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百草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
白氏祖籍浙江宁波,明朝永白年间迁至燕京,最初以摇串铃走街串巷行医、卖小药维持生活。其后世白继业当了太医院吏目,于康熙八年创办“百草堂药室”,以“制药一丝不苟,卖药货真价实”为宗旨,药方来自民间验方、宫廷秘方。
白继业之子白如晦接续祖业,1702年迁铺至前门大栅栏路南,总结前人制药经验,完成《白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明确提出了“遵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训条,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意识。
1723年,清朝雍正帝钦定百草堂供奉清宫御药房。白如晦获封正六品太医院御医,其后百草堂作为皇家药商独办官药188年,历经八代皇帝。自制名药有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等。
建国后的1954年开始百草堂实行公私合营,总经理为第十三代子孙白柏年,其后“百草堂药厂”就成了正儿八经的国企,而白家因其特殊地位历代子孙都有人在药厂的管理层参与企业管理。
在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代百草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华夏燕京百草堂集团公司正式成立,随后大力扩张,以集团化规模优势占据了国内中成药的半壁江山,成为业内龙头企业。集团公司成立的时候,时任主席还为百草堂亲笔题了词“发扬百草堂质量第一的优良传统
,为人民保健事业服务”。
可以说,百草堂药业之所以能成为国内药企的龙头老大,这和国家的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
而事实上从古至今,百草堂文化质量观形成的原因也有两个根本,一是百草堂人的自律意识。历代百草堂人恪守诚实敬业的药德,提出‘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信条,制药过程严格依照配方,选用地道药材,从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另一个是百草堂的外在压力——皇权的压力,因为是为皇宫内廷制药,故来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杀身之祸。到了现代,虽然没了皇帝,但白家一直以来都和政府高层有着很多互动,堪称当代“御医”世家。
虽然有些知情者将凌昭阳称为“御医”,但他们并不知道凌昭阳当年给石老看病,也都是源于白家的推荐。
业内很多人都知道一个事实,那就是邗大中医药学院毕业的很多高材生都被百草堂药业集团垄断了。即便是创办邗大中医药学院前身的吴都药业对此也毫无办法。
但谁都不会想到凌昭阳和白跃生是相知近四十年的好友。两人的友谊还是源于十年动乱时期,凌昭阳和祁元浩等人来燕京“大串联”,当时同龄的白跃生就是在那时候和他们相识的。
“昭阳兄,元浩的病……你看过了?!”
白跃生见到凌昭阳之后,寒暄了几句就问起了祁元浩的病情。
祁元浩来燕京之后,凌昭阳立刻给白跃生打了电话,白跃生去了协和探望过一次,后来他有个出国访问的活动,昨天刚刚回来,还不知道凌昭阳去给祁元浩看病治病的情况呢。
凌昭阳点了点头应道:“我看过了,情况很不好……不过总算是他命不该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总算是把药配成了。现在他已经吃了药了,按照我的估计下周应该可以恢复,就是稍后还要做一个肝区
肿瘤切除术……”
听着凌昭阳的话,白跃生欣慰地点了点头说道:“元浩这辈子命苦,临老了总算是命不该绝……等他好了,我就特聘他当顾问,留在国内定居下来。”
凌昭阳点了点头笑道:“我也是这个意思……不过,到时候他是留在燕京还是跟我回江南,那得看他自己的意思!”
聊了几句祁元浩的病情,他们一边走一边说,没一会儿就到了一间实验室。
“昭阳兄,这次应你的要求,我这边准备好了所有你所需的设备……还有这些精兵强将,我也都交给你了,他们会全力配合你的工作的……”白跃生走进实验室后,对凌昭阳显露出一副大方地豪气。
可没想到凌昭阳“切”了一声说道:“你这些精兵强将还不都是我帮你弄来的?在我跟前摆什么谱啊!”
白跃生听到他这话,嘿嘿笑了笑说道:“你老兄还和我计较这个啊……你们见到老师怎么都不行礼啊!”
那些在实验室里做着准备工作的研究人员其实一早就看到他们进门了,但他们深知凌昭阳的秉性,知道凌教授最烦虚礼客套,尤其是在工作的时候,放下手头的工作更是不招老师待见的行为。所以即便是看到总裁白跃生进来了,他们也就当没看到……
不过现在白跃生既然都这么说了他们自然就抬起头朝着凌昭阳打招呼行礼。
“教授!”
“老师……”
“先生!”
这实验室里都是百草堂技术部门的骨干精英之中挑选出来的。他们大部分都是邗江大学中医药学院近些年毕业的高材生,有些虽然没在邗大学习过,但都曾经在凌昭阳的带领下从事过某个研究项目,对凌昭阳都是持弟子礼的。
凌昭阳给了白跃生一个白眼,摆了摆手对大家说道:“继续准备,回头我和你们再细说这次的任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