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现在几乎无语了,这个阵法竟然能保护明朝十三陵和故宫三百多年,简直匪夷所思啊,汪洋现在几乎都是惊讶,而这些理论简直就是对他所学理论的一种颠覆,与其说是理论不如说一种大胆的设想。
其实这些设想,汪洋也想过,但是一直没敢把这些理论真实化,因为有太多的谜团了,对于汪洋来说谜团不可怕,就是想去验证需要勇气,而今天蓝老头说这一理论简直太有挑战性了。
蓝老头几乎都没有理汪洋尴尬的模样然后说道:“这个大阵法吗,我们家先祖也曾经参与建设,当时几乎集中全天下的大部分杰出的奇门人物,而耗费了好几年的的国力,最后才完成,这个发起人你已经改很熟悉,就是那个要饭皇帝朱元璋。”
汪洋吓了一跳,自己曾经也无数次假设过,但是到最后他还是想象的不够大胆,不过历史上真能做到这些的,也就是那个乞丐皇帝了,那个乞丐皇帝简直是个杀星,一辈子杀人无数,而他身边的奇门高手更是数不胜数,要不然也不能很快的击溃元朝大军。
而凭着当初朱元璋的兵力跟马上民族大战,竟然能屡战屡胜这也几乎是一个神话般的存在,汪洋看过很多关于游牧民族的书籍,中原几乎没有马匹,而游牧民族再不济也是有大量的骑兵的,而朱元璋手下的士兵几乎都是饥民和农民,哪能和明朝中期和末期那些拼搏了十几年的老兵相比呢。
而就那是明朝的鼎盛时期,也不敢说一下子能消灭游牧民资的骑兵,尤其是野战条件下,而这个大字不识的乞丐皇帝竟然做到了,而且是不停的在野战中击溃元朝军队,刚开始我们可以认为他打败的都是二流汉人的军队。
但是上来可都是草原里面蒙古人的精锐啊,竟然被一帮步兵打的没有还手之力,步兵如果列阵的话是可以阻挡骑兵的,但是如果追着骑兵打迟早会被拖死,这是一定的事情,因为骑兵快,步兵追不上,而骑兵还可以不断的放箭,然后等步兵累了再杀回来,然后再跑,这这么一套战术直接让蒙古人打遍天下了。
但是奇怪的是竟然让朱元璋在野战中用步兵击溃了好多次,而且他的步兵几乎装备十分简陋,几乎跟叫花子差不多,这很难不让人有所联想,而最后常达竟然深入草原去追究蒙古人,这也让汪洋惊奇不已啊。
现在想想当时的朱元璋身边有刘伯温等奇门高手,肯定用了大量的奇门阵法来进攻,这才把蒙古人打的大败,要不然朱元璋怎么可能那么快打败蒙古人然后统一全国呢,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汪洋想到这里连忙好奇的问道:“那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保佑子孙是吧,但是这么大的工程,他是如果请动这么多高手的,而怎么可能一点小调消息都很难流露出来呢,而中间为什么曾经让阵法停止过呢。而现在这又是什么原因。”
蓝老头一笑说道:“小子,我只能回答你一部分,只有现在和停止的原因理由,我真的无法回答,如果都知道我估计也已经达到跟你一样的境界了,就算是先祖复活也很难知道,因为过度的推演会影响寿命的,天机太深,最后很容易被反噬。
朱元璋到最后为什么心狠手辣的杀了那么多人,就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参与了这个庞大的工程,而工程的负责人刘伯温也没有逃过这个厄运,必死无疑,这巨大阵法几乎是以六芒星为基准,然后人工在十三陵的各大山脉上面雕刻出巨大的风水,然后埋入大量的法器作为阵眼。
而很多得道的大师几乎都被活活当做阵眼用血祭的方法来形成了阵法的轨距,可以说这个阵法是几乎里面几乎埋着很多大师的遗骸,至于还有没有活着的就不好说了。”
汪洋现在就好奇了,明孝陵好像是在南京啊,并不在十三陵,而朱元璋当时也是南京后来他的儿子朱棣迁都北京才有明十三陵和宫殿,难道朱元璋早就准备好了首都一直没有迁都吗,而明孝陵这个地方简直是扑朔迷离啊。
孝陵修建工程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动工,于洪武十六年完成了陵墓的享殿等主体工程,先后调用军工10万,至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其总体布局分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二是陵寝主体建筑。
明孝陵在清代曾受到过多次重创,尤其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几乎让明孝陵地表建筑毁于一旦,康熙手书的御碑甚至倒地破碎。一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曾国藩奉诏祭陵,才着手修复明孝陵。当时,曾国藩派员勘估,明孝陵维修实际需白银20万两,但是清朝财政拮据,结果最后只用了740两银子做了一些小维修,那块「治隆唐宋」御碑也被扶起粘合,至今碑身上还看得到一道补过的裂痕。原本人们可以从石碑左右二边绕过,而在1980年代以后,整个石碑左右都被水泥所固定,一直到屋顶;所以要先从御碑殿出来,才可以看到龟趺的后面。
方城的后面是朱元璋及皇后马氏合葬的地宫俗称「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城厚实坚固,依山势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砖垒筑,厚约1米;在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整个陵园明朝时曾种植松树十万株,放养悬挂银牌的长生鹿一千头,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就损失净尽了。至今明孝陵从未被盗过。
史料记载,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下令建陵。第二年8月,马皇后去世,9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明孝陵永乐3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
明皇室先后调用军工10万,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时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陵内植松十万株,养鹿千头。因屡遭兵火,明孝陵除陵寝地宫外,现仅存神道、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等。
墓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组: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现存建筑有神烈山碑、禁约碑、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圣德碑、孝陵殿、大石桥等。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做了31年皇帝的朱元璋去世,礼葬孝陵。朱元璋及皇后合葬的地宫俗称“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7个大字。宝城厚实坚固,依山势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砖垒筑,厚约1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历经600余年的风雨之后,近年来宝城墙体出现了局部坍塌,墙面剥落,个别地方因为地基沉降逆向撕裂而形成巨大裂缝
根据《中山陵史话》等书籍记载,这里曾有明孝陵的一道中门,但毁于战火,清代在中门的基础上改建碑殿,并竖立了五座高大的石碑。正中有一块大石碑,下有驮碑龟趺。其驮碑龟趺与众不同,脖子出奇地短。清朝康熙皇帝一生中六次南巡,五次拜谒明孝陵。石碑上书「治隆唐宋」四个鎏金大字,碑高3.85米,宽1.42米,厚度0.38米。「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这是清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御题。这是因清朝刚统治中国,康熙执政初,汉人不服满人统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康熙深知,光靠高压政策是不行的,还须依靠汉人。所以,康熙在6次南巡中,5次拜谒明孝陵。
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宁织造”郎中曹寅刻立。在“治隆唐宋”碑左右还有清朝乾隆皇帝诗碑各一块,东西有卧碑两块,东边一块刻载康熙帝第一次谒陵纪事,西边一块刻记康熙帝第三次谒陵情形。
而当时据说大清一直想把明朝的龙脉给弄断,而历代皇帝去的时候都会有些想法,而且据说朱元璋的墓里面曾经埋了巨大的宝藏,而没有的下葬习俗的满人来讲,他们怎么不可能想得到这么巨大的一笔财富的。
而后来听着蓝老头说了半天,他似乎猜到了,这朱元璋的墓穴几乎用了巨大的阵法,而这套阵法竟然直接映射到北京,竟然都是层层相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