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三界有正气,生灵存侠义。
万物同寰宇,共享天与地。
自古有柔情,缘定数千里。
善心终善报,为人莫相欺。
第一章、风雪夜天赐遇灵狐
北方的冬天最象冬天了。
时间不知道是哪一年了,也许是明末清初,也许是由清末到民国。还有人认为是南宋末朝。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我们暂且不去管它,读者或许能在文中品出确是哪个年代。总之,那是个特别寒冷的冬季,而且是在中国的北方。
雪,没膝的雪铺满了田野,只有远处的山坡上,而且是朝着太阳的一面,才偶尔看到一簇簇发黄的蒿草。这是个银白的世界,冬日的阳光照在雪面上,耀得人睁不开眼。
这里,丛山连绵,山的北坡,生长着茂密的树木。有落叶的、有不落叶的,雪的淫威,也照样肆无忌殚的在这些高大的树木上发泄着,好象这个世界,就是雪的世界。
清代的戏曲家洪升,在大雪天遥望,曾写一首五言律诗。诗中写道:“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鸥鹭飞难辨,汀沙望莫分。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真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有谁会在这冰天雪地的瑟瑟寒风中,踏雪寻梅,出门远行呢,那些,只不过是富人家子弟,吃饱喝足后,稍稍的活动而已。
然而,在崇山峻岭中,在山坡下的草房里,住着一家猎户。老汉靠着打猎,养活着一家老小。
日子虽然清贫,却也适得其乐。山野间的空寂,造就了山野人闲云野鹤般的性格,狩猎生活,使老汉生就了彪悍的体魄,这样的大雪,正是他出猎的好时机,他哪能错过这良机呢。山野中的獐狍野兔,定会在这大雪封山的季节,出外觅食,而且在这时候,猎人也最容易发现它们的踪迹。老汉拿起了那张已伴了他多年的铁弓,伸手试了试牛筋弦,装了一壶麻药箭,领着心爱的猎犬,挎上了猎刀,踏着乱琼碎玉,沿着崎岖的山路朝深山走去。
大雪初荠,万里无云,阳光照射着大地的积雪,往日阴暗的森林,也显得很明亮。虽然朔风不停地吹过,但老汉却没有感到丝毫的寒意,相反,却走得热气腾腾。刚出门时脸上的霜花,也不知在什么时候,融化得不见了。
时值中午,老汉虽没碰见大的动物,却也猎得了三只山鸡,两只野兔。老汉用猎刀,砍下一根粗壮的松枝,把这些猎物,挑在了后背上,准备往回走。忽然,猎犬似乎发现了什么,悄悄地潜回老汉的身边,然后昂起头,低沉地吠着,向左边望着。老汉随着猎犬指示的方向,向前看去。在不远的山坡上,在皑皑的白雪中,蹲伏着一物,红色的皮毛,映着漫天白雪,格外引人注目。老汉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火狐狸。只见这只狐狸似乎受了伤,伏在雪中,一动不动。
老汉慢慢的向这只狐狸靠近,待走到眼前,这只狐狸还是一动未动。这是一只老狐,差不多快有猎狗般大小,火红的毛皮,没有丝毫杂色,尤其那条毛茸茸的大尾巴,煞是惹人。老汉乐坏了,这只狐狸一定得卖个好价钱,看来这一个冬天的米盐不用愁了。他走到狐狸跟前,伸手摸了摸狐狸的身体,体温是热的。原来这只狐狸是吃了老汉下的带有麻药的冻狍肉,才被麻翻在这里的。老汉知道,用不了一个时辰,麻药就会过劲儿,狐狸就会跑掉的。为了不损伤皮毛,老汉立即拿出了随身携带的细绳,将狐狸的四肢捆了个结实。为防止它苏醒后撕咬,又特意将狐狸的嘴巴捆住。老汉挑起了这些猎物,高高兴兴地朝自己的草房奔去。
(2)
天津,古时又叫天津卫。这里自汉代起,就是著名的水旱码头。隋朝以后,南北运河和海河在这里交汇,可直通海外。在三岔河口西岸,到了大元帝国时期,在那里修建了一座“天后宫”,又称天妃宫、娘娘宫。“天后”是传说中的护佑航海安全的女神。元代为使南粮北调,将天津卫作为海运和内河航运的中转站。因而,在元泰定三年(1326)年,“敕建天妃宫,以利漕运”。当时“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衢”是当时的写照。
这座“天妃宫”,后来成为历代的海祭中心。因为那时人们非常迷信,因而这里也经常弄神弄鬼,经常有神鬼出没。
不仅如此,这里也成为了古代船工们聚会娱乐的场所,除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外,还经常有酬神演出。后来又传出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为天后诞辰,届时举办皇会。椐史料记载,当时的皇会异常热闹。皇会这天,出动法鼓、高跷、重阁、狮子等民间游艺节目,通霄达旦、游人如潮。
宫南、宫北大街亦为历代著名的集市贸易和年货市场。天津卫的绢花、鞭炮、“刘海”空竹和“杨柳青”年画等各具特色的工艺制品享誉中国。尤其是杨柳青年画,走俏华夏南北。并相传年画可以变成真人实物,一时传致海内外。
清康熙八年(1669年),又在天津卫重建了佛教寺院“大悲院”;康熙四十二年又修建了“清真大寺”;加上明正统元年(1436年)修建的“文庙”等,使整个天津更加繁华。因此当时的天津,真正是集名胜古迹、风景园林、风物特产为一身,吸引了京、冀、晋、鲁、豫及至苏、闽、浙等南北客商。各地的风土人情,语言文化都可在此展现。这些又带动了城市建设和南北文化的发展,因而,这里的知名度,实在应不亚于我国的六大古都。
我们这里先不谈天津,去天津城北二百四十余里有一蓟县,蓟县曾为周朝时期燕国的国都,这里的名胜古迹也很多。就在蓟县西北二十余里有一座盘山,盘山又叫盘龙山。相传东汉末,董卓之乱,田畴帅众隐居于此,亦称田盘山。因战乱之祸,这盘山也留下许多孤魂野鬼,阴谋造反,本书后有交代。此山为燕山余脉,平均海拔500米,主峰近千米。名胜古迹有五峰、八石及亭台楼阁。过去曾有七十二寺观、十三座玲珑宝塔。风景有“三盘之胜”,人称上盘之松、中盘之石、下盘之水。其景色变幻多姿、四季常新。盘山有一寺院名为万松寺,原名李靖庵,传说是唐代李靖所建。又有一民间传说,清康熙年间,一只小牛在山坡吃草,随吃随长,庵内和尚心知有异,旋在草下掘出聚宝盆一只。投一铜钱入盆内,顿时铜钱满盆。和尚外出,将盆埋藏于松树下。次日回庵,只见松树满山,竞不辨宝盆藏于何处,后改庵名为万松寺。牛死后葬寺前欢喜岭,曰神牛坟。名胜古迹多,传说就多,加之董卓之乱,这里出了许多冤魂野鬼,当然这都是后话我们暂且不提。我们第一节提到的猎户老汉,就在这盘山里居住。
过盘山西北五十余里,有一大刘庄。这里山青水秀、物产丰富,因此庄里人生活都很富裕。庄里有一刘姓大户,祖居于此,老一代的勤劳,留下一大笔产业。至刘老员外这一代,已是良田千顷、骡马成群,家里呼奴唤婢,是远近闻名的财主。刘老员外有二子,长子刘天民、次子刘天赐。因刘老员外年过半百时始得次子,故名天赐。
天赐自小娇生惯养,不幸的是五岁那年,父母相继过世。因此,他基本上是由比他大二十岁左右的兄嫂抚养长大的。兄嫂对他非常愵爱,自幼为他请来先生,教他读书识字,顺便也练些武功。天赐天资聪明,在十几岁上,已是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并练了一手好剑法。因此兄嫂对他更是另眼相看,关怀倍至。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转眼这年刘天赐已年满十八岁,出落得一表人材,相貌堂堂。虽然自幼没出过大刘庄一步,却也是诗书满腹、风流倜傥。可在兄嫂的眼中,仍把他看成是个孩子,从不让他离开自己的眼前。
时值严冬,已进入腊月,大刘庄也同所有的北方地区一样,包围在一片冰天雪地之中。这天,风雪初霁、阳光娇好,刘天赐吃过早饭,同往常一样,来到兄嫂的房间请安。
几句寒暄过后,天赐对兄嫂深施一礼,说:“兄嫂在上,请受小弟一礼,自爹娘去世后,小弟蒙兄嫂精心呵护,如今已长大成人,却从来没离开过兄嫂半步。昨日听老管家刘福说要去天津置办年货,现已进入腊月,转眼就是除夕,弟想随同刘福去城里转转,也好开开眼界、长长见识,同时也帮老管家置办年货,总是一个帮手,不知兄嫂同意否。”
刘天民用眼睛瞅瞅夫人,见夫人对自己点点头,又低头想了想,对天赐说:“好吧,小弟已长大成人,理应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常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到城里会见到许多新鲜事、能学到许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就同刘福一块去吧。”
“只是弟弟没出过门,在外不象家中,办事要谦虚祥和,礼貌大度。懂得尊老爱幼,不要自恃骄横,路上要夜住晓行,处处小心,不要贪路错过了宿头,一切要听从老刘福的为是。”
天民说完这番话,嫂嫂又对他叮嘱一番,无非是注意冷暖温饱、注意身体之事。接着天赐离开兄嫂,回到自己房中,准备打点起程。
当天晚上,刘天民夫妇找来老管家刘福,告诉他天赐要随他进城看看,叫他准备好一切。免不了又是一番叮嘱。对他说要早去早回,争取腊月二十三小年前回到家中。并告诉他,出门在外,一定要照看好自己的弟弟。说完,就叫刘福去准备一切出门的事物。
如在当今世界,大刘庄距天津不足三百里,当日即可往返,但在当时,山路崎岖,路上野兽强盗都会出没,马车少说也是四五天的路程。因此,不能不让长兄嫂为从未出过门的弟弟担心。
第二天,又是个冬季难得的好日子。虽然天气异常寒冷,但无风无云,正是出门的好时机。清晨,刘天赐告别兄嫂,乘上家中准备好的两匹马拉的带有毡篷的豪华马车,出发了。驾车的是刘福的儿子石头,刘天赐与刘福主仆二人坐在车中,天赐第一次离开家中,坐在车上,甚是暇意。不一会儿,马车既离开了大刘庄,奔上了当时的官道。车子离家越来越远,外边只听见马蹄踏在路上的得得声和车轮碾压在积雪上的轧轧声。
大约过了两个时辰,山路开始颠簸起来。刘天赐感到有些不适,即掀起车窗上的布帘,抬眼向外望去。只见外边的山、水、树、石连同大片的原野,到处都覆盖着削琼雕玉般的晶莹白雪。虽然没有缤纷的五彩,却是一派清新素洁的格调。对于刘天赐看来,简直是宛如行驶在图画中,使天赐浮想连篇。
向外看,远山象一座座银铸的屏风,镶嵌在碧蓝的天幕里,千山万壑,似巨大的皎洁的寒玉。在这样的背景前面,曲折的山路两侧,是被冷雪染白的杂草、树木。那不知落叶的苍松翠柏,在堆满积雪的树冠中,时时闪出几枝翠叶,抛出点点翡翠般的绿光,煞是美丽。而落叶的灌木丛,褐色的树干裹上坚冰,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亮光,泛着玫瑰色的红晕,在树荫遮住的地方,则发出淡淡的青光。
刘天赐浏览这山野间美丽的雪景,深深感到心旷神怡,如同走出樊笼的小鸟般舒畅。毕竟他是第一次走出家门,他忘记了山路颠簸、忘记了寒风扑面,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他,他真想跳下车去,一个人在这银色的海洋中的银珊瑚间穿梭、奔跑,在喊上几句。
马车在不停的奔跑着,前面的路还不知有多远。时已过午,老刘福从暖袋中拿出自家中带来的干粮、囟肉和一壶烧酒,摆在了车里不大的的小桌上,叫道,“二东家,我们跑了这么远的路,快吃些东西吧。”又拿出一大块肉和干粮,递给了驾车的儿子,叫他边赶车边吃。
此时刘天赐并不甚饥饿,为了刘福他们,自己只好慢慢地吃了起来,又喝了几口酒,去去寒气。吃喝完毕,他仍然侥有兴致地望着窗外景色,感叹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北方冬季的天气,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马车穿过积雪的荒山,就在拐过那道挂满冰柱的断崖时,天气突然变了。山背后腾起一片雪雾,冷风推送着一大片浓黑的乌云疾速飞来,一下子将阳光遮住,山野间顿时变得天昏地暗;接着,狂风吹起了积雪,夹着天上落下的大片大片的雪花,劈头盖脸地落了下来。
远处的山峰、近处的断崖、荒草,都茏罩在一片雪帘雾幛里。天赐赶紧拉上窗帘,缩回了头。石头在车篷外也裹紧了老羊皮袄,艰难的驾驭着两匹马,叫它们沿山路前行。
这时,外边昏天黑地,寒流卷着鹅毛大雪越下越大。猛烈的寒风奔腾嚎叫,群山轰鸣,似雷霆滚过。狂风吹过断崖,发出凄厉的尖叫。两匹拉车的骏马,再也不听主人的吆喝和皮鞭的威吓,离开了山路,无论石头如何呼喊,它们依然拉着这辆豪华的马车,顺风跑去。
前边已看不见、并且没有路了,马车还是顺风疾驰,老刘福在车中坐不住了,挎在车辕上帮着儿子驱赶着两匹马,尽量地朝山坡的平缓处驶去。
刘天赐坐在狂奔的马车中,没有一丝办法。他听见了外边狂风暴雪的呼啸,听见驾车的石头和老刘福声嘶力竭的吆喝。由于在车中过度紧张,使他已不觉寒冷,只觉脖颈发硬,两眼发直,头发象似根根竖起,他只想一步跳出车去。可是手脚都不听大脑的使唤,身体一动不动地躺在了车里。
就这样,不知跑了多久,不知跑了多远,可能是两匹马跑得没了力气,车渐渐地缓了下来。突然,马车咯噔一下,停了下来。刘天赐从极度的惊恐中恢复了镇定,刚要走出车去,老刘福就将头从车外伸了过来。
二东家,我们的车有一个轮子陷进雪坑里啦。
刘天赐急忙跳出车外,积雪一下子淹没了他的双脚,他没顾这些,放眼四处一望,原来风雪已经停歇,天也黑子下来,远处的天边,有几颗小星星可怜巴巴的挂在灰蒙蒙的空中,似乎被冻得瑟瑟发抖。
再看近处,满天遍野的冰雪,已经辩不清方向。借着积雪的青光,看到前面是黑黝黝的山峰,左面是一片灌木林。两匹枣红马已变成了白色,在那里大声的喘息着,似乎是在告诉主人,它实在是跑得太累了。马车倾斜着,爬在了积雪里,右轮深陷,左边似乎要翘起来。
看到这种情景,刘天赐叹息一声,但他心中并没有感到害怕,因他还没经历过任何事故。从小到大,都是水来张口、饭来伸手,他从不知什么是困苦,他心中的世界,任何事物都是美好的。他仰起充满青春活力的俊脸,问向他的两个仆人。“我们现在到了哪里?”
没有听见回答,他想到,这可能就是书中写到的,我们迷路了吧,这是哪里,刘福他们也不知道啊。待他再往前看,还哪里有什么路,四处除了积雪外,已看不见任何东西。
但刘天赐从未想到有任何危险,他不知道这样的荒山野岭有多么可怕,他不知道迷失在风雪之夜,会被刺骨的寒冷冻僵;他不知道在这样的荒原,会有野兽出没;他更不知道最危险的,是那些杀人截财的强盗,也会在深山中施威。
找路是不可能了,怎么办?刘福点亮了车上的马灯,借着微弱的灯光,主仆三人吃了点东西,又喂给马吃些草料。两匹马好象也知道目前的处境,一边啃着积雪来充当饮水,一边不断的刨着前蹄,似乎要继续前行。歇息一会,老刘福父子二人,用力抬起了陷下的车轮,一边吆喝着两匹马用力拉,终于走出了雪坑,车子脱困了。
刘福又将二东家扶上马车,告诉儿子要赶车慢慢地朝着一个方向前进,说不定会找到村庄的。
风雪停住,又是万里睛空。积雪的荒山野岭,静得让人心烦,偶尔传来一两声野狼的嚎叫,听了又叫人毛骨耸然。刘天赐坐在车中,伸头望着天上闪闪的寒星,不觉一丝思家的情绪油然而生。想到慈祥如父母的兄嫂,想到温柔美丽活泼天真的比自己仅小两岁的侄女,想到书房中还没有写完的文章,更增添了几分乡思。
他毕竟年青,这些想法一会儿就过去了,因仅离家一天,他不知道前途会怎样,今晚可能要在车中度过了。他裹紧了皮袄,蜷缩起有点僵 直的身体,思想却在不停的活动着。就在他沉浸在思绪中的时候,忽听到外边的石头大喊一声,爹,前边有灯光。
老刘福和刘天赐同时打开车帘,同时向远处望去。果然,在满天遍野的积雪中,在远处的那片山坡上,透过雪夜青闪闪的夜幕,隐现着一丝萤火般的光亮。这光亮时隐时现,随着马车的颠簸,不断在前方跳荡。但毕竟,那比星光亮的多的。
是的,那是灯火,前边一定有人家。
老刘福不顾了寒冷与疲劳,急忙催促儿子,快,快朝亮灯的方向走。此时石头也来了精神,两匹马也撒欢似的嘶叫着,朝着那希望的山坡跑去。马蹄的哒哒声和车轮碾压积雪的吱吱声,震荡着这寒冷寂静山野。
离那灯光越来越近,已看清了前边的篱笆院和被积雪覆盖着屋顶的草房。突然,由院中传出了犬吠声。马车很快地来到了院门前,草房里的主人还没有睡,不知在这冰天雪地的夜晚发生了什么事,急忙打开房门出外查看。
常言说无巧不成书,也许是老天的安排,这草房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前边提到的,靠打猎为生的宋老汉一家。
猎户靠的就是打猎,他一家四口,除了老伴外,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女孩。这四口人的衣食用度,就靠老汉的一张铁弓和这山野间的飞禽走兽。山里人日子虽然过得十分拮据,却也逍遥自在,适得其所。
这一天,托老天的福,靠着这满山大雪,老汉收入颇丰,不但猎回许多山鸡野兔,最使一家人兴奋的,是猎得一只非常少见的,皮毛如火焰般的老狐。
在山野间奔跑了一天,宋老汉虽然疲惫已极,但看到这些猎物,劳累顿觉烟消云散。他到家后,立即将老狐装入铁笼,准备去城里卖个好价钱。他没忘记,在老狐的铁笼里,放上了剥好皮的兔肉,等它苏醒过来充饥。
太阳一落,山野间又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一家人点亮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正在仔细的剥着猎物的皮,锅里煮的是山鸡和野兔的肉,香味溢满了正间草房。两个孩子已吃饱后,在炕里边沉沉睡去。马的嘶叫和狗的吠声惊动了老汉,在这荒山野岭的风雪之夜,会有什么事呢?他立即披好衣服,走出了房门。
刘天赐一看房门打开,立即掀起车帘跳下了马车。
院中那只猎狗见主人出来了,就不声不响的躲到了一边。
天赐一见屋里走出一位身材魁梧、面带慈祥的老汉,急忙上前一步,深施一礼,说道,“有劳老伯了,我们是山外边大刘庄人氏,因贪赶路程,遇暴风雪天气,马儿受惊,跑迷了路。我们主仆三人,见此处有灯火,就投奔了来。请老伯让我们借宿一晚,天明还要赶路,定当礼谢,不知老伯同意否。”
宋老汉仔细一看,见是一位少年公子。只见他白净的面皮,高高的鼻梁,一双俊美有神的眼睛,透着青春的英气。虽然看上去疲倦极了,但却一点不失礼数。自带笑容的双唇长得恰到好处,稍稍上翘的嘴角,好象永不知忧愁。乌黑的头发,用一条黑绿的丝巾扎住,十分合体的乳白色公子衫,镶嵌着黑绿色花边。一看就知道是哪家饱读诗书又不常出门的富豪子弟。
山里人纯朴、好客。宋老汉见这位公子彬彬有礼,立即喜欢上他了,忙将主仆三人让进东边的偏房。忙说,山野僻壤,让公子见笑了。不过我这草房,还是很暖和的,这样的寒冷之夜,在外边哪受得了啊,只不过我这家里实在简陋得很,也只有让公子委屈了。说完,叫老伴取来了热水,供他们洗漱。
刘天赐此生是头一次进这样的草房,只见房间不大,靠东窗是北方特有的火炕,炕上铺的不知是什么兽皮。地上放着一张用木板订成的小桌,小桌的两边各放着一把用同样木板订成的椅子,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了。陈设这样简单,房间却干爽清净。
石头和老刘福将马车赶进了院里,石头将马卸下,拴在车辕上,加足了草料,又打来清水,让马饮足。老刘福将车上的银两及一应物品都搬进了屋中。
此时,刘天赐已洗漱完毕,老刘福和儿子也洗完了脸。猎户老汉走过来,将他们主仆叫进上房吃饭。刘天赐想吃自己带的干粮,但经不住猎户老汉的热情相让,只好随同进了上房。
上房是一明两暗三间草房,里边一间两位女孩已经睡熟,外间是厨房,厨房的里间是作为猎户的临时储藏室。刘天赐他们看见的灯光,就是从这里发出的,因为猎户老汉在那里边剥兽皮。
老汉将天赐主仆让进了东屋,天赐此时仔细打量老汉一番,心想,这那是什么老汉啊,根本没超出40岁么。老汉的老伴看上去大约34、5岁左右,满脸透着乡村人家主妇那种质朴、干炼和友善的气质。
老汉将刘天赐让在了上座,老刘福父子也同样入了座。经过一阵寒暄后,天赐对老汉说,看您也不过40岁,我还是叫您大哥吧。老汉听后哈哈大笑,十分爽朗地说道,对了呀,小兄弟,在外边你叫我老伯,差点就把我叫老了。说完,又哈哈大笑起来。老汉的老伴见到天赐满脸羞涩的样子,就十分温柔的瞪了丈夫一眼,说道,看你,别把小兄弟吓着。老汉这才止住了笑声。
晚饭虽然并不丰盛,却是特意为他们准备的。全是山珍野味,老汉的老伴给他们热了满满一大壶酒,几个人喝得甚是热闹。
天赐经过这一天的颠簸和寒冷,身体确实深感疲倦,吃着这猎户家的饭菜,却感到从未尝过的香甜,当他正将一块野兔肉放入口中之时,却突然听到外间屋中似有人叹息一声。
天赐感觉机灵灵打了个冷颤,可他抬头一看,室内的几个人还在大口的吃喝,似乎什么也没听见。就在刘天赐感到万分奇怪之时,又一声叹息由外间屋传来,这次天赐听得很是清晰,是一个老年男子的声音。
但他一看其它人,还是没有任何表示。天赐不敢造次,也不敢说什么,只是心里甚感不安。此时,第三声叹息声又从外间屋传来,天赐感到万分蹊跷,再也忍不住向猎户老汉说道,大哥,不知您家中还有何人。
老汉也觉得天赐的问话有些奇怪,随意答道,老哥哥我就夫妇二人,刚才公子都已瞧见,还有两个女孩,都已入睡,家中再无旁人。
天赐见老汉如此回答,也就不便再问,只是心里纳闷,匆匆吃几口饭,即放下了碗筷。
又过了一会儿,待老刘福父子二人酒足饭饱后,刘天赐再次道谢,就要告辞去休息。
主仆三人走至外间屋,突然听到里边屋发出啪啪的响声,就象有人在敲打木板。主仆三人听得很清楚,只听猎户老汉说,啊!准是我捕获的那只老狐苏醒了,他顺手打开厨房里面的门帘,拨亮油灯,请天赐主仆过来观看。
天赐等定睛一瞅,只见里边放满了各种兽皮,案上放着才剥好的兽肉。在屋角里放着一只大木笼,木笼里关着一只火红色的狐狸。只见这只狐狸用两只眼睛直盯着天赐,好象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在木笼里来回走动,还不停的用前爪拍打着木框。待天赐走近,那只狐狸即用哀怨的眼神望着他,象是在乞怜。
回到下屋,天赐再也睡不着了,一闭上眼睛,脑子里立刻就涌现出那只老狐的身影和在吃饭时听到的叹息之声,似乎在向他诉说自己不幸的遭遇。就这样,在天赐昏昏沉沉之际,听见有人在叫着自己,他猛一睁眼,发现天已大亮,老刘福站在自己身边,这才想到,自己是住在猎户的家中。
天赐一骨碌坐起身子,刘福帮助他洗漱完毕,猎户家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早饭,主仆几人吃过早饭,石头套好马车,就要离去。
告别之际,刘天赐表示万分感激之情,猎户夫妇也说了不少客气话,即将告别,天赐叫刘福拿出十两纹银,一是表示打扰的谢意,二是要买老汉猎得的那只狐狸(头天晚上,刘天赐听猎户老汉说,那只狐狸拿到城里,卖好了可值二两纹银,全家一个冬天的衣食都可解决了)。
猎户夫妇二人说什么也不要,说是山里人家,来了客人,是不能收钱的,一只狐狸也不值那么多钱,送给你们也算是结交个朋友吧。说着,老汉回屋提起了木笼,就放在了车上。
刘天赐见猎户夫妇这样热情,硬是叫刘福将银子交给了猎户的老伴。说道,在这里遇见了大哥大嫂,我们就是有缘啊,这点银子不成敬意,算是我给两位小侄女吧。猎户夫妇见天赐这样说,也只好将银两留下了。
一家四口,送出门外,目送着马车渐渐走远,这才回到屋中。
山野雪霁,东方升起一轮冬日少见的红日。把雪后的山野映照得耀眼明亮,两匹马经过一夜休息,又吃足了草料,踏着积雪的山路,也显得格外有生气。刘天赐坐在车中,掀起窗帘,向四外望去,他看到茫茫田野一片洁白,不大高的群山,银装素裹。那雪后的天空,虽是寒气袭人却是一碧如洗,显得特别明朗。他的整个身心,完全被大自然的美丽所陶醉。
马车不停的行走,前面又来到一座小山,只见山上是一簇簇的灌木林,野草齐腰,相反,这里的雪小多了。
刘天赐见这里尽是荒野,几十里不见人烟,就急忙叫石头将车停下,自己跳下了车。接着叫刘福帮忙,从车上抬下了装狐狸的木笼。
只见那只老狐狸似乎懂得人意,在笼中不停的走动,眼睛已噙满泪水。见到刘天赐他们将木笼放在车的旁边,它自己就爬伏在笼中,不再走动了。
刘天赐叫刘福将木笼的门打开,然后对老狐说,我不知你的家在哪里,不过这里环境很好,你如找不到家,就在此地生活吧,不过以后要小心些,不要再让猎人碰上了。
说也奇怪,那只老狐狸好象已听懂了他的话,只见它从木笼中走了出来,用鼻子嗅了嗅天赐的脚,接着摇了摇那条大尾巴,围着天赐转了一周,用十分感激的眼神默默地注视了天赐一会儿,然后又看了看这辆豪华的马车,转身就钻入了野草丛中,不见了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