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六一章 可悲

大营中,高仙芝将自己所知道的朝廷对于和议内容的争论说给王源听。这都是安西镇的那名官员在离京时打探到的消息,高仙芝恰好回了一趟安西镇,故而得知了这一切。但其实高仙芝所知的也仅仅是皮毛,他仅仅知道太子李亨和右相李林甫为了和议的内容而大肆争吵,却不知真正的原因。

其实总体而言,朝廷对于和议的内容是满意的。毕竟从局势上来看,大唐想更进一步灭了吐蕃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四位领军大帅的奏折上说的很清楚,要想灭吐蕃,起码需要增兵十五万到二十万,才能和吐蕃人在逻些城死磕,才有把握拿下逻些城。

玄宗当然是想这么干的,但是现实是不允许的。大唐出兵吐蕃这半年时间里,因为调集了河西陇右和安西镇的几乎全部兵力,这三镇目前处于兵力真空时期。这样一来,防御北方突厥的重担其实便落到了朔方和河东道的肩膀上。

而在开战之前,朝廷抽调了朔方军中的一万步兵加入河西陇右联军之中,这一万人在石堡城之战中被哥舒翰和李光弼抛弃,尽数被歼灭。本来兵额只有六万五千人的朔方军只剩下了五万五千兵力。在河西陇右两军讨伐吐蕃期间,朔方军便要以这五万五千兵马独自防御突厥人,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大唐各大节度使的的设立和职责都是有讲究的。安西节度镇远在西域,专门应对天山西域诸国,总体的战略便是让这些西域小国归顺大唐,从而达到战略上对吐蕃国的包围。河西军是连接安西镇和大唐内陆的最重要的节度军镇。北御突厥南防吐蕃,同时还守护着河西走廊这条通向西域的通道,并且割裂吐蕃和突厥两国之间的交通,可谓职责最为重要。所以河西军的所辖兵力仅次于范阳和陇右,兵额达到了七万三千人之多。陇右节度使的兵额达到七万五千人,虽不如范阳节度所辖的十万兵力那么多,但因为他的主要防御对象是吐蕃大国,故而拥有如此庞大的兵力也是可以理解的。

总体而言,朝廷设置节度使以及兵额的数量都是经过研究的。针对所要防御的敌人的强大程度以及地理因素和各方面的综合考虑,才会有了如今的局面。也就是说,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道在大唐的西北方向所辖的近二十八万的兵力是足以应付突厥和吐蕃两国和大唐边境的防守态势的。当然这只是在正常状态下。

当大唐主动调集河西陇右大军出征吐蕃时,这种平衡便立刻被打破。刚开始突厥人还在观望,唐人和吐蕃之间战斗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们也没打算插一脚。但是当河西陇右联军在纳木错湖之战中几乎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之时,突厥人忽然意识到自己有了机会。河西陇右两军,在经历两次和吐蕃的大

战之后,他们的兵力已经消耗殆尽,两节度使只剩下不到两万残兵留守。唯一尚有五万多兵马的朔方军,他们的节度使还是一个上任不久的无能书生张齐丘。

突厥人只是稍微的试探了一下,便试探出这位唯一手头有兵的张齐丘没什么打仗的本事。他们稍微攻了一攻,便拿下了朔方军所辖的北端堡垒受降城。然后,突厥人便开始蠢蠢欲动,酝酿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张齐丘本就不会打仗,此刻又是独木难支,所以忙向朝廷请求援兵。朝廷只能从已经归于安禄山的河东道调集兵马支援。虽然短暂的稳定住了局面,但那也非长久之计。

而且河东道归属于安禄山,调动安禄山的河东道兵马破费了一番功夫。安禄山连上奏折称东.突厥和契丹人也蠢蠢欲动,河东道兵马不能调动云云。不但说不能调兵,反而要求朝廷增兵。一来二去,还是李林甫写了信给安禄山,这才让河东道的五万五千兵马勉强分了三万到河西道,稳定住了边境的形势。

而王源高仙芝等人请求议和或者增兵的奏折便是在那时抵达了京城。在那种情形下,玄宗即便想灭吐蕃想的发疯,却也无兵可派,只能同意议和了。

虽然议和了,玄宗心里其实还是不要太痛快的。虽然王源等人议定的和议对大唐是极其有利的,但他总是心里不得劲。接到议和的条款之后,太子李亨的一句话让玄宗心里更加的不痛快。那便是议和条件中吐蕃不愿称臣于大唐的那一条。玄宗本来就认为没能没了吐蕃甚为可惜,现在吐蕃人连称臣都不愿,这让他非常的不满。

于是,明白了玄宗心思的李亨在议论和议条款的时候指出了这一点,要求打回去重新拟定,必须要吐蕃人称臣。此举顿时激起了李林甫的反对。虽然李林甫揣摩出玄宗的心思,但这一次他可不能让李亨通过了这个提议。一来朝廷的形势确实不允许,二来那可是李亨啊,自己的死对头啊,他说白自己必须说黑,绝对不能让他冒头出来。

于是乎双方围绕此事争吵不休,乃至于最后已经不再争吵于议和之事,而是互相揭短,掀各自的老底,在朝堂之上毫无底线的相互攻击起来。

李亨这次也是豁出去了,他认为这一次自己是站在父皇这一边的,最终父皇一定会帮自己说话。然而圣意难测,吵了三天之后,玄宗突然宣布和议按照原定的条款批准,命人立刻传旨王源等人订立合约之后即刻退兵。

李亨有些发懵,他不知道父皇为何忽然又这么做,将自己忽然弄得不尴不尬。但后来他很快便得知,是高力士和杨贵妃在陛下耳边吹了不少风,陛下这才改变了想法。

高力士和李林甫过从甚密,杨贵妃自然是左相杨国忠的

授意,两大相国联手之下,即便是父皇也不可能无视。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李亨极为愤怒和失落而且还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愤怒的是,王源所答应的事情,要了自己几十万贯钱说要做杨国忠的工作,让杨国忠不在同李林甫联手对付自己。结果完全没有起任何的作用,几十万贯喂了狗,连一点点的效果也没有。王源胆大包天,这是戏弄到了自己的头上。

失落的是,自己本以为这一次有父皇做后盾,但其实自己还是太天真。父皇的心自己永远都摸不透,永远都猜不准,自己像只猴子一样跳上跳下,结果一无所获。

而恐惧的是,这一次自己一反常态的作法会不会引起父皇的怀疑。父皇会不会认为自己平日的沉静木讷是装出来的,会不会对自己产生防备之心?更重要的是,这一次和李林甫当众撕破了脸,私底下已经有人告诉自己,李林甫似乎抓住了自己的什么把柄,准备恰当的时候公之于众。李亨觉得这把柄便是罗衣门,这是自己的命门。如果李林甫得知罗衣门的存在而将之公之于众,那么自己便彻底的完了。

李亨龟缩在少阳院中瑟瑟发抖疑神疑鬼的时候,朝廷关于和议的圣旨终于得以离开长安出发。高仙芝的预料没有错,圣旨比预定的时间晚了三天。

以上这一切,高仙芝和王源都是不知情的。高仙芝所知道的仅仅是朝廷因为和议的最后一条而发生了争论。争论的双方是太子李亨和李林甫,其余他便一概不知了。而王源听到这个消息想到的是,太子李亨终于跳出来了,不过他太蠢了,这时候跳出来对他有什么好处?而且从此事可以看出来,李亨绝对不是个好皇帝的料,此时明显战事不能进行下去,天又近秋,应该尽快的达成协议结束战争才是。

这个人,绝不是王源想要辅佐的那个人。王源想辅佐的那个人目前还没找到,将来能否找到,也并不知道。

翌日午后,朝廷圣旨抵达,从圣旨上丝毫看不出因为和议的条款朝廷之中爆发过大争吵的迹象。玄宗热情洋溢不吝赞美之词对王源和高仙芝一顿褒奖。对和议的条款也极为满意。最后要求两人尽快达成协议撤兵回朝。玄宗表示自己希望在一个月后的长安见到两人,亲自给予嘉奖和赏赐。

王源和高仙芝不敢怠慢,立刻通知已经等得焦头烂额的吐蕃方会面,交换双方的签字合约,达成停战和议。三天后,安西军在封常清的率领下回安西镇,而高仙芝则随同剑南大军往东回剑南军,以便同王源结伴去往京城接受玄宗的召见。

这一场陆陆续续持续了半年的大战,终于落下帷幕。双方各有损伤,但很明显,获胜的一方是大唐。得利最大的人便是王源了。

(本章完)

第四零三章 敌营第二二七章 禁忌第四六九章 唇枪第六十七章 旧事第四六八章 醒悟第七二八章 梦魇第一八八章 察觉第三三六章 清内第八五五章 对策第四零六章 协定第一一五章 东枌第七七四章 击西第六八三章 场面第一零九八章 不解第一零三六章 探知第三二八章 严峻第九九四章 动员第三三二章 循迹第二三八章 绝杀(续)第九一三章 父风第四十章 场面第四五零章 许诺第六零一章 战局第三十六章 拉拢第九二六章 匕现第四一零章 蛊毒第三五六章 险途第六一一章 无畏第八零九章 闹剧第六零二章 战局(续)第七七三章 烧杀第七六九章 攻蜀第六五四章 乱城第三四八章 决胜第九九八章 鏖战第一零八章 珠联第三六五章 进击第六九一章 剥茧第七一三章 身殉第一一零七章 先手第五十七章 复回第一一七章 少主第六二一章 夺功第一五九章 越狱第三三二章 循迹第八章 惊变第一九四章 请命第七十九章 凶宅第七七九章 土屋第二三九章 度势第五九零章 局限第二五零章 献计第八七三 围攻第六零九章 众议第四七二章 和亲第八一九章 营救第九三一章 夺城(续二)第六五三章 闲辩第九二三 疑窦第九三三章 夺城(四)第一章 永安第八八五章 团圆第一零七八章 拦截第六七四章 殿上第一一零二章 潜入(续)第五零八章 仙境第六五九章 等待第一一一三章 看戏第八九六章 幽处第一八八章 察觉第八六一章 废寨第四四八章 兵临第五一四章 请求第七四一章 马嵬(九)第一零八九章 血夜(下)第二六五章 往昔第一零七五章 开战第五七五章 绝处第一零六七章 算盘第九五五章 长夜第三八九章 故事第一七四章 条件第六零九章 众议第六三零章 穷途第九一三章 父风第九三六章 夺城(七)第五五三章 证明第八七五章 留名第一九六章 密折第六零二章 战局(续)第六三九章 出马第六二六章 寻觅第七七一章 示威第三十二章 伯乐第八九零章 神离第一零五九章 牛刀第四八五章 失算第一零四二章 落网第四九七章 对决第七一三章 身殉
第四零三章 敌营第二二七章 禁忌第四六九章 唇枪第六十七章 旧事第四六八章 醒悟第七二八章 梦魇第一八八章 察觉第三三六章 清内第八五五章 对策第四零六章 协定第一一五章 东枌第七七四章 击西第六八三章 场面第一零九八章 不解第一零三六章 探知第三二八章 严峻第九九四章 动员第三三二章 循迹第二三八章 绝杀(续)第九一三章 父风第四十章 场面第四五零章 许诺第六零一章 战局第三十六章 拉拢第九二六章 匕现第四一零章 蛊毒第三五六章 险途第六一一章 无畏第八零九章 闹剧第六零二章 战局(续)第七七三章 烧杀第七六九章 攻蜀第六五四章 乱城第三四八章 决胜第九九八章 鏖战第一零八章 珠联第三六五章 进击第六九一章 剥茧第七一三章 身殉第一一零七章 先手第五十七章 复回第一一七章 少主第六二一章 夺功第一五九章 越狱第三三二章 循迹第八章 惊变第一九四章 请命第七十九章 凶宅第七七九章 土屋第二三九章 度势第五九零章 局限第二五零章 献计第八七三 围攻第六零九章 众议第四七二章 和亲第八一九章 营救第九三一章 夺城(续二)第六五三章 闲辩第九二三 疑窦第九三三章 夺城(四)第一章 永安第八八五章 团圆第一零七八章 拦截第六七四章 殿上第一一零二章 潜入(续)第五零八章 仙境第六五九章 等待第一一一三章 看戏第八九六章 幽处第一八八章 察觉第八六一章 废寨第四四八章 兵临第五一四章 请求第七四一章 马嵬(九)第一零八九章 血夜(下)第二六五章 往昔第一零七五章 开战第五七五章 绝处第一零六七章 算盘第九五五章 长夜第三八九章 故事第一七四章 条件第六零九章 众议第六三零章 穷途第九一三章 父风第九三六章 夺城(七)第五五三章 证明第八七五章 留名第一九六章 密折第六零二章 战局(续)第六三九章 出马第六二六章 寻觅第七七一章 示威第三十二章 伯乐第八九零章 神离第一零五九章 牛刀第四八五章 失算第一零四二章 落网第四九七章 对决第七一三章 身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