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北地

周知众所部驻在香河,与陈芝虎所部的台湖大营相距不到三十里,他吃过中饭后,他骑马到西集屯的前哨走了一圈,才带着扈骑往蓟州而去。路上遇到从宁河大营赶往蓟州议事的穆亲王叶济罗荣一行人,便与叶济罗荣一行人汇合后往蓟州而行。

周知众原是两浙提督府的武官,崇观九年随副将赵金龙北上勤王而降,编入新附军。赵金龙在大同战死后,他就积战功,坐上新附军都统官的位子,成为新附军八将之一,麾下有万余兵马,如今在东胡也是权高位重,甚得重视。但就周知众本人而言,如覆薄冰,在叶济罗荣等东胡重臣面前,更是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叶济罗荣对周知众倒也满意,一路上邀他与自己前肩而骑。

当初对新附汉军的使用,王帐内部的争议很大。最后还是汗王力排众议,给予新附汉军相对独立的地位,而不是作为扈兵或副兵编入旧军,对降附将领也给予重用与信任。

短短三四年间,新附汉军就从无到有,发展到战前,兵马有到六七万众。南征后,更有蓟镇、大同等地近十万降军可以补充,战力已经超过燕西诸部一大截,成为东胡除旧军外最为依重的战力。仿照旧军,编制新附汉军六部,六位都统官分赐权、制将军衔。

如今汉军八位都统,在冀东就有四位。除了周知众占了香河,警惕西边陈芝虎所部的台湖大营外,一部在蓟州,还有两部新附汉军随叶济罗荣屯驻宁河大营。

宁河位于津海之北,为防备津海军以及随时可能从津海登岸的南朝勤王军,东胡在津海的北面,在宁河大营屯驻了一万精骑及两万五千余新附汉军。

五月冀东,田野荒芜、青草蔓蔓,越靠近蓟州,野牧的牛马群越密,昔时的冀东良田,今日已成东胡族放牧的草场。

经过一个冬天的征伐,人疲马瘦。

在攻克蓟州之后,除了继续清除冀东、燕南、冀西地区的外围据点外,东胡汗王叶济尔并不急于强攻燕京、津海,甚至没有急于将大军推到燕京、津海城下进行合围,反而以蓟州为中心开始为期近一个月的休整。

以蓟州城为中心的数百里方圆区域,田野、山丘、湖荡、河湾,林场,从四月上旬起就陆续便成为东胡人的驻牧草场。

经过一个月的休整,在冀东地区的近五万骑兵又重新恢复战力,仿佛生锈的刀剑经过磨砺,恢复了原先的锋利。

骑在马背上,望着充盈田野的牛羊马群,周知众心里暗想:这回召集军议,该是要决定攻打燕京与津海了吧?

到底是想打燕京还是先打津海呢?也许为了打燕京、津海,还要从西线再抽部分兵马过来。

周知众心里胡思乱想着,很快就到蓟州城下,远远的看见旗帜如林的迎接仪仗,有数骑持金箭打马过来,到骑队前跪禀道:“汗王特出城来迎接墨尔多穆亲王及周将军等有功将士……”

“汗王有心了,自家兄弟还讲这样的虚礼……”叶济罗荣哈哈大笑,虽然说得随意,但是叶济尔威势渐重,他也不敢怠慢,下马来,牵马而行,往叶济尔出城来迎接的仪仗骑队走去。

周知众等新附军将领诚惶诚恐心怀感激,随叶济罗荣走过去,行了君臣之礼,再一道骑上马往城里行去。

“这回有没有将老三召回来议事?”叶济罗荣与叶济尔并肩策马而行,左右各有随扈帮他们牵着马,好让他们能分心专注谈话,周知众等将与随叶济尔出城相迎的叶济白山跟在后面,也能听见前面的谈话。

“多镝要在南面防备梁家及长淮军,不盯紧点不行,暂时还走不开。”叶济尔说道。

“将莫纪末等部南调、填入燕南,冀西及宣府的战事交给颜之赞等部,”叶济罗荣说道,“老三就可以过来跟我们合兵打燕京了……”

“……”叶济尔摇了摇头,说道,“这次将你们喊回来,就是要讨论这桩事。津海、燕京,你觉得应该先打哪个?”

“津海那边,我亲自去看过,不比阳信好打。”叶济罗荣压低了些声音,阳信一战是近几年来叫人记忆犹新的惨败,叶济多镝还为此瘸了一条腿。

“津海的城防,我研究过,”叶济尔说道,“虽说津海的外围城壕相对简陋,但分布涡水河两岸的七座城寨都是包砖坚城,与外围城壕融为一体,驻入精锐,就能彼此依为犄角,很难打……我怀疑林缚当初以津海为终点打造津海粮道时,就考虑过今日的情形。他之所以没有直接在津海建筑一座雄城,也应该是限于南朝的体制,于是将津海的防御重心都分散到七座城寨上,每两座城寨之间相距不过两里,恰在床弩、投石弩的打击范围之内,使我们不能集中兵力分而打之——就这样的城防体系,津海守军虽说才两万,但给你四五万人,能打下来的可能性很低。”

“这厮很可能就是我们最主要的障碍……”叶济罗荣说道。

“不是很可能,根本就是如此,”叶济尔说道,“三月时,你们都以为他会率淮东军渡海来援津海,临到头都给他晃了一枪,奢家因此陷入被动——仅此一谋,就让他超越李卓一筹。我们即便能顺利打下南朝的半壁江山,淮东仍然是拦路虎,不得不小心应对……”

“如此看来,津海更是非打不可!”叶济罗荣说道。

“是要打,”叶济尔说道,“关键是要怎么打!”

他们这些城攻打的城池也有百余座,但能称得上攻守惨烈的坚城不多。大同镇主城,也是在长期围困后迫降,这回征南之战,真正不惜代价强攻下来的,还只有叶济尔亲领精锐攻陷的临渝关城。

当然,攻陷临渝关城的意义重大,不仅打通冀东与辽阳的通道,还迫使蓟州守军不战而降,顺利而迅速的攻陷冀东十四县近千里方圆——伤亡惨重一些也能接受。

津海背依渤海,能从海路运来充足的补给,守军意志坚定,不会轻易开城而降。攻陷津海,就能彻底断了燕京的后路,但是作为统帅,叶济尔必须考虑攻陷津海可能会付出的代价。

“不好打啊!”叶济罗荣轻叹一口气,说道,“津海守军才两万人,但不能封锁海路,也无法预料后期会不会有兵马增援上来……”

“如今梁家不敢从平原府北进,燕京的京营及西路勤王军不敢突围,曹家在秦郡观望之心犹重,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冀东、燕南集结了步骑十四万余众。在兵力上,我们应对任何一面,都占据绝对的优势,”叶济尔说道,“一旦我们在津海城下损失太大,不仅会动摇全军的士气,梁家、燕京的京营军及西路勤王军甚至关中的曹家都有可能蠢蠢欲动——南越的孱弱,主要是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所致,单就幅员、丁口以及兵马总数来说,南朝的实力实在我们数倍之上。”

听到这样的议论,骑马跟在后面的周知众,心里最有感慨。

南征前,越朝在北线,蓟镇、大同及宣府加上京营军,兵马就有二十四五万之众,以蓟镇军最为精锐,有十万之众。若非崇观帝自毁长城,临阵换将,将李卓撤下,换上郝宗成这个脓胞,东胡人这回即使能攻陷大同,也无法让战事发展到今日合围燕京的程度。

即使到这时蓟镇军大败、大同守军开城献降,为新附汉军提供了约十万数的降叛兵员,越朝能动用的兵力也不低。

在关中,曹家长期镇守固原等边镇,关西精锐就有三万众,在控制秦郡之后,兵力更是增加了一倍有余。梁家河淮之间也有六万多兵马,青州及登州镇军,也有两万兵马,长淮军陶春所部两万兵马,在燕京内围里的京营军还有六万兵马、以宣镇军及陈芝虎所部为主组成的西路勤王军有三万精锐,宣府还有万余兵马坚守不降,津海军有两万守军。

认真计算起来,南朝在北线能调动的兵力还有二十五六万众,其中堪称精锐者,也有十万之数。

相比较之下,东胡人能调动的兵力,以六万东胡精骑为核心,也就二十万众左右。

要是南朝诸势力之间能齐心协力,东胡人也只有退出关外一途。

很可惜啊,这年头谁对朝廷越忠心,下场越是不堪,以致到这时谁都不肯尽心来救燕京。

“我觉得,津海还要先打,”叶济罗荣又将他这些天来的思考在脑子里整理了一遍,说道,“不打下津海,我们更不能投入兵力打燕京。要是奢家改变主意或支撑不住,在南边全面收缩,江宁就能调集大量的援军走海路,运到津海,到时候我们就会更加的被动!”

“嗯!”叶济尔点点头,说道,“猝然攻之而难得,需层层推进才瓦解之……我想调整一下部署,香河大营让你去负责……”

“我去香河,谁去宁河负责打津海?”叶济罗荣问道,“老三可抽不出身来啊!白山的话,经验总还欠缺一些。”倒不管叶济白山就在身后,叶济罗荣直截了当的明言他还不能堪任一路之主帅,特别是组织攻打津海这么重要的战事,非老将、老帅不能胜任。

这种集结数万兵马、组织一个方面攻守的大规模战事,自然只能用叶济家的子弟为主帅。

“白山守蓟州,我亲自去宁河!”叶济尔说道。

“那改国号之事,这趟也定下来?”叶济罗荣问道。

“这趟就定下来,”叶济尔说道,“就依前议所定,定国号为‘大燕’,改元‘天命’,诏告天下……”

中原正朔,越朝之前为陈,陈之前为燕。

燕在中原立朝仅延续百余年,就给陈朝推翻,有残余王族逃入漠北,迄今已经近六百年的光阴。

叶济部从崛起白山黑之间,就自称为燕王遗裔来召合诸部,先后征服燕东诸胡崛起燕山之北,又征服燕西诸胡为属部。以“燕”为国号,以“天命”为年号,除了要将燕东、燕西诸胡都直接统合进来之外,更是直接暴露出要恢复前燕为中原正朔的野心。

第41章 军需第十章 荒岛杀戮(二)第14章 公府冶政(一)第28章 东州都督府第4章 分歧第71章 袁州条件第一百一十六章 黑山良犬第98章 鄂东防线第三十九章 党争避嫌第113章 廷争第8章 郊迎(一)第41章 冰裂第17章 准备第115章 新都暗流第八章 乡情浓淡第31章 淮阳初雪第六十六章 传奇匠户第一百零九章 冰释(一)第43章 欺君第81章 兵分两路第七十一章 江中取银(三)第125章 起雾第36章 受降第21章 忧降第145章 恶奴第九十四章 草堂微风第27章 西线告急第53章 破营第28章 话别离第7章 大寇于城第49章 追敌第21章 子嗣第99章 虚实第七十章 江中取银(二)第10章 浙南第10章 西河惊变第30章 星星之火第39章 特使驾临第129章 志愿军游击队第109章 老将第79章 火中栗第三十章 拔刀救人(二)第73章 联兵方案第19章 各怀心思第46章 国相第64章 残城废土第16章 淮山栈道第一百零四章 抵临(二)第109章 新的战场第21章 巡政之屯田第3章 东闽总督岳冷秋第24章 高丽战略第72章 说降第162章 枭勇而战第15章 财大气粗第7章 先手布局第二十四章 秀手杀人刀第16章 淮山栈道第54章 河西第121章 雨夜春意无边第102章 西行第49章 追敌第34章 耐心第67章 国策第104章 冬季攻势第38章 勤王之议第9章 修堤之谋第16章 粮荒第57章 北进侧击第82章 大败第9章 问政杀心第56章 光复济南第一百三十二章 奇袭上林里(三)第46章 点天灯第35章 鏖战第62章 林族利益第十三章 搅局当然一巴掌第124章 悬梁第76章 战地数故人第90章 劝进(二)第101章 死地第29章 白石领兵第110章 浙南前哨战第一百三十八章 时局糜烂(二)第19章 大风迷眼第11章 潜伏第80章 风往南吹第十章 夜惊情第7章 晒盐第十四章 东阳乡党第39章 绿柳园佳人第34章 耐心第62章 岳冷秋第53章 约期良辰第126章 后手第30章 没有良机第64章 残城废土第二十八章 晋安侯进奏使第12章 宁则臣第一章 江宁途中(一)
第41章 军需第十章 荒岛杀戮(二)第14章 公府冶政(一)第28章 东州都督府第4章 分歧第71章 袁州条件第一百一十六章 黑山良犬第98章 鄂东防线第三十九章 党争避嫌第113章 廷争第8章 郊迎(一)第41章 冰裂第17章 准备第115章 新都暗流第八章 乡情浓淡第31章 淮阳初雪第六十六章 传奇匠户第一百零九章 冰释(一)第43章 欺君第81章 兵分两路第七十一章 江中取银(三)第125章 起雾第36章 受降第21章 忧降第145章 恶奴第九十四章 草堂微风第27章 西线告急第53章 破营第28章 话别离第7章 大寇于城第49章 追敌第21章 子嗣第99章 虚实第七十章 江中取银(二)第10章 浙南第10章 西河惊变第30章 星星之火第39章 特使驾临第129章 志愿军游击队第109章 老将第79章 火中栗第三十章 拔刀救人(二)第73章 联兵方案第19章 各怀心思第46章 国相第64章 残城废土第16章 淮山栈道第一百零四章 抵临(二)第109章 新的战场第21章 巡政之屯田第3章 东闽总督岳冷秋第24章 高丽战略第72章 说降第162章 枭勇而战第15章 财大气粗第7章 先手布局第二十四章 秀手杀人刀第16章 淮山栈道第54章 河西第121章 雨夜春意无边第102章 西行第49章 追敌第34章 耐心第67章 国策第104章 冬季攻势第38章 勤王之议第9章 修堤之谋第16章 粮荒第57章 北进侧击第82章 大败第9章 问政杀心第56章 光复济南第一百三十二章 奇袭上林里(三)第46章 点天灯第35章 鏖战第62章 林族利益第十三章 搅局当然一巴掌第124章 悬梁第76章 战地数故人第90章 劝进(二)第101章 死地第29章 白石领兵第110章 浙南前哨战第一百三十八章 时局糜烂(二)第19章 大风迷眼第11章 潜伏第80章 风往南吹第十章 夜惊情第7章 晒盐第十四章 东阳乡党第39章 绿柳园佳人第34章 耐心第62章 岳冷秋第53章 约期良辰第126章 后手第30章 没有良机第64章 残城废土第二十八章 晋安侯进奏使第12章 宁则臣第一章 江宁途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