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1章 事物的两面性(上)

第1021章 事物的两面性(上)

杀,是整件事情里最简单的一件事,毫无技术含量。

夏至刚过,苏北各官员的奏折和秘密奏折就都已经到了皇帝的面前,还有那份牵扯了八百多条人命的《淮安劣绅录》。

皇帝只随便翻了翻那册《淮安劣绅录》,周围又没有大臣,他连假装愤怒一下的情绪都没做。

只扫了两眼,便把这册牵扯了八百多条人命,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人命、而是乡绅人命的文册扔到了一边。

花了大约半分钟看了看这本大约20万字的劣绅录,花了三十分钟看了看一同递上来的大约1万字的预计抄没官田亩册。

然后,在今天就寝之前,皇帝就一直在看刘钰一并奉上来的《奏请盐区垦荒疏》。

这份奏疏,一共两份。

一份是可以拿到外面、拿到朝堂的。

另一份,是内部版本,是不能拿到朝堂上去看的。

这些年,刘钰已经很少再上这种正儿八经的奏疏了,皇帝只读了几页,便找到了那种久违的“正经”的感觉。

借着明亮的天保府那边献上来的、纯粹是手工搓出来只能作为贡品的煤油灯,阅读着这本图文并茂的正经的《奏请盐区垦荒疏》。

臣钰言:

江北范公堤,唐宋以前,悉为沧海。

自宋而后,黄河夺淮,泥沙淤垫,海岸东迁。范公堤者,宋时海岸线也。

沧海桑田之地,北自灌河陈家港起,南至南通州吕四港,西以范公堤为界,东至于海,合拢面积四万五千平方里,约合亩数一千六百五十四万亩。

详见图甲。

淤积之初,土皆盐卤,寸草不生,但利于盐,遂有淮南盐业之利。

然随雨水冲刷、黄淮水淡,海气日退、盐卤日素。

是以,淮南为盐场,仅从自然条件来说,不如淮北远甚。

自然之外,另有传统。

因前朝制度,本朝承之,两淮多以煮盐之法。所为者何,以臣之见,初期是前朝洪武年间休养生息、人口稀少之不得已之策;然至以后,晒盐之法日兴,却因盐户煮盐比晒盐方便控制,是以因袭之。

若煮盐之法不变,选盐不不能垦、选垦则不能盐。

垦荒之前,要先由陛下圣裁淮南日后的定位是产盐,还是产粮,然后才能定垦荒之法。

是以,臣先论淮南兴盐之弊。

其共有三。

其一:淮南取卤之法,太旧。

煮盐之前,需要先提卤。

然而提卤,又不是直接取海水,因为煮盐要用柴、草,海边缺乏,运输不易,是以只能就近选择柴草多处。且因黄淮长江入海,淮南海水寡淡,非比别处。

淮南取卤,所用之法,为宋之“摊灰淋卤法”,是要在土地上取卤的。

其法如下:

选择天晴的时候,挖掘一处盐碱地。然后夯实地基,晴天暴晒,通过水气升腾,使得下面的盐分上升到夯实的地表。

然后,取草木灰,均匀地摊撒在地标,利用草木灰,吸附其中的盐分。

待吸附的差不多了,往里面灌水。

再投入石莲子,依靠浮力,确定含盐量是否够高、是否值得煮。

若值得煮,则将这些含盐的草灰水,才能算是盐卤。

陛下恕臣之粗鄙,若在那些能够晒盐的地方,单单此淋卤之法,便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平白增加了许多成本。

而此淋卤法,又需大量的草灰。

草灰,是草烧出来的。

所以,又需要大量的草地。

割草、晒草、烧灰、摊灰、引卤,皆费。

此其一弊也。

其二:淮南煮盐之法,太旧。

长芦、营口、福建、台湾等地,皆用晒盐之法。

盖因非盐税重地,朝廷监管无力,是以开花结果。非前朝不想管,实无力管也。

而淮南地,因为朝廷要控制盐税,盐政官员有都是不学无术、因循守旧之辈,是以根本不知如何管晒盐法、也不知如何在晒盐法的基础上收税,因此一直不准用晒盐法。

而这就导致,淮南要把好容易用草木灰提出来的卤变成盐,还得经过一道煮的工序。

煮……既然范公堤以东都是宋后才冲出来的,又怎么可能有浅层的煤矿呢?

是以,既要煮盐,又没有煤,必要用草木。

煮盐,这又需要大量的草场、林场。

且不提能长树长草的地方,基本上就可以垦荒,只说淋卤、煮盐两道工序,皆需要大量的草木,这使得淮南盐的成本极高。

此其弊二也。

其三:淮南盐,生产成本高、运输成本也高。

自前朝起,川盐侵楚、闽粤入江西,便是难解决之事,本朝尤甚。

何以?

自淮南去汉口,一路皆为逆水行舟,如何比得上夔州盐顺水而下?

淮南尚用煮盐法,福建等地皆已用晒盐法,生产成本,如何能比?

运输成本也高、生产成本也高,如此一来,官盐价格就算没有那些盐商之弊,损公肥私之举,又如何争得过闽盐、川盐?

官盐日贵,而私盐日多,本朝人口增加一倍有余,两淮盐税却不加增,皆在此也。

陛下亦知英圭黎茶税之事,于此同理。

由此三弊,臣以为,淮南当废盐兴垦。

废淮南盐之事,又可细分为三个方向。

总体而言,要有别处的官盐,补足淮南盐的市场。

川盐开发,所补者,湘楚也。

一者,本朝因铸钱、运铅之故,长江航路已经熟悉,虽然现在沉没率有百分之十,但陛下圣明,当知这百分之十的沉没的运铜船,其实至少一大半都是假装沉没然后把铜私卖了的。

二者,西北战争结束,陕西商贾财力丰厚,正可开发川盐,而使川南为镇统西南之桥头堡。

臣所保者,三年之内,川盐必可补足湘楚所需。

这是第一个方向。

第二个方向,便是淮北,尤其是海州盐业。

淮南、淮北之别,于盐一事,淮北无论是降水量还是气候条件,都比淮南适合用晒盐法。

晒盐法的好处,臣已多次言及,此不细说。

此番盐政改革,以淮北为始,而其终者,在于淮南。

第三个方向,便是闽、粤之言,此事可与第二个方向同说。

即:以淮北、闽粤之盐,补足除了湘楚之外的淮南盐市场。

两淮江南各地,陛下圣明仁德、雄阔天下,遂废运河之弊、兴海运之利,海运既兴,江南市场也不必担心海州的盐运不过去,完全可以补足淮南盐空缺的市场。

此事不可徐徐图之,当应在五年之内解决。

即:五年之内,由川盐、淮北盐、闽粤盐,在保证产量充足、民众不缺、官盐销售比之前更多的前提下,全面取代淮南盐的市场。

川盐之事不提。

淮北盐政,臣以为也不应只以“改引为票”为目的,而是应以全面取代淮南盐业为目的,改引为票,只是手段,不应是目的。

此事,当可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改引为票,此不必多言。

第二步,筹办淮北盐业总公司。

在海州,利用海州地区的海卤浓烈、日照充足之优势,臣可保票,三年之内,淮北盐产量即可完全保证淮南盐退场、长芦走私盐退场后的百姓之所需。

以五年为期。

首年,也就是今年。

改淮北盐票法,在汉口等地,狙击淮南盐商的反扑,摧毁他们的资本。

同时,吸纳投资,开办淮北盐业总公司,利用气候优势,在海州普及晒盐法,提升盐产量。

明年,也就是惟新二年。

借助长芦走私盐被打击造成的官盐销量大增的事实,打压朝中反对盐改者的声音。

同时如果淮南盐商在汉口与朝廷的官盐打擂台,则明年其财力必然衰弱,无力抵抗。

借此,要求湘楚盐市场,归于淮北。

淮北盐场大力发展,补足湘楚盐市场的空缺。

之后数年,或三、或五。

川南盐产量已经足够供应湘楚市场,则将淮北市场的盐退出湘楚,用于取代剩余的淮南盐市场。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官运商销、化枭为商。

如在汉口,承办官盐销售的,都是湘楚商人。

因为是官运,所以他们不需要考虑到底是川盐还是淮南盐亦或者是淮北盐。

对销售端并无影响。

销售端无影响,则对百姓就无影响。

这样,朝廷即可计划性地控制淮北、川南的盐产量,在川南盐可以供给湘楚市场所需的时候,就将淮北盐撤出。

而淮北盐的产量,因为湘楚市场之所需,也已经发展起来,足够全面取代淮南的盐市场。

如此,三五年之后,朝廷即可全面废止淮南盐。

又因为官运商销的特点,使得百姓、商贾,都无法感觉到盐业改革的动荡。

其中关键点,就在于湘楚这个市场,作为缓冲和蓄水池。

惟新二年,湘楚市场,是为了提振淮北晒盐总公司的盐产量,保证资本有利可图,扩大生产。

惟新三五年,湘楚市场依旧是个缓冲,将已经发展起来的川盐引入,在淮北晒盐的产量已经借由此缓冲市场提振的情况下,全面入侵淮南盐的最后市场。

而淮南盐,无论成本还是质量,都不能和淮北盐相比,且经过之前对盐商资本的狙击,其已无力,必败。

若陛下定此盐政大改之策,垦荒之业,则可大兴。

贤哲言:辩证地去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好事可以变坏事,坏事也可以变好事。

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

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老子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即此理也。

为人者,当全面地看事物,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加以利用,将坏事变成好事。

是以,臣又言:淮南兴盐之弊,即为兴垦之利。

同为淮南,盐则弊、垦则利,此即事物的两面性。

一百二十八岁生日快乐!

(本章完)

第682章 打印第1168章 备战(七)第412章 自我意识(上)第917章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一)第976章 猜疑链(中)第1048章 上了贼船第959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五)第741章 巴达维亚新政(二)第1185章 再度被坑的法国第879章 随意问问第753章 表演战(三)第1354章 英国的总崩溃(三)第68章 决心第976章 猜疑链(中)第560章 一战前夜 命运的交汇第754章 表演战(四)第126章 一言为知己第1400章 迁徙路(三)第864章 相对的仁义第250章 欺瞒第1381章 凡尔赛和约(八)第527章 作孽则心忧第977章 猜疑链(下)第585章 要忍让第295章 自信的开端第43章 二百九十三年后的守望第249章 暂借第1121章 乡约村社(二)第1041章 国运(上)第526章 也不想背锅第1301章 死与复仇(二二)第200章 军改的决心第675章 科学院(上)第1130章 新的天下(中)第856章 短暂当人(下)第1036章 大获成功(一)第905章 罗马和迦太基第1497章 终章 九三年(十五)第1248章 钻石湾屠杀(四)第880章 区别对待(上)第1342章 拼命是错的 挣钱是对的(二)第330章 谁的责任?第346章 埋雷第1515章 终章 九三年(卅三)第302章 这大英,药丸呐第569章 金钱操控舆论第1249章 钻石湾屠杀(五)第5章 落后第1281章 死与复仇(二)第670章 伐韩?伐蜀?(上)第55章 说服第1235章 三战定印度(二)第663章 推诿第837章 赌国运(中)第8章 骂人揭短第785章 新旧利益的冲突(二)第550章 澳门的蝴蝶(中)第559章 一战前夜 命运的交汇第352章 二虎竞食第364章 朝贡算不算侵犯垄断权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国(六)第777章 艰难的第一步(上)第693章 宗教外交第158章 无解的贸易逆差第1240章 三战定印度(七)第984章 决胜千里之外(七)第815章 大事成矣(二)第767章 扩大影响力第694章 做给百姓看第324章 唯一的傻子第942章 南美贸易区第887章 看懂了史书的传教士第32章 布置第545章 难题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第1236章 三战定印度(三)第306章 你顺也配碰瓷汉武?第879章 随意问问第429章 先活下来吧第873章 “不正当”竞争(五)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第393章 一人可当两万兵第667章 分赃大会(四)第906章 南洋大开发(一)第312章 偶然第1475章 临别告诫(一)第1384章 凡尔赛和约(十一)第1479章 临别告诫(五)第480章 河豚之喻(上)第719章 下南洋到底为了啥(中)第1491章 终章 九三年(九)第339章 取义第904章 英人目睹之怪现状(五)第1300章 死与复仇(二一)第672章 伐韩?伐蜀?(下)第684章 偷梁换柱第157章 老婆本第715章 归义军(中)第876章 还是利益问题第186章 维持互信
第682章 打印第1168章 备战(七)第412章 自我意识(上)第917章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一)第976章 猜疑链(中)第1048章 上了贼船第959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五)第741章 巴达维亚新政(二)第1185章 再度被坑的法国第879章 随意问问第753章 表演战(三)第1354章 英国的总崩溃(三)第68章 决心第976章 猜疑链(中)第560章 一战前夜 命运的交汇第754章 表演战(四)第126章 一言为知己第1400章 迁徙路(三)第864章 相对的仁义第250章 欺瞒第1381章 凡尔赛和约(八)第527章 作孽则心忧第977章 猜疑链(下)第585章 要忍让第295章 自信的开端第43章 二百九十三年后的守望第249章 暂借第1121章 乡约村社(二)第1041章 国运(上)第526章 也不想背锅第1301章 死与复仇(二二)第200章 军改的决心第675章 科学院(上)第1130章 新的天下(中)第856章 短暂当人(下)第1036章 大获成功(一)第905章 罗马和迦太基第1497章 终章 九三年(十五)第1248章 钻石湾屠杀(四)第880章 区别对待(上)第1342章 拼命是错的 挣钱是对的(二)第330章 谁的责任?第346章 埋雷第1515章 终章 九三年(卅三)第302章 这大英,药丸呐第569章 金钱操控舆论第1249章 钻石湾屠杀(五)第5章 落后第1281章 死与复仇(二)第670章 伐韩?伐蜀?(上)第55章 说服第1235章 三战定印度(二)第663章 推诿第837章 赌国运(中)第8章 骂人揭短第785章 新旧利益的冲突(二)第550章 澳门的蝴蝶(中)第559章 一战前夜 命运的交汇第352章 二虎竞食第364章 朝贡算不算侵犯垄断权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国(六)第777章 艰难的第一步(上)第693章 宗教外交第158章 无解的贸易逆差第1240章 三战定印度(七)第984章 决胜千里之外(七)第815章 大事成矣(二)第767章 扩大影响力第694章 做给百姓看第324章 唯一的傻子第942章 南美贸易区第887章 看懂了史书的传教士第32章 布置第545章 难题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第1236章 三战定印度(三)第306章 你顺也配碰瓷汉武?第879章 随意问问第429章 先活下来吧第873章 “不正当”竞争(五)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第393章 一人可当两万兵第667章 分赃大会(四)第906章 南洋大开发(一)第312章 偶然第1475章 临别告诫(一)第1384章 凡尔赛和约(十一)第1479章 临别告诫(五)第480章 河豚之喻(上)第719章 下南洋到底为了啥(中)第1491章 终章 九三年(九)第339章 取义第904章 英人目睹之怪现状(五)第1300章 死与复仇(二一)第672章 伐韩?伐蜀?(下)第684章 偷梁换柱第157章 老婆本第715章 归义军(中)第876章 还是利益问题第186章 维持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