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皇祚思无疆(上)

从天子所居的端诚殿中出来,吕惠卿回到了青城行宫安排下来的住所内。

参知政事在这场大典之中,能做的事不多,重要的工作都是正任宰相来担任。所谓的副相,只有靠边站的份。

如今的大典,许多地方都是参照了《开元礼》,也就是唐明皇时编订的礼仪制度。那个时代,参知政事这个职位就是宰相,地位犹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上。只是到了宋时,才变成平章事的副手。唐时礼仪中当然也不可能留给他一个管事的差遣。

吕惠卿的房间并不大,更没有多少装饰,连房中所用器物的形制,都是以简洁为主。不过青城行宫本来就容纳不了多少人,如今一下涌进了几千官员,能有一个单间已经宰执官的特权了。再到下面的小臣,都是四五人、十几人挤一间房间。而数万士卒,更是只能在行宫外住帐篷。

吕惠卿在圆墩上坐下,从袖口中掏出一册薄薄的书卷来,翻开来细细地看着。桌上摆开了笔墨砚台,吕惠卿时不时地提起笔在纸面上点点画画。

不知过了多久,房门被轻轻敲了两下,吕升卿随即推门走了进来,口中却连道着:“晦气。”

“怎么了?”吕惠卿视线从手上的书卷中离开,看着自己的弟弟。

“方才见到了韩冈。”吕升卿坐下来说着。诚心相邀,而韩冈却一点面子也不给,使得吕惠卿的弟弟对韩冈很有些看法。

“他是右正言,住处自然就在附近。”吕惠卿却是没有什么反应,反而叮嘱着弟弟,“你待会儿回去后也别乱走动,入了夜后,行宫中管束就会严起来。有点差错,少不得会被御史盯上。”

“小弟明白。”吕升卿回了一句,依然愤愤不平,“大哥一片好心,却给他当成了驴肝肺,去了军器监自找苦吃。”

吕惠卿心情则是很平静:“人各有志,出处异趣。韩冈既无意,那也就罢了,岂能强求。”

“他不来也好,省得给手实法添麻烦。”吕升卿坐下来的位置,吕惠卿手上正拿着的一卷手稿,他正好看得清清楚楚。

吕惠卿将他手中的卷册放到了桌上。这一份卷册,就是手实法中各项条例的手稿。大字小字写得密密麻麻,几乎都见不到多少空白的地方。

手实法不同于此前新党推出的其他法案,从筹划到拟定,再到实施,都将由吕惠卿一手主持和操控,与王安石全然无关,是属于他的新法。

要想成就功业,就不能沿袭前人之功。如果他吕惠卿仅仅是“萧规曹随”——就像韩冈前日说给章惇听的——那么日后人们提起新法来,也只会想到王安石。

提到吕惠卿,则最多一句“啊,他是有些功劳。”——吕惠卿岂能甘心?!

所以吕惠卿从唐时的旧制上吸取经验,准备将手实法提上台面,令百姓自报田亩及田地等级,据此以征税赋。

“手实法若能成事,乡中隐田必然无处藏身,朝廷财计又可宽上几分。”吕惠卿笑叹了一声,手指点着桌上的条例手稿:“韩冈并非等闲之辈,安置流民数十万而不见其乱,可见他一番治才。如果有他相助,推行手实法起来也能容易上一点。”

吕升卿不服气:“韩冈要置身事外就由他去好了,过去新法推行,他也只是动动嘴皮子,何曾出过力?如今嘴皮子也不指望他动。只要不添乱就行了。”

“不要小看韩冈。”吕惠卿摇了摇头,他不会轻视韩冈。他弟弟与王安石的女婿没怎么接触过,而且嘴巴又硬,不肯承认韩冈的才能。但吕惠卿可是很清楚韩冈的才干不会比自己差到哪里去:“韩冈去军器监,说着萧规曹随,但实际上必定会有所动作。要不然他何必苦求这个职位?其人不可小觑,你可想落到杨绘那般下场?”

“他不是去造船吗?”吕升卿讶异地反问道,“章子厚回来后不是这么说的吗?说韩冈的盘算与船有关……除非韩三骗了他。”

“韩冈不会!”吕惠卿又摇了摇头。他不认为韩冈会骗章惇。尽管韩冈将他的打算说出来,就是为了让章惇转述给自己听,但吕惠卿可以肯定,韩冈不会糊涂到欺骗章惇。

“韩冈可以卖个关子,遮掩一部分事实,但绝不会说谎。章子厚的为人其实甚为偏执,要不然他也不会弃了进士,又去重考一个进士。关系好时的时候能推心置腹——对苏轼便是如此——但若是成了敌人,那也是翻脸不认人的。韩冈若真是骗了章惇,再好的交情都会灰飞烟灭……他当不至于这么蠢。”

“如果韩冈当真准备造船,那就是个天大的笑话了。”吕升卿嘿嘿笑起来,“若韩冈是南方人倒也罢了,他一个关西人,见到的水也就洮河渭水,再加一条黄河。金明池在他眼里,怕就跟海一样。他能造出什么船来?等他下辈子投胎去福建差不多,那时他说不定才会有本事造一条去福建的船。”

吕家是福建大族,亲友之中,做海贸生意的也有不少。福建人往高丽去得多,高丽朝廷中多有林姓者为官。为什么这几年朝廷忽然间跟着高丽关系密切起来,还不是因为朝堂上福建人渐多,朝廷对那个远隔重洋的国家了解日深的缘故。

“高丽……”吕惠卿忽然想起了什么,“为兄也有想过命明州船场打造一条万料巨舟,载使渡海,以震慑高丽王氏。想必他们那时必得西来。只是刚刚任职政事堂,时间仓促,还没有动作。不知道韩冈是不是打着这个……”

吕惠卿话说到一半,却渐渐慢了下来,语气也是越来越疑惑。

“怎么了?有什么不对?”吕升卿连忙问道。

“韩冈曾在天子面前自言传习格物之说,那他在军器监做的事,少不了也是为了推广格物致知的道理。光是造一艘船可是算不得什么大事……”吕惠卿这些天来其实一直都在推测着韩冈的想法和准备使用的手段,但始终没有一个头绪,又皱眉想了一阵,终于放弃了,“算了,只要张载不入京师,他又有何能为?”

吕升卿皱起眉头来:“……张载之学与韩冈所倡导的格物可是有些分别。”他为了给《诗序》作注,翻看了当今不少学派的理论。而且吕惠卿忙于政事,他在经义局中参与的部分,有许多都是吕升卿代为撰写初稿。论起经义理论,他并不弱于吕惠卿多少,“张载在关西多说义理,天人之说也都是本于孟氏,虚空即气也与格物无涉。怎么到了韩冈这边,就完全变了样了。”

其实这个疑惑也在吕惠卿的心中。虽然与张载没怎么打过交道,与张载的弟弟张戬的关系更是恶劣。但程颢还是认识的,在当年程颢尚在三司制置条例司的时候,也有过不少次交谈,儒理也多有提及,格物二字也曾听闻。只是韩冈所说得格物致知,却与程颢的截然不同。

韩冈从学于张载,第一次上京时又求学于程颢。但他所倡导格物致知之说,却既不同于张载,又不同于程颢,这到底是哪里来的?

圣人生而知之?这是胡扯!韩冈没这个本事。

若论聪明,韩冈的确过人一等,却也算不上远胜。

吕惠卿可不会认为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能在大道义理上有何独创的高见,必然有所传承。

难道还能是孙思邈不成?那更是一个笑话了。韩冈死活不肯承认的身份,是不能明着拿出来的。而且孙思邈留下来的医书,吕惠卿也看过,也完全没有谈及格物致知的成分在。尽管隋文帝曾经征召他为国子博士,但孙思邈并没有在儒学上有何成就。将韩冈的道理往孙思邈上靠,也照样不通。

“只能先看着了。”吕惠卿唉的一声,长叹了一口气,他实在是猜不透韩冈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也不能因为这点疑惑,而出手干预。

韩绛同时举荐了韩冈担任中书都检正和判军器监两个职位,如果韩冈先行接下中书都检正一职,吕惠卿肯定会全力阻止他接手剩下的一个——韩绛的举荐针对性太强,任何人看了就知道是针对他吕惠卿的行动,自己出手阻止,就算王安石都不能意见。

但眼下韩冈换成了仅仅担任判军器监,而放弃了中书五房检正公事,吕惠卿便不能再向他出手。否则就是在明着与王安石过不去。而章惇也不会坐视。

只是他立刻又微微笑了起来,很是有些自信,他在军器监两年,早已扎稳了根基:“不过不论韩冈想做什么,我肯定是第一个知道的。”

吕升卿点点头,又笑道:“说不定韩冈还是自作聪明,一番盘算,都不能成事,反而是个笑话。”

吕惠卿也为之一笑:“那就不得而知了。”

第一百八十七章 借款(一)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九)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二)第七章 苍原军锋薄战垒(四)第一十三章 赳赳铁骑寒贼胆(下)第四十五章 从容行酒御万众(二)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十)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八)第三十七章 异乡犹牵故园梦(下)第二十七章 京师望远只千里(九)第五十五章 南北(十五)第八章 朔吹号寒欲争锋(六)第一百零六章 微雨(十三)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七十八)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七十)第四十章 岁物皆新期时英(四)第一十三章 上元惊闻变(上)第二十三章 天南铜柱今复立(中)第七章 苍原军锋薄战垒(五)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二四)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谁为伸(二)第三十一章 离乡难知处(中)第二百零五章 变故(二)第五章 九州聚铁误错铸(三)第三十章 回首云途路不遥(一)第二十二章 汉唐旧疆终克复(下)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一)第三十五章 势颓何来回天力(中)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四六)第八章 朔吹号寒欲争锋(四)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三)第二十六章 鸿信飞报犹觉迟(六)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八)第一十九章 萧萧马鸣乱真伪(十)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六十九)第一十九章 萧萧马鸣乱真伪(七)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八)第一十九章 波澜因风起(上)第二章 摇红烛影忆平生(上)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贲(三)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九)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七)第一十四章 辘辘尘道犯胡兵(中)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四)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二十四)第一百三十九章 梳理(九)第二十三章 内外终身事(上)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十四)第七章 惊闻东邻风声厉(下)第四十章 败敌逐远山林深(上)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十二)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七)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上)第四十五章 千里传音飞捷奏(上)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十)第七十九章 尘嚣(十)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十六)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十九)第三十五章 甘霖润万事(中)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第一十七章 桃李繁华心未阑(下)第二十二章 鼓角连声彩云南(中)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十三)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五)第二十三章 铁骑连声压金鼓(六)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四)第三十二章 忧勤自惕砺(中)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六)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七)第一十二章 大厦将颓急遣行(中)第三十六章 骎骎载骤探寒温(四)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七)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一)第一百二十章 伎俩(上)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七)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八)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九)第一十章 霹雳弦动夙夜惊(下)第二百零一章 火箭(九)第二百四十六章 新议(十二)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十三)第二章 边声连角不知眠(二)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七)第五章 平蛮克戎指掌上(一)第三十五章 把盏相辞东行去(二)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一)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二七)第四十六章 易法变制隳藩篱(七)第一百六十九章 暗潮(四)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十)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四)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二)第三十八章 岂与群蚁争毫芒(六)第四十四章 岂惧足履霜(上)第一百九十五章 火箭(三)第五章 九州聚铁误错铸(三)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十二)第一百九十二章 借款(六)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一)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六)
第一百八十七章 借款(一)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九)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二)第七章 苍原军锋薄战垒(四)第一十三章 赳赳铁骑寒贼胆(下)第四十五章 从容行酒御万众(二)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十)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八)第三十七章 异乡犹牵故园梦(下)第二十七章 京师望远只千里(九)第五十五章 南北(十五)第八章 朔吹号寒欲争锋(六)第一百零六章 微雨(十三)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七十八)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七十)第四十章 岁物皆新期时英(四)第一十三章 上元惊闻变(上)第二十三章 天南铜柱今复立(中)第七章 苍原军锋薄战垒(五)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二四)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谁为伸(二)第三十一章 离乡难知处(中)第二百零五章 变故(二)第五章 九州聚铁误错铸(三)第三十章 回首云途路不遥(一)第二十二章 汉唐旧疆终克复(下)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一)第三十五章 势颓何来回天力(中)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四六)第八章 朔吹号寒欲争锋(四)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三)第二十六章 鸿信飞报犹觉迟(六)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八)第一十九章 萧萧马鸣乱真伪(十)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六十九)第一十九章 萧萧马鸣乱真伪(七)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八)第一十九章 波澜因风起(上)第二章 摇红烛影忆平生(上)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贲(三)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九)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七)第一十四章 辘辘尘道犯胡兵(中)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四)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二十四)第一百三十九章 梳理(九)第二十三章 内外终身事(上)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十四)第七章 惊闻东邻风声厉(下)第四十章 败敌逐远山林深(上)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十二)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七)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上)第四十五章 千里传音飞捷奏(上)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十)第七十九章 尘嚣(十)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十六)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十九)第三十五章 甘霖润万事(中)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第一十七章 桃李繁华心未阑(下)第二十二章 鼓角连声彩云南(中)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十三)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五)第二十三章 铁骑连声压金鼓(六)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四)第三十二章 忧勤自惕砺(中)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六)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七)第一十二章 大厦将颓急遣行(中)第三十六章 骎骎载骤探寒温(四)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七)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一)第一百二十章 伎俩(上)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七)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八)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九)第一十章 霹雳弦动夙夜惊(下)第二百零一章 火箭(九)第二百四十六章 新议(十二)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十三)第二章 边声连角不知眠(二)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七)第五章 平蛮克戎指掌上(一)第三十五章 把盏相辞东行去(二)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一)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二七)第四十六章 易法变制隳藩篱(七)第一百六十九章 暗潮(四)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十)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四)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二)第三十八章 岂与群蚁争毫芒(六)第四十四章 岂惧足履霜(上)第一百九十五章 火箭(三)第五章 九州聚铁误错铸(三)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十二)第一百九十二章 借款(六)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一)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