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三、四四四、至尊皇权的象征和万人追捧的臭脚(一、二)
想了一个借口,就说是在之前的那块石板上提到了这里的机关,张辰拿出那几块金板,到影壁后面把机关关闭掉。在意念力的关注下,张辰“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榫卯结构的石条和石块纷纷自动推开,留下了两座可以活动的影壁,而那个让地下建筑自毁的连接机括也在同时断开了。
把两座影壁都收进戒子里,张辰心里的后怕都还没有落下去,他可是很清楚地看到了那些机关的厉害,也能够想到这地下建筑自毁的破坏能力,只要是在这里边的人绝对不可能留下活口,倒是一些重要的东西可以保留下来。而最重要的保护区域,居然就是放着那些青铜鼎的区域,这倒是让张辰有些想不通了。
不过这时候张辰脑子里想的可不是这些,也不是任何意见文玩珍宝,而是他身边的小师妹宁琳琅。经过了刚才的那个机关,张辰是真的害怕了,如果不是自己能通过意念力来把影壁收进戒子里,现在早已经触动激发那个机关了。小师妹即便有自己保护,有一年里可以形成隔离,但也也很有可能被机关伤到,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
也就是这时候,张辰做了一个决定,今后但凡出来探宝,就不能再带着宁琳琅了,哪怕是再刺激,再能让人享受,也不如那么一次机关的启动多带来的伤害来得刺激和恐怖,小师妹是他心中的至宝之一,绝对不能受到伤害的。
如果直说探宝的危险,依着宁琳琅的性子怕是更要陪着张辰了;可如果不说危险的话,又实在找不到什么掐当你的借口。看来也只能是回到京城以后慢慢劝说了,实在不行的话就干脆尽早把婚结了,让她怀上孩子,有了孩子她总不能还跟着了吧。
只是现在还不是细想这件事的时候,等待机关断开已经有费掉了一些时间。距离之前设定的时间只剩下四十多分钟了,最多可以再这里拖延二十分钟。再晚可就不能保证出去还能不能见到帐篷和摩托车了,虽说这里是荒郊野外的。来的路上也没有见到什么行人,可这里还是有路的。
刚才在观察地下机关的时候,张辰通过意念力观察到,这座地下建筑其实是两层的。第一层是放着这些宝藏的空间,而下面的那一层则全部都是密密麻麻的机关,简直要比最精密的钟表还复杂很多,这样的机关足以把这座地下建筑完全毁掉。
可是张辰却发现一个很神奇的事情,在这么复杂且威力巨大的机关启动之后。居然能够把这里的大部分宝藏在毁掉这座地下建筑的同时另行保护起来,而不是他刚才在没有断开机关之前想的那样,会因为建筑的毁坏而把这里的宝贝都连着毁掉。也就是说实际上这座地下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地机关,里边有包含着若干的小机关,而这些小机关又和大机关相连接,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可以小范围启动,而且还有几套不同的启动方案。
这样的机关简直是恐怖啊。张辰也算是博览群书。且又博闻强记的典型人物了,但也从来没有在任何古籍或者著作中见到过有这样机关的记载,就连类似的机关都没有见到过。
能够设计并且建造出这种机关的人,绝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绝世之才,鬼子却是每一只鼎就有一个样子,基本没有相同的,但是这些铭文我却没有见过,也许这本身就不是一种文字,而是一些简单的符号。
师兄,如果不是禹王九鼎现在就在唐韵摆着,而这九只鼎上的纹饰有些混乱,我都怀疑这就是禹王九鼎了。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敢说这些鼎腹内的铭文或许只是一些简单的符号;但因为我不能确定是不是只有这九只,所以不能肯定。”
张辰听了呵呵一笑,这丫头现在进步越来越快了,而且分析能力也越来越强,看来“高手就是用大量的好物件熏陶出来的”这句话完全有道理啊。如果天天在市场上看那些赝品和当代工艺品,再好的一双眼睛,也得给晃瞎了,哪里还能谈得上高手呢。
点了点头,表示对宁琳琅回答的认可,道:“琳琅,这九只鼎也可以叫做‘禹王九鼎’,虽然这是假的,却真在历史上以‘禹王九鼎’的名义存在过不短的时间。
确切的说,这九只鼎是唐太宗李世明在位时候铸造的,当时有一位大臣为了讨好李世明,就私自找人铸造了这九只大鼎,搞了一些自己都不认识的铭文在上面,当做找到的禹王九鼎进贡给李世民。
这可是代表者上天的受命啊,效果一点都不必传国玉玺小,结果李世民还真就相信了。最后还是魏征站出来揭穿了这件事,劝谏唐太宗不要在这些东西上费心思,还是勤于政务最重要。
我小时候曾经看到过父亲带回家的一本古籍,上边就说到了这件事,当时还以为是一个故事呢,哪知道今天居然还真的见到实物了。那时候觉得好奇啊,也就记得清楚一些,包括这上边的纹饰我都还记得,我来只给你看啊。”
稍微花了几分钟的时间,张辰给宁琳琅指出了他所记得的那些和这九只鼎所温和的地方。还真就是完全一样。张辰在见到这九只鼎的时候,就想到了那本古籍,但是让他确定下来的。还是神奇的意念力,鼎身上两层红色的光芒告诉他,这是唐代太宗和高宗时期的物件,而符合史料的也只有他记忆中的那九只了。
在华夏历史上。九鼎从来就被认为是国之重器,而九五之数从古到今都被认为是最尊荣的,即使在社会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不难从上位者们那里看到九五的架子,老百姓谈起朝廷所说的还是九五之尊的事情。
今天这样的高科技文明了。人们依旧还有这样的说法,何况是一千几百年前的人呢,更何况主角还是一个皇帝,属于最容易被这种事蒙蔽的人群,高危啊。
鬼子都很完整,记录也很全面,都是称颂他功绩的;唐鼎除了那九只伪禹王九鼎还有两只武则天的,和唐高宗、玄宗各一只;四只宋鼎和两只元鼎都是天子鼎。
偏偏是四十一只周鼎、十二只商鼎和十一只汉鼎,并非全是天子鼎,大夫鼎、元士鼎、礼器鼎都有。但是这些非天子鼎,却也不是什么寻常物件,上边的铭文却是最好的考史资料,对于史学和文字等方面的研究作用甚大。
等到这些青铜鼎从“海外引流”回到唐韵之后,唐韵就要专门再为这些鼎开辟两处展厅了,届时唐韵将成为收藏和展出青铜鼎数量最多,藏品品质最高的博物馆院。虽然这些鼎的存在并不会在名声上给唐韵太多的提升,毕竟唐韵已经是一等一的大户了,多个千八百两银子也不是什么太大的事。
但是对于业内人士来说,这却是一种实力的证明,搞收藏看什么,还不就是看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吗。有道是谁的拳头大谁有道理,这收藏行当也是一样,谁手里的玩意儿多,品相好,自然是实力的证明,同样也就能大声说话。
这次得到的可不只是这些个鼎,几乎地下建筑里所有的物件都不是凡物,至少能让唐韵再增设十个以上新的专项展厅,至少可以保证唐韵在未来五到十年不必为了新展品而发愁。虽然张辰会不断地从世界各地淘换玩意儿,唐韵本身也在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不断地收罗各种展品。但有了这些东西总归是一件好事,谁不愿意自己的实力增强呢。
这地下建筑里最后的物件,就是那些搁几上的盒子了。看那些盒子的式样。断不是用来做装饰的,里边应该都装了东西。下面是平托的底,上面是正方的盖子,而这样的盒子基本上只有一个名称“宝函”。里边装着的不是顶级法器就是宝玺。
这一排共是四十帝开皇二年,改称传国玺为“受命玺”。
隋大业十四年,隋炀帝游江都,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宇文化及先立秦王杨浩,后杀杨浩自立为帝,国号楚,传国玺归宇文化及。次年,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擒杀,玺归建德,建德称帝,国号夏。
唐高祖武德四年五月,窦建德被唐将所俘,余众奉其妻曹氏及传国玺降于唐。唐哀帝天祐四年,大臣共奏应禅位于元帅朱温。哀帝只得以摄侍中杨涉为“押传国宝使”,禅位朱温。朱温称帝,国号为梁,史称后梁。
唐亡后,晋王李从勗起兵抗梁。后梁末帝龙德三年,唐军直取梁都大梁。梁末帝置传国宝于卧室,被左右盗取去迎唐军。李从勗称帝,复国号为唐,史称后唐。
后唐长兴三年,明帝死,闵帝即位,潞王李从珂举兵抗命,闵帝出逃被杀。潞王即位,是为唐末帝。后唐潞王清泰三年,契丹军大败后唐,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同年润十一月,晋军入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与曹太后等,携传国玺登玄武楼焚火自杀。自此传国玺下落不明。
如果真象的确如史料所记载,传国玉玺在后唐潞王清泰三年,也就是公元九百三十六年,就已经被焚毁了,后世再五得见传国玺的可能。但是在也是和民间传说中,传国玉玺在宋、元、明三代都出现过,而且还有传说正是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把传国玉玺殉葬了。
但是在张辰眼前,已经有四枚“传国玉玺”了,而且这四枚都是在正史所记载的年代之内所制。雕工精美,几乎可以乱真,民间匠人不可能做出如此精美的玉玺,也不可能知道传国玉玺到底是什么样子,可见这些仿制的“传国玉玺”极有可能就是历代皇家所仿制的。
而所谓的民间传说,既然被称之为“传说”,其可信度并定不高,也可以说九成以上都是假的。所谓的野史,也不过是根据一些传说和市井流言、个人笔记等等的总结起来的,可信度虽然比民间传说要高,但也不能完全等于真想,能有五成以上的真实性就很不错了。
而正史,是最为官方的记载,也是最为可信的,却又是最为信不过的。信与不信要看关于什么方面的记载,例如朝代更替的时间、帝王将相姓甚名谁、什么年代发生过大灾和疫情,这些应该都是完全准确的。但是一些事物上的记载,就很是不可信了。历史都是后来人写的,之前的事写史的人基本都是没见过的,有的只能根据之前的官方记录来些,有的却要按照执政者当时的意愿去写,这样的东西还能有什么可信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