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先进政党,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为中国各族人民和全人类解放而奋斗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党在95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不同时期,取得了创建国家、治理国家、执政为民、服务社会的光辉业绩。中国共产党与西方国家的政党不同,西方国家政党的功能仅限于参加竞选,无须进行国家治理。而中国共产党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说明了,党是国家的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最大特点,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作为政党,具有政党的一般属性和功能,即政党是一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一方面,政党集中反映了本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另一方面,政党又必须通过政治行动将阶级的利益进行综合和表达。政党表达本阶级利益的主要方式有二:一是通过政党的纲领表达阶级利益,二是通过政策输出的方式表达阶级利益。政党虽然代表阶级的利益,也就是代表国民的一部分利益,但是政党表达的利益不能仅仅局限于部分利益而必须力图以全体的利益为利益。“政党是表达要求的管道。政党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作为一种代表,它们是代表人民表达要求的工具或机构。政党的主要工作,即是代表功能和表达功能。”

但是,除了政党的一般属性和功能外,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相比又有着显著的不同。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共产党不同于一切剥削阶级性质的政党,过去的一切运动,包括资产阶级政党在内领导的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而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从来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而是以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第二,中国共产党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的政党。共产党也不同于一般的工人政党,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利益的理论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概括,“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第三,中国共产党是以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革命党。与西方国家在民主的条件下通过议会产生的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是在极端残酷的白色恐怖下成立的革命党。西方国家政党是以和平的方式即选举的方式取得政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实行专制统治,根本没有每隔4年或5年一度的国家领导人的民主选举,中国共产党只能以暴力的方式夺取政权。为此,中国共产党要组织军队、进行武装斗争,以暴力方式夺取政权。由于直接与现政权诉诸武力对抗,往往要遭受镇压,处于秘密的、非法的状态,并且造成了大量的流血牺牲。第四,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坚强组织和严密纪律的政党。和一般政党的组织纪律较松弛涣散、党员入党退党来去自由不同,共产党以民主集中制作为自己根本的组织原则,实行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

、全党服从中央和党的代表大会。加入共产党的应是先进分子,虽然无产阶级是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但党和阶级不同,党是阶级中最积极的一部分,是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并不是每个无产者都可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入党需要符合党员的基本条件,具有优秀的品质和高度的思想觉悟、坚韧不拔的革命毅力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由此全党组成了一支先进的战斗部队,使党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具备了善于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重视和深入群众开展思想宣传、组织群众和依靠群众做好一切工作等一系列的优点、特点。正是中国共产党的这些特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具备了成为国家治理核心的资质、资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不仅从理论的分析上可以得到证明,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已有的实践中得到证明。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红色区域的革命根据地,建立了政权组织,很好地领导了地方各项公共事务的治理。例如,1927年9月,毛泽东组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为了指导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斗争,湘赣边界工农民主政权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这个《土地法》的内容包括:“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分配后,禁止买卖”;分配土地的数量标准主要是“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区域标准主要是“以乡为单位分配”;规定了征收和免纳土地税的办法;等等。以后,1930年8月,又颁布了《苏维埃土地法》。共产党规定和实行的土地政策,是最为成功的治理范例。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土地政策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争取到了千千万万的革命力量,奠定了共产党战胜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雄厚基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又一次开创了治国理政的辉煌局面。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建设,我们不仅要推进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还要形成生机勃勃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30多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0%以上,2010年达5.7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5.4万亿美元,居世界经济总量第二位,2015年为11万亿美元(67.67万亿元);人均GDP由1978年不足100美元到2015年的7800美元,中国成为全球一枝独秀、发展最快的国家。世界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取得的成就皆因为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执政力,成功地进行了国家治理。

中国共产党成为国家治理的核心,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众所周知, 1840年鸦片战争后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几乎受到所有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成为积贫积弱、一盘散沙、任人宰割的国家。国家的失败,固然有经济、政治、军事方面实力不足的原因,但最根本的是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当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重任,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掌舵人之后,中国的面目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中国已成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国之一,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13亿多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前进,仍然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否则,还会成为一盘散沙、出现四分五裂,不仅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不了,而且必然陷入混乱的深渊。这是总结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历程得出的结论,也是分析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

现今世界上,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国家治理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里有一个坚持而不是离开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这就要求,在中国的国家治理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色、最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最大优势。只有在国家治理中把党的领导作为核心,才能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我们深信,企图转向资本主义的设想是没有出路的。众所周知,世界上100多个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中,算得上发达国家的充其量只有20多个,其余绝大多数属于发展中国家,有的甚至是最贫穷的国家。这说明,资本主义并没有改变这些国家的贫困落后的状况。走什么路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昌盛,要靠这些国家的人民根据本国的实际来选择。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走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资本主义现代化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漫长过程,它使本国人民和殖民地附属国人民付出了难以估量的惨重代价,给人留下了痛苦的回忆。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可能改变大多数人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不可能消除贫富鸿沟日益扩大等社会不公正现象。中国人民经受了100多年近代剥削奴役制度的苦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走上民族解放、国家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决不会再去走资本主义的老路。在当代,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治国理政和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充满活力的经济体制基础上,依靠全体人民团结奋斗来实现的,其目的是为了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才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要追寻的中国梦。

总而言之,国家治理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也必然要成为国家治理的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国家治理的错综复杂的政治风云中,牢牢掌握社会主义前进的正确方向,才能动员起亿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为之努力奋斗。

(本章完)

|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一、治理的原初形态|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三、德治建设的重点和途径|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三、建设完备的国家治理法治体系|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三、德治建设的重点和途径|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三、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五化”|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二、中国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和目的|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一、共治的理论依据|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点|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三、中国式民主的特色|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三、中国式民主的特色|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五、中国式民主的改革完善|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二、德治方略的形成和作用|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五化”|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五化”|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三、共治实践发展的典型|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二、德治方略的形成和作用|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二、中国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和目的|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三、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二、中国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和目的|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三、德治建设的重点和途径|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三、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阶段|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四、中国式民主的优势|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三、共治实践发展的典型|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二、国家治理的类型和转型|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三、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四、中国式民主的优势|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二、共治的主要方式方法|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一、中国政府治理制度和组织结构|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五、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思路|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点|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二、国家治理的类型和转型|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三、建设完备的国家治理法治体系|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点|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三、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三、治理的传统和当代含义|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二、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与执政方式|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二、国家治理的类型和转型|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三、中国政府治理建设的途径和任务|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治的关系|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向|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三、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阶段|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五化”|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二、中国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和目的|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五、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思路|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三、建设完备的国家治理法治体系|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五、中国式民主的改革完善|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一、中国政府治理制度和组织结构|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
|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一、治理的原初形态|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三、德治建设的重点和途径|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三、建设完备的国家治理法治体系|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三、德治建设的重点和途径|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三、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五化”|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二、中国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和目的|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一、共治的理论依据|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点|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三、中国式民主的特色|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三、中国式民主的特色|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五、中国式民主的改革完善|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二、德治方略的形成和作用|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五化”|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五化”|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三、共治实践发展的典型|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二、德治方略的形成和作用|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二、中国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和目的|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三、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二、中国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和目的|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三、德治建设的重点和途径|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三、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阶段|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四、中国式民主的优势|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三、共治实践发展的典型|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二、国家治理的类型和转型|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三、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四、中国式民主的优势|第十章| 实施共治是国家治理之重_二、共治的主要方式方法|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一、中国政府治理制度和组织结构|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五、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思路|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点|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二、国家治理的类型和转型|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三、建设完备的国家治理法治体系|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点|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三、以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发展|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三、治理的传统和当代含义|第五章|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的核心_二、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与执政方式|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二、国家治理的类型和转型|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三、中国政府治理建设的途径和任务|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第九章| 弘扬德治是国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治的关系|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向|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三、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阶段|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五化”|第一章| 治理的由来和发展_二、治理的演进发展|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则|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一、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展和蓝图|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二、中国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和目的|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_一、何谓现代化|第二章| 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转型_一、现代国家的建构|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五、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思路|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国家治理之维_三、建设完备的国家治理法治体系|第七章| 发展民主是国家治理之根_五、中国式民主的改革完善|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机构|第十一章| 推进自治是国家治理之基_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_一、中国政府治理制度和组织结构|第四章|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_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