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大浪淘沙 第二节 流水浮萍

1939年初,当时的一分区锄奸委员会在杨司令主持下开会做出决定,放出被关押审查的杨浩。并将这一决定上报到晋察冀军区锄奸部。这个小子在背后对新上任的锄奸科长杨德才(老科长罗文坊,刚调到冀中军区任锄奸部部长)说:“科长,这个人不能放。他记性极好,又会玩枪,他将来找上门来报复咱们怎么办?”

没想到差不点被隔离审查又枪毙的主没有背叛八路军,锄奸科自己倒出了叛徒了。

抗战不是天天打仗杀鬼子就一下子过去八年的,八年的时间里无数发生的故事大部分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咱们把故事再回到1939年秋冬季的雁宿崖、黄土岭战斗。那一次战斗的最后关头,八路军为加速全歼鬼子,在杨司令的大声吆喝下,最后发动了肉搏战进攻。杨浩挥舞着大刀冲了上去,砍向鬼子。

当时连高度近视眼的作家魏巍,从未参加过近战肉搏,都端着步枪大喊着冲了上去。因为当时确实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每一个人都退缩不得。打的疲惫不堪的鬼子又饿又累,已经没有了还手的能力,只能做垂死的抵抗。高粮在那次战斗中负伤,被抬了下来,伤愈后到了战线剧社,再没有回到三团。

将近十年后,杨浩在华北步兵学校三查三整的“自查”收尾会上谈起这次战斗,说那时他的心里跟明镜似的。有许多战斗,说“勇敢”,那只是一方面,人们往好了说的那一方面。其实有时候人们奋勇冲锋杀敌,完全是由各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或者说,是由特定的人、特定的环境所决定的。

那时刚恢复自由不久的杨浩,因“日本特务嫌疑”曾被关押审查,受到严刑拷问。他当时最急于要做的,就是要在战斗中洗刷清自己。摘掉“特嫌”的帽子。而且在那时,他不知道在背后谁是锄奸科的“兼职”干事,暗中监视着他。

一看他畏缩不前,能够当场执行“战场纪律”枪毙了他。那时候任何一个排长、连长、指导员的手中都有这个权限。所以明知前进是死、后退也是死,不如前进死,还落一个清白的名声。

更何况,前进未必是死。死与活的可能各占一半。既然如此,与其死在自己人手里,还不如死在战场上,死得其所。想到这里。他挥舞着大刀就冲上去了。当然战场表现比魏巍那个真正的书呆子要勇猛的多。

据说。雁宿崖、黄土岭战斗结束。将杨浩从一分区三团“外放”到平西根据地,参加挺进军开办的《挺进报》。调动的主要原因,平西挺进军挺进报需要办报的人才,需要他弃枪拿笔。这只是原因之一。

而据说真正的原因,就是一分区有人忌讳杨浩会记仇,怕有一天杨浩提着枪找上门来报复,所以将杨浩远远调离开一分区地盘。以后杨浩奉调回来,又要他弃笔拿枪,留在司令部系统,说明对他的防范心减小了。

好在由于当时驻地条件的限制,一个村子只能驻得下一个机构,司令部与政治部很少驻在一起。他们两个机构的干部不常见面。否则被毒打者和打人者经常见面,那将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李青川还说:“你记得前些天,敌工科长刘原亮,突然带着几个政治部的干部来找咱们吗?问了一通李铁石的情况,平时都跟谁常交往?跟谁的关系最好?问他刘原亮什么原因?他还支支吾吾的不说实话。看来。当时把咱俩都当成嫌疑人了。“

“他李铁石跑了,跑就跑了呗,有什么可保密的?一分区跑的人多了,还在乎一个小参谋李铁石?刚才我气鼓鼓的去找刘原亮,你小子拿我当可疑分子,老子要跟你算帐。结果刘原亮不在,碰上侦察股长韦统泰,那个山东人。”

“他跟我说,那次刘原亮来调查,是杨司令的吩咐,要查明两件事,一是李铁石几个分区机关干部叛变,是不是这里有敌人的特务组织策反的?二是李铁石有没有带走什么文件?调查的结果令人放心。李铁石他们是受不了这个苦才跑掉的,跟我们并没有血海深仇。杨司令当时说:跑就跑吧。强留客,留出仇,不如不留客。我们现在太穷了,留不住这样的人。狗都不嫌家贫。他们连狗都不如。由他们去吧。”

接着跑掉的是分区机要科的电台台长刘长生,又一个经过长征得到组织上极度信任的红军干部,而且掌握着许多一分区最机密的消息。

他是在大约立夏时候悄悄跑的,正是新粮还没有下来,一分区由于断粮,每人每天四两黑豆玉米核糊糊,幸好野菜树叶都下来了。他跟李铁石他们结伴跑不一样,他是自己一个人悄悄溜走的,临走时还带走了全晋察冀军区的电台密码和联络呼号。

他也到了易县县城,投奔了赵玉昆。一分区所属的各团也不时传来消息,某个团的某个干部或战士悄悄跑了。有的是不辞而别,跑回自己家去了;还有的跑到了敌人那里,叛变投敌当了汉奸。那时候,几顿饱饭就可以引诱一个人叛变投敌,分区开始提倡“贫贱不能移”的气节教育。

那个时候,一分区机关粮站,专门负责保管分区各部队军粮的地方,一个姓李的司务长因饥饿难忍,利用职务之便,贪污了五斤小米被查了出来。

五斤小米,一听就知道,无非是饥饿得久了,馋粮食吃,自己给自己“改善”了一下。司务长被抓住后,悔恨交集,根据晋察冀军区下达的“贪污五斤小米以上要被枪决”的指示,司务长自己要求执行枪毙。杨司令是“慈将”,考虑再三,终于网开一面,没有枪毙司务长,从宽处理。

为了搞活经济,增加收入,一分区号召干部们进行“生产自救”,每个干部都要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生产任务。分区机关各部门分别建起了自己的卷烟厂、中药店、白铁铺、油漆店。造纸厂、织布厂。

李青川、杨浩的身体一直都还可以,还是沾光在吃食上,比别人要好一些。这时沾了常下部队的光。抗战年间,分区机关的干部出门在外,也是要带自己的粮票的,但这是吃地方上老乡家或村政府的饭时才付。

到了部队,尤其比较灵活的各地方支队、县大队、游击队,都能混一顿饱饭吃。因为这些地方部队有自己不同于主力八路军的粮食及肉菜来源。你到人家那里去,指导人家训练部队,人家管你顿粗茶淡饭吃饱。也是人之常情。

杨浩还有一个有利的因素能为自己调剂生活。就是靠写文章来赚点稿费。抗战年间的晋察冀。根据地的报刊杂志为了保证自己的稿件来源,对那些经常性的作者实行稿费制度。

稿酬虽不多,有时就是几元钱,有时连钱都没有。就是几方联邮票。从一元、二元、四元、五元到最大面值的二十元邮票,被挺进报编辑部用来付给作者充当稿酬。是不是曾经在挺进报编辑部干过的缘故?总之,那时候为挺进报写稿没断过稿费。

那个年月在晋察冀根据地,邮票也可以充作边区票当货币使用。杨浩用自己的这些稿费,从老百姓那里买了一群鸡仔,大约有十几、二十来只,作为自己的“生产自救”任务报了上去。随着时间的发展,鸡仔一天天长大,也开始一只只失踪。

到了最后。只剩下了最后的一只鸡,养在了杨浩、李振军合住的那间房子里。当然,这只鸡最后也难逃被偷吃掉的厄运。1942年底,原冀中十分区的干部合并到一分区来的时候,这最后一只鸡也被半饥半饱的十分区的人给偷走吃掉了。

几十年后。那个曾经偷鸡的小青年爬到了基地军政委一级的干部,但每当老干部坐在一起的时候,他还是会津津乐道的谈起偷鸡吃的往事来。

杨浩清楚记得,杨司令在机关干部生产自救会上特地宣布:“年底,部队每个生产组都要完成生产任务。完不成任务的,允许另想办法。”

这个“另想办法”十分重要。杨浩跟李青川一个生产组,这个训练科生产组原本是养鸡。结果都养成了他人的腹中之食,气得李青川当街跳着脚骂。杨浩准备用稿费相抵,可包括李青川在内的大家伙反对。

后来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时作战科、侦察科、锄奸科、敌工科几个部门合伙,由司令部那个便衣侦察班带领,与地方游击队合作,到敌占区割电话线和其它敌人的军用品,用来变卖或换东西代替。

杨浩找到他的好朋友,当时在三团侦察连当指导员兼武工队队长的王栋,从敌占区搞东西来交上生产任务(什么东西记不清了)。把李青川高兴得哈哈大笑:“这不是像水泊梁山一样了吗?咱也都做上无本生意了。”

1944年初晋察冀整风,1948年初“三查三整”,杨浩被提意见最多的,是“在同志中缺乏是非原则,搞吃吃喝喝的朋友关系”。在杨浩老父亲的笔记本上,常写着“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杨浩从小离家,一直是受这个古往今来的名言来维持的。所以,他的钱包就是朋友的钱包。沾光的是他身边几乎所有的人。

48年,华北步兵学校搞“三查三整”,运动收尾,郑旭煜最后总结时为杨浩说了好话:“杨浩是从一分区过来的,我对他很了解。他有许多缺点,比如党性不强,组织性不强等等。但他也有许多的长处,主要的一条就是不自私,从不吃独食。在最困难的时候,即使身上有最后一点吃的,他也能拿出来和其他人分享。”

当然那时也有人不同意郑旭煜的这个说法。有人在当面和背后说杨浩的坏话,说杨浩“与人分享”这是大少爷习气,“只有柴大官人那样的富家出身的子弟才会有的怪毛病”,杨浩从小没吃过苦,挨过饿:“饿上他几年,让他受穷,到那时,再看他还充什么大方不大方?”

在一分区,有时,遇到老乡家杀猪,杨浩的身上又有几个钱的稿费收入,于是一些人会怂恿他,到杀猪的老乡家里。他们钱少,买不起许多肉,就买它一些价钱便宜很多的猪下水回来。然后找一个大锅或铁皮桶煮它一熟。等煮好后,招呼身边的朋友熟人都聚过来,见者有份,大家都来改善一顿。连房东一家人也跟着沾点光。那时能有一顿肉吃,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大家都像过节一样高兴。

杨浩的这个喜欢请客的习惯,一直持续到解放以后。进京城了,新中国建立,但那时还是实行的供给制,干部们都穷吧吧的,手里头没几个闲钱。每逢杨浩拿到稿费,有什么好吃的了,不管是烤鸭、红烧肉或是什么,哪怕就是个现在看来最普通不过的猪油葱花饼,当年却是非常稀罕之物,他还是沿用老的习惯,总要招呼:快打电话,问问xxx、xxx、xxx他们吃不吃?要是吃,都过来吃……

杨浩的新婚妻子听了好笑:“你好好看看,你们都不是单身汉了,那些人现在也都一个个结婚成家了。你打电话要人家过来,人家的老婆怎么办?在家里吃大灶?再说了,人家跑半个北京城就为了到你这里吃顿好饭?缺了你人家就吃不上好吃的了?”

杨浩一听有道理,这个从抗战时期形成的习惯渐渐才淡漠了。在当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可别小看了这几角稿费,对改善生活不无小补。

大约在1958年,“华北军区”改名为“北京军区”的时候,杨司令为了抢救一分区史料,派北京军区的几个秀才魏巍、蔺柳杞几个人重返狼牙山地区,搜集抗战素材。魏巍回来说,抗战过去了十几年,一分区司令部、政治部驻地的那些房东,早已忘记了自己的房客曾经有谁。唯独杨浩住过的房东,还记得牢牢的,询问:当年给我们家吃过几次猪下水的大杨浩,在哪里呢?

可见,没有文化的老百姓,对“吃”的记忆是最真实的,也是最牢固的。

再多说一句。风水轮流转。抗战胜利的半个多世纪之后,就像一分区八路军曾经赖以为生的野菜、粗粮、黑豆成为当今最佳的健康食品一样,猪下水的价格也远远超过了猪肉的价格。

第45章 第一节第76章 教学课第一节兵无常势第68章 天皇密使 第二节 此处省略500字第215章 以血洗血 第一节 换汤不换药第120章 暗渡陈仓 第三节 越乱越好第7章 北上 第三节 杨棒子也不傻第37章 第三节第123章 时穷节乃现 第一节 吃饭是大事第94章 寸土不让 第三节 暗藏玄机!第174章 谁迁就谁? 第四节 人圈第136章 上槽子去! 第四节 一斤鸡蛋第61章 猛人是怎么炼成的? 第四节 猛人是怎么修炼成的?第124章 冤有头债有主第一节 良心未泯第4节 二更第3节 胡琴第5章 通天河 第一节 偷瓜第217章 左冲右突 第二节 虚虚实实第4节 秀才眼里的斗争第238章 最后五分钟 第四节 尸山血海第111章 八爷泡澡 第二节 关外老客第116章 活死人 第二节 钩腿子第224章 数九冰火 第四节 切指!第198章 泪洒滹沱河 第一节 军令状第130章 浅谈道教第三节 道士散财第134章 斗争是残酷的! 第三节 该走的时候没走第141章 用数据来对比 第四节 后勤补给对比第66章 中秋节第三节 高上尉第45章 第三节第210章 狡猾狡猾地! 第二节 炮打后背补充之晋察冀八路军今寻踪1第105章 国共那点事 第二节 是祸躲不过第8章 孙花脸子 第一节 主力第85章 兵无常形 第一节 鬼子的三板斧第117章 三下跤场 第四节 十四比六第119章 明修栈道 第一节 以一敌三第63章 不是冤家不碰头第四节 高低之分第133章 通幽之法 第三节 引鬼上身第66章 中秋节 第四节 马一刀第192章 半部论语 第三节 地方连队第177章 朔风寒刀 第三节 井上队长第223章 走马轮战 第一节 带块毡子第43章 第二节第99章 义薄云天 第三节 第一个走的第110章 武工队是啥?第三节 六安瓜片第127章 爆点猛料 第一节 人和枪第129章 因缘巧合第三节 驱鬼不是闹着玩第87章 尔虞我诈 第二节 算不算通敌第173章 惹不起躲得起 第四节 秀才遇见兵第102章 围猎 第四节 功亏一篑第89章 势如水火 第二节 喧宾夺主第137章 城隍庙夜审 第三节 最牛的神仙第3节 胡琴第3节 金三爷第134章 斗争是残酷的! 第三节 该走的时候没走第213章 矢石之难 第二节 金鼓连天第101章 舍身取义 第一节 十一月七日第108章 一路不消停 第一节 疤瘌眼第119章 明修栈道 第二节 将计就计第237章 连天烽火 第三节 吃哑巴亏第215章 以血洗血 第四节 第一不是吹出来的第57章 三进三出 第二节 戴眼镜的读书人第204章 磨盘战术第一节 急攻徐进第227章 攻心为上 第二节 自己人第100章 二十八勇士 第一节 宁为玉碎第127章 爆点猛料 第一节 人和枪第63章 不是冤家不碰头第四节 高低之分第156章 头号悍匪 第一节 没钱可不行第55章 敬业的鬼子 第二节 小平头子弹第228章 撞车了 第三节 大头鞋第110章 武工队是啥?第三节 六安瓜片第168章 故伎重演 补充说明第55章 敬业的鬼子 第四节 一个和十二个第238章 最后五分钟 第四节 尸山血海第126章 声东击西 第三节 定点拔毒第50章 如愿以偿 第四节 老外第120章 暗渡陈仓 第一节 谋事在人第169章 断臂求生 第一节 撒套子第215章 以血洗血 第三节 二百发子弹!第2节 介错人第80章 乱炖第三节 守城第224章 数九冰火 第三节 囚笼战术第109章 北特警是啥? 第四节 一进保定府第156章 头号悍匪 第二节 淘小子有出息第136章 上槽子去! 第四节 一斤鸡蛋第33章 第一节第197章 拔出萝卜带出泥 第一节 为我所用第75章 杀进重围 第二节 八路出了叛徒第107章 鸠巢鹊占第四节 大年三十来拜年呢第176章 羽翼丰满 第二节 爱开会和串门的杨司令第29章 上刺刀!第一节 血债!第210章 狡猾狡猾地!第三节 杀马拼命第206章 血祭北坛第二节 以一敌百第3章 第28个 第三节 金刚钻第175章 涅盘学生兵 第二节 财物和锄奸第240章 不是冤家不聚首 第三节 最痛快的一战第120章 暗渡陈仓 第一节 谋事在人第140章 大将南征胆气豪 第三节 战术运用第232章 日暮西山 第四节 血的教训第37章 第二节第143章 日思夜想 第三节 人心难测
第45章 第一节第76章 教学课第一节兵无常势第68章 天皇密使 第二节 此处省略500字第215章 以血洗血 第一节 换汤不换药第120章 暗渡陈仓 第三节 越乱越好第7章 北上 第三节 杨棒子也不傻第37章 第三节第123章 时穷节乃现 第一节 吃饭是大事第94章 寸土不让 第三节 暗藏玄机!第174章 谁迁就谁? 第四节 人圈第136章 上槽子去! 第四节 一斤鸡蛋第61章 猛人是怎么炼成的? 第四节 猛人是怎么修炼成的?第124章 冤有头债有主第一节 良心未泯第4节 二更第3节 胡琴第5章 通天河 第一节 偷瓜第217章 左冲右突 第二节 虚虚实实第4节 秀才眼里的斗争第238章 最后五分钟 第四节 尸山血海第111章 八爷泡澡 第二节 关外老客第116章 活死人 第二节 钩腿子第224章 数九冰火 第四节 切指!第198章 泪洒滹沱河 第一节 军令状第130章 浅谈道教第三节 道士散财第134章 斗争是残酷的! 第三节 该走的时候没走第141章 用数据来对比 第四节 后勤补给对比第66章 中秋节第三节 高上尉第45章 第三节第210章 狡猾狡猾地! 第二节 炮打后背补充之晋察冀八路军今寻踪1第105章 国共那点事 第二节 是祸躲不过第8章 孙花脸子 第一节 主力第85章 兵无常形 第一节 鬼子的三板斧第117章 三下跤场 第四节 十四比六第119章 明修栈道 第一节 以一敌三第63章 不是冤家不碰头第四节 高低之分第133章 通幽之法 第三节 引鬼上身第66章 中秋节 第四节 马一刀第192章 半部论语 第三节 地方连队第177章 朔风寒刀 第三节 井上队长第223章 走马轮战 第一节 带块毡子第43章 第二节第99章 义薄云天 第三节 第一个走的第110章 武工队是啥?第三节 六安瓜片第127章 爆点猛料 第一节 人和枪第129章 因缘巧合第三节 驱鬼不是闹着玩第87章 尔虞我诈 第二节 算不算通敌第173章 惹不起躲得起 第四节 秀才遇见兵第102章 围猎 第四节 功亏一篑第89章 势如水火 第二节 喧宾夺主第137章 城隍庙夜审 第三节 最牛的神仙第3节 胡琴第3节 金三爷第134章 斗争是残酷的! 第三节 该走的时候没走第213章 矢石之难 第二节 金鼓连天第101章 舍身取义 第一节 十一月七日第108章 一路不消停 第一节 疤瘌眼第119章 明修栈道 第二节 将计就计第237章 连天烽火 第三节 吃哑巴亏第215章 以血洗血 第四节 第一不是吹出来的第57章 三进三出 第二节 戴眼镜的读书人第204章 磨盘战术第一节 急攻徐进第227章 攻心为上 第二节 自己人第100章 二十八勇士 第一节 宁为玉碎第127章 爆点猛料 第一节 人和枪第63章 不是冤家不碰头第四节 高低之分第156章 头号悍匪 第一节 没钱可不行第55章 敬业的鬼子 第二节 小平头子弹第228章 撞车了 第三节 大头鞋第110章 武工队是啥?第三节 六安瓜片第168章 故伎重演 补充说明第55章 敬业的鬼子 第四节 一个和十二个第238章 最后五分钟 第四节 尸山血海第126章 声东击西 第三节 定点拔毒第50章 如愿以偿 第四节 老外第120章 暗渡陈仓 第一节 谋事在人第169章 断臂求生 第一节 撒套子第215章 以血洗血 第三节 二百发子弹!第2节 介错人第80章 乱炖第三节 守城第224章 数九冰火 第三节 囚笼战术第109章 北特警是啥? 第四节 一进保定府第156章 头号悍匪 第二节 淘小子有出息第136章 上槽子去! 第四节 一斤鸡蛋第33章 第一节第197章 拔出萝卜带出泥 第一节 为我所用第75章 杀进重围 第二节 八路出了叛徒第107章 鸠巢鹊占第四节 大年三十来拜年呢第176章 羽翼丰满 第二节 爱开会和串门的杨司令第29章 上刺刀!第一节 血债!第210章 狡猾狡猾地!第三节 杀马拼命第206章 血祭北坛第二节 以一敌百第3章 第28个 第三节 金刚钻第175章 涅盘学生兵 第二节 财物和锄奸第240章 不是冤家不聚首 第三节 最痛快的一战第120章 暗渡陈仓 第一节 谋事在人第140章 大将南征胆气豪 第三节 战术运用第232章 日暮西山 第四节 血的教训第37章 第二节第143章 日思夜想 第三节 人心难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