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地球人的飞船,到了伦纳德文明。伦纳德星,伦纳德行星,按照地球人的概念,应该是西外行星。
太阳系外行星(简称系外行星;英语:extrasolar planet或exoplanet)泛指在太阳系以外的行星。历史上天文学家一般相信在太阳系以外存在着其它行星,然而它们的普遍程度和性质则是一个谜。直至1990年代人类才首次确认系外行星的存在,而自2002年起每年都有超过20个新发现的系外行星。现时估计不少于10%类似太阳的恒星都有其行星。
随着系外行星的发现便令人引伸到它们当中是否存在外星生命的问题。虽然已知的系外行星均附属不同的行星系统,但亦有一些报告显示可能存在一些不围绕任何星体公转,却具有行星质量的物体(行星质量体)。因为国际天文联会并未对这类天体是否属于行星有所定义,而至今亦未证实这类天体存在。
如何寻找系外行星呢?
首先是天体测量学,主要通过精密追踪一颗恒星在天空中运行轨迹的变化,来确定受其引力拖曳的行星所在。这与径向速度法的原理很类似,只不过天体测量学并不涉及恒星光芒中的多普勒频移。
天体测量学可不是从1992年才开始为人所用的。它其实是搜寻系外行星最古老,并且起初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早期都是以肉眼和手写来记录的。但在近几十年历史中,科学家们在应用该方法发现行星的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寥寥,且常富于争议。2010年10月发现的HD 176051b,是目前唯一一颗已经确认的、借由天体测量方法发现的系外行星。
不过,即将于2013年10月发射升空的欧洲空间局(ESO)“盖亚”项目(Gaia,即第二个天体测量卫星),或许可以令这种古老的方式告别自己寒酸的过往。该卫星将在5年任务期间将测绘银河系之内以及附近区域的10亿颗恒星,确定它们的亮度、光谱特征以及三维位置和运动情况。除此之外,三维星图还将帮助人们揭开银河系组分、起源与演化的秘密。
而据研究人员估计,“新”的天体测量学有望帮助他们找到数万颗新的系外行星。
其次是利用狭义相对论。这是人类宇宙探索“技术库”里增添的一个新手段。作为新的研究方法,它指导天文学家们去关注恒星的亮度因行星运动而发生的变化——后者的引力作用引发相对论效应,导致组成光的光子以能量的形式“堆积”,并集中于恒星运动的方向。
其实,运用该方法来寻找行星,在理论上提出已逾10年。但直到最近,开普勒-76b(Kepler-76b)行星的发现,才算正式应用了这种方法。开普勒-76b是距离地球2000光年外天鹅座一颗质量大约是木星两倍的太阳系外行星,作为第一颗应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发现的系外行星,它得到一个别名:“爱因斯坦的行星”,这也使它变得声名远扬。
这一成果的真实性,随后已被径向速度法所证实。与其他已有的行星定位方法相比,“狭义相对论”法既有着自己的优势也存在一些不足,但它让人们相信,随着科学家对这一理论掌握得日臻成熟,会有更多此类发现不断出现。
第三,脉冲星计时法。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发现围绕脉冲星运动的行星。所谓脉冲星,是由恒星衰亡后的残余形成的密度极高的星体。它在高速自转的同时,会发射出强烈脉冲——且由于一颗脉冲星的自转本质上是非常稳定的,所以这种辐射因为自转而非常规律。
脉冲星计时法最初并不是设计来检测行星的,但是因为它的灵敏度很高,所以能比其他方法能检测到更小的行星——但即使是最下限也要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0倍。于是,人们开始借由在脉冲的电波辐射上观察到的时间异常,尝试追踪脉冲星的运动。换句话说,脉冲星具有的奇特秉性,让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寻找脉冲星本应规律脉冲中的不规律现象,来发现行星的踪迹。
而在1992年,脉冲星计时法就帮助人类建立了一个里程碑——亚历山大·沃尔兹森和戴尔·弗雷使用这种方法发现了环绕着PSR 1257+12的行星。随后他们的发现很快就获得证实,现普遍认为,这就是人类在太阳系之外第一次确认发现的行星。
直接成像原则上就是观察系外行星的最重要方式,但该方法要求行星的自身尺寸要足够巨大,与母恒星的距离还不能近到被其光芒所掩盖。这实际上也是对技术的巨大挑战,实现非常不易。日本国立天文台研究小组曾指出,所有人类迄今已在太阳系外至少确认的行星中,能直接确认其形态的还不到10颗,其中更多数都是推测出来的。
因而,也只有足够强大的望远镜装配的日冕仪,才能在观测中有效屏蔽掉附近恒星母星的耀眼光芒,从而保证“主角”形象的清晰。目前,掌握直接成像法的几位著名“摄影师”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哈勃望远镜、夏威夷的凯克天文台以及欧洲南方天文台位于智利等几个地区的望远镜阵列。
这么多认识,都认为没有外星文明。是因为,他们没有像本文的主人公一样,有机会能走出地球看看。其实,地外文明很多的。尽管一颗行星有文明的概率很低,但是恒星的数量太多了。
银河内,肯定是有无数文明的,互相之间建立不了联系,是因为概率低,距离太遥远了,文明基本上过了头脑发热期,就开始顺其自然,不在专门寻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