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留后处置

晋安城易守难攻,但攻下之后,城内地形平易,除了河汊交错外,倒没有太多可以凭残卒负隅顽抗的复杂地形,一队队将卒开拨进城,封街锁巷,沿街搜索未撤走的八闽残卒。

那些给奢家遗弃在城里的民众,从门窗间隙里露出来的面孔,有恐惧、有仇怨、有愤恨……

奢文庄的浙闽大都督已经给里里外外搜索了好几遍,确保无虞,才迎林缚等人进入。

“浙闽大都督”的匾额早给摘下来丢到一旁,门檐下原先放匾额的地方留下很深的印迹,林缚袖着手,抬头盯着印迹看了一会儿,才跟叶君安说道,“奢文庄在晋安倒也节俭,这栋宅子以后就权当知府衙门,赵青山那边叫他另找宅子去……”

赵青山就站在身后,笑道:“闽东要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建安府,我还是搬到荆溪去,晋安城守的位子,还是叫陈定邦来当,也方便他在晋安城里养伤……”

“就怕陈定邦养好伤之后,你舍不得放他在晋安悠闲,”林缚摇头笑道,“暂时这么安排也行,一时半会儿还没有力气去打建安府……”

江宁势危,拿下晋安府之后不能一鼓作气的沿着闽江抑攻上去,林缚要将胡致庸、赵青山、叶君安留下来主持闽东军政事务。

由于闽东、闽南等沿海诸府县地形都很浅,同时又需要与夷州保持联系,控制南洋航道,并威慑广南郡,有必要在闽东保留强大的水师战力。

林缚决定在靖海第一水营及浙闽行营军左士英所部的基础上,成立闽东行营军。

行营军作为闽东卫戍兵马,由赵青山出任行营军统制,陈定邦、左士英、宋义等人为副将,负责闽东卫戍以及对闽江上游建安府的军事部署。

行营军兵额初定为两万五千人,其中水军一万人、步卒一万五千人。闽东战事留下来的近六千伤卒,就地休养后,也将由闽东行营军接收,以加强闽东行营军的战力。

陈定邦本是步军司所辖的将领,出身东闽军,早年也是深受陆敬严信任、依重的部将。这样的将领,步军司直辖也是不多,要不是陈定邦在率部强攻晋安城时身受箭创,林缚还不能忍痛将陈定邦留给赵青山。

建安府位于闽江中上游,地形相对封闭,除了闽江通道外,其他从闽东沿海西进建安府的口子都在崇山峻岭之中,不利大军通行,奢家不会轻易放弃建安府这最后一块其在东闽的根基之地,甚至会以建安府为根脚,随时沿闽江反扑过来。

闽东战事过去后,奢家最终能聚集到建安府的兵力,即使不足三万,也不会差多少。

淮东在闽江下游部署的兵力也不能太少,相对有利的地方就是从竹岐、荆溪上去,闽江沿岸夹山,在下游也只要封住闽江水道,就能阻拦住可能来自建安府的攻势,这也是林缚死活也要先将晋安城拿下的根本原因。

林缚先期也是派宋家的泉州军及左士英所部夺竹岐、荆溪,此时也用第一水营的战卒接收晋安城,这样就减少兵马调整的时间。

原靖海第一水营包括两艘“林政君级”战船、四艘“津海级”战船在内的一部分战船以及随船编制的将卒,将编入葛存信任指挥使的第二水营,加强第二水营的实力。

接下来,东海竞逐的重心在北而不在南,淮东有限的军资预算,也不能用来无限的扩编水军。

虽说在南线要保留强大的水师战力以为威胁跟联络,但实际在南线海面上能遇到的威胁,远远不能跟北线相比,第二水营才是淮东接下来要加强的重点。

闽江作为东南第一大河,由着流程短、落差大的特点,从竹岐往西的水道,由于水位落差,使得水急流湍,但实际的水位并不深,不适合大型战船进入作战。

第一水营接下来要补充的是精锐中小型战船,主力战船抽出来去加强第二水营,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随林缚北返的除了经过加强的第二水营外,还就是以周同为指挥使的步军司左军崇城军。

在闽东战事中,崇城军担任攻坚主力,攻克南台岛及晋安城,使得崇城军伤亡颇重,陈定邦也身负箭创,不得不留在晋安休养。

林缚要求崇城军将伤卒及战地军医营都剥离下来,由地方接收。将来这些伤卒要么就地安置,要么由闽东行营军接收,加强闽东行营军的战力。

崇城军御掉包袱后,兵额缩减不到两万人,也没有进晋安府,而是直接撤往南台岛休整,做好随时北返的准备。

就眼前的紧张局势来看,崇城军短时间内,也没有再扩编到三万人的可能。

除军事方面的部署外,林缚委任叶君安权知晋安府事,代淮东直接掌控、经营闽东的核心区域;在赵青山、叶君安之上,使胡致庸以淮东制置使右长史兼支度副使辖闽东、闽南、夷州诸府事兼督兵备。

林缚想直接给胡致庸按上东闽宣抚使或宣慰使的头衔,但没有江宁正式签发的告身或永兴帝的谕旨,硬按上去,多少显得太不合规矩。闽东诸府县的军政都由淮东派员接管,胡致庸即使没有正式的头衔,暂时也不会有多碍事。

***********

守军最后更在意的是撤出更多的兵马、保存,而非对晋安城大肆破坏,包括浙闽大都督府在内,城内建筑的损毁,都不算严重。

而守军要从北峰山的小径撤走,要穿过崇山峻岭逃到建安去,大量辎重是无法携带的,甚至过重的铠甲与骡马都是累赘。

攻陷晋安城之后,缴获还算过得去,粮仓大火扑灭后,还抢下六七万袋的粮食,兵甲、铁器等物资,也有相当的储备没有给奢家及时撤走,也没有来得及销毁。

这些都及不上攻陷晋安府之后新得的粮田。

仅从竹岐到南台岛之间的闽东河口盆地,平田就有一百四十余万亩。

奢家将大量人口西撤,淮东将这些粮田占下来,甚至都不用考虑地方残余势力的情绪,包括霞浦、罗源、蕉城、兴安等沿海诸县在内,淮东将八姓残存势力镇压下去,能直接收缴的公田,预计能超过两百万亩。

当然,除了宋氏之外,闽东也有像杜氏这样的小族最终选择投附淮东,淮东不能过度的侵害他们的利益。

“北面随时会有坏消息传来,我也随时要离开闽东北返,”林缚带着众人进入宅子落坐,就谈田制的问题,“有些事,最好是先定个调子,胡、叶留在闽东,行事也有依据……”

林缚留叶君安权知晋安府事,除了在淮东攻克浙东时,以叶君安为首的叶氏为稳定浙东出过大力外,还有就是叶君安在林缚的身边时间颇长,对淮东诸多新政思路有很深的认识。

“各家占有粮田,以五百亩为限,许分户拆族计算,但每户超过此数,以两年半收成为基准田价收购,”林缚说道,“要是直接以银钱支付收购,这个数字过于庞大,非淮东军司能承担;要是淮东军司滥发淮东铜元来收购粮田,宋家怕是要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宋氏不敢。”宋浮说道。

宋家在泉州占有的粮田就超过两千余顷,在永泰县的田产也不少于此数,即使析族,宋氏嫡系子弟每户头上的粮田都将有数千上万亩,远远超过林缚所说的“五百亩”之限。

当世田价差不多以两年半收成为基准,以闽东亩产四石的上熟田计,每亩田价约值十石粳米。

淮东要是老老实实照此价向宋氏收购粮田,就要拿出三四百多万石的粮食或等值金银来,加上泉、漳、兴、揭等地的大小宗族豪户,仅收购粮田一项,就足以叫淮东破产。

淮东当然也可以以武力强行推广淮东铜元,但是滥发淮东铜元的结果,就是叫淮东铜元从此臭名远扬、一文不值。

改田制、抑制豪户,是任何新兴势力的当然之举,但手段有强有弱、有优有劣。

以往淮东在海陵、淮安等地推广新政,也只是采取一些更缓和的手段,减轻租赋,还没有直接“限田”的程度。

宋浮也是要看林缚有没有更好的手段。

“购田一事,府县要参与进来,但主导还是淮东钱庄,”林缚说道,“周广南明天就应该能到晋安。钱庄将在晋安设一个专门的分号,以一千两银作一股计算,将钱庄本金股数作为田款,支付给闽东大户用于购田。集中起来的粮田也将由钱庄以原价出售给农户,田款充入钱庄以为本金,军司不从其中牟一分利。这样各家即便将粮田交出来,手里握有的钱庄股数也能跟钱庄的本金相对应,也不用担心利益受损……”

“都说淮东船坚兵利,依我所见,钱庄才是淮东的利器啊。”宋浮笑道,算是认可林缚的处置办法。

闽东八姓,除宋家外,其他都是镇压的对象,剩下的小族小户,都会盯着宋家。

宋氏没有割据的野心,但是坐拥数十万亩粮田,而佃户当中又以宋族人居多,这使得宋氏即使再没有野心,也是令当权者忌讳的隐患。

只有在闽东实施最彻底的分田,才能将宋氏对族人的控制力减到最弱,而不再成为威胁。

当然,叫宋家将这么多田地凭白的交出去,心里也是不甘,但占着这么多田地,这些田地上又养活了那么多的宋氏族人,便宋浮自己心里也是不安得很。

林缚所提的这种方式,将宋氏占有的田地转为对钱庄的占股,只要宋氏没有割据的野心,利益就没有受损,也算是妥善跟巧妙的处置,叫宋浮无法拒绝。

胡致庸、叶君安、赵青山等人都随声附和,林缚提起此事,主要还是针对宋氏,只要宋浮代表宋氏没有意见,自然是他好、我好、大家好。

就闽东当前的主要政务,还是收缴除宋氏外其他闽东八姓的田产充为公田。

对宋氏的处置,除了宋义以副将协守竹岐、宋博以参议官辅佐胡致庸处置闽东政事外,以宋浮为首的其他宋氏要员,都将随林缚北返,到浙东或淮东、徐泗分别担任官职。

林缚对宋氏的态度是明确的,不会让宋氏有独掌泉州甚至闽东的机会,但也不会限制宋氏,把隐患消除掉,大家也都彼此安心,也将宋氏彻底绑上淮东的战车。

叶君安留下来主持晋安的政事,他原先的位子则由宋浮顶替。

奢家从年前就有计划的将人口往闽江上游撤走,闽东沿海留大量的空缺,仅闽江河口盆地即晋安城周围,新迁十万户进来安置,都没有太大的压力。

接下来,淮东在闽东的工作重点,则是通过海陆两路,从徐泗等地迁军户、流户南下安置,也将从平江、丹阳、浙北等地招募民众到闽东来耕作,以此夯实淮东在闽东的统治基础。

八日入夜,飞黄岵失守、邓愈率部逃入西岭深山之中的消息传来,林缚也顾不及大军休整才两日、士气及将卒体力都还没有恢复过来的困难现实,只能下令崇城军即时从南台岛登船北返。

第82章 议降第26章 回江宁第75章 北行第95章 观战台第65章 赈灾第16章 谁能知心第61章 烈阳楼前议招安第52章 兵临营前第二十九章 拔刀救人(一)第48章 雨中欢情第十五章 清江浦第51章 三女争艳第83章 引蛇出洞第132章 江滩第36章 月涌江流第41章 体系与筑基第十二章 竹刺枪第89章 决断第4章 少女情怀第101章 风起云涌第二十七章 立竿见影第一百一十九章 迷局(二)第116章 乱兵第23章 会审第二十四章 烈义家仆第34章 请战第20章 拉拢第64章 入土为安第十五章 清江浦第101章 风起云涌第一百四十三章 林庭训之死(三)第94章 关门第13章 西沙岛遇袭第59章 收心第2章 镜儿湖驻营第29章 儿女之议第57章 自荐为妾第62章 反击第72章 远交近伐第58章 军功交易第54章 四人洞房第十二章 江宁商号第一百一十六章 黑山良犬第21章 国务第103章 谁做黄雀第58章 银契嫁妆第67章 取刀之谋第42章 断后第63章 宁王一系第53章 狱岛去留第一百一十五章 借刀杀人第119章 行军第十九章 茶货行销第1章 捍海堤第58章 庙堂第62章 七月流火息兵事第14章 公府冶政(一)第66章 东风紧第109章 新的战场第33章 危局第162章 汉水登高(二)第16章 联兵助伐第二章 江宁途中(二)第80章 风往南吹第102章 敌踪又现第114章 猝然接战第42章 山顶对策第40章 封官赏爵第96章 后院灭火第99章 江宁形势第32章 水煮田鸡第45章 典钱铺第79章 火中栗第44章 齐头并进第64章 军功赏爵第十九章 车藏银妆刀第61章 论农第77章 火炮的缺点第26章 抢滩第8章 不能打第59章 原是姐妹第43章 多虑有失第10章 嫡争(一)第45章 相臣人选第2章 禁海第139章 铁松溪大捷第一百二十一章 黑暗迷情(一)第69章 江门岛第一章 江宁途中(一)第39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120章 兵户总册第98章 意在鹤城第82章 大败第9章 三沙湾第56章 飞熊之死第17章 开城门第39章 虚实相机第五十二章 江涯争地第27章 变化第四十七章 治狱(二)
第82章 议降第26章 回江宁第75章 北行第95章 观战台第65章 赈灾第16章 谁能知心第61章 烈阳楼前议招安第52章 兵临营前第二十九章 拔刀救人(一)第48章 雨中欢情第十五章 清江浦第51章 三女争艳第83章 引蛇出洞第132章 江滩第36章 月涌江流第41章 体系与筑基第十二章 竹刺枪第89章 决断第4章 少女情怀第101章 风起云涌第二十七章 立竿见影第一百一十九章 迷局(二)第116章 乱兵第23章 会审第二十四章 烈义家仆第34章 请战第20章 拉拢第64章 入土为安第十五章 清江浦第101章 风起云涌第一百四十三章 林庭训之死(三)第94章 关门第13章 西沙岛遇袭第59章 收心第2章 镜儿湖驻营第29章 儿女之议第57章 自荐为妾第62章 反击第72章 远交近伐第58章 军功交易第54章 四人洞房第十二章 江宁商号第一百一十六章 黑山良犬第21章 国务第103章 谁做黄雀第58章 银契嫁妆第67章 取刀之谋第42章 断后第63章 宁王一系第53章 狱岛去留第一百一十五章 借刀杀人第119章 行军第十九章 茶货行销第1章 捍海堤第58章 庙堂第62章 七月流火息兵事第14章 公府冶政(一)第66章 东风紧第109章 新的战场第33章 危局第162章 汉水登高(二)第16章 联兵助伐第二章 江宁途中(二)第80章 风往南吹第102章 敌踪又现第114章 猝然接战第42章 山顶对策第40章 封官赏爵第96章 后院灭火第99章 江宁形势第32章 水煮田鸡第45章 典钱铺第79章 火中栗第44章 齐头并进第64章 军功赏爵第十九章 车藏银妆刀第61章 论农第77章 火炮的缺点第26章 抢滩第8章 不能打第59章 原是姐妹第43章 多虑有失第10章 嫡争(一)第45章 相臣人选第2章 禁海第139章 铁松溪大捷第一百二十一章 黑暗迷情(一)第69章 江门岛第一章 江宁途中(一)第39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120章 兵户总册第98章 意在鹤城第82章 大败第9章 三沙湾第56章 飞熊之死第17章 开城门第39章 虚实相机第五十二章 江涯争地第27章 变化第四十七章 治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