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7章 行省

早在贞观年间,大金川以西就设立了西昌道,将这片包括西山弱水四十八羌部的边远山区都纳入了大唐直接控制。

设州置县,屯兵驻军。

以西宁州(凉山西昌)为首城,设立了会野州(康定),丹巴(西嘉梁州),道坞州(道孚),剑川城(剑川),聿赍城(德钦),剑寻(维西),铁桥,谋统城(鹤庆),松外城(盐边),会川(会理),保塞(冕宁)诸州县、城堡、驿站等。

不过当年初设西昌道后,对于东女、西山八国等为首的诸西羌部落,其实也还是以羁縻统治为主的。哪怕后来设道,但也给予了那些西羌很多的自治之权。

毕竟大金沙江、大雪山以西地区,实在算不上什么好地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人烟稀少。

只是既然是边远蛮地,那么西羌部落首领们,便不免格局有限,往往有些酋长便目光短浅,甚至容易膨胀,桀骜不驯。

这几十年来,虽然朝廷坚定不移的往西昌道加强控制力,修建道路,增加驿站,甚至是移民,又是开发当地的矿山等,但受限于这里的条件,发展的还是比较缓慢的。

因此时常有劫掠贡品、税赋,部落互相兼并、仇杀,以及公然对抗朝廷的事情发生。

西羌过去号称四十八部,实际上这不过是个统称,事实上大大小小的部落林立无数,一直也都是一盘散沙,早年较强势点的也就是东女国、西山国等,其余的也都是这个占一条河谷,那个占几条山川,反正就是在山里逍遥自在。

一般他们部落仇杀、互相劫掠兼并,西昌道的官员、驻军也都会去调解,只要不太过份,就是不搞到朝廷、官军头上,也不会大动干戈。但有时这些人也会胆大的抢劫商路,甚至打动中原商人过去开的矿山,劫掠移民的屯堡等,这就是犯了红线。

前两年蔓延整个康藏高原的大叛乱,其实起因就是朝廷在山南控制了滇越和丽水等地区后,对这片高原也形成了一个战略包围,朝廷有了南面更富裕的河谷平原、河口三角洲后,当然也就更有动力要打通高原,联通内地。

所以新一轮的改土归流开始,也带动了区域内的许多矿产资源等的开采价值上升,大量商人涌入,甚至朝廷的驻军都在增加,朝廷实行更高规格的流官派驻,对土酋自治的权力削弱,对他们以往那种乱来容忍更低。

于是各地都出现了规模不小的剿匪行动,其实也就是敲打那些土人,同时也是抢夺一些重要的资源矿产等,冲突加剧,最后爆发了蔓延整个高原地区的大叛乱。

之所以没牵涉到剑南云南以及青海陇右等地,就是在于,那些地方朝廷的控制力度更强,而康藏地区其实之前一直是半羁縻状态的,他们的利益触动是最大的,所以他们反应最激烈。

只是现在毕竟不是贞观朝了,朝廷连丽水、滇越都拿下了几十年,还会允许康藏高原上这些蛮子们闹腾,当然是不客气的出兵。因为当时西昌镇节帅刚好病逝,西昌军一时群龙无首,加之西昌军在边镇中属于不论数量还是实力都偏弱的,因此刚开始的平叛中表现不太好,惹的滇越道的秦彦道直接联合了丽水道的吴师德,三江镇的程伯献一起出兵,迅速联手平定叛乱,杀的人头滚滚。

事后,朝廷从安西调来了郭待封做西昌节帅。

郭待封是个狠人,来了又杀了一通人头滚滚,然后上书朝廷,说之前改土归流不够彻底,给土人们的自治权力太大了,得收回,要全面改土归流,西昌镇将士们愿意为朝廷深化改土归流,提供武力支持。

郭待封甚至还上了一道平藏三策。

紫宸殿。

东西两府联席会议,共议国政,内相翰林院大学士、计相转运使以及御史大夫也都列席,另外皇帝的内廷诸司宦官首领太监们也都在。

左右宣徽院使、左右枢密院使、左右翰林院使、左右政事堂使等大宦官们,被尊称为太监,这个称呼来源是宣徽院二使分兼内侍监和殿中监。

二监最早是用士人文臣为长官,被称监,或大监、太监。后来渐渐的专用宦官,也尊称太监,现在则成了对最顶级的那群宦官们的敬称。

右仆射秦孝忠在向皇帝报告郭待封的平藏三策,其实也是老生常谈,不外乎加强整治川滇腹地边境野番地区,将腹地三边之蛮夷,收入版图,设官治理,将整个西昌连带着之前为朝廷藩属的苏毗、吐蕃、象雄甚至是泥婆罗,都要直接改土归流。

郭待封力主把这四藩也都纳入西昌道。

最后一策则是加强对高原的开发,先是修建几条连通整个高原,并连接剑南云南丽水滇越以及安西、信度、青海、陇右的大路,使的联系一体,同时改造高原,广兴教化、开发实业,加大对当地资源矿产的开发。

矿产资源的大力开发,也能带动地方经济税收,甚至能带动地方百姓,也能引入更多的人口过去,有助于加强控制。

“苏毗、吐蕃、象雄、泥婆罗四藩都纳入西昌,全部改土归流,那这个西昌道也未免太大了些,东西得有六七千里,南北也有两千里,太大了,根本管辖不过来。”

新拜中书侍郎入政事堂的魏元忠提出异议,他早年是在西宁州任过刺史的,算是西昌道出来的官。

很清楚的了解那片地区,蛮的很。

虽然贞观朝起,道一级行政区划就稳固了下来,后来又常设了经略使司、观察使司、常平使司和提刑使司,分管军、政、财、法,不过道一级,四司是平行机构,甚至许多道的四司都不是设在一城。

往往是各驻一城,有的道甚至四个司分驻四城,因此道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正式道城。

而在后来,朝廷又正式取消了内地都督府制度,大的都督府改设为府,如并州府、扬州府、广州府、益州府等,这些升格为府的原大都督府治地,削去了许多军事职权,甚至对周边州的管控权力也大多削去。

府只是比州高一级的区划,但依然属于道之下。

道依然还只是个不够完整的行政级别,始终没有一个如府尹、州刺史这样的主官设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道这一级,管辖地方太大,如果给州以上的道级设立了常设的主官,统领整个道内的各州,并衙级的四司,那权力大的惊人。

朝廷甚至得考虑,会不会失控。

毕竟现在道设四司,可这四司终究是各管一块,而且属于是朝廷中央有司的派出机构。

这也是后来为何朝廷在边疆地区,把大都督改成了节度使的重要原因,边疆地区远离朝廷中枢,形势又更复杂,需要比较统一的事权。

所以设立了节度使,相当于军区,在军事这块有很大的权力,甚至这些年还渐渐的让节度使又兼任观察使、常平使、提刑使等,就是为了让事权统一,以更高效迅捷的自治边地事务,避免事事请示中央,延误时机,效率低下。

但朝廷在内地可不敢这样做。

西昌不算内地,也是设了节度使的,但如果把四藩也纳入西昌,那就算节度使一人再兼四司使,也管不过来。

“陛下,臣近来思考国朝以来的行政区划,从武德朝时设立过的行台,到总管府,再到后来的都督府,再到后来设道,设四司,甚至是设节度使,总是不断的变化调整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更适合当前形势,更好的为天子管理地方。”

秦孝忠掏出一本奏章,开始献策。

他建议在非内地腹心的沿边地区,恢复行台制度。

武德朝的行台制度,也称行尚书台制度,这不是大唐独创,而是魏晋南北朝时兴起的一种制度,行尚书台,就是尚书省派出地方的临时机构,代行使尚书省在当地的权力。

行尚书台长官也称尚书令,或行台尚书左右仆射,一般大行台还设有行台六部尚书,一般行台则设兵吏户等两三部行台尚书。

由朝廷派遣宰相或是大将、亲王等出镇地方,一般是在战时,或是地方发生叛乱等特殊时期,临时设立这么一个机构,派出一位大臣坐镇,给予他足够高的权限,以更快速的处置事务。

事平之后,往往也就裁撤了。

当年李世民就曾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整个潼关以东的中原地区,都在李世民这位行台尚书令的控制之下,文武军政各方面事务都直接由他说了算,他就是大唐长安朝廷在陕东地区的最高代表。

不过唐初的行台很快就废除了,之后是权力稍弱的总管府、都督府。

现在秦孝忠提出在部份地区,设立行台,因为如今朝廷中枢是中书门下,所以行台当称为行中书门下省,简称行省。

比如西昌道,如今形势特殊,可以设立西昌行省,由朝廷从中枢派一位宰相,或者是选派一位高级大臣,加中书侍郎或是门下侍郎衔出任行台长官。

行高官官可以设两位,比如行省中书令和行省侍中,当然,如果觉得这样容易跟中央长官混乱,也可以改个名字,也是很简单的事。

但是行省设立,它的权限会很高,属于中书门下派出机构,是政事堂的分支,但是可以是常设,所以不需要如唐初行台一样,从中枢调派人出去。

而是挑选足够级别和能力的官员,组建行省衙门,道级的四司,也成为行省的下属机构,如州刺史下的六曹。

这个行省的长官,不管是叫总督还是叫行台中书令,他与之前设立过的宣抚使、宣慰使、安抚使等这些临时性的官职不同,他是一省的正式主官,其所统领的行省,也将取代道,成为健全的一级行政区划。

在一道之内,行省衙门就犹如一个小政事堂,其权力之集中和强势,都是前所未有的。

秦孝忠的这行省制一出,殿中都一时安静。

第106章 一本万利第1338章 再封秦氏第1328章 二圣并立第289章 北地奴第557章 风声鹤唳惊弓鸟第82章 北邙山第403章 狼卫第64章 图穷匕首现第158章 养不教,父之过第201章 矫诏第422章 内讧第204章 李存义第408章 太子兵变?第295章 袖里乾坤第44章 赐婚公主第237章 面首第1172章 大唐没人了第1172章 大唐没人了第990章 不识相第279章 该当何罪第733章 大闹金殿第225章 三顾茅庐第247章 翰林学士第1426章 选婿招亲第1442章 史上最强外戚第38章 逼宫第783章 双冠凌烟阁第483章 上洛第850章 秦藩第684章 深水区第1067章 红旗半卷出辕门第588章 不动如山第1066章 愁云惨淡万里凝第657章 大开眼界第1012章 各安天命第1205章 秦琅第1254章 心照不宣第185章 糟老头李靖第624章 摄司空第1389章 太学生第1196章 画野分疆第191章 秦家美人第929章 经略相公第1338章 再封秦氏第352章 剑斩伪帝第1263章 老泰山第630章 太子跑马第586章 勇士第1352章 削夺王爵第1009章 爱江山更爱美人第50章 分家第1302章 秦家麒麟儿第1390章 口蜜腹剑第521章 霍去病再生第326章 麻烦来了第1145章 太白再现第54章 观音婢第1108章 美丽新世界第903章 太平巨变第1139章 天子归来第1024章 十万火急第443章 镇南关第1306章 开元十三年第576章 睁只眼闭只眼第1159章 正阳门下第1446章 东胜香港第428章第206章 金榜题名第1408章 杀气太重第1140章 圣人托孤第981章 乌鬼第757章 茂公第532章 继续奏乐接着舞第323章 家庙世谱第1322章 磨刀霍霍向秦氏第1112章 泰山捉婿第226章 血豆腐第294章 万石秦家第804章 釜底抽薪之计第236章 请诛秦琅第1146章 削藩废封第1424章 怛罗斯和约第852章 赴死第1245章 倭人的请求第510章 横刀立马,唯我秦大将军第668章 李淳风第44章 赐婚公主第123章 心病第403章 狼卫第454章 开头没有回头箭第157章 暴揍皇子第1225章 王玄策西征第1331章 程大牛二第445章 做我的女人第431章 勿谓言之不预第1389章 太学生第793章 皇帝特旨第386章 大将军第1007章 将不过李第138章 和亲
第106章 一本万利第1338章 再封秦氏第1328章 二圣并立第289章 北地奴第557章 风声鹤唳惊弓鸟第82章 北邙山第403章 狼卫第64章 图穷匕首现第158章 养不教,父之过第201章 矫诏第422章 内讧第204章 李存义第408章 太子兵变?第295章 袖里乾坤第44章 赐婚公主第237章 面首第1172章 大唐没人了第1172章 大唐没人了第990章 不识相第279章 该当何罪第733章 大闹金殿第225章 三顾茅庐第247章 翰林学士第1426章 选婿招亲第1442章 史上最强外戚第38章 逼宫第783章 双冠凌烟阁第483章 上洛第850章 秦藩第684章 深水区第1067章 红旗半卷出辕门第588章 不动如山第1066章 愁云惨淡万里凝第657章 大开眼界第1012章 各安天命第1205章 秦琅第1254章 心照不宣第185章 糟老头李靖第624章 摄司空第1389章 太学生第1196章 画野分疆第191章 秦家美人第929章 经略相公第1338章 再封秦氏第352章 剑斩伪帝第1263章 老泰山第630章 太子跑马第586章 勇士第1352章 削夺王爵第1009章 爱江山更爱美人第50章 分家第1302章 秦家麒麟儿第1390章 口蜜腹剑第521章 霍去病再生第326章 麻烦来了第1145章 太白再现第54章 观音婢第1108章 美丽新世界第903章 太平巨变第1139章 天子归来第1024章 十万火急第443章 镇南关第1306章 开元十三年第576章 睁只眼闭只眼第1159章 正阳门下第1446章 东胜香港第428章第206章 金榜题名第1408章 杀气太重第1140章 圣人托孤第981章 乌鬼第757章 茂公第532章 继续奏乐接着舞第323章 家庙世谱第1322章 磨刀霍霍向秦氏第1112章 泰山捉婿第226章 血豆腐第294章 万石秦家第804章 釜底抽薪之计第236章 请诛秦琅第1146章 削藩废封第1424章 怛罗斯和约第852章 赴死第1245章 倭人的请求第510章 横刀立马,唯我秦大将军第668章 李淳风第44章 赐婚公主第123章 心病第403章 狼卫第454章 开头没有回头箭第157章 暴揍皇子第1225章 王玄策西征第1331章 程大牛二第445章 做我的女人第431章 勿谓言之不预第1389章 太学生第793章 皇帝特旨第386章 大将军第1007章 将不过李第138章 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