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政事堂

门下省,政事堂。

自打入了贞观元年以来,李世民每日都会来此也宰相们商议朝政,但李世民今日的脸色却是最为难看的。

就在昨夜,李世民得到了自突厥而来的急件,他已知道颉利拒绝了他迎质子回国的要求。

自打李恪北上那日起,李世民便已经知道,想要将李恪接回绝非易事,但他对郑元寿北上之行终究还是抱有一些期望,可随着消息传来,他的希望也破灭了。

武德已过,贞观伊始,李世民登基为帝已满半年,可就在这半年里,李世民仍旧居于东宫,未能入主太极宫。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李世民身为帝王,总是居于东宫终究不是个办法。

可太上皇李渊自己不让出太极宫,李世民虽为皇帝,但也是人子,也不能生生将李渊撵出来。

李世民要想让李渊主动地让出太极宫,手中还缺一个天大的功绩,而眼下李世民连自己的亲子都尚在突厥为质,又何谈功绩,李世民一想到这些便难免烦躁。

“突厥那边的消息想必你们也都知道了。突厥之与大唐,不下于匈奴之西汉。突厥之患不除,大唐北线难安,众卿可有良策?”李世民面色深沉如水,坐在上首,看着政事堂中的众人,问道。

政事堂平日里本是宰相理事的所在,不过今日李世民相诏,文武两道,长安城内三品以上的正堂官已尽数在此。

李世民话音方落,近来转任兵部尚书的李靖起身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欲破突厥,必先得夏州之地,而欲得夏州之地必先诛梁师都。自隋末始,梁师都附逆已久,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要除掉梁师都,收回夏州。”

自打大唐立国关中以来,颉利数次南下走的都是夏州,梁师都不除,大唐与突厥之间的对峙将永远落于被动。

李世民道:“梁师都之患由来已久,药师既言,必定是有计较了。”

李靖道:“梁师都才干平平,能仗着夏州一地为祸北线靠的无非就是突厥的支持,若要正面强取恐怕动静太大,势必会引来突厥的援军,臣以为欲取夏州,当自其内部着手。”

李世民听了李靖的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道:“药师且细言之。”

李靖道:“梁师都不识天命,抗我大唐,本就是螳臂当车,他虽是癫狂之辈,但他的麾下臣属却多有清醒者。臣已与梁师都麾下夏州长史刘旻、司马刘兰成联络,密议离间其上下,夺取夏州。”

梁师都认突厥为主,甘愿做突厥人的走狗,为他们镇守南门,但这却不代表他麾下数万将士的意思,朔北男儿,多有血性者,又怎会甘愿做那突厥人的走狗,任由那些胡人骑在他们的头上,对他们吆五喝六。

远的不说,便是梁师都的堂弟梁洛仁便对梁师都之行颇多腹诽,只是还未撕破脸罢了。

大唐为中原正朔,占据大义,李靖命人偷偷与夏州长史刘旻、司马刘兰成两人接触,一拍即合,便有了离间夏州上下,密谋夺取夏州的想法。

李世民听着李靖的话,点了点头赞同道:“药师一语中的,与朕所想不谋而合,此事便交由药师一手操办。”

“诺!”李世民下令,李靖俯身应道。

就在李靖的应诺声刚落的时候,原本守在门外侍候的常涂突然走了进来。

“启禀陛下,太常卿郑元寿求见。”常涂入内对李世民道。

“郑元寿回来了?”李世民听了常涂的话,面露惊讶之色。

长安与突厥汗庭相距千里,李世民得到的信报是信使昼夜不息,百里加急送来的,这也就在昨日方才送到,按理说已使团的脚程,就算再快至少也再要三日方能抵京,可今日郑元寿竟然就已经回来。

李世民的第一反应是郑元寿自知有辱使命,速速回京来请罪了。

其实李世民也知郑元寿此次北上不易,李恪在颉利的手中,除非颉利真的狂妄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又怎会将手中的筹码放回。

李世民见郑元寿如此惶恐,心中的气已经消了大半,对常涂道:“准!”

常涂退下了,便带着郑元寿进了政事堂。

“臣郑元寿有辱皇命,未能迎回蜀王,请陛下责罚。”

李世民抬了抬手,示意郑元寿起身道:“颉利狼子野心,想要迎回恪儿岂是易事。请罪之事暂且不议,你且说说此次前往突厥的见闻。”

郑元寿道:“下官奉蜀王之命急返长安,正是为了此事。”

奉蜀王之命?

李世民听着郑元寿的话,脸上露出了一丝讶色。

李恪虽是皇子,但在郑元寿这样世家出身的朝中大员眼中,一个皇子的身份似乎并不足以叫他们唯命是从。

李世民问道:“恪儿着你何事?”

郑元寿从怀中取出了一封信,呈到了李世民的手中,道:“此乃蜀王亲笔所出,请陛下圣览。”

李世民从郑元寿的手中接过信,将信将疑地打了开来,低头看去,只草草几眼,心中便凭空而起一阵波涛。

“父皇御启,儿臣李恪顿首问安:儿臣尝闻,‘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儿臣居突厥半载,于突厥之事亦稍有所得。突厥之强,在草原各部,儿臣以为,欲败突厥,必先分化各部。突厥西北,郁督军山有部名薛延陀......”

这封信若是自李靖亦或是李绩等人手中拿出,李世民除了欣赏,倒也不至惊讶,可李世民一想到这封信是他那个年仅九岁的三子所书,心中难免又惊又喜。

所惊者,九岁孺子,竟有这般眼见,所喜者,这个九岁孺子便是他的亲子。

“克明,你且看看,看完后将此信传阅众人。”李世民脸上原本的阴郁一下子消散了大半,将手中的信交到了杜如晦的手中,笑道。

杜如晦早年为李世民随军书记,随李世民征战四方,故杜如晦虽是文臣,却亦知兵,他将李恪的书信细细看了几眼,神色竟变得激动了起来。

杜如晦将书信交到了下手的房玄龄处,起身对李世民道:“蜀王之言甚善,臣以为可。蜀王虽是年少,却有如此见地,可谓之贤,臣为陛下贺!”

杜如晦的话传到了长孙无忌的耳中,长孙无忌不经意地微微一皱。

杜如晦一向沉稳,不是咋咋呼呼的性子,李恪的书信能叫杜如晦如此推崇,必有其过人之处,长孙无忌不禁对李恪的书信产生了好奇,恨不得自己伸头望过去。

第六十七章 父子纷议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二十九章 开府第四十九章 宴后第二十七章 营啸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敌第十五章 摇摇欲坠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五十九章 弃子立侄第七十九章 误会第二十章 蜀王求见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七十六章 再临浚稽山第十八章 捷报进京第十七章 杨氏入宫第四十章 定储第七十章 雍王第二章 苏烈拜主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阳第四十一章 凯旋第十六章 东宫将废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三十七章 诉情第十六章 扬州之论第二十四章 扬威右骁卫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六十七章 东宫乱起第八十一章 惩处第五十六章 劫粮第八章 演练第六章 分封第二十三章 战前第五十八章 东宫失和第三十六章 以画为饵第十六章 东宫将废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二十二章 名剑配名士第六十六章 尚书李绩第九十一章 漕规第二十六章 东宫偶遇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四十五章 训斥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章 初定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扩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三十二章 反击第十六章 杀机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十四章 虎头湛金枪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五十三章 亲事府令第五章 禄东赞之忧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三十一章 杀俘第四十八章 药王出手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四章 长孙兄弟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九章 拒亲第四章 取义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八十五章 晒盐第七十章 骗钺第七十七章 误会第十八章 请旨第六十一章 苏潇生怒第六十二章 东宫始乱第十四章 张元素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六十一章 以假换假第九章 饮酒第四十章 阿云拜父第四十四章 凉州信使第四十四章 李长沙第五十三章 亲事府令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五十四章 御史台密信第三十章 事定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五十九章 入宫释疑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六十三章 心结第六十九章 换质之议第五章 侯君集第五十五章 嫡子争议第三章 李世民第三十二章 陇西李氏第二十一章 花烛之夜第八章 演练第四十一章 木秀于林
第六十七章 父子纷议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二十九章 开府第四十九章 宴后第二十七章 营啸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敌第十五章 摇摇欲坠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五十九章 弃子立侄第七十九章 误会第二十章 蜀王求见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七十六章 再临浚稽山第十八章 捷报进京第十七章 杨氏入宫第四十章 定储第七十章 雍王第二章 苏烈拜主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阳第四十一章 凯旋第十六章 东宫将废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三十七章 诉情第十六章 扬州之论第二十四章 扬威右骁卫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六十七章 东宫乱起第八十一章 惩处第五十六章 劫粮第八章 演练第六章 分封第二十三章 战前第五十八章 东宫失和第三十六章 以画为饵第十六章 东宫将废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二十二章 名剑配名士第六十六章 尚书李绩第九十一章 漕规第二十六章 东宫偶遇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四十五章 训斥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章 初定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扩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三十二章 反击第十六章 杀机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十四章 虎头湛金枪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五十三章 亲事府令第五章 禄东赞之忧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三十一章 杀俘第四十八章 药王出手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四章 长孙兄弟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九章 拒亲第四章 取义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八十五章 晒盐第七十章 骗钺第七十七章 误会第十八章 请旨第六十一章 苏潇生怒第六十二章 东宫始乱第十四章 张元素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六十一章 以假换假第九章 饮酒第四十章 阿云拜父第四十四章 凉州信使第四十四章 李长沙第五十三章 亲事府令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五十四章 御史台密信第三十章 事定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五十九章 入宫释疑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六十三章 心结第六十九章 换质之议第五章 侯君集第五十五章 嫡子争议第三章 李世民第三十二章 陇西李氏第二十一章 花烛之夜第八章 演练第四十一章 木秀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