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换相(下)

吕夷简看着王曾,声音都有些颤抖:“你也说我结党营私?此等事,若是没有明证,岂能出自你口?孝先,我们相交数十年,有什么话不能私下里说?”

见吕夷简双目圆睁,完全不敢相信自己说的话,王曾神色不动:“国家公事,当然要在朝堂上说,我们做大臣的,岂可把国事私相授受?”

“国事当然不能私下里讲,但你对我有误会,总可以跟我讲吧?说我结党,吕某如何担得起?孝先,没有明证,这种话不能说的!”

“举头三尺有神明,很多事情做了就是做了,公道自在人心,又何必事事都要有证据呢?范希文朋党之事榜于朝堂,难道就有他结朋党的明证了?”

“范希文之事,是御史台觉察到。宪台榜其事于朝堂,无非是防微杜渐之意,与我有何关系?——再者,那蔡齐事事附和你,莫非他也是与你结党?”

“我王曾入朝三十余年,自认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事君忠,待同僚以礼,时时心念天下百姓,心中无愧。蔡子思于朝政与我所见多有相同之处,本是平常事,并无结党之实。——不过,如果坦夫认为他与我结党,才肯认你在朝里广结党羽,把持朝政,让你说一句又如何?坦夫,我王曾无愧,对此事你也能说一句无愧吗?”

吕夷简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王曾竟然会说出这种话来。这是铁了心,要把自己从宰相的位子上拉下来了啊!见王曾看着自己,神情认真,目光清澈,吕夷简的心不由慢慢沉了下去。无愧两个字,王曾能说,他吕夷简能说吗?哪怕王曾现在向自己发难,吕夷简仍然认为他当得起,可自己要说,只怕就要贻笑后人了。今日到了这步田地,相位肯定已经保不住了,又何必逞口舌之能,让后来人小看自己呢?

王曾做不到阻止吕夷简在朝政上做决定,一起不做宰相他还做不到吗?见上面的赵祯睁大眼睛看着自己,吕夷简强自平静一下心神,对王曾道:“孝先心中对我怨气,私下里怎么说都行,但朝政不可沦为意气之争,你说我结党,是要有明证的!”

“我王曾出入内外数十年,从无一事不可对人言,若有人这样对我说,我不需要他们提出什么明证,自当拱手退位,闭门思过!为大臣者,就当时时存戒惧之心,不可逞小人之智,尽心竭力,为国为民。坦夫以为呢?”

吕夷简能说什么呢?一起做宰相,他可以把持处朝政,事事压制住王曾,但是真正说起洁身自好来,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在王曾面前强行分辨,现在强行辨解也已经没有意义。

见吕夷简不再说话,局面已经极度不妙,宋绶抗声道:“为宰相掌朝政,怎么能够事事让所有人都满意?纵有一时疏漏,又自得什么?王相公的话,过于咄咄逼人了!”

蔡齐冷笑:“我早就说过你阴附吕相公,做执政做到你这样不要脸面,宋绶你真是不知羞耻为何物!”

宋绶转身看着蔡齐,须发皆张:“你说什么?蔡齐,你还不是什么事情都跟在王相公的后面?有脸说我!做事情无非是东还是西,所见略同怎么?”

“哼,我和王相公是所见略同,你也配?!你当天下人都是瞎子吗?”

宋绶性格阴沉,此时被蔡齐逼得急了,猛一抬头,竟然目射凶光。

坐在上面的赵祯再也无法看下去,站起身来,一甩袍袖,向殿内去了。

看着赵祯的背影,宋绶终于冷静下来,才想起这是在崇政殿里,在皇帝面前。转身看在座的几人,吕夷简已是满脸疲惫,章得象强自镇定,李咨、陈执中和韩亿等中立的则面无表情,张士逊面色发白。

景祐三年,岁在丙子,夏四月甲子十六日,众大臣在崇政殿议事起了争吵,而且冲突激烈,皇上面前失礼,宰相吕夷简、王曾,参知政事宋绶、蔡齐,一夕俱罢。

------------------------------

两日之后,崇政殿,赵祯吩咐小黄门上了茶汤,赐了座,看着坐在下面的王曾。

不过两天的功夫,王曾显得老了很多,头发花白,脸上的皱纹明显深了。王曾生来面容清秀,眉目如画,如果让后世的算命先生看到,一定会说他生具女相,必定是大富大贵之人。但看在赵祯的眼里,却觉得他老得格外厉害。不由地想起了当年自己幼年登基,丁谓把持朝政,专横跋扈,朝中内外人人噤若寒蝉,是王曾联合冯拯,扳倒了丁谓,稳定了朝局。后来王曾为了能够让自己顺利亲政,对刘太后多有限制,引起不满,被借故贬出了朝堂。走时又是王曾引吕夷简进政事堂,为宰相,帮助自己平安度过了太后称制的日子。

赵祯不由有些怀念从前,那个时候王曾和吕夷简互相提携,互相帮助,真地是一心一意为自己这个小皇帝着想。不成想到了晚年,两人翻目,到了今天这步田地。想起从前的点点滴滴,赵祯不由心里发酸,眼角有些湿润。

王曾坐好,赵祯道:“相公年未满六旬,而衰老如斯,朕心实在难忍。相公这几年来操劳国事,竭尽心力,我自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于国事政见不同,是寻常事,相公与申国公相知相交数十年,不必为此事伤了和气。等到出了京城,好生将养身体,把这些烦心的杂事都放下,与吕相公也可握手言和,不必因此就断了多年的情谊。”

王曾捧笏道:“陛下宅心仁厚,微臣谨记教诲。”

“此次出京,不知相公想到何处为官?看你身体不如往日强健,当选好去处,不必劳心费心,好好养着身子就是。身体好了,朕才心安。再者国政必将迎来大变,以后仰仗相公之事甚多,来日回京,希望相公身体康健如朕幼时。”

王曾道:“陛下厚爱,微臣无以为报。如今年迈,难免想念家乡,希望能够选离青州近一些的小州军,聊解微臣思乡之情。”

赵祯点头:“我记下了,必不负相公所望。不管是到哪里,朕对相公只有一句话,暂时放下朝政,好好将养身体,日后倚仗相公之处尚多。”

王曾捧笏谢恩。此时的回避法极为严密,一般是不允许在家乡附近为知州的,赵祯答应下来已是殊恩,显示了对王曾的尊重和信任。

对王曾慰勉许久,赵祯才道:“此次相公与申国公一起出京,朕实在出于无奈。宰相禀国政,其位不可虚悬,相公离京,不知何人可以为相?相公教我!”

“政事堂只剩章希言一人,此时非素负天下之望的重臣不可以坐镇,臣想来想去,非孟州李复古不可。有此老在,纵使国事一时有动荡,也无大碍。”

“我记下了。李资政忠心自无疑问,几十年出入内外,国政也熟,是合适人选。只是性子似嫌稍粗疏了些,非有人查漏补缺不可,不知相公心中可有合适人选?”

政事堂一般是两位宰相,互相牵制,不合是常事,亲密无间才不会被皇帝接受。所以王曾和吕夷简越是不合,赵祯越是用他们,直到实在合作不下去了,走也要一起走。宰相离任推荐继任者也是惯例,除了真正被皇帝容不下赶下台的,都会问一问。当然问是要问的,用不用还是皇帝说了算,并不是前相推荐了就一定会被任用。两位宰相互相制衡,所以推荐也只能荐政事堂里的一人,赵祯现在再问王曾,必然是不问宰执人选了。

略思索了一下,王曾捧笏道:“陛下,还记得张文节相公吗?近年在政事堂主政非止一人,但当得起贤相二字的,非文节公莫属。”

赵祯点头:“张相公为官数十年,无毫发之丝,清约如水,自然当得起贤相。”

“天圣五年,张文节为相,崇政殿科举唱名时,天现瑞光,文节公恭贺陛下得人,国政当有贵人相助。忽忽近十年,文节公已长眠于九泉之下,当年唱名引起天象的徐平也已位至侍从。从远至岭南邕州为官,括蛮族为丁,平治下之乱,建蔗糖务广增钱粮,到一时奋起,提一州之兵破交趾之国,徐平可谓应文节公当年之言。国政多事,无非是行京西路新政而已,而京西路的新政则是徐平主之。李复古性情稍显粗疏,徐平则思虑周密,不如调他入京主三司,则国政必然无大失。”

赵祯道:“徐平年幼,骤登高位恐怕百官不服。”

“世事难两全,徐平主三司必然有此疑虑。不过依臣所知的徐平,一向谦逊,只要李复古在政事堂一力支持,想来不会有大的波澜。京西路新政出自徐平之手,推向全国必然也是离不了徐平的,请陛下三思。”

赵祯的心里是认定了要让徐平回京的,但徐平实在太年轻,坐到三司使的位子上,必然会引起朝中一些人的反对。到底合适不合适,赵祯也要广泛征求一下意见。

第304章 那便来战!第75章 契丹会如何?第111章 封堵第68章 军民鱼水第175章 我自有大道第134章 闹事第238章 货运马车第19章 理通事顺第206章 全力堵截第42章 远方的稀罕物第73章 报信的嗢末人第10章 生财之道第19章 游园第269章 对峙第1章 桂州第19章 理通事顺第65章 智云法师第237章 手眼通天第101章 要出人命?第231章 陇右游骑第189章 侧翼牵制第193章 拔牙第154章 好借好还第213章 预算第169章 枢府掌军令第58章 军政结合第236章 堵截第135章 疯狂时代(六)第89章 抢占要地第186章 应对第204章 换相(下)第252章 诡异的格局第33章 家信第10章 生财之道第3章 属下第269章 对峙第113章 旧时浮浪少年第288章 分岐第197章 最后时刻第270章 震慑第63章 工场第4章 斜谷造船务第77章 账目第12章 权在手,跟我走第66章 心中无血,出师大吉!第16章 如和县第228章 大战将临第15章 闲事第171章 大战将起第21章 割稻第100章 官不聊生第54章 狗眼看人低第143章 新车新炮第215章 合伙第196章 补丁第33章 科举第一步第199章 传承第55章 官衙送别第287章 祖宗有深意第204章 一日破五寨第98章 一起发财第315章 结个善缘第194章 立场第63章 官声第94章 轻兵过山岗第39章 黄师宓第136章 近视眼镜第318章 落井下石第12章 空调第191章 王素的心思第150章 各怀心思第76章 临机处置第111章 准备渡河第242章 节制三路第184章 为什么呀?第93章 汝州第118章突然遭遇第21章 矛盾第43章 熊二焦五第107章 新钱之论第50章 朝廷定了,你做西平王!第58章 怪人知县第107章 谁会那么蠢?第40章 军令之外第85章 孙七郎的差事第144章 各司其职第240章 观念冲突第76章 税改第165章 连夜回京第6章 酒第302章 青冢第7章 何妨拼一醉第283章 斩于军前第296章 舆论争取第39章 黄师宓第228章 人事变动第10章 新的生意第4章 针尖对麦芒第12章 才高八斗,不矜细行(上)第82章 水淹三军
第304章 那便来战!第75章 契丹会如何?第111章 封堵第68章 军民鱼水第175章 我自有大道第134章 闹事第238章 货运马车第19章 理通事顺第206章 全力堵截第42章 远方的稀罕物第73章 报信的嗢末人第10章 生财之道第19章 游园第269章 对峙第1章 桂州第19章 理通事顺第65章 智云法师第237章 手眼通天第101章 要出人命?第231章 陇右游骑第189章 侧翼牵制第193章 拔牙第154章 好借好还第213章 预算第169章 枢府掌军令第58章 军政结合第236章 堵截第135章 疯狂时代(六)第89章 抢占要地第186章 应对第204章 换相(下)第252章 诡异的格局第33章 家信第10章 生财之道第3章 属下第269章 对峙第113章 旧时浮浪少年第288章 分岐第197章 最后时刻第270章 震慑第63章 工场第4章 斜谷造船务第77章 账目第12章 权在手,跟我走第66章 心中无血,出师大吉!第16章 如和县第228章 大战将临第15章 闲事第171章 大战将起第21章 割稻第100章 官不聊生第54章 狗眼看人低第143章 新车新炮第215章 合伙第196章 补丁第33章 科举第一步第199章 传承第55章 官衙送别第287章 祖宗有深意第204章 一日破五寨第98章 一起发财第315章 结个善缘第194章 立场第63章 官声第94章 轻兵过山岗第39章 黄师宓第136章 近视眼镜第318章 落井下石第12章 空调第191章 王素的心思第150章 各怀心思第76章 临机处置第111章 准备渡河第242章 节制三路第184章 为什么呀?第93章 汝州第118章突然遭遇第21章 矛盾第43章 熊二焦五第107章 新钱之论第50章 朝廷定了,你做西平王!第58章 怪人知县第107章 谁会那么蠢?第40章 军令之外第85章 孙七郎的差事第144章 各司其职第240章 观念冲突第76章 税改第165章 连夜回京第6章 酒第302章 青冢第7章 何妨拼一醉第283章 斩于军前第296章 舆论争取第39章 黄师宓第228章 人事变动第10章 新的生意第4章 针尖对麦芒第12章 才高八斗,不矜细行(上)第82章 水淹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