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了无旧客伴清谈(二)

更戍法。

早在南征之役的时候,为了填补抽调西军南下后横山防线出现的兵力真空,韩冈就已经向赵顼提出了更戍法,将河北和京营的一部分兵力调往陕西去镇守各路寨堡。

尽管河北、京畿两地禁军的战斗力已经不比厢军强到哪里去,远远比不上西军和河东军,甚至不比陕西的乡兵组织弓箭社和忠义社,除了装备。

但由于南面的战局进展太快,安南行营只动用了第一批南下西军就解决了交趾,加上各地军头,尤其是河北、京营的禁军将领,明里暗里地抵制,鼓动士兵们跳出来闹事,这件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眼下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辽国威胁,又仅仅是河东和陕西换防,情况倒也不会变得跟前次一般。不管怎么说,河东军和陕西军都比较听话,也不畏战事,而不是像京营和河北军那般,烂到了骨头里。

话说回来,将河东路的下位禁军与陕西西军中的精锐换防,加强河东这个关键节点,这是保证对辽防务的关键,是当务之急,就是下面的将校士卒有异议,赵顼也会强压下去。

——只要赵顼同意自己的建议。

韩冈双手持笏,等着赵顼的决定。

赵顼并不反对韩冈的提议。更戍法对重整河北、京营禁军的战斗力和加强朝堂对禁军的控制力,都是有好处的,而且有了这个例子在前,开了头之后,今天用西军替换河东军,明天就能将京营和河北交换去陕西、河东。

只是要调动多少兵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好好想想了。

他望向同签书枢密院事,“郭卿?你看此事是否可行?”

郭逵低头想了一下,道:“要想加强河东兵力,做到韩群牧所说的西制党项,北当契丹,东援河北,那么至少要投入二十到三十个指挥的马军或是有马步人才堪使用,如果再将更戍法调出河东的兵力算进来,那更是要调入三万到四万精锐堪战的西军。”

“二十个指挥!”

“三万到四万?!”

不论赵顼,还是政事堂中三位宰执,都对这数字吓了一跳。

三万到四万的禁军,相对于天下近六十万禁军总数来说,看着的确是不多。但如果将精锐堪战这个条件考虑进来的话,这就是陕西缘边的一个经略安抚使路所能掌握的全部作战兵力。再加上其中有二十到三十个指挥的马军或是有马步人——也就是靠马匹机动,作战时下马的军队,京城中有一名为龙骑的军额,——这个限制,几乎是抽空了一路兵马。

赵顼倒吸一口凉气:“三万、四万的精锐西军,其中还有一万以上的骑兵,都能抵得上半个河东路。”

“是大半个!”韩冈心道,如果刨除折家的军力,这个数目的精锐西军,其实已经跟剩下的河东军的实力相差无几。

郭逵应声道:“契丹控弦百万,随时能抽调南下的骑兵至少十万。四万西军中,能随时抽调出来援助河北的也就是包括万余骑兵在内的二万人而已。”

赵顼皱眉想了片刻:“三十个指挥的马军或有马步人未免调动得太多了一点,将其中一半改成蕃骑如何?”

郭逵和韩冈同时摇头。

郭逵道:“蕃人可驱之作战,用以驻防名城,恐会生乱。”

韩冈也道:“蕃军善战,可惜难受约束,陕西汉蕃之争从未止歇,贸然移防河东,又是一致乱之源。”

“更戍只限禁军,要是将蕃军移防,朝野内外牵扯的事就太多了。”吕惠卿也反对赵顼的这个想法,“安史之乱殷鉴不远,蕃军可用不可信,不可使其常驻中国。”

京城中的禁军行列里,其实也有归明渤海、契丹直第一,契丹直第二,土浑直,这样的由渤海、契丹和土浑为名的军额,但兵力从来都不多,而且那还是开国之初利用俘虏建立的外籍军队。契丹直已经取消番号,而没有取消番号的,如今里面的人早就换了几茬,虽然还有当年俘获蕃人的子孙,可全都跟汉人没有任何区别了。

而且这些蕃军都是成立在开国之初,其时制度未立,那倒也罢了。现在没有人敢冒这个风险,而且也没那个必要,汉军的战斗力在加强了装备之后,能轻而易举地压倒蕃军。

被两名通晓军事的重臣,以及一名参政同声反对,赵顼也息了调用蕃军的心思:“三十个指挥就三十个指挥吧,陕西诸路还是能挤出来的。”

“更戍之制,不仅是地方领军之将在地方坐大,其实也有练兵的用意在。千里跋涉,都是征战时常见而日常训练不到的,此乃祖宗训兵之良法。陕西、河东换防,正好当作开战前的练兵。”

对韩冈这番话,赵顼听得进去,也能理解得了。

调动数万大军换防,本身就是对军队战斗力的一个巨大考验。也是对地方州县支援能力的考验。

陕西通河东,肯定走的是汾河谷地,从晋州穿阳凉关入太原,两边加起来七八万大军,包括上万马骡,地方上要筹备的粮草和资材都是个天文数字,一来一去,领军的将校和沿途州县的官员,谁合格谁不合格,有能无能,在这一次的换防中,就能大体上看得出来了。要是开战后才暴出问题来,对战局的影响可想而知。

薛向沉默了半天,这时候也开口道:“过年后就开春了,契丹即便想要用兵,也得等到秋后,用半年时间,在陕西、河东之间移屯更戍,三四万兵力不算是太大的问题。”

“那就这么办吧。”赵顼最终拍板,为了灭亡西夏,一点小问题还是可以克服的。

只是当他看看崇政殿中的几位臣子,大宋天子的脸又挂了下来。

陕西、河东差不多有一百个指挥要对调驻防地点,肯定少不了枢密院来主持。但枢密使和枢密副使都在家里待参,该怎么签发公文都是一桩难题。

这么重大的决议,从枢密院出来的文件,若是只有郭逵一人的签押根本没有任何效力,就是上面还盖了天子的印玺也是一样,必须要有枢密使或枢密副使的签押。

但不管怎么说,先行在河北修筑轨道,沟通南北,与此同时在关西囤积粮草,并轮换河东陕西守军,静待时机的策略就这么确定了下来。

接下来一些人事安排就不是韩冈该插话的议题了,但赵顼还是留下了他和薛向,以备咨询。

这基本上就是韩冈今后一段时间内,在朝堂上所能起到的作用。

尽管一个同群牧使,是实职差遣中是难得的闲差。但日后只要是有关关西、广西的军事,轨道的修造,军器的发明生产,以及钢铁行业的发展,照样还是得来咨询他韩玉昆。

王韶出外了,章惇在家闭门待参,赵禼、熊本都远在边州,眼下的崇政殿中,韩冈已经是唯一一个拥有统帅大军出战经验的文官了,除了担任签书枢密院事的郭逵以外,在军事上以他的发言权分量最重。

虽然不管事,但他照样能在军国重事上参政议政,这是权威的分量!

韩冈也在用余光扫视着崇政殿中的几位同僚。两府加起来就四人在殿上,这个人数实在是可怜了。不过这个问题应该很快就能解决了。

为了签发两路移防的公文,至少得有一名枢密使或是副使出来签字画押。两名待参的枢密使和副使,吕公著事涉为人伦大案关说,短时间内别想出来,章惇不过是购买民田时出了点问题,被御史给咬上了。从程度上,章惇身上的问题是远远轻于吕公著。

既然天子需要人在公文上签字画押,那么章惇被解放出来也就是理所当然。

韩冈这么想着,只是当他的眼睛瞥到了薛向身上,原本很有自信的想法,却又变得不是那么有把握了。

隔了一天,应了韩冈当时在崇政殿上不妙的预感,薛向升任枢密副使的任命也下来了,吕公著和章惇依然在家中待着。紧接着,前一日在崇政殿中做出的决议,走过了一系列流程,从政事堂和枢密院中发布出来。

然后,群牧使韩缜兼任翰林学士的任命也跟着出来了。

韩缜是群牧使,韩冈是同群牧使,一为正任,一为副职。可韩缜只是龙图阁直学士,而韩冈是龙图阁学士,虽然两人的学士、直学士都仅仅是不厘实务的贴职,但韩缜从名义上说还是韩冈的下属,朝堂上合班站位,韩缜得站在韩冈身后。

这一点当然成问题。韩缜可是王安石一辈的老臣,出身自灵寿韩家,一门显贵。加上从差遣上算,韩缜也是高于韩冈。所以赶在韩冈走马上任之前,韩缜成了翰林学士。

韩缜靠了自己才被提升,韩冈倒是没有什么闲心去开玩笑。因为章俞购置田地时所犯一干违反律条的错误最终被定罪,使得章惇终于辞去了枢密副使的职位。

第一十三章 上元惊闻变(下)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七)第七章 苍原军锋薄战垒(一)第四十四章 文庙论文亦堂皇(四)第四十二章 南北(二)第三十章 众论何曾一(一)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十九)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四)第二百九十七章 不悖(一)第二百九十七章 不悖(一)第三十九章 遥观方城青霞举(三)第二章 摇红烛影忆平生(上)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七)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二十八)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三)第一章 一入宦海难得闲(二)第二十四章 兵戈虽收战未宁(一)第三百二十五章 反击(中)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三)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十三)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十一)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三)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二十四)第一十四章 贡院明月皎(中)第三十七章 青山声碎觑后影(一)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四)第二章 边声连角不知眠(一)第二十二章 虚实(二)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八)第二十八章 临乱心难齐(四)第二十六章 当潮立马夜弯弓(中)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十四)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二)第四十三章 亲屈天人九重问(中)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二十二)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十五)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八)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九)第一十七章 庙堂(八)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十)第二十三章 谁言金疮必枉死(下)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四)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节早(七)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二六)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四)第二十六章 当潮立马夜弯弓(上)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节早(五)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八)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二十)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十三)第二百零三章 火箭(十一)第一百三十六章 梳理(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九)第二十章 千山红遍好凭栏(中)第三十八章 岂与群蚁争毫芒(八)第二十一章 虚实(一)第二百七十二章 长风(九)第一十九章 登朝惟愿博轩冕(下)第四十五章 樊楼春色难留意(一)第五章 流水(中)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十七)第九章 闹市纷纷人不宁(上)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八)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六)第二百八十四章 兴波(下)第三十六章 骎骎载骤探寒温(六)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六)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十五)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十一)第一百三十七章 梳理(七)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四)第一百二十章 伎俩(上)第二十七章 京师望远只千里(八)第二章 边声连角不知眠(一)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二)第三十五章 把盏相辞东行去(四)第四十三章 长风绕城遥相对(下)第一百一十八章 夜火(中)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潜波涛(上)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七)第二百六十七章 长风(四)第三十二章 荣辱凭心无拘执(中)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四)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一)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六)第二十七章 鸾鹄飞残桐竹冷(下)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七)第七章 烟霞随步正登览(五)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无明(中)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六十七)第一十九章 登朝惟愿博轩冕(下)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四)第一百二十九章 后顾(中)第三百零四章 不悖(八)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九)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谁为伸(七)第三十一章 战鼓将擂缘败至(七)第四十八章 斯人远去道且长(四)第一百二十章 伎俩(上)
第一十三章 上元惊闻变(下)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七)第七章 苍原军锋薄战垒(一)第四十四章 文庙论文亦堂皇(四)第四十二章 南北(二)第三十章 众论何曾一(一)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十九)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四)第二百九十七章 不悖(一)第二百九十七章 不悖(一)第三十九章 遥观方城青霞举(三)第二章 摇红烛影忆平生(上)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七)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二十八)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三)第一章 一入宦海难得闲(二)第二十四章 兵戈虽收战未宁(一)第三百二十五章 反击(中)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三)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十三)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十一)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三)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二十四)第一十四章 贡院明月皎(中)第三十七章 青山声碎觑后影(一)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四)第二章 边声连角不知眠(一)第二十二章 虚实(二)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八)第二十八章 临乱心难齐(四)第二十六章 当潮立马夜弯弓(中)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十四)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二)第四十三章 亲屈天人九重问(中)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二十二)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十五)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八)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九)第一十七章 庙堂(八)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十)第二十三章 谁言金疮必枉死(下)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四)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节早(七)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二六)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四)第二十六章 当潮立马夜弯弓(上)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节早(五)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八)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二十)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十三)第二百零三章 火箭(十一)第一百三十六章 梳理(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九)第二十章 千山红遍好凭栏(中)第三十八章 岂与群蚁争毫芒(八)第二十一章 虚实(一)第二百七十二章 长风(九)第一十九章 登朝惟愿博轩冕(下)第四十五章 樊楼春色难留意(一)第五章 流水(中)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十七)第九章 闹市纷纷人不宁(上)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八)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六)第二百八十四章 兴波(下)第三十六章 骎骎载骤探寒温(六)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六)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十五)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十一)第一百三十七章 梳理(七)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四)第一百二十章 伎俩(上)第二十七章 京师望远只千里(八)第二章 边声连角不知眠(一)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二)第三十五章 把盏相辞东行去(四)第四十三章 长风绕城遥相对(下)第一百一十八章 夜火(中)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潜波涛(上)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七)第二百六十七章 长风(四)第三十二章 荣辱凭心无拘执(中)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四)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一)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六)第二十七章 鸾鹄飞残桐竹冷(下)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七)第七章 烟霞随步正登览(五)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无明(中)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六十七)第一十九章 登朝惟愿博轩冕(下)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四)第一百二十九章 后顾(中)第三百零四章 不悖(八)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九)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谁为伸(七)第三十一章 战鼓将擂缘败至(七)第四十八章 斯人远去道且长(四)第一百二十章 伎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