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辛亥革命 (3)

但是政治既未上轨道,则借为政争武器的,自然还不是议会中的议席,而是实力。以实力论,自然北政府为强。当孙中山辞职之后,曾在南京设留守府,以黄兴为留守,然未久即撤消。此时民党中人为都督的,只有安徽的柏文蔚、江西的李烈钧、湖南的谭延闿、福建的孙道仁、广东的胡汉民而已。

旧势力既已弥漫,则二次革命已势不可免。但是当时民党中人,还不能一致。而其与二次革命以刺激,而为之导火线的,则有善后大借款、俄蒙交涉和刺宋案三事。善后大借款和俄蒙交涉,别见下节。至于刺宋案:则唐绍仪内阁的阁员宋教仁,亦系民党中人。系主张政党内阁的。去职之后,为国民党理事,游历长江流域各省,发表其政见。二年(1913年)3月20日,在上海车站遇刺。越二日身故。政府命江苏都督,民政长查究。据其宣布证据,则凶手武士英,系受应桂馨主使,而应桂馨又系受国务院秘书洪述祖主使。于是舆论大哗。

南北新旧的裂痕,既日益显著。袁世凯乃于六月中,下令免柏文蔚、李烈钧、胡汉民之职。于是李烈钧以7月12日起兵,称讨袁军。安徽、湖南、福建、广东,相继俱起。黄兴亦入南京。陈其美又起兵于上海。袁世凯早有布置。命李纯扼守九江、郑汝成守上海制造局。这时候,又派段芝贵、冯国璋率军南下,而以倪嗣冲都督安徽,龙济光都督广东,张勋为江北宣抚使。安徽、江西、广东、南京、上海,均因兵力薄弱失败。湖南、福建两省,则自行取消独立。二次革命遂告失败。

《临时约法》第五十四条,以制定宪法之权,属之国会。《大总统选举法》本宪法的一部分,二次革命之后,乃有先举总统,后制宪法之议。于是由宪法会议,将《大总统选举法》,先行议决公布。10月6日,开总统选举会。有自称公民团的,包围议院,迫令当天将总统选出。投票三次,袁世凯乃当选为大总统。次日,又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袁世凯于10月10日就职。

袁世凯就职后,两次通电各省都督、民政长,反对国会所定《宪法草案》。11月4日,又称查获乱党魁首和议员往来密电。遂下令解散国民党。凡国会议员,籍隶国民党的,一律追缴证书、徽章。旋又下令:各省省议会,也照此办理。籍隶国民党的候补当选人,亦一律取消。议员缺额,无从递补,国会遂不能开会。

这时候,熊希龄为内阁总理,拟定大政方针。因为要设法实行,所以命各省行政长官,派员来京会议。适逢国会停顿,遂改组为政治会议。各都督民政长,呈请将残余议员遣散。大总统据以咨询政治会议。三年正月四日,据其呈复,停止两院议员职务。其省议会,亦于3月28日解散。又令停办地方自治,由内务部另行厘订章程。政治会议呈请特设造法机关。乃议决《约法会议组织条例》,据以选举议员。将《临时约法》修改为《中华民国约法》,于5月1日公布,此项《约法》,亦称为《新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废国务院,于总统府设政事堂。另设参政院,以备大总统的咨询,审议重要政务,并令其代行立法。

革命尚未成功,国内到处充满着旧势力。于是孙中山先生另行组织中华革命党,以三年(1914年)7月8日成立于日本的东京。以达到民权、民生主义,扫除政治,建设真正民国为目的。其实行的方法,仍和从前所定相同。因鉴于前此党员,多有自由行动的,党的纪律,未免松弛,所以此次组织,以服从党魁命令为重要条件。

第四、城下之盟的外交

“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民国初年,原是一个外交更新的好机会,然而其劈头记录在外交史上的,却是大借款和边疆交涉问题。

要讲民国初年的借款问题,必须回溯到清末。原来当清末,日、俄两国,在东三省的势力太膨胀了。政府乃想引进各国的资本,以为抵制之计。于是革命这一年,有向英、美、德、法,订借改革币制和东三省兴业借款一千万镑之议,期限为二十五年。以东三省烟酒、生产、消费税及各省新课盐税为抵。革命军兴,其事就搁起了。革命军既起,外交团协议,由银行代表,组织委员会,监督关盐两税的收人,以为外债的担任。并决议,对于南北两军,都不借款。到唐绍仪到南京,组织新内阁时,才以将来大借款为条件,向四国银行团,借到垫款三百万元。北京政府成立后,又以善后的名义,向四国银行团续商六亿元的借款。此时四国银行团,觉得将日、俄两国除外,终竟不妥。于是向其劝诱加入,成为六国银行团。在伦敦开会。

日、俄两国,要求借款不得用之满、蒙,四国不许。又改在巴黎开会。决议将此问题归外交解决。各国的意见,既大略一致,乃向中国提出条件。其时中国,因六国团的条件过于苛刻,有自向他银团借款之举。为外交团和银团所阻止。而美政府亦命令其国的银行退出。于是四国团变为五国。卒因需款孔亟,中国政府不得已而俯就银团的范围。于二年(1913年)4月间,以关盐余的全数为担保,向五国团借得善后借款二千五百万镑,期限为四十七年。于北京盐务署设稽核所,用洋员为会办。各产盐地方设分所,用洋员为协理。税款尽存银行,非总会办会同签字,不能提取。本利拖欠逾近情的日期,即将盐政并入海关办理。其用途,则于审计处设立稽核外债室,以资稽核。提起监督财政四个字来,阅者无不不寒而栗,然而这实在就是部分的监督财政了。

日、英、俄三国,对于东三省和蒙、新、西藏的侵略,其事是互相关联的。当前清末年,英、俄因西藏问题,互相猜忌。1904年,英人乘日俄战争,中、俄两国,都无暇顾及西藏,于是有派兵入藏之举。出奔。英人和班禅立约:一、开江孜、噶大克为商埠。二、赔偿英费五十万镑。三、藏人非经英国许可,不得将土地租卖给外国人。铁路、道路、电线、矿产,不得许给外国或外国人。一切入款、银钱、货物,不得抵押给外国或外国人。一切事情,都不受外国交涉,亦不许外国派官驻扎和驻兵。中国得报,大惊。再立交涉,到底于1906年,订立《英藏续约》。承认《英藏条约》为附约。声明英国不占西藏的土地,不干涉西藏的内政。中国亦不许他国占藏地,干藏政。并声明《附约》中所谓外国或外国人,中国不在其内。赔款由中国代为付清。英兵方始撤退。然而其前一年,日、英续盟,《条约》有日本承认英国在印度附近必要的处分一款,英人对西藏,就更觉肆无忌惮了。

《藏印条约》订结后的四年,便是1910年,日、俄订立《协约》。有人说:实在另有密约,俄人承认日本吞并韩国,而日人承认俄国在蒙、新方面的举动。果然,其明年,俄国向中国提出蒙、新方面强硬的要求。并声明:如不全部承认,就要自由行动。后来又提出最后通牒。中国无可如何,就只得覆牒承认了。然而条约未及订结。革命军兴未几,活佛竟在库伦宣布独立,并陷呼伦贝尔。亡清当这时候,固然无暇顾及蒙古。民国成立以后,亦未有何等适当的措置。于是俄人擅和蒙人立约:许代蒙古人保守自治制度。不许中国驻兵殖民。而别订《商务专条》,以为报酬。

这《商务专条》所许与俄人的权利,真是广大得可惊。中国再三交涉。至二年(1913年)7月间,才和俄国议定草约。提出于国会。众议院通过,而参议院否决。直到国会停顿以后,才成立所谓《声明文件》。一、俄人承认中国在外蒙古的宗主权。二、而中国承认外蒙古的自治权。三、不派兵,不设官,不殖民。另以《照会》声明:自治区域,以前清库伦大臣、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大臣所辖之地为限。其随后商订事宜,则由三方面约定地点,派员接洽。于是三年(1914年)9月,中、俄、蒙三方会商于恰克图。至四年(1915年)6月,才订成《中俄蒙条约》。而呼伦贝尔,亦因俄人的要求,于是年11月,改为特别地域。

俄、蒙的交涉未平,而英、藏的风波又起。英兵入拉萨的明年,中国因驻藏帮办大臣凤全,被藏番杀害,任赵尔丰为边务大臣。命四川提督马维祺,出兵剿讨。遂将川边之地,改设县治。又以联豫为驻藏大臣。当出奔时,清政府曾革其封号。1908年,到北京,乃将其封号恢复,加意抚慰。乃回到拉萨,遽向中国反抗。联豫电调钟颖,以一千五百人入藏。又逃到印度。清朝就下诏把他废掉。这是1910年的事。革命消息传至西藏,西藏人遂将中队驱逐。回到拉萨,宣布独立。并发兵陷巴塘、里塘,攻打箭炉。民国元年7月间,四川都督尹昌衡,出兵征讨。云南亦出兵相助。把失地恢复。而英人又提出抗议。中国不得已,改剿为抚。并恢复封号,以示羁縻,而派员和英、藏代表,共同会议。到三年(1914年)4月,在印度的西摩拉,议定草约。一、英国承认中国在西藏的宗主权,而中国承认外藏的自治权。二、不干涉其内政。不将其地改省。三、彼此不派官,不驻兵,不殖民。而所谓内外藏,则将红蓝线画于所附的地图上。中国政府,不承认此项附图的界线,英国亦不肯改变,直争执到如今。

这是民国初年的蒙、藏交涉。至其后来,则因俄国的革命,颇替中国造成一个好机会。外蒙因失其援助,且受兵匪的侵掠,于八年(1919年)11月,吁请取消自治。呼伦贝尔的自治,亦随之而取消,其时政府方任徐树铮为西北筹边使,编练边防军。然而驻扎在外蒙古的,只有一旅一团。直皖战后,更其无人过问。而白俄却计划以外蒙为根据地,以反对赤俄。又得他国接济军械。至九年(1920年)11月,库伦遂为白俄所陷。中国不能镇定。至十年(1921)7月,为远东共和国的兵所打平。其时蒙古人已在恰克图成立政府。至此,遂移于库伦。以活佛为皇帝。十三年(1924年)5月,活佛卒,遂将君主制取消。而唐努乌梁海,亦由俄人扶助,自立为共和国。西藏方面,中、英的交涉,依然停顿。藏番却于六年、七年、九年、十年、十九年,迭次入犯。西康之地,多为所陷。班禅于十二年出奔,至今滞留在内地。而又于二十二年(1933年)12月圆寂。藏事的解决,就更难着手了。

民国初年,还有一件重要的交涉,于此也得补叙的。那就是所谓满、蒙五路的建筑权。当民国成立以后,国人颇关心于承认问题。外国中有好几国,是在正式国会成立之后承认的。有许多国,则在正式大总统选出之后承认。而日、英、俄三国,都附有条件。俄国要求外蒙古自治。英国要求外藏自治。日本则提出所谓开海、四洮、洮热、长洮、海吉五路的建筑权。这要求的提出,还和二次革命时张勋兵入南京,杀害日本人三名有关,但其提出恰在选举正式总统之前一日。中国政府也承认了。日本自此凯觎蒙古之心就更切。

第五、袁氏称帝的闹剧

凡事总免不了有反动的。中国行君主制度二千余年,突然改为共和,自不免有帝制的回光反照,然不过八十三日而取消,这也可见民意所在了。

当民国四年(1915年)8月间,总统府顾问美人古德诺氏,忽然著论,论君主与共和的利弊,登载在北京报纸上。旋有杨度等发起筹安会,说从学理上,研究君主、民主两种制度,在中国孰为适宜。通电各省军民长官,上海、汉口各省城商会,请派代表来京。旋由各省旅京人士组织公民请愿团。请愿于参政院代行立法院,要求变更国体。参政院建议:召开国民会议,以谋解决。已而国民代表一千九百九十三人,所投的票,全数主张君主立宪。并委托参政院为总代表,推戴袁世凯为皇帝。袁氏于12月12日,下令允许。于是设立大典筹备处。改明年为洪宪元年。

已而前云南都督蔡锷,秘密入滇。和督理军务唐继尧、巡按使任可澄于23日发出电报,请袁氏取消帝制,限25日答复。届期无复,遂宣告独立。定军名为护。并通电,宣布袁氏伪造民意的证据。

第59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4)第1章 代序:阅尽沧桑,读史明智第71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4)第27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1)第68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1)第72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5)第85章 一战后的中国 (5)第14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3)第72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5)第89章 蒋廷黻小传第22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1)第51章 来自草原的元帝国 (3)第17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3)第68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1)第44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4)第15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1)第20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3)第84章 一战后的中国 (4)第88章 吕思勉小传第59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4)第43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3)第37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3)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1)第34章 改制与革命 (3)第69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2)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3)第45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1)第53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2)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1)第28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2)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3)第45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1)第50章 来自草原的元帝国 (2)第14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3)第57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2)第17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3)第36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2)第38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1)第40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3)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1)第44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4)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66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1)第46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2)第48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4)第87章 张荫麟小传第41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1)第37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3)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4)第34章 改制与革命 (3)第36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2)第15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1)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19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2)第1章 代序:阅尽沧桑,读史明智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3)第41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1)第24章 秦广汉兴之际 (1)第31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2)第23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2)第37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3)第85章 一战后的中国 (5)第81章 一战后的中国 (1)第70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3)第20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3)第16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2)第56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1)第47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3)第46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2)第30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1)第71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4)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2)第23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2)第62章 剿夷与抚夷 (1)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1)第29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3)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1)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31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2)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1)第29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3)第55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4)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4)第70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3)第19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2)第21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4)第42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2)第15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1)第3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2)第19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2)第67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2)第14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3)第64章 剿夷与抚夷 (3)第34章 改制与革命 (3)第10章 霸国与霸业 (2)第24章 秦广汉兴之际 (1)第9章 霸国与霸业 (1)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3)
第59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4)第1章 代序:阅尽沧桑,读史明智第71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4)第27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1)第68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1)第72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5)第85章 一战后的中国 (5)第14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3)第72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5)第89章 蒋廷黻小传第22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1)第51章 来自草原的元帝国 (3)第17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3)第68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1)第44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4)第15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1)第20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3)第84章 一战后的中国 (4)第88章 吕思勉小传第59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4)第43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3)第37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3)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1)第34章 改制与革命 (3)第69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2)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3)第45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1)第53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2)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1)第28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2)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3)第45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1)第50章 来自草原的元帝国 (2)第14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3)第57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2)第17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3)第36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2)第38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1)第40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 (3)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1)第44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4)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66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1)第46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2)第48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4)第87章 张荫麟小传第41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1)第37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3)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4)第34章 改制与革命 (3)第36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2)第15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1)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19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2)第1章 代序:阅尽沧桑,读史明智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3)第41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1)第24章 秦广汉兴之际 (1)第31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2)第23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2)第37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 (3)第85章 一战后的中国 (5)第81章 一战后的中国 (1)第70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3)第20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3)第16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2)第56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上) (1)第47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3)第46章 盛而不强的两宋 (2)第30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1)第71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4)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2)第23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2)第62章 剿夷与抚夷 (1)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1)第29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3)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1)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31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2)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1)第29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3)第55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4)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4)第70章 自强之路的失败 (3)第19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2)第21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4)第42章 开创盛世的隋唐 (2)第15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1)第3章 中国历史的黎明 (2)第19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2)第67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2)第14章 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 (3)第64章 剿夷与抚夷 (3)第34章 改制与革命 (3)第10章 霸国与霸业 (2)第24章 秦广汉兴之际 (1)第9章 霸国与霸业 (1)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