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5章 制度(下)

而高原所设计的内阁制度。从理论上说。确实是解决君相之争的最好办法。一來是明确划分了君相的权力。各付其责。各司其权。互不干涉;二來取消了国相开府治事的权力。以内阁取代了国相府。但内阁是直接对国君付责。内阁首相仅仅只是內阁的最高官员。并不能決定內阁官员。或六部官员的任免权。从而也就无法控制內阁和六部。失去了掌控朝中大权的机会。但国相仍然有独立处理军国大事。并监督官员们实施的权力。可以说行政权力并沒有被削弱。当然那些一心想独掌大权的野心家是除外的;三來国君用不着过多的干涉国相行政。只要控制好了最后的行政批阅权和人事任免权。就能够牢牢的控制权力。不必担心被权臣架空。因此可以说是各得其所。

尽管淳于博和张良都知道。不存在绝对完美的制度。更多更快章节请到。因为再好的制度也是有空子可钻。同时也需要由人來执行。如果执行不到位。再好的制度也沒有用。

但从制度上來说。高原制定的这一套內阁制度。确实是相对最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那怕是一个才智平庸的君主。只要不是完全弱智。依照着这一套制度进行实施下去。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題。而如果是遇到有为之君。则可以充份的发挥这一套制度的优势。充份放权。到是能够有一番大做为。

虽然淳于博和张良都是见多识广的人。但对这样的一套制度。两人也找不出一点问題來。因此淳于博点了点头。道:“武安君。我看这内阁制度完全可行。”

张良也道:“是啊。想不到主公竟然能够想出这样一套制度來。实在是令人佩服。”

高原笑了一笑。。。內阁制度可是中国古代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并且不断的完善才制定出來的行政管理制度。从明初就开始。到明中期基本完善。然后一直运行到淸末。又不断的修补完善。前后接近五百年。是中国古代持续最长的政治官职制度。而明淸两代。都沒有出现过能够架空皇帝。撑控朝中大权的权臣存在。无论是明朝的严嵩、张居政。还是淸朝的和坤。都沒能够真正的架空皇帝。撑控住实权。实行了内阁制度。自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而在这个时代。內阁制度虽然是一个极为先进的政治制度。不过仍然在这个时代的社会发展范围以內。

不过实行內阁制度。仅仅只是高原制定的新的官职制度的一部份。还有其他的很多内容。

在内阁以外。。。设置御史台。付责监督、监查文武官员的行为、施政。御史台的官员由君主直接任免。并只对君主负责。设御史大夫一名。为御史台的最高官员;下设巡察御史。每郡设一名巡察御史。主要付责主管巡察地方政务。官员行为;另设御史若干。

设立监察机构。是每个国家都会做的。因此高原设立这样一个机构。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另外高原还设立了一些其他机构。做为对六部工能不足的补充。分别是太仆。掌管宗庙祭祀;宗正。掌管王室宗族事务;内府。掌管王宫的财政;大鸿胪。掌管外交事务;大理寺。掌管审问官员的刑审;中郎将。付责王宫、王城的警卫;卫尉。付责各部、司官署守卫。锦衣卫。付责情报收集。

这些机构有些是现在各国己有。有些则是新设立。未必都要马上建立起來。高原只是将机构的名称和职能先确定下來。等到需要的时候。再逐步建立。六部加上这些机构。基本可以覆盖一个国家的所有事务。

而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将官职分为职、阶、爵三种。

“职”也就是官员俱体付责的事务。掌握的实际权力。向内阁、六部、其他机构。均属于“职” 的范围。

“阶” 则是表示官员的等级高低。也就是衡量官员大小的标准和俸碌高底。但并无俱实职责。在这里高原引入了九品官阶制度。将官员的等级分为九品。而毎品又分正从两级。每级又分上下两等。因此实际是将官员的等级扩大为三十六级。而每一级都还有相应的官阶名称。更多更快章节请到。并分为文阶官和武阶官。

文阶官

正一品上 太师 下 太博

从一品上 司徒 下 司空

正二品上 金紫光禄大夫 下 银青荣禄大夫

从二品上 光禄大夫 下 荣禄大夫

正三品上 资德大夫 下 资善大夫

从三品上 正奉大夫 下 通奉大夫

正四品上 正议大夫 下 通议大夫

从四品上 大中大夫 下 少中大夫

正五品上 中议大夫 下 中顺大夫

从五品上 朝请大夫 下 朝散大夫

正六品上 奉政大夫 下 奉议大夫

从六品上 奉直大夫 下 奉训大夫

正七品上 承德仕 下 承直仕

从七品上 承务仕 下 承务仕

正八品上 文林仕 下 翰林仕

从八品上 从事仕 下 承事仕

正九品上 授职仕 下 修职仕

从九品上 登佐仕 下 议佐仕

武散官

正一品上 龙虎卫上将军 下 金吾卫上将军

从一品上 奉国上将军 下 辅国上将军

正二品上 骠骑大将军 下 车骑大将军

从二品上 骁骑大将军 下 飞骑大将军

正三品上 征东将军 下 征西将军

从三品上 征南将军 下 征北将军

正四品上 卫国将军 下 安国将军

从四品上 镇国将军 下 定国将军

正五品上 广威将军 下 明威将军

从五品上 宣威将军 下 信威将军

正六品上 前将军 下 后将军

从六品上 左将军 下 右将军

正七品上 承信校尉 下 昭信校尉

从七品上 忠武校尉 下 忠显校尉

正八品上 忠勇校尉 下 忠翊校尉

从八品上 修武尉 下 敦武尉

正九品上 保义尉 下 进义尉

从九品上 进勇尉 下 进威尉

因此以后一般的官员通常都会有两个官名。。。更多更快章节请到。。。一个职官。为官员的俱体职责;一个阶官。为官员的级别高低。官职和官阶都是不能世袭的

“爵” 则是一种荣誊称号。并无实权。但可以和官阶相对应。而爵位既可以授与官员。做为对官员额外的加封。当然也加一份俸碌。或者是在官员离休之后的恩赐封号;也可以授与普通百姓。商人。世族。以奖励他们对国家做出的贡献。相当于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地位。并享有一定的特权;而且爵位还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世袭。另一种是不能世袭的。

“爵” 分为五级。即:公候伯子男。而每级又毎为三等。其中候伯子男四爵。分为亭、乡、县三等。以候爵为例。即为分亭候、乡候、县候;而公爵则分为县、郡、国三等。共计是十五级爵位。最高的国公为正一品。最低的亭男为从五品下。

虽然爵位沒有实权。也不算阶官。但由于公候伯子男这五爵的称号深入人心。因此还是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的。而这也是高原称王的好处。如果高原还是武安君。肯定不能使用“公候伯子男” 做为爵位的称号。

将官员的职、阶、爵分开。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一项重大进步。使官员的职权利更为完善和分明。要比以前的职、阶、爵一体要好的多。虽然在另一时空里。这一制度是到汉朝中期才完成。不过高原现在也毫不客气的先使用出來。

在地方上。仍然是主要釆用郡县制度。不过在一些重要的地区。还设立州一级。比郡小。比县大。更多更快章节请到。但不直接管辖县。因此实际是分为郡、州、县三级。郡的最高官员为郡守。正三品;州的最高官员为太守。正四品;县的最高官员为县令。正五品。

各郡、州、县的官员付责各地区的军政财事务。本來高原也考虑过。把地方的军政财事务分开。削弱地方的权力。但现在并不是天下统一的太平时节。而是四足鼎立。因此为了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高原决定还是釆用军政财一体化的地方制度。

而相对于官职制度。军事方面的制度改变就要小得多。因为高原入主代郡以后。就建立了一套新的军事体系。这套体系到现在还基本能够使用。用不着做太大的改变。只要进行一些局部调整就可以了。主要的改变在两点。一是军队的编制进行重新代分;二是军队的官职級别要和新设立的官职级别相适应。

不过首先设置的还是中央的军事管理机构。以前实际是由高原直接付责军务。而现在要设立一个正式的机构了。因此高原在朝中设置大将军府。级别与六部并列。平时归为内阁管理。和兵部一起管理军政军务。但在战争时期。大将军府则直接对高原付责。由经验丰富的老将出任大将军。平时付责选拔将领。考核训练军队。军队换防等事务;战时付责制定战术、调派兵力。征集编制军队等事务。

军队的编制仍然是以军团为主。但军团的名称不在使用地名。而是使用数字。而且每个军团下设军级编制。每个军团下辖五到七个军。每个军的人数在五千到八千人。以下再分为千长、五佰长、佰长、五什长。什长、伍长等。军团的最高官员称为主将。为正三品;军的最高官员为正将。为正四品;以下次依次类推。

以前编制的几个军团中。代郡军团将分拆为第一、二军团。驻守灵寿地区。保卫都城的安全。上谷军团改为第三军团。驻守东阳郡;雁门军团改为第四军团。驻守雁门、云中;云中军团改为第五军团。驻守渔阳、巨鹿。另外再扩编第六军团。驻守代郡。

平时各军团分别驻守各地。在战争时期则由几个军团联合组成军队。由大将军府派遣主帅统领。或是由一个军团为主。从其他军团中抽调部份军队。

另外在新都灵寿还设立禁卫军、护卫军、威宁军三军。禁卫军付责保卫王宫、王城的安全;护卫军付责保卫各部、司官署安全;威宁军付责灵寿城內的其他地区。以及周边的村镇安全。

整个官职制度。高原足足写了三大册。可以说基本包含了所有的方面。仅仅只是沒有包括王宫里的制度。其实高原对王宫制度也有一些考虑。只是王宫制度不可能和外臣商议。因此高原才沒有拿出來。等着回到后宅之后。再和妻妾们商议。

但就是这样。淳于博和张良还是足花了近半个时辰。才把所有的制度完全看完。而在看完之后。两人除了对高原设计的内阁制度十分佩服以后。而对其他的制度也都沒有异议。也可以看得出來。高原确实是花了相当的心血。才制定了这样一套相对十分完善的官职制度。两人基本沒有什么异议。认为完全可以施行。

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第三章 荥口攻防战四第251章 突袭阴山三第304章 安平君府(上)第544章 布置(上)第588章 攻与防(七)第627章 代军撤军(下)第704章 合作(三)第167章 攻取代郡(五)第676章 白灵族的变故(三)第720章 墨家第927章 挑战(五)第316章 满城风雨第568章 犹豫(上)第783章 迁都第208章 豪强叛乱(一)第318章 商铺开业(二)第393章 渡河之战(三)第418章 秦军出击第156章 架临邯郸(上)第756章 回归(四)第193章 使命第843章 城外防线失守第468章 撤离大梁(二)第530章 刺秦(五)第262章 匈奴的反扑(一)第799章 称王典礼(下)第192章 秦国春祭(下)第715章 新营地(一)第784章 齐国政变第195章 燕国出兵(下)第29章 灾民(下)第627章 代军撤军(下)第864章 邯郸之变(一)第657章 伏击单于(三)第901章 长街之战(十)第164章 攻取代郡(二)第437章 大梁攻防(八)第267章 齐国来使(一)第937章 史前文明(上)第336章 劫持下第407章 修定计划(三)第232章 初战匈奴第639章 郊游(下)第398章 魏国的变故一第181章 军队编制第491章 阅军(六)第146章 白灵族第686章 云瑶的身世(上)第738章 进攻受阻(六)第363章 率军入魏(一)第900章 长街之战(九)第61章 邀请(上)第601章 突袭蓟京(四)第249章 突袭阴山一第919章 趁胜进击(二)第933章 投效(二)第553章 燕国的希望(二)第932章 投效(一)第674章 白灵族的变故(一)第164章 攻取代郡(二)第217章 讲和的条件(下)第488章 阅军(三)第942章 历史的真像第706章 韩腾复出第693章 迁移准备(下)第281章 出使齐国(一)第501章 潜入咸阳(六)第237章 迎战匈奴军三第75章 扣压粮食第924章 挑战(二)第610章 撤军与追击(四)第476章 政事第542章 邯郸的局势第740章 内哄(上)第174章 屠城令(下)第151章 匈奴(上)第194章 燕国出兵(上)第123章 赵秦决战(二)第856章 中途拦截(二)第712章 再次出击(四)第900章 长街之战(九)第758章 劝进(下)第948章 昆仑弟子(三)第113章 袭击战术(二)第530章 刺秦(五)第5章 ,日月谷之战第822章 行刺(四)第440章 大梁攻防(十一)第761章 订亲(上)第784章 齐国政变第163章 攻取代郡(一)第340章 营救(四)第197章 进驻上谷郡第22章 ,收度宇第435章 大梁攻防(六)第382章 转战荥口第742章 内讧(下)第265章 匈奴的反扑(四)第231章 出巡
第三章 荥口攻防战四第251章 突袭阴山三第304章 安平君府(上)第544章 布置(上)第588章 攻与防(七)第627章 代军撤军(下)第704章 合作(三)第167章 攻取代郡(五)第676章 白灵族的变故(三)第720章 墨家第927章 挑战(五)第316章 满城风雨第568章 犹豫(上)第783章 迁都第208章 豪强叛乱(一)第318章 商铺开业(二)第393章 渡河之战(三)第418章 秦军出击第156章 架临邯郸(上)第756章 回归(四)第193章 使命第843章 城外防线失守第468章 撤离大梁(二)第530章 刺秦(五)第262章 匈奴的反扑(一)第799章 称王典礼(下)第192章 秦国春祭(下)第715章 新营地(一)第784章 齐国政变第195章 燕国出兵(下)第29章 灾民(下)第627章 代军撤军(下)第864章 邯郸之变(一)第657章 伏击单于(三)第901章 长街之战(十)第164章 攻取代郡(二)第437章 大梁攻防(八)第267章 齐国来使(一)第937章 史前文明(上)第336章 劫持下第407章 修定计划(三)第232章 初战匈奴第639章 郊游(下)第398章 魏国的变故一第181章 军队编制第491章 阅军(六)第146章 白灵族第686章 云瑶的身世(上)第738章 进攻受阻(六)第363章 率军入魏(一)第900章 长街之战(九)第61章 邀请(上)第601章 突袭蓟京(四)第249章 突袭阴山一第919章 趁胜进击(二)第933章 投效(二)第553章 燕国的希望(二)第932章 投效(一)第674章 白灵族的变故(一)第164章 攻取代郡(二)第217章 讲和的条件(下)第488章 阅军(三)第942章 历史的真像第706章 韩腾复出第693章 迁移准备(下)第281章 出使齐国(一)第501章 潜入咸阳(六)第237章 迎战匈奴军三第75章 扣压粮食第924章 挑战(二)第610章 撤军与追击(四)第476章 政事第542章 邯郸的局势第740章 内哄(上)第174章 屠城令(下)第151章 匈奴(上)第194章 燕国出兵(上)第123章 赵秦决战(二)第856章 中途拦截(二)第712章 再次出击(四)第900章 长街之战(九)第758章 劝进(下)第948章 昆仑弟子(三)第113章 袭击战术(二)第530章 刺秦(五)第5章 ,日月谷之战第822章 行刺(四)第440章 大梁攻防(十一)第761章 订亲(上)第784章 齐国政变第163章 攻取代郡(一)第340章 营救(四)第197章 进驻上谷郡第22章 ,收度宇第435章 大梁攻防(六)第382章 转战荥口第742章 内讧(下)第265章 匈奴的反扑(四)第231章 出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