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四)

吃饭的时候,襄州知州黄庸冷不丁地被知州夫人问了一句:“最近听说襄州来了一名名医……”

黄庸手上的筷子顿了一下,夹了片鱼脍,沾着酱料,漫不经意地问道:“没头没脑的,从哪里听来的。”

“城中都传遍了,堂堂太守竟还不知道?”都是老夫老妻了,黄夫人的话中没有太多的恭敬。

“听说是听说了,但还不知真伪。为夫已经派人去查了,若有招摇撞骗,欺瞒世人的,决不轻饶。”

“还扯什么,真当我不知道外院的事?”黄夫人冷笑了一声,“老爷该不会是知道跟小韩学士扯上关系,所以不想插手吧?”

黄庸暗叹一声,结发夫妻之间,想瞒一下的确不容易。放下筷子,正正经经地说道:“韩冈年纪轻轻,就是一阁学士,弄出这么多事,也只为更上一层楼。既然如此,就随他去折腾好了。为夫年纪也大了,只想着安安稳稳地做官,不想去趟浑水。”

前两天,黄庸就听到了一个流言。当时已经在市井中沸沸扬扬,多少人都在议论着。

痘疮算鬼门关一级的重症,随便找户人家问过去,不是自家有人因痘疮而亡,就亲戚邻里中有人死于此症。现在传言说有了种痘之术,可以防治天花。能保住千万人性命的传言,若不能惹得满城轰动反而是奇了怪了。

而听到这条流言,襄州知州先是摇头,接着便直叱荒谬,但他又不敢完全否定。种痘免疫事关重大,一旦被证实,当能惊动天下,若是能由自己通报进朝廷,好处肯定是少不了的。

黄庸遂立刻遣人在市面上细加查问,最后得知这流言是从襄州城西南的伏龙山中传来的。

在襄州,伏龙山不算多幽深的大去处,比起南漳县向西去的群山差得不知多少里,山下几个村子也不是与世隔绝的桃源乡,甚至还因为据说是诸葛武侯的故居所在,还很有些名气。

如果在伏龙山中有贤人隐居,各色的小道消息很快就能传播开来,远不如终南山深处清静,真正有心避世的大贤,不会选择伏龙山。但若是喜欢热闹,附近也不是没有城镇,离着襄阳并不远。

所以莫名其妙地冒出个名医来,怎么想都觉得不对劲。哪里有名医会在个半大不大的小山包下的村子里治病救人?

黄庸当时心就冷了一点,派人先去伏龙山查问,才知道那名医离开有一阵子了。按道理那位名医应该会来襄州城,但直到如今,却都没个消息。

乱猜也猜不出个眉目,黄庸又派了身边的亲信第二次去伏龙山打探,这一回才打听到会种痘的神医身边跟的伴当都是一口的秦腔,连着神医本人都是关西口音,甚至那李姓的神医私下里跟村民说的一些话,也探问清楚了。

整件事确凿无疑,种痘法竟然当真存在,这一点的确让人兴奋,但这件事又跟传说中的药王弟子脱不了干系。事涉韩冈,黄庸就不会去想着争功了。

虎口夺食的事,若能夺到手,黄庸还真敢去做一做。但撇开韩冈的官职地位不说,他可是传说中的药王弟子,就算种痘的神医不干韩冈的事,自己又抢在头里将种痘法献上去,只要韩冈说一句这是他的功劳,就没人会相信自己。

何况整件事怎么看都是韩冈弄出来的,自己傻乎乎地凑上去,是给人搭架子在自家头顶上耍百戏吗?黄庸权当自己不知道!

可黄夫人却不甘心这么好的机缘从眼前飞掉:“老爷,你也不想想。小韩学士跟唐州的沈知州好得跟亲兄弟一般。沈知州犯了事,本来是要贬到南方,是小韩学士说服了天子,才定了唐州。沈知州家里有事,他长子被赶出家门,还是小韩学士把人接到身边来安顿。”

沈括和韩冈的关系,虽然世间有所流传,但毕竟传得不广,黄庸也只是模模糊糊地知道一点,却没想到浑家竟然全听说了,“韩冈要沈存中帮他整治襄汉漕渠,所以才会帮了沈存中一把。”

“当真是这样?”黄夫人反问,“如果没有沈知州,方城山的轨道难道就修不起来?我怎么听说主持工役的是被小韩学士征辟的李运使次子,主管发运的则是小韩学士门下出身的幕僚,就没见沈存中出多少力气。”

黄庸张了张口,却没话可说。

见黄庸一时回答不了,黄夫人将得意小心地藏起,郑重地规劝道:“老爷你想想,韩冈和沈括这么亲近的关系,为何他却没有将李神医放在唐州,而是放在襄州?这一个,当是沈知州的声名有瑕,另一个就是怕方子在报功之前被人偷了去,所以要放在身边近处才能放心得下。”

黄庸摇着头:“说这么多,又有何用?难道还要为夫求上门不成?”

“求上门又如何,人情往来总是少不了的。何况知州的帮忙,韩冈总不便拒绝。”黄夫人好声好气地劝着:“老爷,这功劳不能让给人。与其等之后天子下诏,还不如趁机早点与韩冈联手,帮他在襄州之中将事情做好了开头,也好附骥尾面见天子。”

黄庸板着脸,不肯松口。

他本来也有心跟韩冈结交一番。韩冈为了打通襄汉漕运,扩建襄州港口时,没少请动黄庸。黄庸在其中尽心尽力,花了不少功夫——当然,这也是因为襄汉漕渠是通了天的缘故,否则黄庸就算不找理由将自己摘出去,也不至于那般殷勤。

韩冈派人在新港周围清理滩涂,焚烧芦苇荡,襄州州衙连句质问都没有。闹得外面笑话,说州衙里面不见知州,只见两个通判。听到这传言之后,黄庸倒是跟韩冈冷淡了下来,对于一名望州知州来说,韩冈的大腿还不够粗,抱上去没好处的同时,还要承受同僚的攻击。

监司官和亲民官由于工作的缘故,不可能和睦相处。钱粮上的纷争使转运司跟地方军州如同乌眼鸡一般互相看不顺眼,这样的情况,以转运司治所最为严重。

在襄州城中,自然也不会例外。两边的官员虽算不上针锋相对,但也是泾渭分明,两家的官吏甚至连日常去的酒馆、青楼,都是不一样的,尽量不碰面。

所以苦了州衙中一干低品的选人,他们的日常考绩不仅要靠上官来评判,就是转运司这里也有评判之权——这就是监司中的“监”字的由来,而且转官需要的五份荐书中缺了路中监司的那一份,那就别做梦了。而京朝官的身份就不同了,被打压换个地方做官就是了,就是被人污蔑,也有自辩的能力。

“韩冈在京西又留不长,指不定过几天就去了陕西。种谔在鄜延路求着要打西夏,正愁一个帮他们守后路的,韩冈正好跟种家有份交情在。”黄庸虽说已经离开了东京很多年,但故旧在京中人数不少,耳目也灵便,“反正朝堂上没他的立足之地。就算将种痘法献上去,皇帝还能赏他一个宰执来做?他才二十七!”

“甘罗还不是十二岁拜相。韩冈若是成亲得早,儿子都能跟甘罗一个年纪。”

“甘罗十二岁做太宰,那是形势迫人。眼下的朝堂中,排着队眼巴巴地等着被天子抬举进两府的不知凡几。天子手边又不缺人,哪里能让韩冈占上一脚。几十年后,两府之中就还有别人站的位置吗?”

“老爷。现在说的不是小韩学士的前程,而是老爷你的前程和黄家的将来。”黄夫人柔声劝道:“种痘法只要有效,肯定要推广于世。天下人都要为此感恩戴德,只要能在其中沾一点光,那就是天大的福德,海深的善庆,遗泽子孙后世。老爷你就不说了,谨哥、谕哥他们兄弟凭着这份情面,任凭到哪个地方,下面士绅还不得恭恭敬敬?”

黄庸还在沉吟着,自家夫人的话,的确让他动心,但能不能从韩冈手上分到一份,这可是个大问题。平白无故的,韩冈凭什么将这泼天的功劳分出一份?上门去自讨没趣,这又何必?

见丈夫还是犹豫不定,黄夫人无奈地叹了一口气,“二叔不是就在府中吗?难得他来访,眼下这件事,是事关黄家举族兴衰的大事,你不信我这妇道人家,去问问二叔的意见如何?”

黄庸的堂兄弟正好游学至襄州,眼下就在府里住着,过两天就要上京,参加明年的礼部试。

“去问勉仲?”黄庸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

他的这位叔伯兄弟才学尽有,见识眼光都不差,也就是偏偏在科场中缺些运气。十四岁就在福建乡里通过了解试——要知道在福建考中贡生,比贡生中进士的几率都小——可他的这位堂弟二十年来,一次次举试都能拔贡入京,就是与皇榜无缘。否则多上一名进士,在延平乡里,他黄家也能更安稳了。

第三百零九章 伪帝(上)第一十一章 立雪程门外(中)第八章 太平调声传烽烟(五)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八)第三章 岂得圣手扶炎宋(下)第一十八章 弃财从义何需名(上)第四章 岂料虎啸返山陵(二)第三十三章 女儿心思可知否(中)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二)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七)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五十二)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六)第二十五章 闲来居乡里(五)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四)第一百七十五章 变迁(二)第三十四章 雨泽何日及(二)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五)第二十七章 宿怨难解杀机隐(上)第二十二章 明道华觜崖(一)第二百九十三章 狂浪(下)第二章 凡物偏能动世情(五)第六十八章 宴火(十)第二十八章 大梁软红骤雨狂(二)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八)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四)第九章 鼙鼓声喧贯中国(六)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十一)第一十六章 三载愿终了(上)第七章 烟霞随步正登览(十)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难平(三)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五)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九)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六)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二)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无须虑(一)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十二)第七章 惊闻东邻风声厉(中)第二章 凡物偏能动世情(三)第二十五章 阡陌纵横期膏粱(三)第四十五章 樊楼春色难留意(二)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九)第一章 一年穷处已残冬(中)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二十)第一十七章 庙堂(八)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二)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一)第一十七章 观婿黄榜下(下)第九章 纵行潼关道(下)第一章 庙堂纷纷策平戎(七)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二)第四十章 败敌逐远山林深(下)第二十九章 雏龙初成觅花信(下)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三)第七十五章 尘嚣(六)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十九)第二十五章 闲来居乡里(六)第二十二章 汉唐旧疆终克复(下)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九)第二十五章 晚来萧萧雨兼风(下)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六)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四)第三百一十七章 反扑(下)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十七)第三十章 臣戍边关觅封侯(一)第三十五章 把盏相辞东行去(二)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十五)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谁为伸(一)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十)第三十章 臣戍边关觅封侯(三)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十)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二十一)第一百六十二章 京师(四)第四十八章 梦尽乾坤覆残杯(一)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二)第三百一十五章 反扑(上)第二十三章 铁骑连声压金鼓(七)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五)第二十一章 虚实(一)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八)第三十九章 遥观方城青霞举(五)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九)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十三)第四章 岂料虎啸返山陵(五)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十一)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十二)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二十五)第四十四章 文庙论文亦堂皇(三)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时至(一)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九)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谁为伸(七)第四十八章 梦尽乾坤覆残杯(四)第六十章 宴火(二)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九)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七)第二十二章 汉唐旧疆终克复(下)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九)第一十八章 向来问道渺多岐(二)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温春常早(三)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七十)
第三百零九章 伪帝(上)第一十一章 立雪程门外(中)第八章 太平调声传烽烟(五)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八)第三章 岂得圣手扶炎宋(下)第一十八章 弃财从义何需名(上)第四章 岂料虎啸返山陵(二)第三十三章 女儿心思可知否(中)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二)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七)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五十二)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六)第二十五章 闲来居乡里(五)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四)第一百七十五章 变迁(二)第三十四章 雨泽何日及(二)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五)第二十七章 宿怨难解杀机隐(上)第二十二章 明道华觜崖(一)第二百九十三章 狂浪(下)第二章 凡物偏能动世情(五)第六十八章 宴火(十)第二十八章 大梁软红骤雨狂(二)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八)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四)第九章 鼙鼓声喧贯中国(六)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十一)第一十六章 三载愿终了(上)第七章 烟霞随步正登览(十)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难平(三)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五)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九)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六)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二十二)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无须虑(一)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十二)第七章 惊闻东邻风声厉(中)第二章 凡物偏能动世情(三)第二十五章 阡陌纵横期膏粱(三)第四十五章 樊楼春色难留意(二)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九)第一章 一年穷处已残冬(中)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二十)第一十七章 庙堂(八)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二)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一)第一十七章 观婿黄榜下(下)第九章 纵行潼关道(下)第一章 庙堂纷纷策平戎(七)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二)第四十章 败敌逐远山林深(下)第二十九章 雏龙初成觅花信(下)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三)第七十五章 尘嚣(六)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十九)第二十五章 闲来居乡里(六)第二十二章 汉唐旧疆终克复(下)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九)第二十五章 晚来萧萧雨兼风(下)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六)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四)第三百一十七章 反扑(下)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十七)第三十章 臣戍边关觅封侯(一)第三十五章 把盏相辞东行去(二)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十五)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谁为伸(一)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十)第三十章 臣戍边关觅封侯(三)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十)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二十一)第一百六十二章 京师(四)第四十八章 梦尽乾坤覆残杯(一)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二)第三百一十五章 反扑(上)第二十三章 铁骑连声压金鼓(七)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五)第二十一章 虚实(一)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八)第三十九章 遥观方城青霞举(五)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九)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十三)第四章 岂料虎啸返山陵(五)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十一)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十二)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二十五)第四十四章 文庙论文亦堂皇(三)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时至(一)第九章 拄剑握槊意未销(九)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谁为伸(七)第四十八章 梦尽乾坤覆残杯(四)第六十章 宴火(二)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九)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七)第二十二章 汉唐旧疆终克复(下)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九)第一十八章 向来问道渺多岐(二)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温春常早(三)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