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孟子(三)

当意识到自己在齐国注定无法推行“王道”、“仁政”的主张后,孟子毅然放弃齐宣王赐予的高官厚禄,带着诸弟子返回邹国,仅这一点,就值得蒙仲对这位儒家圣贤心存敬意。

此后,孟子又讲述他前往其他国家的经历。

这个“其他国家”,其实也包括宋国。

孟子最初造访宋国,是在宋王偃驱逐了其兄剔成君而自立为君之后,孟子意识到宋国将因此出现改变,便前往宋国,希望能施行自己的抱负。

因为当时的宋国,在孟子看来是非常稚嫩的,不像齐国那般已经有了完善的治国理念,说不定他能说服宋王偃——当时应该称作宋君偃——施行他所主张的仁政。

但很可惜,宋君戴偃是一位崇尚武力的君主,以至于孟子这次造访宋国,最终仍以失败告终。

而正是在那段时期,孟子结识了惠盎。

当时惠盎还很年轻,还并没有出仕宋国,他唯一被重视的,仅仅只是「惠施的族侄」这一头衔。

当孟子在宋国开坛授课时,惠盎也跑去听,且特地向孟子请教“仁政”主张——这是孟子当时在宋国唯一的收获。

WWW_тt kān_¢O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时间里,孟子亦结识了滕元公滕弘——当时的滕弘还是世子。

过了约一年左右,孟子返回了邹国,终于决定前往魏国。

当时的魏国,其实已经衰败了,但不可否认,魏国一直是当世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在惠盎的族叔惠施作为国相的那几十年,天底下的学者皆纷纷涌向魏国,直到齐国建造稷下学宫,且惠施又被张仪取代,失去了魏国的相位,当世的“文化中心”,这才逐渐向齐国转移。

在孟子造访魏国前,滕国的君主滕定公逝世,滕元公滕弘继位,他向孟子请教了治国之策,孟子便倾授了“井田制”、“王道”、“仁政”等主张。

虽然滕元公欣然接受,并兢兢业业按照孟子的主张治理国家,但孟子也明白,滕国太小了,无法真正实现他的主张,于是,他在滕国呆了两年后,依旧踏上了前往魏国的旅途。

待等孟子来到魏国时,此时的魏国已被秦国压得喘不过气来,魏国当时的君主「魏惠王(即梁惠王)魏罃(yīng)」,便向孟子请教击败秦国的办法。

但很可惜的是,这位魏王要的是如何尽快击败秦国,他需要的是孙武、吴起、孙膑这样的兵家圣贤,而不是孟子这样主张仁政的儒家大贤,因此,孟子没能得到魏惠王的重视。

第二年,魏惠王去世,「魏襄王魏嗣」继位,孟子再次拜见魏襄王,可他发现,魏襄王远没有其父魏惠王睿智,既急功好利,又不肯听取他的建议。

正好这个时候,齐国的齐威王过世、齐宣王继位,于是孟子便离开了魏国,再次前往齐国,去求见齐宣王。

待等到二次游说齐国失败后,孟子返回邹国。

此时,宋国的君主戴偃已自立为王,且这个时候,惠盎已在宋国出仕,用孟子那一番“仁者无敌”的言论,说服了宋王偃。

得知此事后,孟子感到非常高兴,便再次造访宋国,并在宋国呆了数年。

但在此期间孟子亦逐渐发现,宋王偃虽然接受了惠盎那一番“仁者无敌”的言论,但其本身崇尚武力的性格却并未改变,说白了,宋王偃施行仁政的目的,是为了强大宋国的国力,以便于日后攻伐其他国家。

这让孟子感到有些失望。

正巧这时候,鲁国的国君鲁平公欲重用孟子,让当时在鲁国仕官的孟子的弟子乐正,邀请孟子前往鲁国。

于是孟子便离开了宋国,来到了鲁国。

然而就在这时,鲁平公宠爱的臣子「臧(zāng)仓」在君主面前说了一番孟子的坏话,使鲁平公改变了主意。

后乐正将这件事告诉孟子,孟子感慨道:“我不能见鲁侯,乃天时也,又岂是因为那个臧仓?”

感慨之余,孟子带着遗憾又返回了邹国。

而他的弟子乐正,亦辞去了在鲁国的官职,跟着老师返回了邹国。

此后,孟子便不再游走列国,留在邹国教授弟子学业,并与诸弟子编著《孟子》,即他周游列国时的所见所闻,以及与各国君主的对话。

从四十五岁初次造访齐国,到六十余岁放弃周游返回邹国,孟子有近二十年时间在推行他的主张,前后去过齐、魏、宋、滕等国家。

而在这些国家中,滕国是唯一完完全全施行他仁政主张的国家,其次是宋国,有所保留地施行了他的仁政主张,至于齐、魏等国家,他的主张丝毫没有得到重视。

正因为如此,对于滕国遭到攻击,孟子是感到非常痛心而愤怒的,然而进攻滕国的恰恰就是宋国,这让他更为感到痛心——因为宋国施行的是惠盎的仁政国策,而惠盎的仁政国策,其实就是他孟轲的仁政之策。

因此,宋滕两国开战,在孟子看来就仿佛他的两名弟子自相残杀,这如何不让他感到痛心?

但即便如此,孟子对宋国仍保留着几分宽容,尤其是当面对惠盎的时候。

他对惠盎说道:“当年老夫见魏国现如今的君主魏嗣时,就曾对他说过,当今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的,倘若有一名君主不嗜好杀人,普天之下的百姓都会仰望于他,归附于他,就好比水往低处流,谁能阻挡呢?宋王欲行王政,然杀孽过多,嗜杀的君主,是注定无法夺取天下的。”

“在下受教。”惠盎恭敬地说道。

看着毕恭毕敬的惠盎,孟子长长叹了口气。

其实他也明白,惠盎虽然不是他的弟子,但是在王道、仁政这一块,惠盎却毫不逊色他真正的弟子,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宋王偃,那位君主还是无法真正领会「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道理。

不过即便如此,孟子对宋国仍然抱有期待。

这份期待,当然不是指宋王偃忽然回心转意,而是指宋国的太子「戴武」,或者称「王子武」。

早在许多年前,当孟子意识到宋王偃尚武的性格难以扭转后,便建议惠盎注重对于太子戴武的培养,毕竟宋王偃现如今已经五十多岁了,过不了几年可能就会离世,到时候,宋国将由太子戴武来继承,倘若太子戴武能彻底施行他孟轲、惠盎二人所提倡的“仁政”主张,宋国就能彻底变成以仁政治国的国家。

到那时,他孟轲的理念,或许就能在宋国得到实施。

听闻此言,惠盎连忙说道:“夫子放心,我时刻谨记着夫子的教诲,不敢疏忽对于太子的教导。”

见此,孟子满意地点了点头。

此后数日,惠盎与蒙仲二人便住在孟子居,听孟子讲述“王道”、“仁政”主张。

其实这些“王道”、“仁政”主张,孟子主要是说给蒙仲听的,毕竟,虽然蒙仲乃是庄子的弟子,可谁让他对儒家思想却颇为了解,再加上此子聪慧机敏,以至于孟子恨不得将他儒家思想亦倾囊相授。

而对于蒙仲来说,他本着技多不压身的想法,亦虚心吸取孟子的思想,反正他已兼学道、名、兵三家的学术知识,完善一下他本来就有所涉及的儒家思想,这也不是什么坏事。

就像他的义兄惠盎,这位可是兼顾了道、名、法、墨、儒等各家学术。

不得不说,相比较孔子时期的儒家思想,孟子的儒家思想确实已经上了一个台阶,至少已经“言之有物”,他的思想有很多都是正确的主张。

就比如「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这跟庄子曾经教导过蒙仲的,「用诡辩只能使人口服、用道理来辩才能使人心服」的道理一样,都是金玉良言。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授蒙仲大概三五日后,孟子忽然问他道:“过几日你兄惠盎返回滕国,你可愿留在老夫这?”

『这是要收此子为弟子么?』

无论是惠盎,还是万章、公孙丑等孟子的弟子们,无不对此大吃一惊。

不过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万章、公孙丑等人倒也倾向于这位小兄弟能成为他们的小师弟,毕竟此子的才能的确不可小觑。

但最终,蒙仲还是婉言谢绝了,他笑称道:“庄师会用他那根拐棍打死我的。”

“尊师重道,好好。”

孟子虽然点点头称赞了蒙仲,但旁人都看得出来,他对此有些遗憾。

也难怪,毕竟在放弃实施自己的抱负后,孟子便将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教导弟子,并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最快乐的事,而如今,他忽然发现了蒙仲这块尚在雕琢的美玉,又怎么忍得住呢?

但遗憾的是,蒙仲这块美玉已经有了老师,且这位老师,还是他孟轲都心存尊敬的庄周、庄夫子。

最终,在孟子居居住了约十余日后,惠盎带着蒙仲准备告辞离去。

见此,孟子便赠予了蒙仲一部《孟子》——其实还只是上部,是万章、公孙丑等孟子的弟子们这几日连夜抄写的。

并且孟子还告诉蒙仲,待他与诸弟子完善了《孟子》的下部后,亦会抄录一份,托人送到蒙仲手中。

『要不要接受呢?』

考虑到庄子对此的态度,蒙仲有些犹豫。

然而惠盎却眨眨眼睛说道:“阿仲,长者赐,不可辞。”

看着兄长脸上的笑容,蒙仲狐疑地问道:“阿兄,怎么感觉你笑得有点幸灾乐祸呢……”

“有么?”惠盎立刻故作严肃。

事实上,他的确很期待于某些事,就比方说,孟子托他带一封信给庄子……

唔,他真的很期待。

嘿!

十月初,惠盎带着蒙仲,以及孟子赐予蒙仲的那一车竹简,返回了滕国境内,回到了宋军的营寨。

此时他们才知道,宋军已于数日前再次攻打滕城,且攻破了滕城的外城,使滕国就只剩下一座子城。

而滕国刚刚继任的君主滕耆,则战死于外城城墙之上,由其弟滕昊继承了君主之位。

宋滕两国的战争,终于将进入尾声。

第125章:真正的目的第247章:战场立信(二)【二合一】第95章:点兵(三)第148章:事与愿违(二)【二合一】第130章:聊谈第302章:各自筹划【二合一】第171章:前狼后虎(二)【二合一】第173章:九月(二)【二合一】第326章:阳关攻防之战(二)【二合一】第425章:二人的交涉第322章:翟章【二合一】第1章:宋国蒙氏第376章:王龁与廉颇【二合一】第385章:应对【二合一】第67章:入冬第263章:秦军突围【二合一】第391章:夜袭【二合一】第415章:各有谋划第308章:攻势暂止【二合一】第89章:宫筵(三)第219章:转机【二合一】第55章:墨者与井阑(四)第451章:诸国纷争(二)第320章:大战前夕(二)【二合一】第256章:骑兵vs战车【二合一】第243章:暂止的交锋【二合一】第406章:联军齐心第33章:丧礼(二)第181章:负隅顽抗【二合一】第274章:诱拐楚民【二合一】第328章:司马错与暴鸢的反应第276章:屈原(二)【二合一】第322章:翟章【二合一】第74章:肥义第95章:点兵(三)第233章:追杀【二合一】第67章:入冬第334章:秦魏联合【二合一】第265章:言和停战【二合一】第227章:针对【二合一】第65章:孟子(二)第133章:蒙仲与赵王何第29章:兄长的信第282章:逐渐形成的默契【二合一】第335章:奔赴宋国【二合一】第293章:间隙第253章:应势而生,魏国骑兵(二)【二合一】第237章:伊阙山北夜袭之役【二合一】第389章:相互算计(三)【二合一】第196章:蒙仲与田章(二)【二合一】第38章:拜别庄子第151章:惊变之始【二合一】第291章:方城初战(二)第127章:风起邯郸第242章:对攻之战【二合一】第446章:赵国之行第176章:围城断薪【二合一】第260章:暴鸢来援!【二合一】第356章:讨封!郾城君!【二合一】第168章:蒙仲与廉颇(六)【补更2/4】第246章:战场立信【二合一】第207章:泄露【二合一】第370章:战前准备【二合一】第272章:初抵方城【二合一】第320章:大战前夕(二)【二合一】第422章:七月第253章:应势而生,魏国骑兵(二)【二合一】第294章:六月第67章:入冬第160章:窥营【二合一】第176章:围城断薪【二合一】第454章:新时代!(大结局)第100章:一个月第146章:劝说【二合一】第451章:诸国纷争(二)第406章:联军齐心第160章:窥营【二合一】第13章:入室(二)第60章:战后第81章:中山乐氏第343章:魏冉使宋【二合一】第48章:抵达滕国(二)第149章:七月上旬【二合一】第100章:一个月第141章:筵席间的争执【二合一】第450章:诸国纷争第150章:七月下旬【二合一】第286章:屈原的改变【二合一】第401章:迹象第179章:夜间的说说【二合一】第94章:点兵(二)第219章:转机【二合一】第373章:正面强攻【二合一】第40章:惠盎第134章:蒙仲与赵王何(二)第164章:蒙仲与廉颇(三)【二合一】第30章:兄长的信(二)第255章:追踪【二合一】第375章:函谷关首战(二)【二合一】第34章:两年后
第125章:真正的目的第247章:战场立信(二)【二合一】第95章:点兵(三)第148章:事与愿违(二)【二合一】第130章:聊谈第302章:各自筹划【二合一】第171章:前狼后虎(二)【二合一】第173章:九月(二)【二合一】第326章:阳关攻防之战(二)【二合一】第425章:二人的交涉第322章:翟章【二合一】第1章:宋国蒙氏第376章:王龁与廉颇【二合一】第385章:应对【二合一】第67章:入冬第263章:秦军突围【二合一】第391章:夜袭【二合一】第415章:各有谋划第308章:攻势暂止【二合一】第89章:宫筵(三)第219章:转机【二合一】第55章:墨者与井阑(四)第451章:诸国纷争(二)第320章:大战前夕(二)【二合一】第256章:骑兵vs战车【二合一】第243章:暂止的交锋【二合一】第406章:联军齐心第33章:丧礼(二)第181章:负隅顽抗【二合一】第274章:诱拐楚民【二合一】第328章:司马错与暴鸢的反应第276章:屈原(二)【二合一】第322章:翟章【二合一】第74章:肥义第95章:点兵(三)第233章:追杀【二合一】第67章:入冬第334章:秦魏联合【二合一】第265章:言和停战【二合一】第227章:针对【二合一】第65章:孟子(二)第133章:蒙仲与赵王何第29章:兄长的信第282章:逐渐形成的默契【二合一】第335章:奔赴宋国【二合一】第293章:间隙第253章:应势而生,魏国骑兵(二)【二合一】第237章:伊阙山北夜袭之役【二合一】第389章:相互算计(三)【二合一】第196章:蒙仲与田章(二)【二合一】第38章:拜别庄子第151章:惊变之始【二合一】第291章:方城初战(二)第127章:风起邯郸第242章:对攻之战【二合一】第446章:赵国之行第176章:围城断薪【二合一】第260章:暴鸢来援!【二合一】第356章:讨封!郾城君!【二合一】第168章:蒙仲与廉颇(六)【补更2/4】第246章:战场立信【二合一】第207章:泄露【二合一】第370章:战前准备【二合一】第272章:初抵方城【二合一】第320章:大战前夕(二)【二合一】第422章:七月第253章:应势而生,魏国骑兵(二)【二合一】第294章:六月第67章:入冬第160章:窥营【二合一】第176章:围城断薪【二合一】第454章:新时代!(大结局)第100章:一个月第146章:劝说【二合一】第451章:诸国纷争(二)第406章:联军齐心第160章:窥营【二合一】第13章:入室(二)第60章:战后第81章:中山乐氏第343章:魏冉使宋【二合一】第48章:抵达滕国(二)第149章:七月上旬【二合一】第100章:一个月第141章:筵席间的争执【二合一】第450章:诸国纷争第150章:七月下旬【二合一】第286章:屈原的改变【二合一】第401章:迹象第179章:夜间的说说【二合一】第94章:点兵(二)第219章:转机【二合一】第373章:正面强攻【二合一】第40章:惠盎第134章:蒙仲与赵王何(二)第164章:蒙仲与廉颇(三)【二合一】第30章:兄长的信(二)第255章:追踪【二合一】第375章:函谷关首战(二)【二合一】第34章:两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