华阴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从良”第三十三章 请缨第三十章 破阵第五十九章 误会第二章 一箭双雕第十七章 反常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六十九章 换质之议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十章 拉拢第九十章 扬州三漕第四十七章 长孙冲大婚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二十四章 转醒第四十章 阿云拜父第八章 婚成第三十四章 慌不择路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四十二章 大殿献捷第四十一章 再入东宫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袭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忧第二十四章 再怀身孕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三十二章 萧后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五十九章 误会第二十章 寻人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十章 年号贞观第二十二章 东宫密议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一章 搏杀第二十四章 再见长孙第四十九章 亲往楚州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六章 扬州之论第八十章 和亲之议第十八章 武萧之间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赵德言第二十九章 平乱第十章 拉拢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三十七章 萧月仙第三章 自请第四十八章 还国受阻第六十七章 阶下之囚第五十七章 草原内乱第三章 长乐公主第八章 温彦博之忧第七十章 骗钺第七章 命格第三十三章 请缨第四十五章 训斥第七十章 雍王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七章 义成公主第七十章 空欢喜第十六章 隋王献玺第五十章 相争第六十二章 轻骑出城第五十二章 洛阳船行第九章 夺河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猎第六十四章 武举
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五十三章 亲事府令第八十三章 定论第六十八章 皇孙侍读第二十二章 东宫密议第五十八章 过继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十三章 归宁第三十三章 请缨第二十三章 豪赌第十七章 杨氏入宫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计第五十七章 改观第二十六章 赐封高阳第二十五章 长安少年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五十七章 草原内乱第四十六章 议定位次第七十六章 再临浚稽山第二十九章 诺真水之战第十四章 张元素第四十章 换帅之议第三章 兵起河东第四十三章 名册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论第十三章 拜师第十章 将往华阴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从良”第三十三章 请缨第三十章 破阵第五十九章 误会第二章 一箭双雕第十七章 反常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六十九章 换质之议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十章 拉拢第九十章 扬州三漕第四十七章 长孙冲大婚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二十四章 转醒第四十章 阿云拜父第八章 婚成第三十四章 慌不择路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四十二章 大殿献捷第四十一章 再入东宫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袭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忧第二十四章 再怀身孕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三十二章 萧后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五十九章 误会第二十章 寻人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十章 年号贞观第二十二章 东宫密议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一章 搏杀第二十四章 再见长孙第四十九章 亲往楚州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六章 扬州之论第八十章 和亲之议第十八章 武萧之间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赵德言第二十九章 平乱第十章 拉拢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三十七章 萧月仙第三章 自请第四十八章 还国受阻第六十七章 阶下之囚第五十七章 草原内乱第三章 长乐公主第八章 温彦博之忧第七十章 骗钺第七章 命格第三十三章 请缨第四十五章 训斥第七十章 雍王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七章 义成公主第七十章 空欢喜第十六章 隋王献玺第五十章 相争第六十二章 轻骑出城第五十二章 洛阳船行第九章 夺河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猎第六十四章 武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