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廷辨

庆历二年春正月庚戌日,初五,赵祯御文德殿,大早朝。

正殿早朝,更多的是礼仪性的,在京官员,无论匣务不匣务,全部上朝。皇帝每隔一段时间在所有官员前露面,表示自己身体正常,国家运转正常,避免猜疑。在这种大早朝上面,原则上所有的官员都可以奏事。这样做的制度意义,是表示朝廷大政没有被皇帝身边的人把持,真有意外,可以在大朝会上当众揭穿。当年宫中失火,吕夷简一定要让刘太后请赵祯出来露一面,才肯带着百官离去,便是出于这个原因。

徐正站在角落里,都看不到儿子站在哪里,心里还是无比的自豪。小时候不成器天天闹腾的那个混小子,谁能够想到有今天,站在了百官的前头。上朝前知道自己的位置看不到儿子在哪里,徐正特意打听过了,徐平的班位在赵元俨和晏殊之后,百官第三位。

赵祯升座,群臣行礼如仪。起居告谢毕,轮班奏事。

前殿一般不议大事,因为这种大朝会礼仪繁琐,时间紧张,参加的官员又太多,大事议不清楚。议的多是日常事务,大臣上前禀奏,赵祯可与不可,不能决定的由小黄门把奏章收入袋中,带回宫中处分。政令必出中书敕令,疑难大事赵祯一个人也决定不了。他冒然一个人做决定,手诏被宰相给退回来,不是什么好事。

明朝之后不设宰相,哪怕后来出现大学士,清朝出现军机大臣,实际行使相权,也都不是宰相。没有政令必出中书,只能用敕,军令必出枢密院,只能用宣命这两条,权臣的势力再大,哪怕能决定皇帝的生死,宰相也不是政权决策班子中的一分子,而只是皇帝的下属。宰相班子是国家实际的治理者,是由制度来保证的。

第一班宰臣,晏殊和徐平带几位参知政事上殿。奏的都是已经决定的事情,主要是徐平将要使要的官员职的升迁,如叶清臣进龙图阁直学士,李参直史馆,诸如此类。

第二班枢密院,吕夷简带枢密副使上殿,奏西北的军事安排。

第三班三司,程琳带三司副使上殿,奏今年的财政安排大略。

第四班开封府,任布上前奏春节期间开封城内事。

第五班审刑院,宋庠上前奏讼狱。

自西北乱起,前殿奏事只有五班,五班奏毕散朝,不能超过辰时。大朝会御史中丞要监察纪律,是不上殿奏事的。

最后礼仪性地问群臣有无别事要奏,众人都已经准备退朝了。

正在这时,排位极靠后的司马光从人群中挤了出来,捧笏抗声道:“臣司马光,请与集贤相公廷对!相公欲一道德,此根本大政,关万民疾苦,天下兴衰,不廷对,何以服百官!百官不服,何以临百姓!”

赵祯已经要起身了,只好又坐了下来,看了一眼下面站在前面的徐平。

徐平神色淡然,捧笏出列:“臣愿对!”

此话一出,准备走的百官精神一下子提了起来,很多人不由自主地就踮起了脚。

廷辨是宋朝对政治大事的讨论方式之一,而且是最激烈的方式,除非是涉及到国家的根本大政,不然不用。这是一场由在殿内的朝臣全部参加的大辨论,涉及到的人多,讨论的事情特别重大,观点也尖锐,大多数廷辨都会从早到晚。甚至思想争论激烈的时候,一次不行,在短时间内多次进行。

廷辨这种大事,大多数的官员一辈子也碰不上一次。

用徐平前世的政治制度比较,这就是执政党内部关于国家根本大政的大辨论,议会制国家的议会辨论,一党制国家统一思想之时的大讨论。

一道德,就是统一政治立场,确定政治原则,统一思想。这么大的动作,没有人反对是不可能的,徐平早有准备。徐平携西北大胜的军功回朝拜相,很多人慑于威势,在榜文帖出来自己没有做好准备前,没有站出来罢了。今天不廷辨,早晚一天会廷辨,要一道德这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官职尚低微的司马光第一个站了出来,并不出徐平意料,历史上王安石一道德,就是他反对得最激烈。

一道德不是逼官员站队,如果最后搞成官员站队,一道德实际上就失败了。这就是思想的大辨论,不辨明白,强行推下去是没有用处的。历史上王安石变法,在一道德的时候实际上是失败了,他强行推下去,立新学,以新学取进士。让满朝官员站队,与自己思想相同的就用,不相同的就贬。最终的结果,是造出了一个旧党,最终上台来斗他。

政治立场、政治制度、政治原则、施政举措不是凭空来的,都有内在逻辑,这个逻辑就是文明的特性。如果没有找出这个逻辑,就说明文明还没有真正地确立起来。

这个年代决定着政治的逻辑,就是韩愈和柳宗元的性情之论。

当天命破除,人必然会问我们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看待事情,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可以用相反的办法做。这是人的必然,离了天命,人要从自己找逻辑。

文艺复兴欧洲文明从神权中解放出来之后,也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一场关于人性的大讨论。自由、平等、博爱等等这些名词,徐平前世听起来高大上,觉得洋人怎么会这么厉害,是怎么想到这些的。中国的文明怎么这么落后,就不去想这些问题,尽是搞些仁义道德天理伦常之类虚假欺骗人民的东西。但是自由、平等、博爱等等这一切,真地引入中国来了,纵然精英再是引颈高呼,这就是文明,愚昧的人们醒来吧,我们不要野蛮,我们要变成文明的民族。大多数的人民却无动于衷,精英痛心疾首,一切都是文化的错,我们落后愚昧的文化,什么时候才能扫除干净,走向文明。

人民对引进来的文明麻木,一部分精英失望了,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愚昧与落后深植入骨子,永远不可能变成文明国家。还有人在坚持,试着分析其实洋人并不是按照这一套来行事的,就跟仁义道德一样,不过是欺骗愚弄底层人民的把戏。

人民不愚昧,也不会被欺骗,你欺骗他们,他们反抗不了,心里却还是很清楚。你逼着他去做这做那,要去这样想,不要那样想,他们无法反抗,无非闭嘴罢了。或许在深夜聚在一起闲谈的时候,发上几句牢骚。

这种相互谁也理解不了的现象,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自由、平等、博爱等等这一系列关于人性的学说,仁义道德这些关于人性的学说,其实都不是为了愚弄底层人民的,而是文明要发展不得不面对的议题。

人性是善还是恶,是利他还是利己,是趋利避害还是见义勇为,是自私自利还是勇于承担责任,等等一切人性的两面性,跟社会矛盾中的阶级分别一起,组成了每一个政权的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的逻辑,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洋人的自由、平等、博爱、信用等等这一套文明逻辑引入中国水土不服,不是因为自己文明的愚昧与落后,不是人民愚昧麻木不仁,而是因为这一切,祖先早已经进行了思想大争论,形成了自己的文明记忆。只是这些文明记忆,随着那一次文明巨人的倒下,被扫进了垃圾堆,埋藏了起来。文明摆脱了那一次的伤害,打开这个宝库,就是无尽的财富。

徐平前世每谈到社会问题,那位洋秀才总喜欢甩出一个洋人的名词,什么利维坦,什么社会达尔文主义,诸如此类,一脸不屑:你个土鳖知道这些吗?好好看一看,洋人是怎么看待社会问题的。什么时候你个土鳖,也能够做一回文明人。

一个土,一个洋,名字就已经代表了时代的价值取向。

当徐平穿越千年,努力让自己的思想跟这个时代同步,去重新思考文化典籍,才真正明白那些是什么。自己被人骂土,不是因为文明的落后,不是因为祖先愚昧,而是他们走得太远,又跌倒在了血泊中,文明被封印到了记忆深处。

什么是文明?一个是阶级斗争形成的政治制度和原则,另一个是对人性的思考所形成的政治制度和原则,这两者加起来,就形成了文化和政治,构成了文明的主体。

作为一个上过大学的人,徐平知道在数学中有一条大数定理,巨大数量的随机,最终会表现出规律性。也听说过混沌这回事,随机会表现出有序。

有人觉得人性是善的,有人觉得人性是恶的,有人觉得人天然是自私的,有人觉得不是这样的。这些关于人性两面的想法各人不同,这个问题两人一样,那个问题不一样。但是巨大的人口,漫长的时间,终分的交流碰撞,最终会形成共识。这种共识不是决定了这个问题上我是对的,那个问题上你是对的,而是最终形成了一个包容原则,出现了社会文化上的规律性,这个规律性就是文明。

中国人口众多,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独立思考的人口多,形成这种包容原则也就早得多。这些关于人性的议题,由此生发出来的同性恋问题,家庭问题,伦理问题,种族歧视和种族平等问题,这一系列议题,都放在性情之争的这个大筐里。他们在文人的一篇一篇文章里,在官员一次一次的奏对里,在朝廷施政的发出去的命令里。

洋人讨论同性恋,讨论家庭,讨论伦理、讨论种族骑士,讨论女权这类问题很热闹,中国人却觉得不理解,因为自己的祖先已经讨论过了。甚至就连男人穿女装,诸如此类,都在文明的记忆里。再一次出现风潮,不过是文明还在退化,没有重新站起来罢了。

从汉武帝以天命一道德,漫长的历史时期,张角的黄巾大起义,魏晋谈玄,后来的佛教兴起,儒学再兴,等等这一切,都是文明前进的脚步。直到巨人倒下,才止步不前。

写《道德经》的老子是什么人?史官。孔子干了什么?《春秋》编史。大多数的先秦诸子,大多都有接触史书记载的经历。文明不是由这些伟人创造出来的,而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创造出来的,他们只是忠实地记载了文明所表现出来的这种规律性。他们的伟大不是创造了文明,而是看到了文明,并记下来留给后人。

今天,徐平将要在这里,面对司马光这个大宋第一顽固派,以及后面会一个一个站出来的官员,从人性,社会,全部的问题进行辨论。

他今天要在新的一年第一个大朝会上,而对百官,以最激烈的廷辨,来一道德。

第15章 理政(一)第209章 截断后路第22章 忠州来人第86章 考虑问题的角度第68章 冬日牡丹第214章 蜡丸第127章 堵门要账第38章 与陈尧佐的分歧第250章 修兵书第158章 机器作业第21章 欧阳修的疑惑第118章突然遭遇第69章 光耀门楣第83章 有放有收第40章 冬雨第36章 孟州通判第5章 人与人不能比第95章 看自己的人第100章 南来归宋第139章 锄头要挥好第123章 打翻垃圾筒第33章 得失之间第30章 殿试第149章 应急措施第79章 一剑平乱第138章 文明之师第223章 各军持重第194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下)第233章 郭谘归来第124章 谁愿意扫垃圾第150章 寓兵于民第155章 徐徐而进第328章 下下之策第53章 炭价风波第30章 殿试第221章 再对天章阁(下)第265章 瀚海第80章 小人难缠第4章 许愿第71章 两只鸡惹出的惨案第323章 陇右军制第321章 两万匹马第135章 节制两路兵马第5章 家的味道第140章 兵发广源州第110章 政事不过耍把戏第159章 人手难题第11章 清贵之选第116章 走马为谁雄?第140章 先声第152章 横死第109章 代君受过第224章 数字会说话第20章 定计第214章 内朝外朝第115章 阿申的信第155章 攻城(下)第96章 有钱万事皆顺第174章 何必招安第133章 广源州南衙王第39章 待以客礼第278章 兴灵路经略使第117章 意外之喜第3章 一路千里第182章 人事安排第10章 巡视河道第294章 打出个太平第275章 驱虎吞狼第5章 家的味道第111章 根源第266章 我们等得好苦!第227章 超市第18章 娱乐与学习第43章 重逢第8章 老朽别无所求第244章 孤单应对第47章 跑了的状元第28章 殿中议事第48章 风波第25章 官身第146章 分别第203章 换相(中)第174章 何必招安第66章 金光洞第177章 重商抑商第67章 选择第18章 徐昌定亲第103章 徐平的道理第176章 静守岁月第129章 重贬第111章 根源第125章 搜寻第87章 好事第25章 官场浮沉第134章 疯狂时代(五)第197章 人非少年时第226章 自助餐第119章 月黑杀人夜第102章 人情世故第121章 弹破琵琶
第15章 理政(一)第209章 截断后路第22章 忠州来人第86章 考虑问题的角度第68章 冬日牡丹第214章 蜡丸第127章 堵门要账第38章 与陈尧佐的分歧第250章 修兵书第158章 机器作业第21章 欧阳修的疑惑第118章突然遭遇第69章 光耀门楣第83章 有放有收第40章 冬雨第36章 孟州通判第5章 人与人不能比第95章 看自己的人第100章 南来归宋第139章 锄头要挥好第123章 打翻垃圾筒第33章 得失之间第30章 殿试第149章 应急措施第79章 一剑平乱第138章 文明之师第223章 各军持重第194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下)第233章 郭谘归来第124章 谁愿意扫垃圾第150章 寓兵于民第155章 徐徐而进第328章 下下之策第53章 炭价风波第30章 殿试第221章 再对天章阁(下)第265章 瀚海第80章 小人难缠第4章 许愿第71章 两只鸡惹出的惨案第323章 陇右军制第321章 两万匹马第135章 节制两路兵马第5章 家的味道第140章 兵发广源州第110章 政事不过耍把戏第159章 人手难题第11章 清贵之选第116章 走马为谁雄?第140章 先声第152章 横死第109章 代君受过第224章 数字会说话第20章 定计第214章 内朝外朝第115章 阿申的信第155章 攻城(下)第96章 有钱万事皆顺第174章 何必招安第133章 广源州南衙王第39章 待以客礼第278章 兴灵路经略使第117章 意外之喜第3章 一路千里第182章 人事安排第10章 巡视河道第294章 打出个太平第275章 驱虎吞狼第5章 家的味道第111章 根源第266章 我们等得好苦!第227章 超市第18章 娱乐与学习第43章 重逢第8章 老朽别无所求第244章 孤单应对第47章 跑了的状元第28章 殿中议事第48章 风波第25章 官身第146章 分别第203章 换相(中)第174章 何必招安第66章 金光洞第177章 重商抑商第67章 选择第18章 徐昌定亲第103章 徐平的道理第176章 静守岁月第129章 重贬第111章 根源第125章 搜寻第87章 好事第25章 官场浮沉第134章 疯狂时代(五)第197章 人非少年时第226章 自助餐第119章 月黑杀人夜第102章 人情世故第121章 弹破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