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五百五十章 论《青苗法》

bookmark

第五百五十章论《青苗法》

苏油说道:“我支持介甫公的想法,但是并不支持他的方法。”

“《均输法》其实并无大谬,不过存在瑕疵,完全可以更加完善,算了,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

说道这里突然想起来这是元人的句子:“不说了不说了,谁跟我喝一杯?”

苏辙和他碰了一杯:“关于《青苗法》,小幺叔有何建议?”

苏油摇头,直接定性:“恶法。”

所有人都非常惊讶,这不符合苏油中庸的性格。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苏油后世从很多渠道学来的知识,都是颂扬青苗法的。

后世中二时期的苏油就觉得奇怪,如果青苗法真的那么好,为什么会引来如此大的非议,最后遭到惨败?

诸多书本一言以蔽之——因为青苗法侵犯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进行了打击和限制,最后招致反扑,这就是失败的原因。

然后,青苗法是如何侵犯了利益,当时大地主大商人是如何非法渔利的,非法渔利到了何种程度,只字不提。

苏油翻了很多教材和专家教授们的授课内容,大约知道青苗法,将农民承担的利率,从民间借贷的近一倍降低到了百分之二十,这当然是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这让那时候的苏油恨得牙痒痒,反对者通通是蠢货,全部应该掘坟鞭尸。

直到穿越过来,亲自深入研究这个问题之后,才不由得摇头苦笑,原来历史,还特么真是个任人装点的小姑娘。

名义上是王安石,实际由吕惠卿主笔的青苗法,绝没有描述中那么好。

苏油说道:“章大哥,子由,我想请你们帮我问问介甫公,我关于《均输法》的建议,哪里不对?为何不予采纳?”

“现在朝中对于《青苗法》是否出台,议论的声音很大,介甫公一一辩驳,搞得沸沸扬扬。”

“我认为朝堂诸公,都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所在。但是我不愿意与介甫公在朝堂上公开相争,希望私下里先沟通交流意见,请你们帮我问问,有没有这个机会?”

“我知道安石公是根据自己早年在鄞县任官时的经验,结合某些人在陕西的做法,春日借贷粮食给老百姓,秋后计算利息以偿还,认为此系良法,可以达到所谓‘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的目的。”

“不细说别的,我先问第一条,参政之法,一年中两次进行,一次在正月三十日以前,称为‘夏料’,一次在五月三十日以前,称之为‘秋料’,借贷户随二税交纳贷款,即五月、十月之前交纳。”

“一次借贷,利息两分,可是别忘了还有进出两次手续费,合计利率为百分之三十,记住这是半年利率,换成年利率,其实是百分之六十。”

“如今民间借贷,耕人之小民,犁牛稼器无所不赁于人。”

“男女耘耕,力不百亩,乐岁之收五之。”

“也就是说,丰年种地,收益是投入的百分之五十。”

“其后田者取其二,牛者取其一,稼器者取其一,食仅其一。”

“五岁之耕,必有一年之凶,丰岁衣食尚不足,凶岁难免于饥寒。”

“也就是说,小民借贷,利息是种田收益的百分之八十,收益又是投入的百分之五十,所以换算成实际利率,应为总投入的百分之四十。但是得田耕,得牛犁,得稼器用。”

“用参政之法,理论上小民仅仅可以减去了百分之十的利息,可是耕田牛犁稼器这些后续呢?还不是得将借来的钱,转手从富户手里租用?”

“遇到凶岁,民间还可以缓交租欠,可一旦事情交给胥吏之手,他们会同意吗?”

“又多少小民会因为这百分之十利息的好处,去得罪提供耕田牛犁稼器给他们的富户?”

“还有富户们提前收了钱,将耕作的风险转嫁给了政府,小民们却没有这样的机会,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名为抑兼并,而实为助兼并!”

“因此说,青苗法,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这条,并没有实质内容。这个法,对小民也并没有任何好处。就是打着救民的旗号,打击了民间借贷,让富户没有了风险,由国家直接接盘,从小民身上刮油而已。”

“其余的问题还有很多,国家这么做风险很大。如果介甫公能够正视这一条,愿意与我展开讨论,苏明润随时恭候。”

后世专家们一番偷换概念支支吾吾,让大家在印象里,将宋代民间农业借贷,利息从收益的百分之八十,换成了本金的百分之八十;然后模糊了年利率的概念和手续费的概念,让大家以为,青苗法的利率真的只有百分之二十。

还有就是,北宋借贷乃是普遍现象,但是是不是就意味着利息翻倍的非法高息借贷,也是普遍现象?

其实文献资料就摆在那里,之所以被骗了这么多年,以前怪信息不畅,之后只能怪自己不主动学习研究,也算是活该。

商品经济发展到宋代,其实民间借贷已经非常普遍。

宋人笔记中提到过,“大贾之室,捻散金钱,以逐十一之息,出纳百货,以收倍称之息,则其居必卜于市区。”

就是说进行货币兑换,短期借贷,收息一分,做生意,利润一倍。

关于农业借贷,也有很多规定,太宗朝就有规定:“富民出息钱不得过倍称,违者没入之。”

“有取富人家谷麦贷息不得输倍,未输税不得先偿私负,违者加罪。”

“民负息钱,无得逼取庄土,牛畜以偿。”

一直发展到“诸路州县约束人户,放贷米谷,只备本色交还,取利不过五分,不得作米钱算息。”

最高百分之五十,超过部分法律不予保护。

当然最后这条是南宋才明文规定。

自唐井田制崩溃之后,“县官失养民之权,转归于富人。”带来了民间借贷的繁荣昌盛。

所谓“今之农者,举非天子之农,而富人之农也。”“巨室者,一乡之望也,齐民之所依赖者也。”

掌握了巨大财富的富民,乐衷于在土地兼并的同时,也热爱从事放贷活动,成为主要的放贷群体。

宋人袁采对借贷的利润有个大略的判断:“若以百千金银计之,用以买产,岁收必十千。用以典质营运,三年而其息一倍。”

这里将土地投资年回报率定在百分之十,而将典质运营的回报率定在百分之三十三。可见将资金用于放贷的收益比投资土地高出许多。

凡事都有两面性,到了宋代,已经发展到“乡间无典肆,民必无以春耕;城市无典肆,命案即将增多”的程度。

到如今甚至从“官不为理”,发展到了“官为理索”,政府还要帮富人管理贷款回收。

其结果就是官商勾结。

该不该治理,当然该治理。

土地兼并的案例里,欠租都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有法律规定乡村欠款不能夺土地耕牛作为赔偿。

虽然执行肯定不到位,但是那是监督问题,不是立法问题。

欠逋,农人欠朝廷的每年应纳的赋税,那才绝对是一大帮凶。

但是王安石的《青苗法》,并没有减少农人多少负担,因此也就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虽然能够替国家充实国库,但是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反而会导致兼并加剧,农人负担更重,生产效率降低,社会矛盾激化,反对声音过大等诸多问题。

如果这么干值得那也好说,可问题是,真的值得吗?

在苏油这个有着后世金融观念的人眼中,这么干相当不值得。

后世所有人都知道,金融行业的一大作用,就是吸纳闲散资金,将储蓄和收入变为资本,形成贷款投放到社会生产当中去。

富人是天下最有钱的团体,他们的钱加起来,比内库加国库还要多出无数倍,这部分的钱财不去想办法掏出来加以利用,反而堵死他们的投资渠道,将国家用于粮食储备和粮价调控的常平仓、广惠仓做本拿去投资,还有比这更加拙劣的理财之道吗?

只要是金融行业出来的人都知道,贷款是有风险的!贷款风控是每家银行的生存之本!

几乎所有银行,都是吸金巨兽,但是可以说几乎每一家银行的倒闭,都跟风险控制有关!

而最大的风险,就来自不良贷款!

国家来坐这个庄,出了风险怎么办?唯一的解决之道,在后世有一个非常贴切的形容——割韭菜。

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 返京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 东胜祖地第二百九十四章 夜校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刘猢狲第一千七百二十七章 亲政第三百零三章 帮手第一千六百零七章 本末第一百九十二章 短板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 惨状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析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八百四十四章 李舜举第一千零五十五章 军校第二百四十章 鳜鱼肥(加更,求票,月票好少)第四百零五章 环庆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我们该打什么战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 安答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戏精聚会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 苏半朝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敲打清醒第二百一十九章 俩花熊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凉州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高家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 父子对话第四百九十章 经济影响力第七百一十六章 大工程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苏鱼公第三百九十三章 橄榄球第八百三十五章 杨曙第八百八十五章 聚会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 游说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 风波第二百二十三章 花边故事第八百七十九章 锡第一百五十九章 玄香太守第二百二十五章 美质良才第七十八章 指点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 复杂成因第九百九十六章 种山药的道理第二百一十四章 成都第一千七百零四章 想他们了第一千七百九十六章出卖第六百四十一章 陛见第一千七百四十九章 非汝辈可议第九百二十九章 横山关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对策第一千六百零四章 送温暖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 故人之子(加更贺新年)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 急惊风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橐驼口第四百七十一章 议论第九百零一章 起义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立场第四百二十九章 计相学宫第三百四十六章 局面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青冈峡第九百四十三章 秉常第一百零六章 五金博士第八十二章 常数第一千八百一十七章 局势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 殿试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分歧第五百七十章 苏轼被弹劾第三十八章 侧跳第一千八百一十一章 晋王少保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货币化第六百二十六章 开梅山第八百九十六章 结案第一千四百零三章 学员斥候第七百一十八章 游说各方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 完颜部第七百八十三章 紫砂壶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曾巩第一千七百八十七章 复杂性第九百五十九章 进取之时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 尚书第五十六章 十字歌第八百零七章 廷议第八百九十四章 大工程第二百零五章 有所求第八百六十九章 张道长第三百零六章 转运判官第三百四十四章 各怀心思第三百六十四章 天下兴亡第九百一十八章 追击第一百四十六章 君君臣臣(上架求定)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 交锋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 海鬼爪螺号第一千七百零五章 翁翁第一千六百零五章 训小辈儿第三百九十五章 天时第二百三十六章 《尚书》第一千七百零七章 人皆有之第一百七十章 快递小哥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 新宫第三百二十八章 重见第一千八百四十章 坦荡第一千七百三十九章 不习惯第四百六十二章 赵曙生病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积极防御
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 返京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 东胜祖地第二百九十四章 夜校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刘猢狲第一千七百二十七章 亲政第三百零三章 帮手第一千六百零七章 本末第一百九十二章 短板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 惨状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析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八百四十四章 李舜举第一千零五十五章 军校第二百四十章 鳜鱼肥(加更,求票,月票好少)第四百零五章 环庆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我们该打什么战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 安答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戏精聚会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 苏半朝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敲打清醒第二百一十九章 俩花熊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凉州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高家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 父子对话第四百九十章 经济影响力第七百一十六章 大工程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苏鱼公第三百九十三章 橄榄球第八百三十五章 杨曙第八百八十五章 聚会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 游说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 风波第二百二十三章 花边故事第八百七十九章 锡第一百五十九章 玄香太守第二百二十五章 美质良才第七十八章 指点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 复杂成因第九百九十六章 种山药的道理第二百一十四章 成都第一千七百零四章 想他们了第一千七百九十六章出卖第六百四十一章 陛见第一千七百四十九章 非汝辈可议第九百二十九章 横山关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对策第一千六百零四章 送温暖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 故人之子(加更贺新年)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 急惊风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橐驼口第四百七十一章 议论第九百零一章 起义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立场第四百二十九章 计相学宫第三百四十六章 局面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青冈峡第九百四十三章 秉常第一百零六章 五金博士第八十二章 常数第一千八百一十七章 局势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 殿试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分歧第五百七十章 苏轼被弹劾第三十八章 侧跳第一千八百一十一章 晋王少保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货币化第六百二十六章 开梅山第八百九十六章 结案第一千四百零三章 学员斥候第七百一十八章 游说各方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 完颜部第七百八十三章 紫砂壶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曾巩第一千七百八十七章 复杂性第九百五十九章 进取之时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 尚书第五十六章 十字歌第八百零七章 廷议第八百九十四章 大工程第二百零五章 有所求第八百六十九章 张道长第三百零六章 转运判官第三百四十四章 各怀心思第三百六十四章 天下兴亡第九百一十八章 追击第一百四十六章 君君臣臣(上架求定)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 交锋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 海鬼爪螺号第一千七百零五章 翁翁第一千六百零五章 训小辈儿第三百九十五章 天时第二百三十六章 《尚书》第一千七百零七章 人皆有之第一百七十章 快递小哥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 新宫第三百二十八章 重见第一千八百四十章 坦荡第一千七百三十九章 不习惯第四百六十二章 赵曙生病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积极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