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众论何曾一(五)

大宋的太皇太后自从十九岁入宫,基本上就再也没有出去过。深居这小小的一方天地,几十年来,她的脚走过的地方也不过宫城之内,还有京中的几处园林而已,但她每天都要活动一下腿脚。只是今天,曹氏只是绕着宫室走了一圈,越发的感觉到自己的腿脚变得不灵便了,“真的老了。”

刚刚坐下来,就听着外面有人通传:“太皇,濮阳郡王家命妇求见。”

曹氏听了,就有些不高兴。她对于濮王一系好感不多。她是仁宗的皇后,英宗只是过继来的养子而已。可英宗即位后,先是缺席仁宗皇帝的丧礼——好吧,这是病!所以她开始了垂帘听政——但之后赵曙病愈亲政,又开始闹着要追赠生父赵允让为帝。最后闹出一摊烂事,害得自己都在宰相面前哭诉过。要不是赵曙有着个孝顺守礼的好儿子,曹氏当真是想过将他给废了。

这段时间求到她这边的有不少,不过地位最重的濮王家的人都只敢捎带上一句,真正去的地方还是高太后所居的保慈宫。毕竟太皇太后对濮议的心结谁都知道,硬是上前来触霉头肯定没有好结果。

但此事已经过去了多少年,不好再放在心上。既然来了人,也不便不见:“让她们进来吧。”

赵顼这段时间真的头疼欲裂,这新的一年也就刚开始的两三天轻松一点。

刚刚在经筵中否决了王雱的建议,但文彦博的奏章还挂在心上,要怎么解决大名府六十万石的粮食缺口又是一个麻烦。而每天传到自己的求情声,也让赵顼无法得到清净。

赵顼是个孝顺的皇帝。对祖母和母亲的晨昏定省,从来不会忘记。从崇政殿出来,他就先往慈寿宫过来。尽管保慈宫近上一点,但如果现在去向母亲问安,去肯定能看到一群哭诉的妇人。相对而言还是太皇太后这边清净一点。

不过慈寿宫中还是有着两人在,赵顼认识她们,是他二伯家的人。只是她们见着皇帝过来,却在行了大礼之后,连忙告辞出去。求着太皇太后就够了,直接求到天子面前,反而没了转圜的余地。万一皇帝一口否决,金口玉言就会像钉子一样,将要救的人钉死在牢中。

赵顼向祖母行过礼,就听曹氏说道:“也只有官家来了,这边才算安静一点。”

赵顼愤然道:“都是为了那一干奸人,也不想想败坏了国政,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官家打算从重处置?”

赵顼摇摇头,沉默地叹了口气。

“官家,老身出身武家,读书不多,但旧年却是一直在看着仁宗皇帝如何行事。”曹氏的话让赵顼侧耳静听,“仁宗皇帝惯守法度,事无大小,悉数交由外廷议定。”

“这个未免有些……”赵顼欲言又止,要是真的这么容易,他何必头疼。

曹氏看着孙儿,温声说道:“官家仔细想想仁宗皇帝的庙号因何而来。”

赵顼明白了,恶人让朝臣做,自己来加以宽恕。只要将其稍加宽纵,就能换来仁恕的名声。

不过这也只是和稀泥的做法,终究上不得大台面。自己此前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只是不愿意就此放过那一干毁了天家名声的奸商。但现在看一看,也罢,还是糊弄过去好了。世上本就没有万全之策,能糊弄过去的办法许多时候已经是最好的选择。

赵顼低头向曹氏谢道:“多谢太皇教诲,孙儿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

身为宰相,王安石却并没有传染上皇帝的苦恼。

对于那一群借着年节入宫谒见天子和两宫的时机,为大狱中的奸商们求情的宗室,王安石现在根本就不放在心上。民心所向,他不信奸商们还能翻盘。

王安石过去可是没少拿宗室开刀,先是说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将天子的远亲全都从宗正寺中除名,只给太祖、魏王等几房留下一脉来承宗祧。后来的均输法、市易法,无不是砍在宗室们的经济基础上。

由于太宗得登大宝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宋室天子对于宗室的提防一代代都没有松懈过。不论是将宗室们摒弃于朝政之外,还是刻意将宰相的排位置于亲王之上,无不是借用着士大夫的力量来压制宗室。

多少年下来,如今的宗室都是攀附在皇权之上,有影响力但没实力,才会在得到天子支持的宰相面前根本做不到正面抗衡。他们能做的也只是设法去动摇天子的决心,而不是能够像文臣一般强硬起来能逼得皇帝改弦更张。

要求情的尽管去求情好了,但如果天子想要将他们轻轻放过,王安石绝对不会允许!

抄没来的百万石粮食难道还能还回去?!向着天下亿万兆民承认朝廷这一次做错了,奸商们日后尽管可以囤积居奇好了,朝廷不会因此降罪的!

这完全是个笑话,年前因为粮价高涨而引发的市面萧条,其所带来的民怨尚未消散。若是将三十七名奸商轻轻放过,京城百姓们的怨气就会聚集到天家身上。更别说囤积居奇的行为如果不受的惩治,将会给日后带来多少恶劣影响!

作为宰相,有着三十年官场经验的王安石,地方上的情况他比天子了解得还要深入,从地方官员奏章看到的东西,也要比连东京城都没出过几次的天子多上许多。

京师乃天下之中,东京城的物价波动,理所当然地会影响到地方上的物价。当京城中物价一倍两倍向上翻到时候,京东京西、乃至两淮等地,物价也都是跟着向上急涨,而当奸商们锒铛入狱,中原各路的物价却又同样的在短时间内应声而落。

现如今,地方上的商人们都盯着这一桩案子。如果不能给予足够的处罚,他们必然又会兴风作浪。尤其是如今的灾情一步步地加重,商人们的得意必定会让百姓受尽盘剥。这一点,是王安石绝对无法容忍的。

心中有了定见,今日不当值的王安石就很平静地坐在书房中,一切就要看皇帝如何决断,然后才能决定自己要该怎么去做。

京城物价的危局刚刚结束,而流民尚未大批南下,上元节之前的这些天,对他可说是难得的休息时间。趁着闲暇,王安石将这两个月耽搁下来的《三经新义》拿起来开始审订。

《三经新义》是王学一脉对《诗经》、《尚书》和《周礼》【也称周官】的重新诠释。其中《周官新义》由王安石本人负责,差不多要成书了,厚厚一摞手稿就放在桌面上。王安石字如其人,急性子的脾气到了纸面上,便是如同斜风细雨,一笔行草透着峻急。

不过王安石今日正在考订的并不是自己的手稿,而是由王雱所编写的《尚书新义》,另外一部《诗经新义》则是由吕惠卿领头撰写。

“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王安石批改的正是《尚书》中的《洪范》一篇。

洪范九畴,传说是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乃是以《洛书》为本源。在《汉书》中,就有“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的这么一段话。

但经义局对于《洪范》一篇的重新注释,着眼点却主要放在利义之辩。

《洪范》九畴,就是九条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其中第三条的八政,说的是治国的政务手段。而八政之中,食排第一,货排第二。食货之事,自然与利有关。既然三代之时,将食货放在八政的前两位。那么利之一字,当然就是朝政之根本。

其实这也是盱江先生李觏的见解。王安石的学说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李觏。作为南方大儒的代表,李觏一改旧时儒门重义轻利的理论,而将利放在与义平齐的地位上。

不过李觏所说的利是公利,而非私利,要“循公而灭私”,并非是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自私自利。

王安石的观点亦是如此,秉承他教诲的王雱也是如此在书中如此写到:“以利和义,而非以利抑义。利者义之和,义固所为利也。”

王安石看着正入神,王雱却回来了。抬头见着儿子脸色郁郁,王安石便问道:“出了何事?”

王雱坐下来将方才经筵上的经过说了一通,又道:“要是天子肯答应此事,流民将不足为患。”

“天子不可能主动让流民进入开封府地界的。”王安石摇头,他比经验不足的儿子看得要清楚,“京师外和京师内是两回事。就像京城内和京城外一样。让玉昆去白马县,不就是为了不让流民进京城吗?”

王雱无奈:“当初就不该将滑州并入开封府。”

“那样由谁来掌滑州呢?治事能如韩玉昆的可不多。”王安石笑了笑,“有文宽夫在大名府,流民还是要南下的……”

第三十章 狂潮渐起何可施(上)第四十四章 文庙论文亦堂皇(三)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十五)第二十六章 鸿信飞报犹觉迟(六)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二十四)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贲(一)第二十八章 大梁软红骤雨狂(七)第三十六章 骎骎载骤探寒温(二)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八)第一十三章 羽檄飞符遥相系(五)第四十八章 斯人远去道且长(三)第一章 一入宦海难得闲(一)第一百六十四章 京师(六)第三十章 众论何曾一(一)第一十五章 经济四方属真宰(中)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三)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四)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温春常早(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八)第二百九十四章 并行(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二十五)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六)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十四)第二百七十四章 长风(十一)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难平(七)第一百六十二章 京师(四)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十一)第二十六章 虚实(六)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十一)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十九)第二十一章 虚实(一)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二十六)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一)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二十)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二)第二十八章 夜影憧憧寒光幽(二)第四十章 岁物皆新期时英(六)第八章 战鼓尤酣忽已终(下)第三十八章 岂与群蚁争毫芒(七)第二百八十九章 飞信(上)第四十一章 礼天祈民康(二)第一章 劫后梦醒世事更第八章 朔吹号寒欲争锋(十二)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九)第一百八十四章 变迁(十一)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一)第二十章 敌如潮来意尤坚(下)第二百三十一章 变故(二十八)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二十三)第二百四十四章 新议(十)第三十四章 雨泽何日及(六)第四十三章 南北(三)第二十八章 大梁软红骤雨狂(八)第三十二章 营中纷纷难止休(下)第二十五章 闲来居乡里(一)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五)第二十七章 京师望远只千里(六)第二十二章 鼓角连声彩云南(下)第一十七章 观婿黄榜下(上)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三)第一章 庙堂纷纷策平戎(二)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十九)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十五)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三)第二十三章 铁骑连声压金鼓(三)第三十章 虚实(十)第三十七章 蒿目黄尘顾世事(上)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下)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十六)第四十一章 礼天祈民康(六)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十五)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九)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七)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第一十六章 绮罗传香度良辰(中)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三)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三)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二)第四十六章 了无旧客伴清谈(八)第三十九章 遥观方城青霞举(三)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三十一)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十二)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栖意欲迷(上)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四)第二章 边声连角不知眠(二)第一百六十八章 暗潮(三)第八章 朔吹号寒欲争锋(二)第二百一十二章 变故(九)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二十)第一百二十九章 后顾(中)第二十八章 大梁软红骤雨狂(八)第四十三章 长风绕城遥相对(下)第一百九十一章 借款(五)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三)第二百八十七章 点画(上)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五)第三十六章 万众袭远似火焚(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十六)
第三十章 狂潮渐起何可施(上)第四十四章 文庙论文亦堂皇(三)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十五)第二十六章 鸿信飞报犹觉迟(六)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二十四)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贲(一)第二十八章 大梁软红骤雨狂(七)第三十六章 骎骎载骤探寒温(二)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八)第一十三章 羽檄飞符遥相系(五)第四十八章 斯人远去道且长(三)第一章 一入宦海难得闲(一)第一百六十四章 京师(六)第三十章 众论何曾一(一)第一十五章 经济四方属真宰(中)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三)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四)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温春常早(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八)第二百九十四章 并行(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二十五)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六)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十四)第二百七十四章 长风(十一)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难平(七)第一百六十二章 京师(四)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十一)第二十六章 虚实(六)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十一)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十九)第二十一章 虚实(一)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二十六)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一)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二十)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二)第二十八章 夜影憧憧寒光幽(二)第四十章 岁物皆新期时英(六)第八章 战鼓尤酣忽已终(下)第三十八章 岂与群蚁争毫芒(七)第二百八十九章 飞信(上)第四十一章 礼天祈民康(二)第一章 劫后梦醒世事更第八章 朔吹号寒欲争锋(十二)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九)第一百八十四章 变迁(十一)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一)第二十章 敌如潮来意尤坚(下)第二百三十一章 变故(二十八)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二十三)第二百四十四章 新议(十)第三十四章 雨泽何日及(六)第四十三章 南北(三)第二十八章 大梁软红骤雨狂(八)第三十二章 营中纷纷难止休(下)第二十五章 闲来居乡里(一)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五)第二十七章 京师望远只千里(六)第二十二章 鼓角连声彩云南(下)第一十七章 观婿黄榜下(上)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三)第一章 庙堂纷纷策平戎(二)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十九)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十五)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三)第二十三章 铁骑连声压金鼓(三)第三十章 虚实(十)第三十七章 蒿目黄尘顾世事(上)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下)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十六)第四十一章 礼天祈民康(六)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十五)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九)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七)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第一十六章 绮罗传香度良辰(中)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三)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三)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二)第四十六章 了无旧客伴清谈(八)第三十九章 遥观方城青霞举(三)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三十一)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十二)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栖意欲迷(上)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四)第二章 边声连角不知眠(二)第一百六十八章 暗潮(三)第八章 朔吹号寒欲争锋(二)第二百一十二章 变故(九)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二十)第一百二十九章 后顾(中)第二十八章 大梁软红骤雨狂(八)第四十三章 长风绕城遥相对(下)第一百九十一章 借款(五)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三)第二百八十七章 点画(上)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五)第三十六章 万众袭远似火焚(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