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流放

突厥,汗帐。

当李恪被告知可汗传见的时候,他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

李恪走在前往汗帐的路上,脸上虽故作出一副淡然的样子,心里却不免慌张。

颉利这一次的传见与以往不同,这一次颉利只传见了李恪一人,而王玄策与苏定方都被颉利命人提前拿下了,有此可见,颉利已经对李恪动了杀心。

现在不止是李恪,苏定方、王玄策,甚至近百人的大唐使团的性命都捏在了李恪一个人的手中,若是李恪奏对不当,颉利下令诛杀,那他们就都必死无疑了。

李恪来到汗帐之外,推开帐门,一眼望去,满帐的突厥权贵正冷冷地盯着李恪的方向,想来也是,大唐刚刚趁着突厥不备,奇袭了朔方,突厥君臣能给李恪半分好脸色才是怪了。

“大唐蜀王李恪,拜见可汗。”李恪长舒了一口气,进了大帐,俯身拜道。

“给本汗拿下!”颉利根本不与李恪多言半句,上来便指着李恪喝道。

汗帐中的附离亲卫得令,应了声命,两人便上前将李恪锁拿,压在了地上。

李恪见了眼前的情景,一边挣扎着想要起身,一边问道:“李恪不知所犯何罪,可汗为何降罪于我?还请可汗明示。”

颉利为何拿他,李恪的心里比谁都清楚,但挣着眼睛说瞎话的造诣,李恪绝不会大帐中的任何一人来的低了。

颉利也不知李恪是不是真的不知,他指着李恪,怒喝道:“唐趁本汗北征,突袭朔方,难道你还当本汗不知吗?”

李恪闻言,面露讶色,显然也被颉利口中的消息给震慑到了。

李恪故作不知地问道:“朔方?大唐竟然突袭了朔方?这是何时的事情?”

一个年仅十岁的少年,眼中写满了讶异、委屈、还有些许畏惧。

惊讶,自然是对这个消息的惊讶;委屈,则是对大唐北伐,不顾他的安危而感到委屈;至于畏惧,便是对自己的安危感到畏惧。

一刹那,李恪的眼睛、表情、动作,已经将一个少年面对这种场景该有的一切都表达地淋漓尽致。

李恪孤身一人站在这汗帐之中,面对着许多突厥权贵,几乎是将自己的演技飚到了极限。

颉利身旁的赵德言看着李恪,对李恪道:“就在六日前,可汗正在碛北与薛延陀征战之时,南面的唐军突然北上突袭朔方,此事难道不是你放出去的消息吗?”

李恪听了赵德言的话,面露恍然之色,似乎他就是从赵德言和颉利的话中才知道了唐军攻梁的消息。

李恪神色激动地对颉利道:“可汗明鉴,唐军伐梁之时李恪正陪在可汗身边北征,无暇他顾,李恪又怎会送信出去呢?”

李恪说着,言语越发地顿挫,任谁都能听出他话中的急迫。

颉利听了李恪的解释,看着李恪激动的模样,一时间竟也有些拿不准了。

李恪若是送信给大唐,让大唐趁着颉利北征之际攻打梁师都,那他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颉利知道,李恪是个聪明人,李恪不可能不明白大唐攻打梁师都,这对他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朔方虽是梁师都的地盘,但梁师都却是颉利的臣属,大唐出兵攻打梁师都便等于是在攻打突厥,而两军交战,夹在中间最为难做的便莫过于李恪这个质子,李恪若是这么做了,对他又能有什么好处。

李恪见颉利面露疑色,知道他已经被自己话说动,于是借机接着道:“李恪为唐人,但却身在突厥,对大唐之事丝毫不知,就连唐军北伐之事也是刚刚才从可汗口中得知,还望可汗明鉴。”

李恪左一个可汗明察,右一个可汗明鉴,说白了,无非就是拼了命地想把自己从朔方之战中摘出来,免受牵连。

颉利命人传李恪来此的目的无非有二:其一是他觉得李恪与朔方之战有关,有通风报信的嫌疑,欲降罪于他;二来大唐征伐朔方,无异是在想突厥宣战,颉利也想拿李恪立威。

可如今李恪方一进帐,便把自己极力地从朔方之战中摘了个干净,一副自己全然不知发生了何事的样子。

这时梁师都遣来向颉利求援的辛獠儿上前道:“启禀可汗,末将以为质子乃是李世民之子,朔方之事质子断然脱不了干系,如今唐军攻城甚急,可汗何不命人去信,以质子的性命要唐军撤退,逼唐军退兵。”

李恪听了辛獠儿的话,还不等颉利发话,他自己的脸上先是满脸苦色,连续地叹着气。

“将军未生于帝王家,怕是不知何为天家无情。自打我北上为质,我便未曾想过还能活着回去。现在我在大唐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皇子,将军觉得父皇会为了我放弃朔方吗?”李恪表情失落地问道。

李恪的话也着实有几分道理,李世民明知李恪身在突厥,却仍旧出兵朔方,显然在李世民的眼中,朔方要比李恪来地重要地多,试问李世民又怎会为了李恪退兵呢?

颉利若是当真如辛獠儿说的这般做了,也只会被唐军嘲笑,唐唐朔方,竟要李恪这样的少年相保,徒留笑柄而已。

颉利听了李恪的几番解释,也信了几分,对赵德言问道:“先生以为李恪该杀否?”

赵德言沉思了片刻,对颉利道:“朔方若未破,李恪留之无用,可杀之祭旗,以威慑唐人。可朔方若是破了,李恪便尚可不宜杀,他活着比死了来的有用。”

颉利听了赵德言的话,点了点头。

正如赵德言所言,此次大唐出兵朔方,已经是在向突厥宣战,两国所谓的合盟也化作空谈。

若是此时朔方未破,突厥仍然未失主动,突厥只需稳守朔方便可扼住唐军咽喉,就算留着李恪也是无用。

可若是唐军已经破了朔方,那突厥便会沦主动为被动,在逆境中留着李恪这个皇子,多少还会有些价值。

颉利点了点头,对赵德言道:“传本汗之令,即日起将李恪一众流放阴山,严加看守,没有本汗的话,不得出阴山半步。”

第六章 阿史那云第二章 一箭双雕第二十六章 东宫偶遇第三十章 争执第八章 庆功大宴第四十四章 谓我何求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二十九章 牛进达第五十章 负荆请罪第七十六章 识货的杜如晦第四十五章 训斥第二章 端午第四十四章 撷玉楼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战第三十五章 长孙涣第四十九章 睢阳渡口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将如美人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三十章 献俘大典第十八章 请旨第一章 玄武门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四十章 子罪连父第五十章 随行第六十九章 长孙遗愿第十一章 大军凯旋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战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扬第五十四章 名望杀人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六十三章 长孙设宴第四十一章 凯旋第四十九章 称心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十九章 狼谷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试子第十一章 唐俭为使第四十一章 康苏密的绝境第三十七章 陌刀营第九章 南下筹谋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忧第六十一章 颉利北征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六十四章 突厥溃败第四十八章 还国受阻第五十三章 进退两难第三章 结好第九章 饮酒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骑第四十六章 东宫事乱第四十一章 断腿第二章 再见杨恭仁第三十四章 题字第三十三章 请缨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十三章 席君买第三十五章 兵议第四十七章 回扬第四十章 卢山都督府第十章 年号贞观第十四章 张元素第八十八章 梁王李愔第四章 取义第五十七章 草原内乱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七十一章 里衣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二十二章 名剑配名士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六十七章 饯别第二十七章 便桥之盟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长孙冲第五十七章 撷玉楼第三十四章 虚张声势第十八章 铁勒内乱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七十三章 撤离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二十章 贤内助第二十四章 再见长孙第三十三章 先机第十四章 终破突厥第二十三章 豪赌第二章 再见杨恭仁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约第十八章 小公爷之志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二十二章 怜惜第十三章 拜师第十三章 南下第六十六章 尚书李绩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将如美人第九章 拒亲第四十章 定储第九章 洞房花烛第十一章 择师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阳
第六章 阿史那云第二章 一箭双雕第二十六章 东宫偶遇第三十章 争执第八章 庆功大宴第四十四章 谓我何求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二十九章 牛进达第五十章 负荆请罪第七十六章 识货的杜如晦第四十五章 训斥第二章 端午第四十四章 撷玉楼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战第三十五章 长孙涣第四十九章 睢阳渡口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将如美人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三十章 献俘大典第十八章 请旨第一章 玄武门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四十章 子罪连父第五十章 随行第六十九章 长孙遗愿第十一章 大军凯旋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战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扬第五十四章 名望杀人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六十三章 长孙设宴第四十一章 凯旋第四十九章 称心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十九章 狼谷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试子第十一章 唐俭为使第四十一章 康苏密的绝境第三十七章 陌刀营第九章 南下筹谋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忧第六十一章 颉利北征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六十四章 突厥溃败第四十八章 还国受阻第五十三章 进退两难第三章 结好第九章 饮酒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骑第四十六章 东宫事乱第四十一章 断腿第二章 再见杨恭仁第三十四章 题字第三十三章 请缨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十三章 席君买第三十五章 兵议第四十七章 回扬第四十章 卢山都督府第十章 年号贞观第十四章 张元素第八十八章 梁王李愔第四章 取义第五十七章 草原内乱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七十一章 里衣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二十二章 名剑配名士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六十七章 饯别第二十七章 便桥之盟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长孙冲第五十七章 撷玉楼第三十四章 虚张声势第十八章 铁勒内乱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七十三章 撤离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二十章 贤内助第二十四章 再见长孙第三十三章 先机第十四章 终破突厥第二十三章 豪赌第二章 再见杨恭仁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约第十八章 小公爷之志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二十二章 怜惜第十三章 拜师第十三章 南下第六十六章 尚书李绩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将如美人第九章 拒亲第四十章 定储第九章 洞房花烛第十一章 择师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