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落入圈套的英国(一)

第890章 落入圈套的英国(一)

东学西渐、西学东渐,和大部分文化交流一样,都必然有个问题:既有精华的交流,也有糟粕的交流,有时候又是精华和糟粕混杂一起的。

有句话叫想要某某,就会得到某某的一切,大抵也是差不多的。

徐圭和蒋友仁关于大顺这边特殊的天主教的讨论,便是如此。

不能说全是烂的,有些事朝廷不管,自会有人管。反动并不一定全是坏的,只是个中性的描述词。

均田归公之类的口号又不是第一次喊,连北派的儒家都有很多人试图恢复井田制,折中下来也是能井则井、不能井则均。

然而朝廷又不管,也无力管,这自然就给一些人留下了可乘之机。

天主教不经过华夏特色的魔改,很难传播开。毕竟华夏不是文化荒漠般的美洲和黑非洲,是有非常灿烂且深厚的本土文化的,激烈碰撞之后的妥协,当然会搞出许多奇葩的东西。

往回退是必然失败的。

但历史是不容假设的。

每一次简单的几个字可以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在大顺这种人口体量下能被记录为经验教训、此路不通的,估计至少也得波及几百万人口、死个大几十万人。

寻常一州一县几万人规模起义的事,根本连上史书的资格都没有。

问题就摆在这,朝廷想解决,理论上也不是不能解决。

但现实就是既没有钱、也没有能力、更没有手段解决。

况且岭南这事还不是简单的、非常传统的单纯的土地问题。而是新时代之下所出现的特有问题,之前是几乎没有过的。

类似的情况在中国大地上也上演过一次,海运兴起导致的西域衰落,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并不是之前统治的核心区,最终的结果也就是西域的价值下降,明王朝对西域的兴趣不是太大了,已然是标准的赔钱货了。

这一次却发生在王朝的核心区,岭南如今当然是核心地区。而且还不只是农民问题,更牵扯到几十万因为贸易路线变更而失业的非农业人口。

这些问题,蒋友仁和徐圭都不知道,他们没有这样的视角,也没有去做一次社会调查。

蒋友仁只是试探着说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徐圭也对此非常支持,认为若以澳门为基地,在这里培养一些唐人传教士深入内地,的确是个好办法。

西洋人的模样会招致警惕,官府也容易出手抓住。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发展成多明我会在福建那般,当地百姓挖地窖誓死保护传教士的。

而这个想法的前提,恰恰就是澳门不能被大顺收回,继续作为一个窝点,远远不断地对内部进行侵蚀影响。

蒋友仁的视角里,澳门问题,关乎耶稣基督在大顺的未来。

自然,在经历了这一次被香山县令训斥之后,蒋友仁担心恐怕澳门不保。

是以,他觉得,无论如何,这一次最好的可能,也就是彻底和鸦片贩子、人口贸易割裂,只要能保住澳门,那些都是可以、或者说理应抛弃的。

保住澳门,是最高优先级。

这一点,他和澳门的议事会、军头、教会等,无可非议地达成了共识。

…………

与这些或是为了贸易、或是为了财富、或是为了传教等等目的,觉得无论如何要保留澳门的这些人不同。

英国东印度公司对澳门是否收回,毫不在意。

他们关心的,是另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这一次搜出的鸦片里,有半数是英国在印度那边弄的。

虽然搞了挺多形式上的东西,程序上似乎和英国东印度公司没有关系。

然而。

道理这东西,和国力息息相关。

若大顺国力弱到英国觉得劳师远征也能打的大顺满地找牙的程度,早就不废话派兵兴师问罪了:中国凭啥扣押我们的货船、凭啥没收合法的鸦片?

然而现在国力别说劳师远征来大顺,就算在印度打,英国也占不到便宜,这时候哪还敢扯这些话?

虽说程序上做了诸多的保险,又是让鸦片贩子写声明不会往中国卖、又是悄悄告诉鸦片贩子出了事是你们自己的事别把公司抖出来。

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全权代表法扎克莱,这个中国通却明白,这些东西,在大顺根本就是扯淡,毫无意义。

道理有个卵用?大顺这边正在大张旗鼓地组建对欧洲的贸易公司,显然大顺这边是借机生事,来限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嘛。

大顺得傻到什么程度,这时候讲什么程序正义,说此事确实和东印度公司无关?然后开开心心地让英国继续贸易,抢走自己人组建的西洋贸易公司的贸易份额?

况且主管此事的,在法扎克莱看来,还是大顺这边最狡诈、最阴险的官员。和傻,实在太远。

英国东印度公司当然不在意澳门,也不在意传教,不在意人口买卖,甚至可以弃军保帅暂时停下鸦片贸易。

然而,对华贸易却绝对不能被打击。

当年乔治·安森事件之后,都知道刘钰对英国有种不知理由的讨厌,甚至以至于有英国人怀疑过刘钰就是个隐藏的天主教徒,站在旧教的角度亲近法国。

法扎克莱当年在广州负责坑荷兰、法国、瑞典等国的东印度公司,掌握了颇多在大顺活动的基本技能。当年各国使节入京的时候,他也是力主多送礼,并且将一万多英镑的银子用在公关送礼上。

法扎克莱倒是认为刘钰是个秘密天主教徒的想法纯粹无稽之谈,但他知道刘钰对英国的态度可确实是不太好,还知道刘钰和法国人走的很近。

他的担忧,很快就变成了现实。

伴随着松江府开埠,大顺为了便于管理,各国商馆总代理不能有的在澳门、有的在广州、有的在松江。再加上本身长江中下游利于贸易,英国商馆也早就签到了松江府的上海县。

按理说,审问,需要时间。

但实际上,福建教案是个意外突发情况,可鸦片问题是大顺这边早就盯上的,为的就是让中荷联合贸易公司今年在欧洲贸易上来个开门红。

是以,刘钰这边刚在前往澳门的途中,大顺从松江府大营里调集的军队就开进了上海和松江府,查封了松江府的商馆。

一则因为孩儿军在澳门那边的密探,早就抓到了英国人的把柄。

二则因为皇帝觉得,证据这东西,就根本不是问题。就算真的没有,孩儿军的手段也能整出英国人参与鸦片走私的证据。

在大顺,只存在皇帝想不想要证据,不存在找不找得到证据。甚至,国内的事,有时候并不需要证据,莫须有那都是给面子。

先扣住松江府的商船、查封商馆,至于证据以后再说。

在天津的英国公使,也赶忙来到了松江府,试图处理此事。

在和公使讨论这件事该怎么解决的时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法扎克莱并没有对大顺破口大骂,也没有大谈大顺这边的法律丝毫不讲证据。

而是对着英国国内的一些人,开启了口吐芬芳模式,而且骂的这些人,还都不是政治家,而是一些“文人”。

“丹尼尔·笛福,就是个写小说的。他唯一可以被称道的地方,就是创作了《鲁滨逊漂流记》。”

“作为一个小说作家,在小说界或许他的话有一定的道理。”

“但笛福懂个屁的商业和贸易?”

“笛福说,伴随着1700年的东方棉布禁止法案,伦敦、诺维奇、坎特伯雷的纺织工人失业现象消失了,重现了过去纺织业的繁荣。”

“然而,他根本不懂,商业和工业的发展,需要竞争!”

“那些懒惰的纺织工人,没有了印度和中国棉布的竞争,只会愈发懒散、并没有继续改进纺织技术的动力。”

“这样下去,英国的纺织业怎么能够进步?从长远看,废弃棉布禁止令,加大对东方棉布的进口,才能促进我们国家的纺织业的进步!”

“我可以负责任的说,笛福他收了那些纺织作坊主的钱!作为一个作家,用无耻的笔墨,损害了公司的利益,损害了正直的、从事商业的人民的合法利益!”

“这些写小说的作家,利用他们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和话语权,收了政治献金后为他们幕后的主人摇唇鼓舌,严重干涉了国家政策的制定!”

“还有创作了《格列夫游记》的乔纳森·斯威夫特!他根本就是一个爱尔兰的独立分子,是个一直致力于削弱不列颠王国的托利党人!”

“他懂什么叫贸易?什么叫关税?他却利用自己的名望,反对茶叶关税的降低。公司没有给他钱,所以他不会为公司说半句好话!”

“他明显是法国的间谍,鼓吹和信奉的都是科尔贝尔的那一套本国替代计划。”

这些话,当然是当着英国驻华公使的面喷的。

喷的这些话,基本就是东印度公司这些年无与伦比的怨气。

这两个人,在英国有很大的话语权,因为他们是在审查法案之前就有大量读者的成名作家。在这个纸和笔的、信息没有去中心化的时代,这些掌握了话语权的人在民间拥有很大的力量。

虽然说,东印度公司理所当然也花钱雇人,比如雇佣了一些人撰写了《贸易论》、《论取缔关税对国家经济发展的益处》、《呢绒布与棉布之异同》等等文章。

但是,雇佣的这些人名望不够,根本没有取得极大的影响。

和后世一些人的错误认知不同,东印度公司在一开始,是标准的买办公司。

至少到现在为止,东印度公司都拒绝将英国纺织品带到中国,因为每年会给公司带来至少20万英镑的损失,还不如直接用白银买——白银外流,那是英国的事,不是东印度公司的事;被强制往中国运呢绒,损失的是东印度公司的利益。

公司要不是被政府逼着采买一部分呢绒,宁可空船来中国。

四年前东印度公司游说的议员,在国会上的发言,也是力争“取消棉布关税,增加竞争,才能促进国内纺织业进步。否则关税保护只能养一群不思进取的纺织业主和纺织工人”。

他们的理由,用的也恰恰是刘钰鼓吹的那一套:

【通过上述证据,我们可以清晰且直观地看到,因为东方棉布贸易,使得我们的亚麻布和呢绒的价格,下降了12%,使得人民获得了廉价的布料,提高了英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而伴随着1700东方棉布贸易禁止法令,我们可以通过数据看到,呢绒和亚麻布的价格明显提升,极大地损害了英国人民的利益,使得人民要为身上的衣服付出更多的先令。并且促成了伦敦、坎特伯雷等地的呢绒纺织业主不思进取的颓废,养活了太多的懒惰的工人。】

事实上,在英国有资格、有工业实力可以自由贸易、对外输出工业品的时候,很快就把东印度公司解散了。

想想也能知道,一个依靠“垄断东方商品特许经营权”的公司,怎么可能会是本国工业发展的助力?用屁股想也能知道,这是个阻碍——一个特许专营进口棉布的公司,会支持本国的纺织业?真当股东都是为国家之崛起而不求私利的圣人呢?

法扎克莱狂喷的笛福和斯威夫特,他们对舆论的引导,让东印度公司每年损失的贸易额超过400万英镑,1200万两白银。

至少。

这只是法扎克莱一个简单的最低估算。

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想借助这两个人——一个是死人、一个是爱尔兰人且为托利党还支持爱尔兰独立,都不可能站出来辩驳——来表达对英国政策的不满,并希望驻华公使能够将这些话转达给国内。

因为,很明显,大顺要借助鸦片问题,在大顺尝试开启主动欧洲贸易的时候,来打压东印度公司。

而大顺之所以打压而不是与东印度公司合作,其原因,在法扎克莱看来,就是因为英国有太多像笛福、斯威夫特这样想法的、鼓吹本国工业发展和本国工业替代的“误国”文人。

这是俩典型。

…………PS:历史上,东印度公司关于棉布贸易的争取,挺蛋疼的。雇人写的那些东西,也真是捡到鬼了,尤其是鼓吹棉布进口有益的那本《贸易论》,我感觉连初中生都难说服。买办公司花钱买枪手、搞游说,很正常。但水平着实次了点。

笛福有本关于中国的小说,叫《月球记事》,手法确实高超:里面的中国,科技强大、道德高尚、远超欧洲。但其实,都是因为月球文明的帮助——讽刺,这样的中国,得去月亮上找,现实里根本不存在。

这是很标准的英国式讽刺,不过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借古讽今”,来反对当时欧洲打着“中国为什么这么强大是因为绝对君主制”的风气:嫌贫爱富,然后觉得一切都是制度原因导致的心态,古来有之。

他反对中国的原因,恰恰是因为他对东印度公司买办行为的愤恨,觉得英国应该发展自己的纺织业,自己的制瓷业。而且当时中国货代表着高大上……笛福的心态,我觉得非常容易理解,很常见朴素,稍微带入一下,外国货横行、本国货被人视作低端、审美趋向另一个文明,就能明白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八零后很容易感同身受。

东印度公司当然对他恨得牙根痒痒,历史上,笛福也凭借自己的影响力,三番五次试图推动“棉布彻底禁止进口”法令。东印度公司当时都快哭了,能不恨吗?

当然,历史上,这不是满清主观上的发展贸易导致的,而是千千万勤劳的织工、瓷工、采茶女等劳动人民打下的客观底子,坐在家里收钱都能收的笛福这样的人心态破防。

主观和客观一定要分清楚,劳动人民的功劳和腐朽统治者的功劳,一定要分清楚。

就像故事里的大顺一样,统治者知道个锤子的关税调控、保护本国工业?但问题是底子在那摆着,就算海关零关税,西洋的呢绒也卖不动啊,所以可以说大顺以高超的贸易手段,保护了本国纺织手工业的发展吗?

这就像是盛赞一个继承了亿万家产的人,盛赞他经商有道、目光敏锐一样。可问题是他哪怕是个白痴,一样也可以亿万家产啊。18世纪的中国,就是这样,哪怕是晋惠帝统治,也绝对是出口额第一、贸易无限顺差。真心的你上你也行、司马衷上都行,坐在家里等着欧洲人来送钱,需要啥能力啊?

(本章完)

第1224章 开战(三)第418章 诸君免送第923章 无妄之灾第184章 备战第1512章 终章 九三年(三十)第1327章 有格调的小圈子(中)第1023章 割裂(一)第1081章 争功(六)第688章 三个人,一个印度第412章 自我意识(上)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144章 先卖后奏,皇权特许第980章 决胜千里之外(三)第835章 诚意展示第1468章 最后的闹剧(十五)第749章 卧榻之侧(上)第274章 娘家舅舅第299章 国小而不处卑第567章 预判了你的预判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174章 僭越第194章 卸力第786章 新旧利益的冲突(三)第1279章 特色第184章 备战第290章 翻译运动第1053章 皇帝眼里的改革第308章 礼法还是利益第86章 外交讹诈第716章 归义军(下)第401章 战前准备第989章 拍马屁(中)第1305章 死与复仇(二六)第1218章 轮台之思(五)第326章 演戏做全套第576章 另一种空想(下)第1110章 上国心态(四)第1337章 恐吓出来的费城会议(八)第203章 奇袭第1186章 我杀我自己第218章 克虏伯伤害准部感情第1481章 临别告诫(七)第106章 喊最响的口号第1226章 开战(五)第132章 新型宗藩关系第1063章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七)第1480章 临别告诫(六)第88章 变革的第一抹涟漪第1441章 分歧(七)第472章 百思不得其解(中)第1230章 开战(九)第1361章 国富论(四)第297章 宁与友邦,不给国人第117章 天诛!第930章 觉醒(二)第212章 为什么要学习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1380章 凡尔赛和约(七)第1232章 开战(十一)第1209章 全是好处,没有坏处(上)第386章 黄道婆计划第104章 浩然正气第1215章 轮台之思(二)第9章 翻译问题第422章 突入第1315章 逼着商人赚钱(下)第733章 朋友第1472章 最后的闹剧(十九)第36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1311章 死与复仇(三二)第752章 表演战(二)第1047章 大改第955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一)第641章 前科第537章 同一个故事,不同的解读第805章 从道不从君第1253章 复辟的代价(下)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1291章 死与复仇(十二)第657章 光荣复辟(中)第412章 自我意识(上)第1507章 终章 九三年(廿五)第47章 先把地圈起来第326章 演戏做全套第1213章 统一市场与地方利益(下)第912章 南洋大开发(七)第697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下)第565章 制礼第1505章 终章 九三年(廿三)第1447章 三山合一(中)第700章 反围城第593章 资本的去向第905章 罗马和迦太基第1404章 迁徙路(七)第272章 巴达维亚的必然(中)第977章 猜疑链(下)第907章 南洋大开发(二)第754章 表演战(四)
第1224章 开战(三)第418章 诸君免送第923章 无妄之灾第184章 备战第1512章 终章 九三年(三十)第1327章 有格调的小圈子(中)第1023章 割裂(一)第1081章 争功(六)第688章 三个人,一个印度第412章 自我意识(上)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144章 先卖后奏,皇权特许第980章 决胜千里之外(三)第835章 诚意展示第1468章 最后的闹剧(十五)第749章 卧榻之侧(上)第274章 娘家舅舅第299章 国小而不处卑第567章 预判了你的预判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174章 僭越第194章 卸力第786章 新旧利益的冲突(三)第1279章 特色第184章 备战第290章 翻译运动第1053章 皇帝眼里的改革第308章 礼法还是利益第86章 外交讹诈第716章 归义军(下)第401章 战前准备第989章 拍马屁(中)第1305章 死与复仇(二六)第1218章 轮台之思(五)第326章 演戏做全套第576章 另一种空想(下)第1110章 上国心态(四)第1337章 恐吓出来的费城会议(八)第203章 奇袭第1186章 我杀我自己第218章 克虏伯伤害准部感情第1481章 临别告诫(七)第106章 喊最响的口号第1226章 开战(五)第132章 新型宗藩关系第1063章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七)第1480章 临别告诫(六)第88章 变革的第一抹涟漪第1441章 分歧(七)第472章 百思不得其解(中)第1230章 开战(九)第1361章 国富论(四)第297章 宁与友邦,不给国人第117章 天诛!第930章 觉醒(二)第212章 为什么要学习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1380章 凡尔赛和约(七)第1232章 开战(十一)第1209章 全是好处,没有坏处(上)第386章 黄道婆计划第104章 浩然正气第1215章 轮台之思(二)第9章 翻译问题第422章 突入第1315章 逼着商人赚钱(下)第733章 朋友第1472章 最后的闹剧(十九)第36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1311章 死与复仇(三二)第752章 表演战(二)第1047章 大改第955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一)第641章 前科第537章 同一个故事,不同的解读第805章 从道不从君第1253章 复辟的代价(下)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1291章 死与复仇(十二)第657章 光荣复辟(中)第412章 自我意识(上)第1507章 终章 九三年(廿五)第47章 先把地圈起来第326章 演戏做全套第1213章 统一市场与地方利益(下)第912章 南洋大开发(七)第697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下)第565章 制礼第1505章 终章 九三年(廿三)第1447章 三山合一(中)第700章 反围城第593章 资本的去向第905章 罗马和迦太基第1404章 迁徙路(七)第272章 巴达维亚的必然(中)第977章 猜疑链(下)第907章 南洋大开发(二)第754章 表演战(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