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一夜大雪风喧豗(二)

太子一行被阻击稍前,福宁殿。

“石相!石相!”李向安带着一个小黄门急匆匆地跑进殿中。

石越方令人找了一身白衣换了,见着李向安,忙问道:“李都知,中使都派出去了吗?”

“早已派了。”李向安回道,一面指着身后的小黄门,道:“石相,监右银台门童贯派这个小黄门来,说有要事禀报圣人与石相。”

石越讶道:“童贯?”

李向安忙又解释道:“童贯河东差遣回京后,便在右银台门当差。”一面又对那小黄门道:“这位便是石相公,有什么事还不快说?”

那小黄门慌忙跪下叩了个头,禀道:“童公公令奴才来禀报相公,有小黄门与宫女见着尚书省内冒出浓烟……”

“什么?!”石越惊住了。

那小黄门又继续禀道:“童公公以为着火,正想派人去救火,还没道右嘉肃门,便见不知哪来的许多人马,正朝右银台门来,料来是心怀不轨。童公公差小人赶紧前来禀报……右银台门的班直侍卫,奴才来的时候,已不知去向。童公公已召集了五六十名内侍,关紧右银台门,绝不令叛贼轻易通过右银台门。但请圣人与相公早做准备……”

“你回去告诉童贯,他做得极好!”石越望着脸色苍白的李向安,故作镇定地夸奖着童贯。感情上的悲痛,并未令他的思维变得迟滞,他脑子里马上想起了早先潘照临的判断。

“看来有人真的利令智昏了!”石越瞥了一眼殿外,福宁殿内外,共有殿前指挥使班与西夏班轮值的侍卫各一百人,虽然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叛兵,但既能令守卫右银台门的班直侍卫望风而逃,显然不可掉以轻心。更糟糕的是,还是此时根本不知道谁是敌,谁是友。

童贯话中之意,自是来求援兵,但他却不敢轻易派出援兵。谁又能肯定叛兵只在横街以南?他心里想着,口里却对小黄门说道:“你速速回去告诉童贯,令他坚守右银台门。我马上派兵相助,叛兵不过虚张声势,只要守到天明,自会散去!”

“是!”

眼见着小黄门答应了退下,石越又对李向安吩咐道:“李都知,你速去请呼延将军与仁多将军来,我去禀报圣人!”

石越目送李向安离开殿中,这才悄悄将他握紧的拳头缓缓松开,掌心早已湿透。

兵变?!

这时石越事先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真有人敢在宋朝的皇宫内发动兵变?

即使道了现在,他甚至都不能肯定主谋是谁!最大嫌疑者当然是雍王赵颢,但是亦不能排除别的可能。若是雍王,叛兵又是从哪里来的?靠着收买班直侍卫,便可以攻击两府,直闯右长庆、右嘉肃数道宫门,令右银台门的班直侍卫望风而逃?这等兵力,是雍王绝对收买不到的。

难道只是虚张声势?自古以来,利用黑夜发动叛乱的最大好处,便是可以虚张声势,造成一宫皆判的假象,令人们惊慌失措,丧失抵抗的勇气。

但若是如此,便当四处放火才对。何以只在尚书省一处放火?而且火势看来也不大,站在福宁殿外,根本就看不到任何火光!

石越的心一点一点往下沉。

整个大宋,有如此实力的,只有一个人。

难道真的是高太后?!

如果真的是她,那么整个宫中,便不再有可信之人。

石越第一次感到孤独的可怕。这比在庆州时还令他感到恐惧。他身边没有可靠的部下,没有可以信赖的谋士,此时,必须完全靠他自己做出决断,辨别敌友。

“无论是谁发动兵变,都绝不可能一宫皆叛!”石越在心里对自己说道,以坚定自己的信心。“只要能辨别敌友,处置得当,便一定能化险为夷。”

石越稳了稳心神,又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向赵顼的寝殿走去。向皇后一直守在赵顼的尸体旁哭泣。

“圣人,还请节哀!”石越走到寝殿的外头,跪下叩了头,隔着帷幕劝道。

过了一小会儿,里头的向皇后暂时止住了泣声,哽咽问道:“石相公,是六哥来了还是太后来了吗?”

“圣人……”石越不敢想象里头的向皇后听到这个消息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但在这个敏感的时刻,每个人都必须直接面对残酷的现实。“圣人,宫中有叛贼作乱!”石越只能让自己的话听起来尽可能的从容。

“相公说什么?”向皇后一时竟没有听明白石越的意思。

“宫中有叛贼作乱!”石越不得不又重复一遍。

帷幕那边突然没有了声音。石越能够想象向皇后震惊得不敢置信的样子,石越正想安慰两句,忽然,向皇后发出一声尖叫:“六哥!六哥会不会有事?!宋用臣呢?怎么还没来?”

“太子断不会有事!”石越向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有信心,但因为实在对此没有把握,居然也有些颤抖起来。再屈指一算时间,那么太子的确也应到了!难道……如若太子出事,那宿卫宫中的石越,还有何面目见朝中百官?他要如何向死去的赵顼交代?!

“圣人放心,太子断不会有事!”石越又咬着牙说了一遍,“只是黑夜之中,万万不可自乱阵脚。臣立刻派人去接应太子,此时只须固守殿门,到了天明,叛贼便会不战而溃!”

但帷幕后的向皇后却迟迟没有回答,石越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他心里很怀疑这位皇后是不是承受不住悲伤与惊变的双重打击已经晕倒了,但他却为礼法所限,无法进去察看,只得试探地又问了一句:“圣人?”

这一次,帷幕后发出的却是一声充满了绝望的哀泣,然后是带着哽咽与颤抖的哭声。石越站在帷幕外,他能理解向皇后此时的悲痛与无助,但同时,他却也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当他对着这样一个悲痛欲绝的女人时,他既无法分担安抚她的痛苦,甚至本能地想逃避她,可是理智却又告诉他不能够逃避。

就在石越彷徨无计的时候,帷幕后终于传来了向皇后抽噎的声音:“国……国家不幸,咱们……孤儿寡母,全都要拜托相公了!”

皇后的声音里几乎是溢满了哀求之意,“孤儿寡母”四个字让石越蓦地就心酸起来:“圣人放心,臣便拼得一死,亦会平定叛乱,保护太子安全!”

说罢,朝着寝殿又扣了个头,便辞了皇后出来。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皇后的声音里几乎是溢满了哀求之意,“孤儿寡母”四个字让石越蓦地就心酸起来:“圣人放心,臣便拼得一死,亦会平定叛乱,保护太子安全!”

说罢,朝着寝殿又扣了个头,便辞了皇后出来。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到了外殿,呼延忠与仁多保忠已经到了。二人手里托着头盔,脸色凝重,显然已经知道发生了何事。石越打量着二人,心里暗暗掂量。

殿前指挥使班素称精锐,乃是马军编制,分左右两班,每班满编三百三十人,若非武艺绝伦,又得皇帝亲信绝不能入选。他们不仅一直侍卫皇帝起居,连大庆殿、文德殿等正衙的守卫,亦由他们负责。石越素知这支“羽林军”如同皇帝的亲军,而左班指挥使呼延忠是烈士子弟,祖上三代都死于王事,他由殿前侍卫班选入,虽然称不上将材,亦远不及狄咏人望高,能服众,但对皇帝却忠心耿耿。因此呼延忠与他的一百余部下,亦是他此时可以放心倚重的力量--他也别无选择,若是连殿前指挥使班都背叛了,那可真是大势去矣。但可惜的是,轮值的 逍遥境小说5200人数太少,只不过一百余人。

但仁多保忠与他的西夏班,就没那么值得信赖了,石越与仁多保忠一家打过太多的交道,仁多保忠当年还不是深得秉常信任,但照样为了部族利益,首尾两端。仁多保忠无论文韬武略,都远胜于呼延忠,乃是西夏人中的佼佼者,但此人素来畏威而不怀德,若能向他展现出强大的实力,无隙可乘,此人便是得力的帮手;但他却绝不会站在失败者一边!

西夏对这个西夏人如此信任,实是失策。

但幸运的是,今晚是石越在宿卫!党项人与沿边的许多番部一样,有其可爱之处,对于能够征服他们的强者,他们便心怀敬畏。当年王韶开拓河煌,杀人如麻,但当地西番却都对他敬畏有加,其威信流布,令得夏主仓皇远遁,但党项人对石越却没有怨恨,只有敬畏。

只要仁多保忠与他的西夏班留在视线这内,那么石越便可赌一赌他在西夏人的威望!此事固然极为风险,但此时石越手中兵力有限,一兵一卒都弥足珍贵,也只能冒险一试。

而除了眼前这二百多人以外,真正可以让石越信任的,便只有殿前侍卫班这三千六百余众的“羽林孤儿”。但殿前侍卫班的军营在皇宫北面,它的本意是作为一支皇帝可以随时调动的常备亲军,在皇帝亲征或者出行时,跟随皇帝身边,保卫皇帝安全。虽然白天经常也会参与禁中轮值,但晚上却是从不在宫中--原本从安全的角度来说,亦无此必要,外三重有皇城司、开武军以及御龙弩直、御龙弓箭直的护卫,宫里有任何异动,殿前侍卫班都来得及驰援。

谁又能想到会发生这种事情?皇城司、内殿班、御龙右直、御龙骨朵直、御龙弩直、御龙弓箭直,这许多军队,竟无一支可以信任!原本固若金汤,护卫森严的皇宫,一夜之间,竟变成了处处都是敌人的大陷阱。

负责护卫太子的御龙左直此刻多半已经自身难保,其余的侍卫在皇帝死后,受太后影响太大,敌友难分。石越此时还能够寄望的,只有第二重的天武军--天武一军两个营十个指挥,混在一起排班轮值,每晚有五个指挥的兵力。或许是因为指挥过禁军作战的缘故,或许是因为两府对禁军的影响远大于班直侍卫,相对而言,石越在心理上更加信赖禁军……

所有这些问题,在电光火石间闪过石越的脑海,他马上在心里下了一个大胆的决断。

“二位将军想必已经知道发生了何事!”石越尽量让自己的语气镇定、从容不迫,又能带上一点威压,此时此刻,他绝不能让任何人怀疑自己的威信。“守义侯,本相问你,你要多少人才能守住这福宁殿?”

仁多保忠愣住了,他没想到石越会问这个问题。他抬起头想看看石越的眼神,但是对石越的忌惮,这时忽然间便破土而出。这忌惮,还是他在西夏时,便已在心里面生根发芽,不曾想过了这么多年,虽然时移势转,亦依然牢不可破。他终于没敢抬头直视石越,只低着头回道:“禀石帅,若有三百精兵,无论有多少叛贼,末将亦能坚守至天明。”

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口误,但“石帅”两个字,却是从仁多保忠心里很自然地冒出来的。仁多保忠忽然觉得得成为石越的部将,竟能令自己莫名其妙的安心。

“本相没有三百精兵给你!”石越一直盯着仁多保忠,只须他流露出丝毫不妥,他便要立时下令呼延忠将之格杀。“这福宁殿内,连宫女、内侍一共二百余人,再加上你的西夏班,便这点兵力。本相令你坚守到天明!”

“这……”仁多保忠霍地抬起头来,望着石越,眼神中全是惊愕之色。开什么玩笑,内侍、宫女也能打仗吗?他嗫嚅道:“今晚风雪太大,拉弓不易,更易失准。西夏班所长,全在弓矢……”

呼延忠在一旁听得莫名其妙,这时正欲替仁多保忠解释几句,石越已用眼神止住他,“难不成西夏班没了弓矢,便不会打仗了吗?!还是你仁多保忠不会带兵?”石越说道最后一句,已是动怒。

仁多保忠自会走路起,便已在马背上学着拉弓射箭,在西夏亦是又名的将才,这时被石越如此羞辱,哪里忍耐得住,当下冷冰冰地回道:“末将只怕叛贼是乌合之众!经不起冲杀!”

“那本相便等着看你带兵的本事!”石越板着脸,转向呼延忠:“呼延将军,本相令你率本部班直,去东宫接应太子,确保太子安全后,将军不必急于回福宁殿,可率部先往东华门,看能否出工,若能出宫,将军立即领兵往殿前侍卫班大营,招兵平叛,若出不了宫,便去联络天武军,此乃本相的印信,到时将军可以一次为凭,召集援兵!”

“相公……”呼延忠难以置信地望着石越,他心里根本不信任仁多保忠与他部下的西夏人,但石越如此,却等于将圣人与他自己的性命,交到了这群狼子野心的人手里。

石越见他迟疑,立时沉下脸,厉声喝道:“将军速速领兵去东宫,休得延误!若太子有个万一,你我皆无颜再见先帝,更为天下社稷治罪人!”

“末将遵令!”呼延忠在不迟疑,朝石越行了个军礼,便大步走到殿门口,高声喝道:“呼延国、高竖!”

便见两个带甲侍卫大步走到殿门前,欠身道:“属下在!”

“你们随我来!”呼延忠领着二人,又转身回到石越跟前,抱拳道:“相公,这时犬子与甥男,末将请相公准他二人跟随相公左右!”

石越望了二人一眼,点点头。

呼延忠见石越答应,转身对呼延国与高竖厉声道:“我家祖宗三代死于王事,一族清名,休要给我毁了!”

“是!”二人欠身抱拳应了。

呼延忠在不多言,将头盔戴好,转身头也不回地走了。石越注视着呼延忠的背影消失在风雪之中,才转过头来,对仁多保忠说道:“圣人与本相的性命,便全交给将军了!”

“请石相放心!”仁多保忠哼了一声,正欲告退,却听石越又对呼延忠、高竖道:“本相不用人保护,你二人便去听仁多将军差遣!”

呼延国与高竖相互看了一眼,方想拒绝,却见石越朝他们打了个颜色,二人一愣,石越已板起脸来,道:“此乃军令!”

那呼延国显得甚是机灵,悄悄拉了拉高竖,欠身应道:“是!”

仁多保忠自然知道石越的用意,不过监军事属平常,无论西夏、大宋皆然,他也不以为意,默默地欠了欠身,戴上头盔,转身出殿,去安排房屋。呼延国与高竖也连忙跟上,竟是不离他三步之外。

一直在旁边没有做声的李向安这时见石越向他递了个颜色,也心领神会,紧抢几步跟上仁多保忠,尖着嗓子安慰道:“守义侯不必担心,福宁殿的内侍宫女,也不是弱不禁风的,这里的内侍多少都会点弓马……”

石越背手站在殿中,望着外面悦来越肆虐的风雪,心里越发的茫然,赌注已经丢下了,这时候亦只能听天由命。诚如李向安所言,大宋朝的内侍,若不能理工,积劳道了一定的位置,便不能再升迁,而军功则是最常见的晋身之途。因此很多内侍都会点弓马,有少数人还身手不错,甚至连宫女也并非一样弱不禁风。石越早已算到了这一点,才叫仁多保忠率内侍、宫女坚守福宁殿。但是石越心里也明白,内侍、宫女,再怎么样也不可能比得上精锐班直侍卫。只是他不能不冒这个险,他既不能坐以待毙,消极地等待援兵,更不能去冒太子出事的风险。而这种形势下,派一两个使者出去,也不保险。既然如此,他便只好拿自己的性命来赌一赌!

第11节第10章 当年师友尽豪英第16节第27章 臣忧顾不在边陲第6节 下第32章 雪压飞狐城第21章 云重阴山雪满郊第11节 天下才俊(中)第七章第29章 谁知快意举世无第7章 上第22章 君王有意诛骄虏(一)第7章 江上潮来浪薄天(二)第9章 国须柱石扶丕构第四章第四章第2节 声名鹊起上(02)第6章 下第7节 拗相公中(01)第9节 上第27章 臣忧顾不在边陲第4章 书生名利浃肌骨(三)第30章 自古和亲诮儒者第5节 学术与政治(下)第5章 东风未肯入东门(四)第12节 再度交锋(中)第7节 拗相公上(01)第1章 上第二十章第6节 白水潭之狱上(02)第二十九节第二十章第六章第31章 与昔一何殊勇怯第20章 关河迢递绕黄沙第三章第16章 莫嗟身世浑无事(二)第5章 东风未肯入东门(六)第10节 上第九章第5节 学术与政治(中)第一章第四节第10章 上第四章第5章 东风未肯入东门(二)第24章 天下自古无能才第26章 真刚不作绕指柔第四章第11章 错料一帆超十程(五)第9章 国须柱石扶丕构第八章第十节15 汴京杭州1第27章 臣忧顾不在边陲第34章 谁其当罪谁其贤第九章第7节 拗相公中(01)第9节 下第五章第3节 终南捷径上(01)第11章 错料一帆超十程(五)第2节 声名鹊起下(01)第13节 婚姻大事(下)第七章第16节 十字(一)第9节 下第29章 谁知快意举世无第5节 学术与政治(下)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壮第26章 真刚不作绕指柔第17章 安汉当年一触龙第19章 黄金错刀白玉装·十字后记第24章 天下自古无能才第3章 谁持白羽静风尘(三)第16节 十字(四)第1节 下第13章 一夜大雪风喧豗(四)第3章 谁持白羽静风尘(四)第九章第5节 学术与政治(下)第23章 熊罴百万临危堞第28章 圣主如天万物春第4节 上第7章 上第20章 关河迢递绕黄沙第二十章第10节 吕氏复出(中)第19章 黄金错刀白玉装十字修改版缘起代序第六章第29章 谁知快意举世无第33章 山河百战变陵谷第22章 君王有意诛骄虏十字修改版缘起代序第29章 谁知快意举世无第16章 莫嗟身世浑无事(一)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三)第34章 谁其当罪谁其贤
第11节第10章 当年师友尽豪英第16节第27章 臣忧顾不在边陲第6节 下第32章 雪压飞狐城第21章 云重阴山雪满郊第11节 天下才俊(中)第七章第29章 谁知快意举世无第7章 上第22章 君王有意诛骄虏(一)第7章 江上潮来浪薄天(二)第9章 国须柱石扶丕构第四章第四章第2节 声名鹊起上(02)第6章 下第7节 拗相公中(01)第9节 上第27章 臣忧顾不在边陲第4章 书生名利浃肌骨(三)第30章 自古和亲诮儒者第5节 学术与政治(下)第5章 东风未肯入东门(四)第12节 再度交锋(中)第7节 拗相公上(01)第1章 上第二十章第6节 白水潭之狱上(02)第二十九节第二十章第六章第31章 与昔一何殊勇怯第20章 关河迢递绕黄沙第三章第16章 莫嗟身世浑无事(二)第5章 东风未肯入东门(六)第10节 上第九章第5节 学术与政治(中)第一章第四节第10章 上第四章第5章 东风未肯入东门(二)第24章 天下自古无能才第26章 真刚不作绕指柔第四章第11章 错料一帆超十程(五)第9章 国须柱石扶丕构第八章第十节15 汴京杭州1第27章 臣忧顾不在边陲第34章 谁其当罪谁其贤第九章第7节 拗相公中(01)第9节 下第五章第3节 终南捷径上(01)第11章 错料一帆超十程(五)第2节 声名鹊起下(01)第13节 婚姻大事(下)第七章第16节 十字(一)第9节 下第29章 谁知快意举世无第5节 学术与政治(下)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壮第26章 真刚不作绕指柔第17章 安汉当年一触龙第19章 黄金错刀白玉装·十字后记第24章 天下自古无能才第3章 谁持白羽静风尘(三)第16节 十字(四)第1节 下第13章 一夜大雪风喧豗(四)第3章 谁持白羽静风尘(四)第九章第5节 学术与政治(下)第23章 熊罴百万临危堞第28章 圣主如天万物春第4节 上第7章 上第20章 关河迢递绕黄沙第二十章第10节 吕氏复出(中)第19章 黄金错刀白玉装十字修改版缘起代序第六章第29章 谁知快意举世无第33章 山河百战变陵谷第22章 君王有意诛骄虏十字修改版缘起代序第29章 谁知快意举世无第16章 莫嗟身世浑无事(一)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三)第34章 谁其当罪谁其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