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章 难道是遗算
伯雅鲁罕不知道的是,刚刚完成了在她那里“长篇大论”的艾达,刚刚来到孛儿只斤.阿速台的大汗帐篷的时候,突然之间里面就传来了问话的声音。
“怎么样?”
“回大汗的话,伯雅鲁罕那里没有什么更多的问题。不过我建议我们快些把人送到华夏岛去,而且我还建议这一次去的人要多看看那里,看看那里到底是什么模样!”
虽然艾达回答的时候,对孛儿只斤.阿速台表示出十分的尊敬。但后面话又表明,她在孛儿只斤.阿速台这里的地位并不低。也的确是如此,只不过以前她与阿速台的恩爱,只是在他们帐篷里,那么现在她可是孛儿只斤.阿速台唯一的女人。而孛儿只斤.阿速台对她,却也是礼貌有加的。
这些影响来自于阿米娜,见过阿米娜之前,孛儿只斤.阿速台从来不知道,女人可以骄傲成那个模样。他也从来没有了解过,女人可以因为她的男人骄傲成那个模样。当然今天的他一点也不怀疑,成为“华夏帝国”皇后之一的阿米娜的骄傲完全来自于“华夏帝国”的实力。而那实力是硬生生、血淋淋的。
恰恰是阿米娜的骄傲,影响了孛儿只斤.阿速台对于女人的看法。别看在帐篷外面时如何,当只有他们两人的时候,他对于艾达不但相当尊重,而且是宠爱有加的。不过那是以前,从现在开始,艾达作为他的皇后,自然地位要高得多了。
在只点着一根蜡烛的帐篷里坐着孛儿只斤.阿速台他们父兄三人,之所以不用明亮的灯光,大概是因为男人们哭红了眼睛,让女人看到的话总不是件让他们得意的事情。而且他们也担心,自己哭红的眼睛,会不会影响将来在皇后面前的形象问题。
“皇后!”
无论蒙哥是不是孛儿只斤.阿速台的父亲,也无论孛儿只斤.斑秃以前是不是会继承父位的人。如今他们都是阿速台汗的手下,也就是说他们将是亲王一级的人。虽然背地里的时候,阿速台汗对于父兄那是尊重有加的,但问题他们的君臣名分,是由赵伏波定的。倘若在外人面前乱了的话,天知道会不会有人告诉他,反而成了钦察汗国“不臣之心”的证据。
因此就算是见到艾达,这未来的皇后,蒙哥与孛儿只斤.斑秃,都不敢稍有怠慢。算起来,在“华夏帝国”对钦察汗国作战里,利益最多的个人,当属眼前这位苦尽甘来的艾达皇后了。
此刻的钦察汗国,无论他们父子三人里的哪一个都明白,200年之内钦察汗国不可能挑战“华夏帝国”的统治地位。至于将来他们的后代有没有,那是他们的问题,已经不属于他们操心的事情了。他们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族人尽可能多的带来这里,就算是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依然可以保持蒙古族的人口不会太过于迅速的减少。原因在于,蒙古族的女人,往往可以对外去抢。
因此,这大概算是赵伏波的一个“遗算”之处,但事实上这么简单的数学问题,别说赵伏波就算是华夏帝国任何一个中学生都不会算错。别说“华夏帝国皇家科学院”里的,从世界各地搜罗的学者们,就更不会犯这样的错误。那么赵伏波为何要安排这样一个“遗算”之策呢?
屠杀蒙古人,那是为了完成《华夏律》里《宪法》的规定。而且相信“华夏帝国”的人,在将来的建国战争时看到对依然留在华夏附近蛮族的屠杀,一定会感觉到杀人多到让他们不大适应的。毕竟周围千里之地,一个心怀叵测的民族都不能存在,那杀的人就海了去了。
对于蒙古人,赵伏波从马丁那儿知道。在马丁教师所教的历史里有内蒙,而且后来蒙古族的兄弟在抵抗侵略的时候,是与汉人站在一起的,倒是更加北边的俄罗斯要多加注意。
正是这个原因让赵伏波有了“遗算”,至于说将来蒙古人再度挑战“华夏帝国”的事情,赵伏波作梦都不会想起来。难道蒙古人还指望用他们的火枪去打卫星吗?所以只要“华夏帝国”一天没有分裂,一天没有丧失科技的先进,那么蒙古人就永远也不可能再对“华夏帝国”构成任何威胁。
至于“华夏帝国”的科技会不会落后,那么关系到以下几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华夏律》的稳定,这件事有《华夏军》来做。打不过“华夏军”想轻易改变《华夏律——宪法》,那与找死差不多。而和平的变革,则需要全民公决,以及23多数的为“华夏帝国”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通过,同时还要100%通过“华夏帝国皇家科学院”的表决。否则想改变《华夏律——宪法》,就必须要有一支能够打得过“华夏军”的力量出现。
第二件事分裂,虽然《华夏律》中严格保障公民的议论自由,但倘若触犯《华夏律——反分裂法》,那么什么自由也没有了,所有参加的人全部处死还包括全球追杀,即单个少数民族的表决都不会被允许,除非全族自杀。这样的规定表明,关于华夏帝国的分裂,就会“祸从口出”只要造成影响,那么就算是实际的损害,说白了就有人要死而不问损害大小。
因此需要说明的是,许多时候一说到“言论自由”某些人就会跳出来说“绝对的自由”如何、如何。但事实上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言论自由”,这件事原本就是在法制框架内的事情。说这些话的人,根本不懂得《法制发展史》。因为言论自由,原本就是由《宪法》来明确,并保证的一种权利。所以说“言论自由”这个词,原本就处于法律的框架之下,那么何来“没有制约的绝对自由”之说呢,明显是欲加之罪!
因此这不是“遗算”,而是对于蒙古人在马丁老师历史里的表明的一种认同,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