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二章 辽阳动态

韩德枢也从辽津回到辽阳府,回府的时候,刚好看到耶律屋质的马车离开家门。

说起来,耶律屋质是根正苗红的契丹人,然而人的利益关系有时候会越族裔关系,随着“南派”的形成,作为辽国视野最广的两大文官,耶律屋质和韩延徽是越走越近,这次来到东京,他都还没去见身为北院枢密、代表南派执掌契丹中枢兵权部门的萧缅思,却先来见了韩延徽,还聊了好长的一段时间。

韩德枢入府之后,父子两人处理了一些家务之后,晚间进入地底密室,在这个上不见天、下只有地的地方,就只剩下父子二人了。

韩德枢道:“父亲,辽阳府的局势怎么样了?耶律察割南下来做什么?耶律屋质来见你,又是为了什么?”

他连续三个问题,犹如连珠炮一般。

韩延徽却未意外,说道:“辽阳府本来平安无事,但耶律察割南下,便为东京的平静添了变数,耶律屋质之来,自然也是为了此事。”

说到这里,韩延徽不免有些唏嘘,曾几何时,自己在契丹只是家奴一般的存在而已,不料有一天竟也能得到这样的地位耶律屋质没去见萧缅思却先来见自己,这份尊重可想而知。

韩延徽自然很明白,这一切都和如今辽东汉人势力大涨有关。如今的辽国不止严重依赖汉民提供的财富与粮食,而且在兵力上,莫白雀所掌握的汉军、杜重威所带来的石晋降军,也都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就算是耶律屋质在辽南所掌握的新军,其中汉人的比例也相当高。经济与军事实力的增强,才是韩延徽在东京话语权增强的后盾!

或许。有一天自己真的能成为辽国的宰相吧。

看到父亲似乎有些自得,韩德枢说出了一句在外头连母亲妻子都不敢吐露的话来:“那么,张龙骧的建议,父亲不打算考虑了?”

韩延徽心头巨震!

张龙骧!

这是这个时代能够压到一切的名字,它代表了苍穹之下足以粉碎一切的力量!

自己的儿子回到辽东之后,给自己传了来自这个名字的一句话。言语十分简单,大意就是,如果韩延徽能够弃暗投明、弃胡归汉,将来辽东之政,可以由他秉持,三年任满,功勋既定,可入中枢为大学士,位与冯可道等!

“秉政三年、位等冯道!”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如果张迈一统寰宇,这应该就是自己能争取到的最大权益了。当然,前提是张迈能吞并辽东。

韩德枢道:“辽国的相位虽然尊荣,但儿子总觉得,我等非其族类,位虽尊,只是虚尊。”

韩延徽道:“就是去了天津,位虽尊。亦是虚尊!”

正如韩德枢刚才那句话,并非就真的在劝韩延徽降唐。只是提出了一种看法,韩延徽其实并不是要否定韩德枢的意思,只是提出了另外一种看法:“张迈虽是汉人,但真正能成为其心腹的,依然是重安西,其次河西。再次秦西,至于关东之人就都在外围了,何况我等!”

韩德枢道:“父亲这里,自然只是虚尊,儿子这里。将来最多只怕也就是一方牧守。但子孙辈呢?”

这句话,一举指出了韩家在辽在唐的长远利益区别。

是的,现在韩家父子就算归唐,也不大可能真正打入核心圈,但安西集团是汉人,关东集团也是汉人,他们之前并没有契丹与汉人这样牢不可破的天然区隔。以华夏的政治传统来说,当开国功臣们逐渐谢幕后,国内任何地域的子民崛起秉政都是有可能的无论是举孝廉,还是定九品,还是考进士,说到底都是以学争士,像韩家这样的文化强族,将会拥有巨大的优势。而不像辽国这样,契丹皇帝永远不可能像汉人皇帝一样信任汉人出身的臣工。

韩延徽沉吟起来,这个问题他其实也考虑了很久,但最终还是下不了决心。原因很简单辽国的宰相,是现在已经拥有了的,而天策的大学士,却还是遥远的一张空饼。长远的利益固然重要,但人的选择,更多的会倾向于近身的利益。

“这事,且再看看吧。”韩延徽道:“三年之前,天策的确雄霸无敌,虎视天下。辽东这边也是人心惶惶。可经过三年休养生息,契丹的元气已在回复,现在的辽军已不像当初临潢府刚刚战败时那样凄惶了。面对唐军应该也可以一战。辽东之地有山海之胜,易守难攻,如今内部既稳,中国再要攻伐就难了。天策虽强,却还远不如隋炀全盛之时,而大辽虽在破国之余,比起当年的高句丽却只高不低。若争胜负,如今自然唐远胜于辽,但说到存亡之势,天策要想灭辽,只怕也还没那么简单。再说,最近燕京颇有不稳之势。未来数月,恐将生变。”

韩德枢道:“莫非耶律屋质这次来……是打算趁着天策内部不稳,想要攻其罅隙?”

韩延徽道:“自龙骧西巡、燕京不稳的消息传来,东京的确有这样的声音。你知道,那些老契丹对张龙骧是有多么的仇恨的,若能趁机复仇,很多人不惮冒险的。”

“反攻天策?”韩德枢叫道:“这可是自取灭亡之道!地皇后不会也这样想吧?”

他这个着急,还是泄露了他心中的倾向作为在辽国成长起来的人,他还是不知不觉将辽国放在了第一位。

韩延徽微笑道:“放心,真作这样打算的,都是些不入流的老契丹。地皇后从来都是主张休养自守、以待时机的,不过朝中有不少人,却是有心利用这次天策内部不稳的机会,整理整理内部。”

张迈在燕京时,天策巨大的威胁始终是悬挂在契丹头顶的一把利剑!以至于契丹虽然分成三派,却是三派谁都不敢妄动。这个情况。身在局中的韩德枢自然是很清楚的。

韩延徽又道:“之前地皇后一直想要整合国内乱局,却怕牵一而动全身,给了天策可乘之机,但现在这形势,却正好着手梳理一下各派。所以地皇后才下了严厉的命令,喝令耶律察割以及拽剌兄弟等重要将领入京朝见。”

韩德枢道:“原来耶律察割入东京。是地皇后下的命令啊。”

“是。”韩延徽道:“地皇后这道敕令是密令,是希望让别人看到耶律察割自己入京,有利于契丹人的团结,不过敕令却是十分严厉的,耶律察割若不奉旨,那就得做好真的叛变的准备了。”

韩德枢听到这里,已经有些明白最近东京城的走向了。

韩延徽又道:“大辽三派如果真的能够统合起来,一致对外,那辽国在东北就真的稳定下来了。只要熬过天策风头最盛的几十年。熬到张迈这一代人都老死,那东北的割据就会持续下去,这是地皇后的判断,也是为父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地皇后她必须借助我们汉臣的力量,这对我们汉臣也是有利的。还有,耶律朔古估计近期也会来东京。”

韩德枢道:“这样一来,那东京,可就要风起云涌了。”

韩延徽道:“正是。”

第二日。韩德枢就听说耶律察割进入辽阳府。他只带了三千兵马,且都驻扎于城外。自己与拽剌兄弟等几个重要将领入城。地皇后倒是十分恩重,专门给他赐了府邸,以待朝见。

张迈西巡以前,述律平就像一个糊裱匠,对辽东这个到处破风的烂屋子这里糊一下,那里裱一下。对南北两派都显得十分委曲求全,张迈西巡以后,述律平逐渐恢复了往昔的强势,以耶律察割的跋扈,竟也不敢正面违拗她。

当天晚上。述律平便先召见萧翰、萧缅思、耶律屋质和韩延徽,萧翰韩延徽是执政宰相,萧缅思耶律屋质是掌军枢密,韩延徽在众臣中排行位置仅在萧翰之下,对于这个位次,韩延徽还是颇为满意的。

四大重臣行礼之后,述律平开门见山地便说:“耶律察割来了,我打算三日之后召见他,封他为东北兵马大元帅,从此长居辽阳府,为我中枢掌军重臣。”

四大臣一听都是心头一凛,知道地皇后这下是要来真的了。

契丹东迁以后,实际控制的疆域只剩下东北,但辽国在公文上还是不肯承认这一现实的,所谓的大辽,仍然是领土覆盖东北、漠北乃至西域的国家,在安置边缘化勋爵的时候也还有不少漠北招讨使之类的官职。东北兵马大元帅,那相当于是东北方面全境的军事统领了,地位自然极高,以当前辽国的形势而论,离天下兵马大元帅也差不远了但是四重臣谁都知道这是明升暗降的把戏。

韩延徽沉吟道:“欲调边境重将入主中枢军务,需有个名目。”

述律平道:“天策之主西巡,国内空虚,朝堂混乱,据桑维翰的请表,长安、太原都有举旗之意,徐州亦是不稳,孟蜀、漠北更将有变,此外,李齐也愿意为我大辽海上之援,我打算借此时机对天策用兵,只是要对外,先理内,国内军马必先统合,这主军大帅,便非耶律察割莫属。”

韩延徽是主张东北自守的,但也明白述律平此举并非真的要进攻天策,只是借这外势来统合如今游离于辽阳府控制外的混同江兵马罢了。

萧翰道:“东北兵马大元帅,此爵极高,耶律察割得此敕封,必定感激涕零。”

韩延徽道:“虽然如此,却需要未雨绸缪,以备不测。”

述律平道:“诸位放心,我已向朔古详稳去令,三日之后他就会率兵抵达。”

韩延徽道:“如此甚好,有朔古详稳在,料来东北兵马大元帅便必能平安接任。”

三日后,耶律朔古亦领五千兵马开到辽阳府东南,正如耶律察割带来的三千人都是他的精锐人马一般,耶律朔古带来的五千人也全是精锐。述律平命耶律朔古暂驻城外,同时召开朝会,宣见耶律察割。

这日韩延徽父子上朝。两下里都有些惴惴不安,均知道今日地皇后就要将耶律察割明升暗降,褫夺他的兵权这种敏感时节,谁知道会生什么事情!

整个东亚地区自汉以来就一直在汉文化的笼罩之下,契丹虽然仇视汉人,但还是不自觉地模仿中原的各种规章建设。朝会的规模礼仪也都是韩延徽制定,像足了中原旧制,耶律察割带着拽剌兄弟虎步入内,在漠北他是败军之将,但这几年统帅混同江数万大军,雄踞一方,威严气度比起当初反而更增几分枭悍。

耶律德光病重无法视事,如今是耶律璟监国,述律平听政契丹浅衍之族。连垂帘都不用了。

这次朝会规模甚大,在京的胡汉大臣几乎都到齐了,群臣之中,耶律察割之父东丹王耶律安端坐在最上,他看着顶不住述律平压力而被迫入京的耶律察割,眼中充满了忧虑。

韩延徽和萧翰连续宣布几件大事之后,述律平说道:“天佑契丹,如今西朝有变。长安刘知远、太原安重荣都蠢蠢欲动,江东李齐亦将为我援。兀欲(耶律阮的小名)也想奉图欲(耶律倍的小名)回祖归宗,我想立他为西辽王,统领大漠南北,察割,你以为如何?”

耶律倍是她儿子,耶律阮是她孙子。耶律安端是她小叔子,耶律察割是她的侄子,所以述律平处置这军国大事,口吻上就像在处置家事一般。

耶律安端极其警惕地盯着述律平,要看她搞什么把戏。同时向儿子使了个眼色,要他莫顺着述律平的话,先反对了再说。

不料耶律察割却跪下道:“太后英明!张迈自己作死,正是给了我们可乘之机!若永康王能夺回漠北漠南,那时候辽东为东契丹,大漠为西契丹,都是天皇帝派下子孙做主,我大辽便算恢复旧疆了。”

韩延徽见耶律察割如此配合,倒也有些意外,述律平又说:“若要支持兀欲立国,就必向天策举兵……”

她话还没说完,满朝文武除了少数人外便都忍不住倒抽冷气,呃哦之声不绝于耳!

耶律阮要反天策,所有人倒都是乐观其成,毕竟现在唐国太强大了,如果耶律阮所谋能够成功,在漠北重树契丹政权,那往后就能与辽东这边掎角为援,就是万一所谋失败,至少也能祸水北引,减少辽东这边的压力。

可是如果要跟天策打仗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尽管关中、漠北、临潢三场败仗已经过去了几年,但殿上所有人个个都是那次大战役的亲历者,天策唐军的强大谁不是刻骨铭心?

关中一战破了契丹百胜的神话,漠北一战丢了大辽最重要的纵深,临潢一战更是连都城都丢了,皇帝都废了,如此连番大败所带来的后遗症,不是一两代人是很难完全抹平的,现在才过了几年?这就好了伤疤忘了疼了?

耶律安端站了起来,叫道:“太后,这事可得三思!”

他虽然在朝上只是虚尊,但怎么说也是耶律阿保机的弟弟,而且还是一个造了阿保机的反还能继续活着的弟弟别妄想阿保机是出于亲情才留下他的性命,耶律安端能活,那是因为族中有一股力量在支持他,阿保机为免契丹分裂才隐忍下来。如今虽然年老,在朝堂上也有几个帮嘴的,更别说这几年耶律察割拥兵在外,耶律安端自然更加得势,朝堂上也有不少大臣明里暗里投靠他们父子的,这时耶律安端一话,这些北派人马上跳出来,纷纷叫道:“请太后深思!”

述律平道:“枢密院以为如何?”

萧缅思便出列道:“辽东虽然有山海之胜,但孤悬东北,若不能向外拓展振作,久而久之必定衰亡。为长远计算,必须有漠北遥相呼应。这几年张迈在漠北横征暴敛搞得大漠上民不聊生,各部各族怨声载道,只要永康王登高一呼,漠北一定烽火遍地,那时候我们在出兵响应,规复大漠就算不能说有十足把握。至少也有六成胜算。”

谁都知道,萧缅思乃是耶律朔古在朝中的代言,也是南派军方的代表,萧缅思出列说的话,就是耶律朔古说的话,也是代表着南派军方的声音。

述律平道:“这话正合我的想法。”又问:“敌辇(耶律屋质)。你久知汉人虚实,你认为呢?”

耶律屋质道:“天策虽然表面看来强大,但他们扩张得太快,国内根基其实不稳,张迈一直是靠着安西人、河西人作为班底,如今吞并了中原,山东、河北的士人家族其实并非心悦诚服,更别说他任人唯‘西’,东人在唐朝内部甚受排挤。以前这些人都被张迈强势压着不敢说话,如今张迈一西巡,所有的矛盾就都暴出来了。我敢肯定,只要我们一兵,漠北一竖旗,江东也会跟着作,长安、太原也会有动作,天策民心必定大乱。到时候内忧外患,无有了时!”

述律平道:“很好。”又问:“丞相觉得如何?如果真的开战。国内支撑得起么?”

韩延徽出列道:“我大辽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如今存粮何止百万石?财政上也有宽余,兵远征,就算是一场倾国大战也完全负担得起。”

他说的这一条倒完全不是虚言,辽国退守东北之后,虽然国势弱了。疆域小了,但几年下来集中精力展经济,又从韩德枢的“秘密渠道”处得到了许多技术力量,使得辽国的生产技术推前了不知多少,如今不但农业上有了长足的展。商业上通过海上贸易,逐渐融入到大东海经济圈中,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岂是当年八成畜牧两成农业的旧契丹政权所能比拟?靠掠夺而来的金银财宝等死“财力”因战败而丧失了许多,财政收入这种活“财力”却远非临潢府时代能望项背。

述律平道:“国舅深知我**事,丞相深知我国政事,敌辇又深知敌情,汉人的兵法有一句话叫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现在三位都觉得此战可胜,那么就没什么好顾虑的了。察割,哀家便命你为东北兵马大元帅,主持对唐军务,把这个重担挑起来,你可有信心?”

满朝胡汉一时间全部盯紧了耶律察割,耶律安端连使眼色,要他设法反对。

韩延徽等也是提着心吊着胆,既担心耶律察割拒不奉诏,又害怕他早有准备,唯恐大殿之外忽然传警,闹出什么变故来。

不料耶律察割却道:“臣也以为,国舅他们说的有理,漠北是我契丹故土,上京是我大辽国都,岂能不拿回来的!太后既然信任察割,察割便愿意为大辽的千秋大业肝脑涂地,死不旋踵!”

拽剌兄弟同时跪下道:“我等亦愿追随察割将军,为大辽的千秋大业肝脑涂地,死不旋踵!”

这一下却是大出众人意料之外,不但韩延徽、耶律屋质等南派臣将,就连耶律安端也几乎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述律平大喜道:“既然如此,那奉诏吧!即日起,耶律察割便是我大辽的东北兵马大元帅,负责筹备攻唐事宜。至于混同江的兵务,就交给撒割掌管吧。”

耶律安端双眉一轩,倏地就站了起来,要给察割加封东北兵马大元帅那还可以接受,但要以这么一个虚衔就夺了察割在混同江的兵权,他拼着扯破脸皮,也要跟述律平一争到底!

不料就在这当口,耶律察割竟然跪下道:“臣领命!”

耶律安端看着儿子,指着他双手颤抖,叫道:“你……你……”一口气喘不过来,摔倒在椅子上大殿之上,他是除了太后、监国之外唯一有座位的人。

北派人马登时有些乱了,察割叫道:“快扶家父下去就医!”他自己却动也不动地站在殿上,稳住了局面。

述律平则更加欢喜,又给察割加官进爵,一时间荣宠无限,地位之尊隆直逼乃父只要察割愿意交出混同江的兵权,就算给他封王又有何妨?

但耶律屋质、韩延徽等见耶律察割如此配合,却是无比惊疑,地皇后要削北派兵权以最终达到统合国内的目的他们都很清楚,却没料到事情会进行得如此顺利!今天朝会上的耶律察割,真的太不像那个割据黑土、飞扬跋扈的耶律察割了。(未完待续……)

第三十四章 袭途第九十章 风至敦煌第二一四章 先锋政略之二第八十八章 旧族的黄昏第二零三章 战后外交第一零三章 四面唐歌第七十二章 烈焰陌刀之二第四十七章 封侯非我意,但愿四夷平!第二六七章 上京会战之二第三十八章 新的商路第一一一章 重新崛起的东方第二十七章 金蝉脱壳第八十一章 西域纵横之三第七十五章 劫营—三百对一万五!第五十六章 主动胡化第四十六章 藏碑谷第二七零章 上京会战之五第八十八章 高昌攻防之二第一七零章 战书第六十三章 卷终第六十九章 连夜攻城第五十一章 畏唐威德之一第二一八章 优势与劣势第三二四章 界限第三零二章 兵围洛阳七夕节求票第五十六章 攻占怛罗斯之二第二八五章 定州军议第五十三章 敦煌张氏第四十六章 藏碑谷第二零七章 各方算计第三十一章 献祭第四十章 四面袭扰之二第二七九章 白马银枪少年雄第六十八章 人之将死第四十九章 龙面英雌第一三四章 攻占之后第二九四章 下台阶第一六四章 阿尔斯兰南下第一一四章 难处之将第三十五章 破营第二章 新军大换血第十二章 城外伏击之二第一三六章 饥民第二八五章 定州军议第一八二章 战争的理由之三第三十九章 国士之怒第二六八章 上京会战之三第一一零章 不把祸根留给子孙!第三一四章 捕蝉者第三十三章 绿化肇端第十五章 练新兵第二十五章 两笔账之一第七十七章 小将突围第三一六章 东京政变之一第十五章 一让再让第九十章 汗血宝马第五十九章 契丹后族第三十七章 和平一统——不战而取河西!第三三零章 收第一七五章 安西大都护继任者第一六四章 阿尔斯兰南下第三十八章 新的商路第九十八章 泽北最后一战第一九七章 渡渭奇袭之二第二一四章 先锋政略之二第一零三章 郭洛之鞭第九章 阿羯田山第一七七章 亢龙有悔第七十九章 吞陇之志第二一八章 优势与劣势第二零零章 染血的高地之一第三十四章 檄讨回纥第三十四章 檄讨回纥第八十一章 西域纵横之三第二零一章 染血的高地之二第一二二章 同床异梦之二第一三六章 公审大会第一七六章 韩家父子第二零四章 战后外交之二第三二零章 国防三弊第二二四章 鹰鸣破梦之二第一一零章 镰刀的威力上第一七一章 吐谷浑第七章 变文造势第二十一章 寄人篱下第二零八章 局外之局第三十章 下马威第六章 殷鉴第十三章 战者之仁第七十八章 五大留守第八章 沙陀故土尾声第一三九章 汉家有众三十万,天下何处去不得!第一章 拆城第七十一章 烈焰陌刀之一第一四九章 哈里发的使者第一七五章 污水
第三十四章 袭途第九十章 风至敦煌第二一四章 先锋政略之二第八十八章 旧族的黄昏第二零三章 战后外交第一零三章 四面唐歌第七十二章 烈焰陌刀之二第四十七章 封侯非我意,但愿四夷平!第二六七章 上京会战之二第三十八章 新的商路第一一一章 重新崛起的东方第二十七章 金蝉脱壳第八十一章 西域纵横之三第七十五章 劫营—三百对一万五!第五十六章 主动胡化第四十六章 藏碑谷第二七零章 上京会战之五第八十八章 高昌攻防之二第一七零章 战书第六十三章 卷终第六十九章 连夜攻城第五十一章 畏唐威德之一第二一八章 优势与劣势第三二四章 界限第三零二章 兵围洛阳七夕节求票第五十六章 攻占怛罗斯之二第二八五章 定州军议第五十三章 敦煌张氏第四十六章 藏碑谷第二零七章 各方算计第三十一章 献祭第四十章 四面袭扰之二第二七九章 白马银枪少年雄第六十八章 人之将死第四十九章 龙面英雌第一三四章 攻占之后第二九四章 下台阶第一六四章 阿尔斯兰南下第一一四章 难处之将第三十五章 破营第二章 新军大换血第十二章 城外伏击之二第一三六章 饥民第二八五章 定州军议第一八二章 战争的理由之三第三十九章 国士之怒第二六八章 上京会战之三第一一零章 不把祸根留给子孙!第三一四章 捕蝉者第三十三章 绿化肇端第十五章 练新兵第二十五章 两笔账之一第七十七章 小将突围第三一六章 东京政变之一第十五章 一让再让第九十章 汗血宝马第五十九章 契丹后族第三十七章 和平一统——不战而取河西!第三三零章 收第一七五章 安西大都护继任者第一六四章 阿尔斯兰南下第三十八章 新的商路第九十八章 泽北最后一战第一九七章 渡渭奇袭之二第二一四章 先锋政略之二第一零三章 郭洛之鞭第九章 阿羯田山第一七七章 亢龙有悔第七十九章 吞陇之志第二一八章 优势与劣势第二零零章 染血的高地之一第三十四章 檄讨回纥第三十四章 檄讨回纥第八十一章 西域纵横之三第二零一章 染血的高地之二第一二二章 同床异梦之二第一三六章 公审大会第一七六章 韩家父子第二零四章 战后外交之二第三二零章 国防三弊第二二四章 鹰鸣破梦之二第一一零章 镰刀的威力上第一七一章 吐谷浑第七章 变文造势第二十一章 寄人篱下第二零八章 局外之局第三十章 下马威第六章 殷鉴第十三章 战者之仁第七十八章 五大留守第八章 沙陀故土尾声第一三九章 汉家有众三十万,天下何处去不得!第一章 拆城第七十一章 烈焰陌刀之一第一四九章 哈里发的使者第一七五章 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