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鸡儆猴武与文

提起曹冲,大凡懂点三国历史的朋友,都会立马将他与"神童"称谓相连,足见那个"曹冲称象"故事的厉害。

曹操在其有据可查的二十六个儿子中,曹冲应该是他最为宠爱的儿子。曹操之所以如此看好曹冲,就在于曹冲聪慧过人。但可惜的是,曹冲因病去世于22岁那年。曾有不少史学家认为,如若曹冲能够多活二十年,三国历史就会改写。不过这种"如果"类的说法,无异于笑话。比如那个阿斗,如果不是赵云在长坂坡上救了他,难道三国历史就不会改写了?

不过曹冲之死,却真的改写了另一个神童的生命轨迹。这个神童不是别人,就是周不疑。周不疑出生于一个世家大族,因此他所受的教育,就比一般人要优越得多。大家知道,一个人的聪明,除了天赋以外,后天培养非常重要。周不疑在同龄人尚在疯玩之时,已经熟读了四书五经,出口成章,谈吐不凡,名气甚大。

闻知荆州有个名叫周不疑的小神童,曹操就想方设法将其请到许都,与曹冲为伴。时下许多学校采用的快慢班做法,其实是仰了曹操的鼻息。

曹冲本就才华横溢,现在有了周不疑为伴,学业精进,更是神速。曹操经常有意无意地考察曹冲与周不疑,学业上曹冲略逊周不疑,但在谋略上,周不疑明显不及曹冲。这让曹操欣慰不已。

但上天给了曹操当头一棒。公元208年,曹冲染恙,虽然曹操遍请名医,甚至携百官为曹冲祈福,但曹冲最终还是陨落而去。中年丧子,而且丧的是自己最为宠爱、寄予希望最大的儿子,曹操所承痛苦,难以言表。

曹冲病死不久,有天曹操外出,看到周不疑与曹丕等人有说有笑,甚是快乐,顿感心悸,于是指令斩杀周不疑。曹丕闻讯,急忙赶到曹操营辕,跪在曹操面前,为周不疑求情。

曹操看了曹丕一眼,说了句让曹丕有失自尊的话:"曹冲在,周不疑可以活;现在曹冲不在了,凭你的水平,日后能压得住周不疑吗?"

明眼人看到这里,应该明白曹操除去周不疑,是在为曹丕铺路。也就是说,周不疑的死,改变了曹丕的人生轨迹。其实早在办理曹冲后事期间,曹丕见曹操悲痛,就劝董操节哀。曹操便对曹丕说:"失去曹冲,是我的悲哀,却是你的幸运。"说话听音,锣鼓听声,曹操己将顺势成为长子的曹丕当世子看待了。

曹丕听了此语,尤如醍醐灌顶。其时司马懿尚在曹丕营中谋职。看到曹丕回营,司马懿便问结果。曹丕就将曹操所说的原话,作了转述。司马懿听罢,倒抽一口凉气。

司马懿的聪明,其实不逊于周不疑。从此以后,司马懿不仅在曹操面前一直示拙,而且说话办事非常低调,深怕曹操惦记上他。

但曹操还是惦记上了司马懿,有一天,曹操提醒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译成白话文就是:"司马懿这人不可能甘于当个臣子,今后必会干预曹家政事,你得提防着点。"

按理,曹丕应该引起重视,至少应对司马懿予以防范,但奇怪的是,曹丕承继曹操的王位后,竟然重用司马懿。按照"如果"说法,也就是"如果曹丕听从曹操告诫,那么司马家族就形不成气候,三国历史乃至晋朝历史,都将改写。"

但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如果"。那么曹丕为何不听曹操告诫呢?这就有必要回溯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大家知道,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都,绝非局限"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最终目标,就是取而代之。但让曹操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拥有那么强大的军队,欲想当个"魏王",便遇到那么多的拥汉维汉派明里反对,暗中阻挠。谋臣荀彧更是烈性,宁可自杀也不附和。

曹丕在智力与谋略上,应该不及曹冲,但他毕竟跟随曹操多年,耳濡目染,多少掌握一些治政要略。眼见老喊"匡扶汉室"的刘备,都忙于僭越称帝,那么确保了汉献帝吃穿不愁的曹家,有何不能呢?

曹操生前之所以重用能力强的寒门人才,与他的出身有关。曹操父亲曹嵩,系宦官曹腾养子。源于这点,当时那些蛛网遍结的世家大族,骨子里就小瞧曹操。这就迫使曹操,不得不采用依靠寒门人才之招,制衡世家大族。即便如此,曹操对世家大族还是相当警惕,一旦发现其中出现有损曹家之人,他就实施铁血手段,这便是他杀边让、杀孔融、杀杨修等名人志士的原因。

曹丕没有曹操的铁血手腕,这从他将自己定为"文帝",可见一斑。事实上,那些被曹操压得不敢喘气的世家大族,一见曹操挂了,就像冬眠动物遇到春天一样,竞相现身。因此曹丕知道,自己想要顺利代汉,且不出乱子,必须和世家大族,特别是作为其代表的司马家族妥协。

司马家族在秦朝灭亡时,司马懿的老祖宗司马卭就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殷王,并在河内一带建立封国。后来司马卭因助刘邦被项羽斩杀,刘邦取得天下后,封赏司马家族。司马懿的父亲司马儁,一直为颍川太守。东汉未年,当官从政实行察举制,而察举之权,皆归州府。因此辅佐、跟随曹操"革命"的荀彧、郭嘉等,多属司马儁察举的颍川人。另外司马儁还有八个儿子,世称"司马八达",均在各地供职。如此之网,曹丕敢动吗?当然不敢动!只能稳住司马懿,予其一定权力,以此牵制其他世家大族。

公元220年四月,曹丕在摆平世家大族后,采用软硬兼施之招,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登基称帝,国号魏。

曹操以铁血手段"杀鸡儆猴",而曹丕则以拉拢手段"曲线救国"。曹操世称"魏武帝",曹丕世称"魏文帝"。

如果让"如果"一说盛行的话,岂非又是:“如果曹丕不向世家大族妥协的话,三国历史就得改写"。

真是一句看上去没有一点毛病的废话、屁话、套话!

河东河西轮流嘻青黄不接是大忌功勋卓著震敌国关羽落败于自身曹操和他儿子们这个谋士有点冤良将陆抗总堪伤东吴马忠终窝囊为严将军头讴歌张辽戏耍三巨头知恩图报顺天理大儒大义独卢植相逢一笑泯恩仇夫妻反目为哪般嗜好美色有例外七岁看老话曹操童真有趣辨真假识时务者公孙康空城退敌比心机人物性格随境变面朝北方命奉上秦宜禄啊寻你乐吃酒误事是借口哭笑不得手段妙一场政变皆改弦顺我者昌需约定许允丑妻有忧喜不爱红装爱武装卸磨杀驴亦明智内事不决问张昭字读一半大都错人心不足蛇吞象有过对比无伤害情操当可追诸葛金子为谁而闪光曹操最恨哪三人迷茫之苦谁人知马腾两个想不到恃才傲物狂张裕老当益壮代名词凉州能安靠张既狭路相逢勇者胜纸上谈兵尤可哀挪移乾坤应合规自古英雄出少年有初无末之孙皓英雄难过美人关闪烁星中有羊祜冢虎韬略隐为首曹魏政权八虎骑现实与理想之别外敛内放是陈祗蔡邕一生令人嘘路人皆知非笨蛋智商高低看嘴巴审时度势一良将学高情挚追邴原坐驾优劣关乎命生死不渝在磊落挪移乾坤应合规夫妻反目为哪般每况日下咒司马人见人拥拜于吉历史就像揉面团游刃有余赛幽灵挟天子以令诸侯语不惊人死不休不爱红装爱武装晚节不保名遭辱重学轻权道严畯蜀汉精锐壮声势这个谋士有点冤屈指可数一良将挟天子以令诸侯死后蒙耻叹全琮愚忠之才遇庸主关羽的三种死法一场政变皆改弦姜维乃悲情人物朝盛晚衰叹李严张辽戏耍三巨头晚节不保名遭辱文忠武勇追关公三国三帝不正统三国鼎立论首功路人皆知非笨蛋叔侄相克有隐情张让乃是朕父亲醉翁之意在平衡不爱红装爱武装乌桓之战定北方赋名之改蕴阴谋章表书檄看陈琳侍奉四帝独丁奉马失前蹄话轻敌历史常被小人戏英雄难过美人关献身勇士贪财奴
河东河西轮流嘻青黄不接是大忌功勋卓著震敌国关羽落败于自身曹操和他儿子们这个谋士有点冤良将陆抗总堪伤东吴马忠终窝囊为严将军头讴歌张辽戏耍三巨头知恩图报顺天理大儒大义独卢植相逢一笑泯恩仇夫妻反目为哪般嗜好美色有例外七岁看老话曹操童真有趣辨真假识时务者公孙康空城退敌比心机人物性格随境变面朝北方命奉上秦宜禄啊寻你乐吃酒误事是借口哭笑不得手段妙一场政变皆改弦顺我者昌需约定许允丑妻有忧喜不爱红装爱武装卸磨杀驴亦明智内事不决问张昭字读一半大都错人心不足蛇吞象有过对比无伤害情操当可追诸葛金子为谁而闪光曹操最恨哪三人迷茫之苦谁人知马腾两个想不到恃才傲物狂张裕老当益壮代名词凉州能安靠张既狭路相逢勇者胜纸上谈兵尤可哀挪移乾坤应合规自古英雄出少年有初无末之孙皓英雄难过美人关闪烁星中有羊祜冢虎韬略隐为首曹魏政权八虎骑现实与理想之别外敛内放是陈祗蔡邕一生令人嘘路人皆知非笨蛋智商高低看嘴巴审时度势一良将学高情挚追邴原坐驾优劣关乎命生死不渝在磊落挪移乾坤应合规夫妻反目为哪般每况日下咒司马人见人拥拜于吉历史就像揉面团游刃有余赛幽灵挟天子以令诸侯语不惊人死不休不爱红装爱武装晚节不保名遭辱重学轻权道严畯蜀汉精锐壮声势这个谋士有点冤屈指可数一良将挟天子以令诸侯死后蒙耻叹全琮愚忠之才遇庸主关羽的三种死法一场政变皆改弦姜维乃悲情人物朝盛晚衰叹李严张辽戏耍三巨头晚节不保名遭辱文忠武勇追关公三国三帝不正统三国鼎立论首功路人皆知非笨蛋叔侄相克有隐情张让乃是朕父亲醉翁之意在平衡不爱红装爱武装乌桓之战定北方赋名之改蕴阴谋章表书檄看陈琳侍奉四帝独丁奉马失前蹄话轻敌历史常被小人戏英雄难过美人关献身勇士贪财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