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二)

“母念亡儿,儿念父母,伤心过度以至神智昏乱,这都是常见的事,不足为奇。”韩冈笑了一下,“不见英宗皇帝,也曾在仁宗梓宫前伤心过甚,以至重病不起吗?我等做臣子的,得体谅才是。”

章惇眼睛顿时瞪了起来,深呼吸了两下,又摇了摇头。跟韩冈说话,有时候的确得有些耐心和涵养。

过继给仁宗皇帝的濮王府十三郎,到底是怎样的孝子贤孙,朝中没人不知道。不过韩冈拿英宗皇帝做例子,也是明说了,赵曙在仁宗梓宫前的那滩烂事能压下去,难道太皇太后的疯话还压不下?那时候还有不少大臣为仁宗叫屈,富弼都能当面说伊尹之事、臣能为之,可现在,有哪个重臣会站在太皇太后一边?

“玉昆,那十年之后呢?”章惇不绕弯子了,“你有没有想过天子亲政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怎么可能没想过?!

纵然之前小皇帝似乎一直对韩冈心有芥蒂,但那样的态度保持到亲政,最多也只是将韩冈请出京城。但现在发生了这样的事,一旦他能够把持大政,正常的皇帝都会杀人泄愤,而且还会钳制天下言论,根究敢于谈论熙宗皇帝死因的人。

韩冈想了想,正准备说话。

“玉昆!”章惇出声打断。

他冷着脸,冷着眼,激动起来的声音也是冷的,“别跟我说什么官家聪明睿智,必是明君,不至于如此;也别说什么让天子的儿子即位,让天子为太上皇,多少小人等着那机会呢,会让你顺顺当当的行事。更别说什么让太后听政下去,寿数天定,你有几成把握?”

韩冈摇了摇头:“子厚兄。若说预测人的寿数,小弟是半点也没有的。不过,真的需要担心十年后吗?”

韩冈的态度更加诚恳,能在自己面说出这番悖逆不道的话,可见章惇已经是推心置腹了,但也足见他心中的不安。

韩冈当然知道包括章惇在内的宰辅们现在会有什么想法。

他当时力主招侍制重臣入宫,可以说是毁掉了废去天子的唯一机会。

所谓谋不可决于众人。只要人一多,那些极端的意见就不可能得到认同,最后总会是最平庸和安于现状的决定占上风。当向太后派出了内侍去招侍制以上的重臣入宫,宰辅们就失去了他们控制朝局的机会了。

如果没有韩冈的这一手,只有宰辅们在宫中,谁也说不准之后会不会有什么变数。不受干扰的冷静思考,恐怕每个人都能想到怎么做才是最有利的,尽管那时候大都想着日后有祸大家一起分担,但直接废掉皇帝其实更安全。

失去的机会不会再来。仓促间,被引上一条看不见未来的道路,宰辅中至少有大半是在担心日后祸及子孙。不过章惇现在不是来秋后算账的,而是想打探一下韩冈的心思。

“玉昆你说。愚兄洗耳恭听。”章惇说着。

想要将天子架空,只有群臣同心,否则上面的皇帝就能拉一派打一派。废立天子时也是一样,韩冈既然第一个表明立场,支持赵煦,那么宰辅们就已经没有别的选择。有韩冈在,谁也没把握说服皇太后,何况背后还肯定有一个王安石。对未来,章惇心中自然担忧,但他已经承认了现实,无意追究。只是他希望韩冈能有一个让人满意的解释。

“在说之前,小弟想问问子厚兄你,什么是皇帝?”

章惇眉头微微一皱,还是耐着性子跟韩冈扯开话题:“皇帝,天子也。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始皇为之。”

“天子?天没有儿子。想必子厚兄你也明白了,所谓天人感应,不过是董仲舒用来钳制天子妄为的手段。拿着望远镜观天,星辰之数,千百倍于星图。三垣二十八宿的周天星官之外无数星辰,又是什么?”

“玉昆。这有关系吗?”

“有!”韩冈点头,“华夏拥九州,三代之时其土只在黄河南北。西至陇右,东至海,北不过燕山,南不及岭外。禹贡之中,九州也就这么大。世所谓天下尽属王土,但九州所具有土地,不及大地的百分之一。西域之西,更有国无数。”

“愚兄是明白你的意思了。”章惇才智高绝,韩冈说到这个地步,还能不明白,“文彦博是老糊涂了,变法以来没做过一件好事,不过他有一句话说的好,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这个意思吧?”

“差不多。”韩冈点了点头,“我等士人,应以具有常识的态度看待陛下。”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是大吹法螺。天子非天子,只是凡人,天下的土地也不是天然属于他,是要靠人帮他征服下来。

章惇的眉头皱得很紧:“玉昆,我怎么感觉你是在找借口?”

的确是借口。

如果那一日,当真要重立新君。宰辅们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推举上来的决不可能是一幼童,必然会选择长君。否则让向太后垂帘十年再归政,面对亲政的皇帝,他们岂能自安?十年时间,什么样的恩德都会消磨了。纵然皇帝要念着拥立之功,也不会让他们留在朝堂上。

向太后不能继续听政,这伤害了向太后的利益,也连带着伤害了韩冈的利益,更对他推广气学不利。既然如此,还不如留着赵煦在位置上。现在有好处,不利的未来也可以扭转。

“子厚兄还记得这句话吗?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

章惇之前的话已经够悖逆的了,韩冈却比他更甚一筹。

章惇霍然而起,指着韩冈,厉声道:“玉昆,你到底在想什么?!”

章惇想要的是什么?不过是辅君王,相天下,一展长才。拥立之功不过是因势利导,形势使然。章惇自束发受教,从没想过要与皇权对立起来。

“子厚兄,别想太多了。所谓天心,不过是人心。那是五季之事,如今大宋开国百三十年,亿万子民都认定了赵官家,国势正盛,谁能反?智者不为。”

延续了百多年的王朝,坐在皇位上的皇帝,天然的就能得到臣子们的臣服。天下士民都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重臣们想架空皇帝,等于是走在独木桥上,一不小心就会连人摔下去。危险性太高,而好处又太少,还不如扶起一位皇帝,得享三代荣恩来得安心省事。

所处的位置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也不一样。如果韩冈现在是坐在大庆殿中最高的那个位置上,谁敢跟他说分权,他会毫不犹豫的让谁去跟阎罗王讨价还价。但现在既然他只是一名大臣,又不可能再进一步,则就又是另一种说法了。一个还在鼎盛期的王朝,权臣也好,叛逆也好,想要成功上位的可能性远比王朝末年小上千万倍。

章惇喘息了几下,坐了下来:“玉昆,那你到底是什么意思?”

“子厚兄,你可知道天竺。以氏族相高,国主大臣,各有种姓,苟非贵种,国人莫肯归之;庶性虽有劳能,亦自甘居大姓之下。”

“是沈括的《笔谈》?”

韩冈点点头。“沈存中的笔记中,记录了天竺的氏族种姓,这一点很有意思。天竺国中,将士庶分为四等。其中婆罗门掌祭祀,刹利主政事,毗舍为农、工、商,至于最低一等的首陀,那是做佣工或是其他低等的杂工【注1】。四民之外,还有贱民,不得与士族接触。”

章惇紧锁着眉头,思考着韩冈为什么要提起天竺的种姓。感觉已经抓到了一点头绪,却还是差了一层。

“沈存中说的好,士人以氏族相高,虽从古有人,然未尝著盛自。但释教传入中原,却把四夷之风也一并带来。所以魏晋铨总人物,相交先论氏族高下。三世公者曰‘膏梁’,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得入者谓之‘四姓’……”

“玉昆,你觉得氏族种姓很好?”

“子厚兄,你觉得我会喜欢这样的制度吗?小弟可是灌园子啊!若是在天竺,一辈子都难以出头。”

“为什么史迁书陈胜吴广,不入列传,而入世家?子厚兄想过没有。”

理由很多,历代学者都有解释,但从韩冈的话中来推断,却是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没错,在韩冈看来,就是因为这一句,所以太史公不以臣庶待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换个说法,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仅人如此,文法制度亦如此。”

注1:有关印度种姓制度的记载,出自《梦溪笔谈》:唯四夷则全以氏族为贵贱。如天竺以刹利、婆罗门二姓为贵种:自余皆为庶姓,如毗舍、首陀是也。其下又有贫四姓,如工、巧、纯、陀是也。其他诸国亦如是。

第三百二十八章 东行(下)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六)第三章 墙成垣隳猿得意(中)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八)第一十七章 夜顾茅庐访遗贤(上)第二十四章 兵戈虽收战未宁(七)第七章 苍原军锋薄战垒(一)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顷(中)第二十八章 大梁软红骤雨狂(八)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启昌运(上)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九)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三)第二十四章 兵戈虽收战未宁(三)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十一)第四十章 岁物皆新期时英(八)第四十七章 岂意繁华滋劫火(中)第二十一章 飞逐驰马人所共(上)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十四)第四十八章 辰星惊兆夷王戡(中)第一十二章 大厦将颓急遣行(下)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十八)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七)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二十三)第二十五章 阡陌纵横期膏粱(六)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二十四)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二十三)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十一)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十一)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一)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二十三)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二十)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十)第二十二章 汉唐旧疆终克复(下)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一)第四十六章 龙泉新硎试锋芒(五)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二)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十四)第三十六章 望河异论希(三)第四十四章 文庙论文亦堂皇(三)第二百六十六章 长风(三)第二十七章 鸾鹄飞残桐竹冷(上)第四十三章 竹纸知何物(中)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六)第一百三十一章 梳理(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二)第二十七章 片言断积案(中)第二十九章 坐感岁时歌慷慨(中)第二十二章 早趁东风掠马蹄(下)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三)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二)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三)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五)第三十六章 可能与世作津梁(三)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十四)第九十九章 微雨(六)第五章 月满完旧诺(下)第一百五十三章 梳理(二十三)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五)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四)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十五)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九)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五)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六)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三)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一)第三十五章 重峦千障望余雪(二)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七)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十八)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二十二)第二十八章 夜钟初闻已生潮(五)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五十五)第六十五章 宴火(七)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九)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顷(上)第三十八章 岂与群蚁争毫芒(八)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五)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十二)第三十五章 历历新事皆旧史(一)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八)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四)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二十)第二十八章 临乱心难齐(二)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六)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十四)第一十七章 往来城府志不移(四)第二十二章 明道华觜崖(三)第一百二十四章 扑朔(下)第三十三章 道远难襄理(上)第二十一章 论学琼林上(中)第一百七十六章 变迁(三)第五章 月满完旧诺(上)第二十六章 鸿信飞报犹觉迟(二)第二十三章 弭患销祸知何补(十二)第二十六章 鸿信飞报犹觉迟(七)第十章 进退难知走金锣(上)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九)第三十章 众论何曾一(七)第二十六章 西山齐云古今长(中)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潜波涛(下)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一)
第三百二十八章 东行(下)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六)第三章 墙成垣隳猿得意(中)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八)第一十七章 夜顾茅庐访遗贤(上)第二十四章 兵戈虽收战未宁(七)第七章 苍原军锋薄战垒(一)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顷(中)第二十八章 大梁软红骤雨狂(八)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启昌运(上)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九)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三)第二十四章 兵戈虽收战未宁(三)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十一)第四十章 岁物皆新期时英(八)第四十七章 岂意繁华滋劫火(中)第二十一章 飞逐驰马人所共(上)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十四)第四十八章 辰星惊兆夷王戡(中)第一十二章 大厦将颓急遣行(下)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十八)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七)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二十三)第二十五章 阡陌纵横期膏粱(六)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二十四)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二十三)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十一)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十一)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一)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二十三)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二十)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十)第二十二章 汉唐旧疆终克复(下)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一)第四十六章 龙泉新硎试锋芒(五)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二)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十四)第三十六章 望河异论希(三)第四十四章 文庙论文亦堂皇(三)第二百六十六章 长风(三)第二十七章 鸾鹄飞残桐竹冷(上)第四十三章 竹纸知何物(中)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六)第一百三十一章 梳理(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二)第二十七章 片言断积案(中)第二十九章 坐感岁时歌慷慨(中)第二十二章 早趁东风掠马蹄(下)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三)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二)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三)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五)第三十六章 可能与世作津梁(三)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十四)第九十九章 微雨(六)第五章 月满完旧诺(下)第一百五十三章 梳理(二十三)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五)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四)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十五)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九)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五)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六)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三)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一)第三十五章 重峦千障望余雪(二)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七)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十八)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二十二)第二十八章 夜钟初闻已生潮(五)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五十五)第六十五章 宴火(七)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九)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顷(上)第三十八章 岂与群蚁争毫芒(八)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五)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十二)第三十五章 历历新事皆旧史(一)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八)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四)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二十)第二十八章 临乱心难齐(二)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六)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十四)第一十七章 往来城府志不移(四)第二十二章 明道华觜崖(三)第一百二十四章 扑朔(下)第三十三章 道远难襄理(上)第二十一章 论学琼林上(中)第一百七十六章 变迁(三)第五章 月满完旧诺(上)第二十六章 鸿信飞报犹觉迟(二)第二十三章 弭患销祸知何补(十二)第二十六章 鸿信飞报犹觉迟(七)第十章 进退难知走金锣(上)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九)第三十章 众论何曾一(七)第二十六章 西山齐云古今长(中)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潜波涛(下)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