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七章 庙堂(八)

与李承之的对话忽然慢了下来。

看着这位老参政脸上的表情,黄裳就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微微地笑了一下,黄裳决定不去打扰他。

转头望着正在低声细语的一名名同僚,再过一会儿,这间大厅内,不知会有多少唇枪舌剑。

就只为了四个字——工业发展。

这是很时新的两个词组成的新词汇。

太新了,词汇新,内容更新。

尽管做官也不过十来年,但黄裳也知道,在过去,根本就没有这种说法。

如果是二十年前,拿出来,不知要有多少人摇头。

工业,词出无典,古来只有四业,没有单一农业工业的说法,但还是能让人想明白。发展,同样没有前例,真想要领会,得要蒙一蒙了。

把两个词合起来,即使学识渊博著称的王安石、吕惠卿那些人来认,他们也只能靠蒙靠猜来理解。

那个时候,即使是宰相,也不会管什么产业发展。更不知道他们手中权力用对了地方,能带来什么样的利益。

想要多一点的钢铁,就下一道文书让地方上的监司,催逼矿户、冶户再卖力点就够了。

想要矾业兴盛,收益能填补国计,就下一道令,将矾业收归国家专卖,让本是矾业行会的矾楼,变成樊楼。当然,官办的矾业之后也完蛋了。

那时候,朝廷每年的税赋收入,六成半在军中,两成半官吏,一成作为各级衙门的日常开支,所谓冗军,冗官,冗费,三冗是也。

至于遇到水旱蝗等灾异,就少收点税,情况差一点就免税,再差一点,就送去几百百本度牒,作为赈济的本钱,也就是拿度牒跟大户换粮来赈济。

除非觉得流民造反,派军出去镇压的成本多过开仓放粮,否则朝廷不会同意放开仓库,毕竟朝廷是量入为出,很难积存下来,能省则省。

而皇帝的内库收入,给军中和官员的赏赐居其大半,剩下的就是杂七杂八的支出,天家自己的花用也包括其中,当然也没有太多剩余。

在变法之前,给军队换装,修建寨堡,都只能吃老本,仁宗时期耗光了旧年的积蓄,留给英宗、熙宗的就是一个空荡荡的国库,逼得熙宗不得不决心变法。

至于修桥铺路的经费,当真是没有。与韩冈颇有恩怨的李师中,早年重新整修了中原入岭南的官道,被世间称为能吏——那条穿过五岭的官道,从中唐之后,就没有再修过。

陕西境内,最为重要的白渠,灌区粮食产量两三百万石,也是自修成后就几十年没再整治。

如果让过去的宰辅,看到如今仅仅是为了维护几近万里的铁路线,每年就要花去一百八十多万贯,怕是舌头都要吓掉出来。而这里面,仅仅是日常维修,并不包括日常运营的费用,更不包括建设费用。

要是他们知道,仅仅一个铁路总局,就有七座牧监,一年出栏上万匹挽马,同时还要向外购买三千到五千匹乘用马,使得马肉都成了列车上供货量最大的肉类食品,为六千匹马的沙苑监,一年才两百余出栏量而烦心的王安石,眼珠子都得瞪出来。

国家现今在册的各色马匹,已经有两百万,仅是京师就有十八万。不在册的其实更多。只要有必要,朝廷随时可以组织起多达几十万人的骑兵。

之所以除去镇戍西域的两万骑兵和龙骑兵,六十万禁军中的骑兵仅仅只有十万不到,只是因为骑兵的费效比太低。用骑兵三分之一成本装备起来的神机营,就足以消灭同样数目的骑兵。在都堂议定的战略中,官军骑兵的作用,只是斥候,追敌,还有牵制辽军骑兵。

这就是朝廷主导产业发展的作用。

为数众多的工厂,带来了军事力量的强盛,畅通快速的运输,使得大宋更加富裕繁华。

现如今,朝廷在包括铁路修筑在内的工厂、道路、水利等方面的投入,已经超过军费。

执掌这个国家的几十人里面,没人会说这笔钱不该花,因为在座的议政们都知道,这些投资能带来更多的收益——有大宋的,更有他们的。

黄裳只能苦笑,因为这一件事,他本身也不能置身事外。

“勉仲?”

耳畔听到声音,黄裳一惊,回过神来,就看见李承之探究的眼神。

方才他因李承之神思不属而心生感慨,现在他发现,自己神飞天外的时间太长了一点。

“看勉仲你似乎有什么想法。”。

“没什么。”黄裳摇摇头。

如果是过去,李承之不会刨根问底,但现在,有机会他也会选择拿捏一下,“哪一桩?”

“啊?”

“今天要议定的两件事里的哪一桩?”李承之嘴角的浅笑,带着看透了的自信,“若是勉仲有什么想法,你我先通个气比较好。你看,这样才方便配合韩相公。”

黄裳敷衍搪塞的笑容消失了,李承之态度的变化让他警惕起来。

不过在提防和配合两个选项之间,黄裳很快就选择了配合。

韩冈即将离任,届时不可能像还在宰相之位时一样,对都堂内的政事事事都能插手,能尽力保证时时可以插手,都要费大力气——他现在的一切布置,也只是这个目的。

黄裳过去有事要禀报,直接是找韩冈,不会跟李承之打交道。同在韩冈旗下的两个人,本来就不应该有太多的交流。

但等到韩冈卸任之后,就不能延续过去的行事方式了。至少黄裳得向宰相汇报公事,两三天一次,频繁打交道,冲突的几率就大了。

所以韩冈也事先叮咛过黄裳,让日后与李承之打交道,切记不要因细故而生嫌隙。

韩冈并不是白担心。一个党派的核心因故离开,二号人物肯定要翻江倒海一番,而三号人物、四号人物,又绝不会甘居其下。

最典型的就是新党。当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吕惠卿接替,曾布、章惇和蔡确立刻动了心思,内部先斗得不可开交。被王安石费尽心力才打压下去的旧党,不仅看热闹看得眉开眼笑,也看到了反击的机会。

要不是旧党太过贪心,想一举掀翻新党,也不至于让韩冈找到了说动皇帝的机会,想方设法将王安石给拉了回来。但新党内部的矛盾,自此之后,也再也没能弥合,四分五裂的肇因,就是在此时留下。

不过相对与新党,韩冈一系有一点是幸运的,就是第二号的李承之,比第一号的韩冈要年长太多,要为子孙考虑,三号的沈括名声太坏,四号的游师雄、根基不深,五号的黄裳地位也还差一点。而韩冈本人,也还会留在京师。正常来说,不会闹到新党那般田地。

但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就算情况不一样,还是要早作预备。即是有八成不会发生,那也是有百分之二十的几率有可能发生,是百分之十的两倍,是百分之五的四倍。在韩冈那边,当然是希望几率越低越好,零做不到,也要往百分之一二方向努力。

韩冈会叮嘱自己,那是把自己当做自家人。黄裳相信,韩冈绝不会去叮嘱李承之。在韩冈幕府出来的是自己,而不是李承之。所以韩冈说的是不要因“细故”而生嫌隙,大事若有分歧,自不用去附和李承之。

黄裳只用了几秒就做出了决定,他看了周围一圈,只有正在跟沈括说话的游师雄转移了注意力过来,看见黄裳在看他,就收回了目光。

黄裳也把视线转了回来,“参政你是知道的,在下曾经在西南办过几年差。”

李承之笑了起来,“统军灭国,可不能这般轻巧。”

黄裳在西南数年,在他的配合下,彻底收拾了西南夷,还灭掉了大理。这份功绩,是他能够跻身议政行列的主因。

李承之的顺口抬举,黄裳听了,摇了摇头,继续道,“在下在西南数载,见多了赤贫的农人。有的全家就两三条外褂,十来岁的半大小子都没衣服穿,光着身子在外面跑。”

李承之笑意淡了一点点,开始认真地听着黄裳的话。

“更穷的是山中的西南夷,就是头人也不过几件衣服,而下面的娃子,也就是奴隶,几乎都是赤身裸体,最多有条布料护住私处,跟相扑的男女差不多。”

李承之点着头,表示自己正专心地在听着。

“但这么几百年,上千年了,娃子们也没闹出事来,有些头人,据说还是从汉时传下来的家业。”黄裳抬眼看了一眼李承之,“参政知道为什么?”

这个问题根本都不用想,李承之道:“有的吃。”

“啊,嗯。”黄裳点头,叹息道,“只要有得吃,他们就会老老实实地听话。自古以来无粮不稳,没粮吃,人要造反。没衣穿,没锅碗瓢盆用,倒是出不了事。西南山多,物产丰富,人烟稀少,吃饱穿暖难,想饿死却也不容易。”

李承之皱眉很认真地想了一下,对黄裳道,“勉仲,你这个想法可不对了。说给玉昆相公听,他肯定会说,不要只看工业在吸纳农业人口,要看到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要看到两者的联系。”

黄裳笑了。

韩冈的确经常说,万物有阴阳,有对立,也有统一。事物普遍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

这是格物论中最核心的几条之一。

有识之士,早已认识到,四业并非对立。士农工商相辅相成,能够相互促进。

说起来,这也是如今朝廷大力发展工业的理由之一。

大量的廉价的铁制农具,让内地的粮食产量增长了至少三成,而水车、耧车等农用机械的推广,也在农田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

不仅仅是农具和机械的发展。耕作,播种,品种改良,在农事上,更让成书数百年的《齐民要术》,内容已经显得太单薄了。

“这话当然对,相公也的确教训过在下。”黄裳停了一下,又道,“参政可还知道鸟粪石?”

“当然。”年纪老大的李承之,脑筋转得飞快。“上次听人说勉仲你家有船。”

“的确是有。”黄裳道,“在下族亲买了两条船,在南海包了一座岛,正准备开采鸟粪石。”

李承之点着头,“做火药、肥田都是上等,买家可不会少。”

粪壤可做肥,这是谁都知道的。但海岛上的石头,可以做肥料,这是过去谁都不知道的。

南洋的海岛上,鸟粪积存成石,积累了成千上万年无人问津。直至今日,被开发出来。经过各地实验证明,粉碎后的鸟粪石是上等肥料,比起通常用的粪肥更有补于地力,如果配合粪肥,亩产量都有翻番的记录。同时鸟粪石还能提炼出硝石,成为火药的原料。

黄家小门户,远不比上煊赫于福建的章、苏两家。但现在,在苏家的商会中参了一股,正准备一船船地运回来,卖给朝廷,提炼硝石,也可以卖给雍秦商会一等的大客户,他们在沿海的棉田用得上。

海州等淮南东路沿海军州,人少地多,田亩少,滩涂地倒是数以万顷,近些年来被雍秦商会的成员大批地买下来,正逐渐改造成棉田,同时还有配套的棉纺织厂,则聚集在邻近的一州一县,十几家开在一起,勾连起来,使得雍秦商会这个外来者势力,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一县之地牢牢掌握。

现在只是刚刚开发,等过上两年,就会是一船一船的鸟粪石,从南海的荒岛上开采出来,运送到大宋各处。

黄裳相信这些事,不用解释,李承之都知道。但黄裳所看到的,还有已经濒临崩溃的粮食生产。

“但这些鸟粪石,有多少会用来粮田上,又有多少会用在棉田上?”

李承之沉默下来,静听黄裳说话。

“现在各地的种植,都是在为工厂提供原材料。江南转而种植靛草、桑树、甚至棉花的田地越来越多,而种粮的农户,却因为低廉的粮价而收入减少,不得不转产。随着林邑州的开发,以及荆湖广南四路日渐繁华,涌入中原的粮食将会是现在的两倍、三倍,到时候,江南这鱼米之地,都要进口口粮了。”

还有关陇要不是远离中原,口粮必须自产,早就都种满棉花了。就这样,粮田的数量还在减少。但这一段,黄裳想想,还是没有说。

爆发一般的粮食产量,让大宋可以在年年新增数百万人口的情况下,保证数百万匹马匹的草料。

“难道日后大宋亿万子民,都要依靠海外的粮食不成?”

第三百二十三章 说服(下)第三十四章 道近途远治乱根(下)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三)第一十六章 三载愿终了(上)第二十章 敌如潮来意尤坚(上)第二百六十九章 长风(六)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三)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二十一)第五十四章 南北(十四)第五章 平蛮克戎指掌上(二)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十九)第三十章 虚实(十)第四十章 帝乡尘云迷(一)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八)第二十二章 瞒天过海暗遣兵(七)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二)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七十五)第三十六章 望河异论希(三)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六)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八)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余恨(上)第四十六章 易法变制隳藩篱(一)第二十四章 兵戈虽收战未宁(四)第二十四章 携眷西返家(下)第七十章 尘嚣(一)第一十二章 兵蹙何能祓鬼傩(中)第二十一章 论学琼林上(上)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十一)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七十七)第九章 君臣(下)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无须虑(五)第四十六章 了无旧客伴清谈(二)第四十六章 世情如水与天违(下)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八)第三十六章 万众袭远似火焚(二)第四十五章 樊楼春色难留意(一)第三十六章 万众袭远似火焚(五)第二十五章 晚来萧萧雨兼风(上)第三十一章 风火披拂覆坟典(五)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十四)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十)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四一)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十四)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六)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三)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七十六)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时至(二)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二)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一)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第三十六章 望河异论希(二)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三)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第三十二章 虚实(十二)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十三)第三十六章 可能与世作津梁(二)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二十一)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二十二)第二十三章 奉天临民思惠养(下)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八)第二十五章 阡陌纵横期膏粱(四)第四十四章 闻说纷纷意迟疑(中)第二百六十三章 新议(二十九)第二百零一章 火箭(九)第四十一章 顺风解缆破晴岚(上)第五章 月满完旧诺(上)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五)第一章 劫后梦醒世事更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十九)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七)第二百九十五章 并行(中)第一百九十六章 火箭(四)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十二)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八)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十七)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十)第二十五章 阡陌纵横期膏粱(四)第四十七章 百战功成朝天阙(中)第四十四章 岂惧足履霜(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九)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十)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三)第二百六十五章 长风(二)第二百九十八章 不悖(二)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五)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三)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九)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无明(上)第四十四章 文庙论文亦堂皇(一)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四)第一百六十三章 京师(五)第一十八章 霁月虚明自知寒(下)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十三)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八)第三十一章 马鸣萧萧辞旧岁(上)第三十四章 雨泽何日及(四)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六)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二十六)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四)第二十三章 弭患销祸知何补(二)
第三百二十三章 说服(下)第三十四章 道近途远治乱根(下)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三)第一十六章 三载愿终了(上)第二十章 敌如潮来意尤坚(上)第二百六十九章 长风(六)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三)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二十一)第五十四章 南北(十四)第五章 平蛮克戎指掌上(二)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十九)第三十章 虚实(十)第四十章 帝乡尘云迷(一)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八)第二十二章 瞒天过海暗遣兵(七)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二)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七十五)第三十六章 望河异论希(三)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六)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八)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余恨(上)第四十六章 易法变制隳藩篱(一)第二十四章 兵戈虽收战未宁(四)第二十四章 携眷西返家(下)第七十章 尘嚣(一)第一十二章 兵蹙何能祓鬼傩(中)第二十一章 论学琼林上(上)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十一)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七十七)第九章 君臣(下)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无须虑(五)第四十六章 了无旧客伴清谈(二)第四十六章 世情如水与天违(下)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八)第三十六章 万众袭远似火焚(二)第四十五章 樊楼春色难留意(一)第三十六章 万众袭远似火焚(五)第二十五章 晚来萧萧雨兼风(上)第三十一章 风火披拂覆坟典(五)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十四)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十)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四一)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十四)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六)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三)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七十六)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时至(二)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二)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一)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第三十六章 望河异论希(二)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三)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第三十二章 虚实(十二)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十三)第三十六章 可能与世作津梁(二)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二十一)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二十二)第二十三章 奉天临民思惠养(下)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八)第二十五章 阡陌纵横期膏粱(四)第四十四章 闻说纷纷意迟疑(中)第二百六十三章 新议(二十九)第二百零一章 火箭(九)第四十一章 顺风解缆破晴岚(上)第五章 月满完旧诺(上)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五)第一章 劫后梦醒世事更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十九)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七)第二百九十五章 并行(中)第一百九十六章 火箭(四)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十二)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八)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十七)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十)第二十五章 阡陌纵横期膏粱(四)第四十七章 百战功成朝天阙(中)第四十四章 岂惧足履霜(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九)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十)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三)第二百六十五章 长风(二)第二百九十八章 不悖(二)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五)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三)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九)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无明(上)第四十四章 文庙论文亦堂皇(一)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四)第一百六十三章 京师(五)第一十八章 霁月虚明自知寒(下)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十三)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八)第三十一章 马鸣萧萧辞旧岁(上)第三十四章 雨泽何日及(四)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六)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二十六)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四)第二十三章 弭患销祸知何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