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破局

“诸公,时至今日,朝廷断无后退媾和之理,留给我们的时间也只有一个夏天,区区数月而已。”李纲拿出了首相的威严,缓慢而坚定道:“立刻晓谕各地,劝课农桑,清理积欠,两淮、两浙、江南、巴蜀,所有未受战火波及之处,要将仓储粮食拿出来,供应京城,不可怠慢。”

“清理田亩,重新核定税赋,将多余田亩分给无地百姓,养民养兵,势在必行,户部要拿出一套方案,还要推选清廉的贤才,落实此事,三天之内,我要看到结果!”

李纲又道:“还有兵部,工部,要整顿军械,打造武器铠甲,尤其是官家吩咐的火药,务必充足,大名府和太原方向,都要增加供给。”

“总而言之,为了九州万民之乞活,诸公务必尽力!”

李纲居然把赵桓常说的话挂在了嘴边,也算是赵桓的一种成功吧!

众人还能说什么,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而后匆匆下去安排,唯独李邦彦没有走,而是留了下来。

坦白讲,李纲是很厌恶李邦彦的。

两个人道不同不相为谋,放在以前,多说一句,李纲都会觉得耻辱,可今天却是李邦彦两度挺身而出,帮着李纲,奠定大局,弄得李纲还挺不好意思,或许真的不该用老眼光看人。

“李相公,仗义执言,我感激不尽。”

李邦彦笑了,“伯纪兄,你也不用谢我,处在这个位置上,替官家说话,是我的本分,总不能光领俸禄,不做实事。”

这家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把自己说成了赵桓的代言人,何止是往脸上贴金,简直是往脸上甩金饼子。也就他能说得出口,偏偏李纲还没法反驳,甚至要点头称是。

“伯纪兄,我想请教,你觉得授田这事,如何了?”

李纲迟疑片刻,叹道:“总算是通过了廷议,再去上呈官家,等到正式降旨,也就可以放手施为了,总算是一件好事。”李纲说到这里,发现李邦彦似乎不以为然,便又道:“我知道,事情做下去,未必尽善尽美,哪怕只有六七成能落实,朝廷税赋增加了,养兵也多了,有多少骂名,我背着就是。”

李邦彦忍不住轻笑,“我说李相公啊,你可真是个实诚人,我可以告诉你,这事情连一成两成都落实不了,通过了廷议,又有几人真心支持?”

李纲忍不住变色,“我大宋官吏,不至于如此糜烂吧!国破家亡之际,他们还放不下一点蝇头小利?”

李邦彦失声一笑,靖康之前,他高居少宰之位,而李纲却只是可有可无的鸿胪寺少卿。抛开别的不谈,两个人的机敏程度,就差了太多。

“伯纪兄,我现在是吃官家饭的,你又是一心谋国,过去的种种暂时抛开,我想跟你聊几句心里话,你能听吗?”

李纲深吸口气,“愿闻高论。”

李邦彦轻轻摇头,“不是什么高论,我就想问问伯纪兄,你以为青苗法,是怎么失败的?”

青苗法可是王安石变法中争议非常大的一项法令,也是新旧两党争论非常多的一个节点,李纲不结党,但是却因为看不惯蔡京等人的作风,同情旧党,自然对青苗法这种祸国殃民的东西,也是嗤之以鼻的。

李邦彦笑呵呵道:“我知道伯纪兄以为青苗法是误国恶法,可你想过没有,青苗法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王舒王在地方的时候,青苗法对百姓颇有好处,等到在大宋推行,便误国害民?”

李纲眉头微皱,若有所思,李邦彦却继续侃侃而谈,“青苗法说穿了,就是朝廷放贷,资助贫苦百姓,伯纪兄,我想你也不会认为这个想法不好吧?”

“这也正是在地方上推行的时候。百姓称颂的原因所在。”

“可在全国推行之后,事情就变味了,各地要发多少青苗钱,有没有定数?普通百姓借了青苗钱,还不上该怎么办?有刁民骗了青苗钱,去赌场赔光了,又该怎么办?地方官吏,拿着青苗钱,既要给自己谋利,又要交差,他们自然要把钱借给那些财力雄厚的,毕竟有能力偿还,借给普通百姓,出了事情,他们补窟窿吗?”

“可那些有实力的富户,不但不需要借青苗钱,甚至平时还会放贷,以此谋利。凡此种种,数不胜数,推行下去,自然是天怒人怨,沸反盈天。反过来,若是青苗钱只局限一州一县,遇到了清官能吏,就像王舒王那样,把地方百姓情况摸清楚,知道要多少穷人,多少富户,利息多少,什么时候催还,有人骗贷该如何应付,那些放贷的大户该怎么安抚……这一套功夫做全,自然是官民两利。”

李邦彦背着手,在地上缓缓踱步,忍不住嘲笑道:“我大宋州县何止上千,别说没有一个好官,纵然有,也不过是凤毛麟角,十之七八,都是贪官污吏,区别只是贪多贪少罢了。”

“伯纪兄,授田这是官家的意思,不然不会那么回护岳飞,我自然要站在官家这边。可我当真要提醒你,做成一件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就拿授田来说,廷议过去了,户部那边方案如何?有没有走样?如果户部出了一点偏差,等到执行的时候,进一步偏离初心……层层落实,到了地方上,所谓授田,就不一定变成什么样了。”

李纲听到这里,已经是眼睛瞪得老大,额头隐隐冒出了冷汗。

抛开道德问题不谈,贪官往往不是傻子,甚至贪官要比寻常人聪明得多。

因为只有足够聪明,才能洞察漏洞,找到发财的机会,不然光是伸手要钱,一个御史就把你干掉了。

李邦彦的这番话,算是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

依旧拿王安石变法举例子,官家支持,王安石也算猛士,朝野上下,支持变法的力量相当强大,怎么到了最后,新法就是落不下去呢?

首先,在法令制定阶段,至少要考虑到全局,要吸收各种意见,这时候有人激烈地反对,有人出来,说几句老诚谋国之言,调和之下,政策就不免稍微背离初衷。

看似照顾了多数人利益,避免反扑,实则已经埋下了隐患。

而当政策进入落实阶段,更大的问题随之而来,

在政策执行的时候,全是下面的官吏,天高皇帝远,鬼知道他们会干出什么事情来,原本只是一丁点漏洞,到他们手上,也会变成一地鸡毛。

如果你追查下来,还真未必能发现谁是故意破坏新法,因为很多人都是“好心办坏事”,毕竟寻常小吏,能有多少坏心思呢?

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是千疮百孔,糜烂不堪,彻底变成了恶法。

这时候言官御史,朝中旧党,在野士人,纷纷站出来,请求朝廷废掉新法,也就顺理成章了。

你说这里面真的有多少大奸大恶,却也未必,可是当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都在往里面塞私货,真的不好说,一项政令会变成什么样子。

变法之难,也就可见一斑了。

哪怕你怀着粉身碎骨,同归于尽的勇气,面对死气沉沉的朝局,也只能徒呼奈何!

一场成功的变法,需要太多条件,且还要主持变法之人,足够聪明,手腕够强,不然人亡政息,都已经算是好结果了,很多人还没开始,就已经身败名裂了。

李纲真的被李邦彦描述的情形吓到了。

以他的能力,主持这样一场变革,已经是赶鸭子上架,偏偏还有这么多扯后腿的,到底要怎么办才行?

李纲抬头,茫然看着李邦彦,真的,在这一刻,他是希望李邦彦能帮自己的,荒唐吗?貌似也不算,毕竟溺水的人,连根稻草都不会放过。

李邦彦咧嘴苦笑,“伯纪兄,朝堂糜烂若此,我也是其中之一。且不说我能不能大刀阔斧,下得去手!就是官家那里,也不会放心让我主事的,我跟你讲这些,是希望你能多多权衡,万万不要轻敌。金人虽然厉害,可毕竟是摆在那里,十万也好,二十万也罢,总归有办法对付,可朝中的这帮人,究竟是谁,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啊!”

说完这番话,李邦彦起身,冲着李纲深深一躬,然后转身离去。

出了政事堂,李邦彦抬头看了看刺目的太阳,随即咧嘴笑了。

“官家,你饶了我一命,李邦彦一定要让你觉得值!咱是浪子宰相,却不是无情儒生!”

微微叹息之后,李邦彦快步离去,他虽然没法直接帮李纲,但是李邦彦也在琢磨,苦心思索,这个局到底要怎么破!

朝中的议论,自然送到了赵桓手里,这让赵官家又惊又喜,笑得格外开怀。

“给朕多加两个菜,酒吗……来点果酒就好,对了,再把岳飞叫过来,一起吃点好的。”

听到赵桓吩咐的内侍都要哭了,连粮食酒都舍不得喝,算什么好的啊!

这官家啊,不当也罢,真没啥滋味。

且不说下面人怎么想,赵桓是真的高兴,脸上的笑就没断过。

“朕本打算召集所有太学生,好好议论,把授田养兵的大事定下来。却没有料到,李相公他们居然在朕前面,把此事给商议妥当了。且不论他们的方略如何,朝中宰执,重要官员,悉数支持,至少是表面上没人反对,做起事情来,就省力太多了。”

赵桓喝了一口果酒,丝毫不觉得酸涩,继续笑道:“朝堂一致,代表着就算有人想添乱,也要掂量一下后果,朝中无人给他们撑腰,不收敛也是不行了。”

李若水悚然,“官家,臣想请教,这一次的授田,究竟要怎么做?是从一路做起,还是全面推开?是南,还是北?”

赵桓摆手,“哪也不行,最让朕放心的,便是鹏举这里了,朕打算从御营前军做起!”

岳飞听到这话,刚刚端起的酒杯,立刻放下,随后连忙站起身,垂手侍立。

“官家,有什么吩咐,臣一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赵桓欣慰点头,“朕之所以选择你,就是因为你的部下空额最少,情况单纯,不至于像其他人那样,横生枝节。”赵桓顿了顿,又道:“朕的意思是授田之余,必须削减地租,把五成左右的地租,压到一成以下,只要地租降下来,原来只能养一户的田,就能养两户。”

岳飞两代佃户,几乎一瞬间就明白了官家的意思,继而兴奋道:“佃客到手的粮食还是那么多!”

赵桓颔首,“没错,能到手的粮食不变,但少耕种了土地,节省了劳力,他们就可以做些副业,填补家用。只要普通百姓安稳,就剩下世家富户,情形就会好很多了。”

赵桓抓起酒杯,猛然一饮而尽,分外满足。

第293章 姻缘第441章 赵官家的父慈子孝第124章 野鸭子(万字求订阅)第141章 围攻宰相第433章 颠覆第136章 赔偿(三更求订)第90章 战后第267章 争夺第533章 新官雅政第320章 你甚至不愿叫我一声父皇第574章 唯一的太阳第136章 赔偿(三更求订)第336章 燕京城破第278章 大金国乱了第342章 斩将第298章 降服孔家第190章 以汉制汉(三更求订)第267章 争夺第106章 灯火第479章 举家移民第566章 兴百科之学第572章 柱国大将第60章 优势第466章 挤兑朝廷的下场第24章 皇太弟第121章 英雄气(三更求票)第395章 入关心态第391章 温与饱第257章 战斗英雄第380章 马上天子第542章 护犊子第421章 换了人间第38章 勤王第441章 赵官家的父慈子孝第499章 草原群雄第584章 思想的威力第362章 靖康大典第209章 天命之子第456章 回归第67章 来之不易的胜利第385章 九锡之礼第466章 挤兑朝廷的下场第500章 朕不是蛮夷第393章 官家还是孝顺啊!第14章 名将如美人第296章 巨大缴获第457章 烟消云散的西夏国第577章 岳大帅用兵真如神第57章 全力以赴第573章 赵桓是个普通人第250章 朕的运气还不错第397章 优待军人第455章 赵佶的手段第379章 喜讯第347章 安抚第12章 请官家许臣赴死第190章 以汉制汉(三更求订)第394章 料事如神第219章 新相第385章 九锡之礼第389章 神奇的组合第194章 一人身系天下第243章 绝不降金第268章 你滴韩王第129章 火烧兴庆府第80章 胜算大增第168章 雪耻第351章 抓人第286章 赵佶的画第305章 四大战区第200章 会师第134章 两个天子第383章 再造乾坤第363章 苏学士的两张脸第218章 莫须有第73章 割发第192章 新计划第233章 大交易第206章 猛士杨再兴第513章 女中豪杰第519章 表彰第454章 华夏大家庭第426章 圣裁第309章 赵桓的大手笔第333章 最后的黄龙府万户第151章 十万大军(三更求订)第299章 赵桓的野心第151章 十万大军(三更求订)第495章 封功第329章 高歌猛进第4章 站队鬼才高太尉第337章 帝王末路第459章 国威第167章 利斧第501章 治河第545章 宰相之忧第147章 一网打尽第126章 平夏之战第441章 赵官家的父慈子孝第81章 最好的官家
第293章 姻缘第441章 赵官家的父慈子孝第124章 野鸭子(万字求订阅)第141章 围攻宰相第433章 颠覆第136章 赔偿(三更求订)第90章 战后第267章 争夺第533章 新官雅政第320章 你甚至不愿叫我一声父皇第574章 唯一的太阳第136章 赔偿(三更求订)第336章 燕京城破第278章 大金国乱了第342章 斩将第298章 降服孔家第190章 以汉制汉(三更求订)第267章 争夺第106章 灯火第479章 举家移民第566章 兴百科之学第572章 柱国大将第60章 优势第466章 挤兑朝廷的下场第24章 皇太弟第121章 英雄气(三更求票)第395章 入关心态第391章 温与饱第257章 战斗英雄第380章 马上天子第542章 护犊子第421章 换了人间第38章 勤王第441章 赵官家的父慈子孝第499章 草原群雄第584章 思想的威力第362章 靖康大典第209章 天命之子第456章 回归第67章 来之不易的胜利第385章 九锡之礼第466章 挤兑朝廷的下场第500章 朕不是蛮夷第393章 官家还是孝顺啊!第14章 名将如美人第296章 巨大缴获第457章 烟消云散的西夏国第577章 岳大帅用兵真如神第57章 全力以赴第573章 赵桓是个普通人第250章 朕的运气还不错第397章 优待军人第455章 赵佶的手段第379章 喜讯第347章 安抚第12章 请官家许臣赴死第190章 以汉制汉(三更求订)第394章 料事如神第219章 新相第385章 九锡之礼第389章 神奇的组合第194章 一人身系天下第243章 绝不降金第268章 你滴韩王第129章 火烧兴庆府第80章 胜算大增第168章 雪耻第351章 抓人第286章 赵佶的画第305章 四大战区第200章 会师第134章 两个天子第383章 再造乾坤第363章 苏学士的两张脸第218章 莫须有第73章 割发第192章 新计划第233章 大交易第206章 猛士杨再兴第513章 女中豪杰第519章 表彰第454章 华夏大家庭第426章 圣裁第309章 赵桓的大手笔第333章 最后的黄龙府万户第151章 十万大军(三更求订)第299章 赵桓的野心第151章 十万大军(三更求订)第495章 封功第329章 高歌猛进第4章 站队鬼才高太尉第337章 帝王末路第459章 国威第167章 利斧第501章 治河第545章 宰相之忧第147章 一网打尽第126章 平夏之战第441章 赵官家的父慈子孝第81章 最好的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