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痛失先手

高鹏云将情况汇报上去后,等于将难题又一次给了张学良,仅仅三天时间,张学良就像是过了三年一样。

事情来得太突然,东北军抗击日军进攻宛平的军事行动,获得全国大部分的赞扬,不少城市城市都组织起了规模不小的游行。呼吁支援东北军抗日,这里当然有西北的影子。

但也有民众在绝望中,希望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愿望。

此时此刻,张学良发现身边人才的匮乏,尤其是帅才的匮乏,身边没有一个能对战事全局有所洞察的高级幕僚,让张学良总是感觉如履薄冰一样的战战兢兢。

对战日本,张学良的内心是没有多大信心的,对蒋介石的了解,东北军很难从中央获得必要的援助,甚至在内心深处,张学良还有一种恐惧,他总感觉蒋介石是很希望东北军在华北就打光了的。

这种恐惧,就像是慢性病一样,慢慢吞噬着他的雄心。

“铭九,你说说曾一阳的情况,你觉得他站在我的位置会怎么做?”苦思无果的情况下,张学良只能找个目标,来为自己找点安慰。北方的很多将领,都对曾一阳赞叹不已,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面对日军最精锐部队,曾一阳能够在兵力占据并不是太大优势的情况下,用微弱的军备,仅仅靠着指挥官的睿智,完胜日军第六师团。

这样的战果是不可想象的,这是任何一支中**队,都不敢打包票,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战果。

“不敢说,也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孙铭九想了想,脑子里一片空白。

“难道你跟着他学习了九个月,什么都没有学到吗?”张学良狐疑的看了一眼孙铭九,自从孙铭九回来后,张学良的卫队,就交给了孙打理。而孙铭九也顺利的晋升为少将,和华北前敌总司令部高级参谋、特务团团长、抗日先锋大队司令等职。

孙铭九皱着眉头仔细回忆了和曾一阳在一起接触的点点滴滴,忽然,他发现认识的曾一阳是如此的模糊,每一个记忆都像是真实的曾一阳,但每一个曾一阳都是格格不入的,汇聚在一起,就像是一堆支离破碎的玻璃。

“他有时候很热情,就像是一个茶房,什么事情都会为你想到……;他有时候有很严厉,明明已经做得很好了,还会挨一顿臭骂,而且骂人不带脏字,就能让人难受的连想死的心都有……;他有时候,又很激进……”孙铭九见张学良不悦,只好将自己影像中的曾一阳说了一些,但就是找不到确切的点上。

“这样的人,不就是一个乱七八糟的人吗?”张学良就搞不明白了,一向很机灵的孙铭九,为什么连描述一个人都说不清楚呢?

“对对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孙铭九刚想赞同张学良的观点,又感觉到好像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连忙否认道:“也不对,他就是一个在熟悉他的人面前,是一个模糊的人,在不认识他,但是是他对手的面前,又是一个可怕的敌人。”

张学良笑了,能让孙铭九如此看不透的人,还是第一个。孙铭九还跟着曾一阳学习了九个多月,凭借这一点,就能让孙铭九夜夜睡不着了。

事实上,回到东北军之后,孙铭九一直有着失眠的毛病,这也是张学良知道的。

“不过,我探听到一个消息,德国人想用三个师的装备,换曾一阳为德国服务二十年,不过这个提议显然委员长哪里做不了主。”孙铭九下了决定,将他察言观色,和道听途说的消息,结合起来的论断说了出来。

“哦,有这事?”张学良一挑眉毛,心里一惊,德国陆军的强大,不是中国陆军能够比拟的。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德国陆军的兵源素质是各国陆军中第一流的。

注重教育,和从小艰苦的德国人,在很多方面有着其优越的一面,尤其是在军队中,这种品质被放大了,让德国陆军在普法战争过后,登上了最强陆军的宝座。

孙铭九是个高傲的人,他在西北的时候,有一次无意中站在曾一阳的门外,听到了这则消息,让他也吃惊不已。当时代表南京来西北说服的的就是陈仪,老头子精神好的出奇,觉得凭借自己对国家的热心,一定能够感动,并说服曾一阳为国家效力。

但是,显然**方面根本就没有放人的打算,曾一阳本人也不愿意。

为了增加说服力,孙铭九豁出去,将自己站在问外听到的说了出来,这才让张学良有了将曾一阳绑到东北军这艘战船上的想法。

当然,他也明白,曾一阳这样的人,根本不是他给点好处就能够拉过来的,最理想的办法,就是让东北军和**的利益绑在一起,用联盟的方式,让**将曾一阳派到东北军中。

“如果,曾一阳出任东北军参谋长,这一职位,你觉得会有多少人反对?”张学良心里还没底,这场战争到底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

所有的主动权都在日本人手里,也就是说,如果日本人想打一场局部战争,那么就在华北,主要是在河北,山东,还有察南,和热河南部争夺。最后演变的结果,就是东北军和关东军之间的较量。

“反对倒是不怕,有少帅您在,矛盾都是能够被压制住的,可是曾一阳本人就不见得会愿意。”就像孙铭九觉得自己绝对不会背叛东北军,背叛少帅那样,曾一阳绝对不会接受东北军的职务。

这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双方的实力相当,互有攻守,如果那方的平衡被打破,那么战火还会烧向全国。

届时,东北军需要有一个运作良好的参谋部,一个睿智的战役全局指挥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可惜的是,这个人一直都没有出现,东北军中不缺乏猛将,但就是缺乏优秀的,有战略眼光的统帅,张学良也知道在军事上,他并不出众更~新。

孙铭九脑子里最先闪到的不是曾一阳成为他的长官,而是一个才二十二岁的年轻人,竟然要晋升中将?不免让他有些嫉妒。东北军至少有两个集团军的兵力,少将出任参谋长显然是不可能的。

随后,曾一阳身边的那个臭屁的警卫周炎,会穿上曾一阳的中将制服,到处显摆。

想当初,孙铭九刚到河套,见曾一阳的时候,就看到穿着曾一阳少将军装,出来显摆的周炎。当时孙铭九还傻乎乎的给周炎敬礼,完全是把对方当成了长官。

奇怪的是,孙铭九并不讨厌周炎,更是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周炎对曾一阳,就像是他对少帅一样。但是,曾一阳的处事风格,让他和周炎的关系更融洽,平时就像是兄弟一样。

留给张学良的时间不过,他现在根本就不是想给自己找个好参谋长的时候,而是那个日本兵该如何处理,成了他最大的问题。

交给南京方面?

根本不行,外交部那些人,吃人饭,不办人事的家伙,只能是胳膊肘往外拐,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将宛平城拱手让给日本人。

失去北平,东北军是否能够在华北立足已经是很成为问题了。

北平一丢,天津就是等于送给日本人了,加上张家口、廊坊等地,都成了日本人嘴边的一块肥肉,什么时候想吃,下嘴就成。

届时,东北军能够占据的只能是张学良扶持的宋哲元占据的山东半省,这几年,在张学了的资助下,宋哲元的实力飞涨。东北军整军之后,淘汰的士兵也有不少,都送给了宋哲元。

一方面,山东富庶,宋哲元不用为粮草担心,加上他苦心经营,二十九军已经扩张到了五个师,五万余人枪,跟韩复榘在山东相持不下。

两个西北军的昔日同僚,现在成了两方势力的对峙的马前卒,也是西北军的悲哀。作为投靠蒋介石的西北军高级将领,韩复榘好不容易将投靠东北军的张宗昌给弄死了,还没等他将张宗昌的势力全部接手过来,扩张自己的实力,空降了一个宋哲元。

两个知根知底的人物之间的较量,往往以韩复榘的退败而结束。但是出于道义,宋哲元并没有全力打压韩复榘,也让对方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势力区域。

不到最后关头,张学良是不准备动用宋哲元的势力的,因为他知道,宋不太可靠,他不过是为了生存,而加入东北军的势力范围,根本谈不上要为东北军效死的地步。

在同何柱国、王多荃、于学忠等人商量后,张学良算是放下了心中的一块大石。

至少,在东北军高层中,并没有太大的异议反对战争,反而主张集中优势兵力,对北平周边日寇的围剿,为卫戍平津扫平障碍。

命令下达之后,高鹏云阴笑着对身边的副官,亲信低声说了几乎。

副官诧异的看了一眼高鹏云之后,在获得了肯定的回答之后,也是面露笑容,出门就将抓住的那个日军士兵带走,说是送到司令部去了。

出了队伍不久,就听到了枪响声,还有呼喊声,转了一圈回到高鹏云的队伍中后,副官装出一副很难受的样子,对高鹏云报告道:“卑职无能,让那个日本兵逃跑了。”

高鹏云也是做足了戏份,勃然大怒,在副官身上,口中大骂其无能。

发怒的高鹏云和副官都知道,这些都是做给人看的,这些年,关东军对东北军的渗透很厉害,难保33旅中没有关东军的特务。所以,这出戏不过是做给别有用心的人看的。

实际上,被抓住的志村菊次郎在离开队伍五六百米的时候,副官找到了一处小林子,当时就把对方一枪托打在后脑勺上,把人给打晕了。几个人挖了个坑,就将不知死活的菊次郎给埋到了坑中。

心中有了底气的高鹏云,命令队伍原地休息,就和守在宛平的林大木联系上了。

“什么?日军撤退了?”高鹏云顿时有些傻眼,他知道,这两天,东北军在抽调给地兵力,支援平津,日本人也没有闲着,将散落在北平各个要道上的日军抽调去了宛平城外。

日中在华北的驻屯军人数上不过,牟田也只能将一些战斗力不强的宪兵编入了他的部队,但也筹集了不少人。

实力增长的牟田撤退了,这简直就是一个玩笑,但这的的确确是真的。

好在牟田没跑远,将部队在卢沟桥上布置了桥头堡等阵地,准备固守卢沟桥,和东北军隔河相望。

消息传到保定,和南京,不部分人欢呼雀跃,以为日本人不准备大战,只是一场小规模的战斗而已。

但是,接到消息的曾一阳,却深深地陷入了沉思之中。

曾一阳被神化的同时,对曾一阳战法的研究也被各方所注意,其中最系统,详细的研究资料不在中国,而是在日本。

即便曾一阳隐隐要成为一个化学家的时候,日本军部也对曾一阳的评价为天生的军人。

自小对军事的培养,让曾一阳多了一种敏感,对于一些不起眼的消息总能够摸到更全面的事实真像。

远在宁夏灵武的曾一阳直接就上报给中央,希望能够和东北军取得联系,就他的看法,东北军接下来的情况会很危险,很有可能会有在平津的主力会被日军围歼的局面出现。站在他的位置,如果单独和东北军联系,会后很多的麻烦,因为他现在还是在西北,根本就没有带领四十军,进入华北战场。

所以,他还是谨慎的,向上级请示。

在不少人看来,华北治安军近两万伪军没有动,察哈尔兵团的四万伪蒙军没有动,真正交战的不过是两千人不到的驻屯军的一个缺编联队,这就让很多了人有了遐想的空间。

日军的这次挑衅不过是华北驻屯军的单方面行动,日军内阁或许是取反对态度来看待这次事件的。

相对于曾一阳的焦急,南京方面不少人已经开始准备着手和日本外交部的谈判,想着放弃那些华北的利益,能够平息日本的怒火。

这不难理解,全国上下抗日的情绪高涨,但在国防方面,南京政府似乎对华东的防御很没有信心,甚至已经有声音说,南京在江浙构建了一个可以和马奇诺防线相媲美的工事带。整个防线在五十个师的布防下,可以阻击来自任何强度的日军攻击。但是在华北,根本就没有组建合格的工事,来防御可能出现的战争。

有夸张的成分,也有自我安慰的成分,但是在华北。

形势就不容乐观了,外交上的谈判失利,英法一再的对日本容让,以至于只要有谈判发生,就会产生让举国上下都愤慨不已的坏消息。

而曾一阳在不知道中央具体分析的情况下,得出了一个结论,日军增兵是必然的,但是如何增兵,从哪里增兵,才是影响结果的因素。

从东北增兵华北为主,长城沿线的东北军虽然会有很大的压力,但后方无忧的情况下,自然坚持一到两个月是没有问题的。

但如果日军从海上增兵为主,直接运送兵力到天津,那么在长城沿线的东北军就会腹背受敌。热河、察哈尔的日军就会大举进入中原,守则有可能被分割包围,全军覆没。

只要有三个师团在十天内运送到天津,凭借日军优于东北军的机动能力,东北军就会损失惨重。最好的打算也是何柱国的五十七军,五个师损失过半,突围成功,最坏的结果就是,连带在北平的05师都被日军分割包围在狭小的区域内,动弹不得。

最后,东北军仅仅可能在战争的初期,就丢失一半以上的兵力和大量武器。

在日军轻松拿下河北后,日军挥师攻击大同,则晋绥军就会被拦腰截断。山西盆地和绥远草原的联系将被彻底分割。那么华北的战事,将在短期内,成为向日军一面倒的局势。

曾一阳的判断结果就是日军想要速胜的迫切希望,这样导致的战术思想就是,在日军进攻初期,日军会集中所有机动兵力,用最强的部队,寻求中**队主力决战。

在华北,东北军和晋绥军无疑是最强的两股势力,尤其是东北军的装备在中**队中是数一数二的,战斗力上也很难评估。

因为张学良整编后的东北军中,大部分都是东北籍士兵,而日军在伪满的统治非常不得人心,用高压,迫害的铁腕,来压榨东北数省,这是根本就瞒不了的。

届时,东北籍的士兵会不会发挥更强的战斗力,这也很不好说。

曾一阳的分析很快就引起了各方的重视,因为一旦朝着曾一阳的思路去想,那么东北军和晋绥军,两支部队总人数超过六十万,就会在战争前期的几个月内,就被迫和日军决战。决战的结果很难说,这两支部队能够剩下多少人。

唯一,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日军还没有增兵,扩张战争的目的还不明显。

曾一阳的建议送到张学良府邸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三天,这三天内,日军内阁已经同意了全面侵略华的议题,并先期在本土和朝鲜开始了紧急动员令。

当然,国内是不知道日本内阁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在朝鲜的20师团,和以9师团预备役组建的09师团,关东军所辖的独立混成第旅团主力,接到了增兵华北的命令,正在集结。

张学良接到曾一阳的战役分析报告的时候,已经失去了部队调动上的先手。

日军关东军混成旅团,已经接到了命令,在日奉调入关,主力已经通过公主岭,进入密云境内的高顺营。

从整个战役上来说,东北军撤离北平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因为谁也不敢将八百年帝都拖入战火之中,北平承载了中华历史上最绚丽的古迹和文物。

东北军不能,也不敢做这个罪人。

第三零八章 狭路相逢第一六四章 汉贼不两立第十二章 德国之旅第四五三章 大时代,大背景第四八四章 胆子小的很第二零五章 杀人地,死亡林(2)第二十二章 血杀109师团(10)第四五五章 学打仗第一四四章 龙江争夺战(2)第二三零章 铁流?洪流?第二二二章 血染东京城(6)第四三五章 雷霆之怒第一O六章 杀而不伐(上)第三一七章 席卷绥化(上)第二十四章东线反攻第二二六章 抢占敦化(中)第五章 第一战区第四九四章 反攻1943(1)第八十一章 请辞第四零九章 阵防流(下)第二十四章 营救(3)第七章 仇恨的怒火第一一三 心气不顺的胡宗南第三八五章 山地精魂(上)第四六八章 五月的红场第三八八章 毒气阴云第九十三章 斧头帮第四十五章 血战李家庄(2)第二二八章 东条上等兵第一百章 领奖?不去!(中)第二十四章 总攻第四六五章 感觉超好的斯大林第三十三章 仓促应战的晋绥军第二十章 换将第一五四章 奇兵南下夺青山第四七六章 冰江下的下狂野第四十四章 血战李家庄(1)第一七一章 谍战第四二九章 火线出击(上)第二十九章 鏖战老君山(四)第九十四章 印日元第三四八章 江边破敌(6)第四一三章 魂飞魄散第一O七章 杀而不伐(中)第一七七章 关东军的烟雾弹(中)第六十八章 西北王第九十九章 缴械纠错第四零七章 阵防流(上)第二五九章 步步为营第二八二章 视线南移第四十三章 战前动员第三七七章 放长线第二十二章 营救(1)第五十六章 卖(上)第二三八章 狗急跳墙(上)第三七六章 老子不干第三十章 苏长青第三三三章 提前发动第二二六章 抢占敦化(中)第二卷 保卫长城 第一一一章 洛川会议(1)第六十二 血炼军魂(五)第一O二章 川军威武第五十九章 历史的乌云第二四八章 给大炮上刺刀第一三四章 重装出击第四七二章 南满纵队第十二章 德国之旅第二一三章 围而不攻第一一九章 看似多余的防线第一二七章 一纵队出关第一九零章 鲁庄阻击战(上)第九十三章 要枪!要粮!要军饷!第一六九章 落幕第五十五章 倒霉的松田第七十八章 谋取川军指挥权(下)第七十章 南线战事第三五九章 跑马黑水城(上)第八十三章 兵危济南第四五八章 分地盘(上)第一六九章 落幕第三零六章 伪军的心思第一二六章 诺门坎(下)第七十二章 濑谷支队第一七七章 关东军的烟雾弹(中)第四七五章 对车第二四二章 隔山打牛战术(下)第二一零章 汇合第二十二章 血杀109师团(10)第三零五章 命门第六十八章 虎口拔牙(下)第二六二章 以退为进第一七五章 一个国家,四个政府第三十九章 信使王维第四八六章 陪都夜景第八十二章 一张宣传单引起的恐慌第一六零章 点将(下)第四六一章 山雨第九十九章 领奖?不去!(上)第三七七章 放长线
第三零八章 狭路相逢第一六四章 汉贼不两立第十二章 德国之旅第四五三章 大时代,大背景第四八四章 胆子小的很第二零五章 杀人地,死亡林(2)第二十二章 血杀109师团(10)第四五五章 学打仗第一四四章 龙江争夺战(2)第二三零章 铁流?洪流?第二二二章 血染东京城(6)第四三五章 雷霆之怒第一O六章 杀而不伐(上)第三一七章 席卷绥化(上)第二十四章东线反攻第二二六章 抢占敦化(中)第五章 第一战区第四九四章 反攻1943(1)第八十一章 请辞第四零九章 阵防流(下)第二十四章 营救(3)第七章 仇恨的怒火第一一三 心气不顺的胡宗南第三八五章 山地精魂(上)第四六八章 五月的红场第三八八章 毒气阴云第九十三章 斧头帮第四十五章 血战李家庄(2)第二二八章 东条上等兵第一百章 领奖?不去!(中)第二十四章 总攻第四六五章 感觉超好的斯大林第三十三章 仓促应战的晋绥军第二十章 换将第一五四章 奇兵南下夺青山第四七六章 冰江下的下狂野第四十四章 血战李家庄(1)第一七一章 谍战第四二九章 火线出击(上)第二十九章 鏖战老君山(四)第九十四章 印日元第三四八章 江边破敌(6)第四一三章 魂飞魄散第一O七章 杀而不伐(中)第一七七章 关东军的烟雾弹(中)第六十八章 西北王第九十九章 缴械纠错第四零七章 阵防流(上)第二五九章 步步为营第二八二章 视线南移第四十三章 战前动员第三七七章 放长线第二十二章 营救(1)第五十六章 卖(上)第二三八章 狗急跳墙(上)第三七六章 老子不干第三十章 苏长青第三三三章 提前发动第二二六章 抢占敦化(中)第二卷 保卫长城 第一一一章 洛川会议(1)第六十二 血炼军魂(五)第一O二章 川军威武第五十九章 历史的乌云第二四八章 给大炮上刺刀第一三四章 重装出击第四七二章 南满纵队第十二章 德国之旅第二一三章 围而不攻第一一九章 看似多余的防线第一二七章 一纵队出关第一九零章 鲁庄阻击战(上)第九十三章 要枪!要粮!要军饷!第一六九章 落幕第五十五章 倒霉的松田第七十八章 谋取川军指挥权(下)第七十章 南线战事第三五九章 跑马黑水城(上)第八十三章 兵危济南第四五八章 分地盘(上)第一六九章 落幕第三零六章 伪军的心思第一二六章 诺门坎(下)第七十二章 濑谷支队第一七七章 关东军的烟雾弹(中)第四七五章 对车第二四二章 隔山打牛战术(下)第二一零章 汇合第二十二章 血杀109师团(10)第三零五章 命门第六十八章 虎口拔牙(下)第二六二章 以退为进第一七五章 一个国家,四个政府第三十九章 信使王维第四八六章 陪都夜景第八十二章 一张宣传单引起的恐慌第一六零章 点将(下)第四六一章 山雨第九十九章 领奖?不去!(上)第三七七章 放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