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因时就事

枢密使这一官衔在唐太宗时就设置了,但唐代的枢密使只负责管理军事情报,机密情报之类,由宦官兼任,直至五代时还保留这个官衔。宋太祖为了消除军阀割据的隐患,同时,枢密使的设立又可以削弱宰相的权力,也是强化皇权的重要措施。

所以,元丰改制后,枢密院照样保存下来,但是北宋的枢密使与中书的关系都极不正常。时人曾言:枢密使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所言两不相知,以故多成疑2。枢密院官虽曰掌兵,亦未尝不兼任宰相之事。宋神宗的御史滕达道也说,战守安危之所政,中书主打,枢密使主守,这样怎么能取胜呢?明确指出这种互相牵制所造成的殆误军国大政的弊端。

到了南宋高宗接受了这一教训,为了对付经常性的对外战争,不得不实行兵政合一,设立“平章军国重事”这一官衔。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兵政合一的措施确实起到了稳定战局的作用,但是随着御前护军的壮大,军将权力过大的弊端又重新显现,甚至生兵变将高宗赶下台,因而又设法收取领兵军将的权力,并以宰相兼任枢密使。

不过南迁之后战事不断,历代皇帝只能设置督抚镇守前线要地,因此也不得不通过放权、收权,甚至频繁换将来控制军队。但依然未能阻止军事集团的形成和扩张,以致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他们在各自利益受损后,便不顾国家利益叛降,从而导致整个防线的崩溃,并助纣为虐成为灭宋的主力。

赵昺知道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只能通过制度,而不是人治。可也清楚自己只是历史的搬运工,让他做一个好工匠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处理这种军国大事还真不在行,且自己前世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要主持并进行这么大的机构调整还真没有底儿。

不过赵昺也明白若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自己的地位终归不稳。而当前行朝尚处于混乱和初建时期,各派势力相对于较弱,并且要依附自己才能生存,因此也是调整机构的最佳时期,一旦错失这个窗口期将更加困难。所以他决定即便此次革新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也要坚决的搞下去,将基本原则定下来再逐渐完善。再说了在中国人民的智慧面前,制度什么时候都是有空儿可钻的……

在赵昺改革后的枢密院的主要职责类似于现代的参谋部,其主要职责用一个词表达就是——打仗。制定国家的最高军事战略;决定战时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分配使用;向皇帝和中书省提供军事决策方案。作为“最重要的军事顾问“,枢密院有包括制定军事战略、指导国防预算、作战及联合演习计划等,分享兵部的部分职权,并可以直接向皇帝陈述自己的主张。

从职权方面来讲枢密院失去了军政方面的权力,但是从行事权力方面来说,其主官由武人担任,避免了士人的擎肘。且枢密使可以向皇帝直接表述自己的意见,而不必向从前那样局限于文人们的臆想之下,制定些掺了水的作战计划,受制于宰相的权威之下。

提高武人的地位赵昺不仅是从嘴上说说而已,在组织结构上将枢密使的品级定为从一品,要知道大宋朝最高军事主官太尉才是二品官,这样一来枢密使的地位虽然低于左、右相,但是也高于参知政事和一应尚书。为了体现这种地位,枢密院副职都是二品,下属的一级部门主官都是部级待遇从二品,与兵部尚书同级。别的不说起码薪俸高了一截,殿上排班时都要靠前站。

赵昺计划在枢密院设置司令部、军事情报部、军需部及佥事判官厅、职方司、参议司和督抚司。

司令部与兵部军种部相对应,下设步、骑、水、炮四个指挥部,分别负责制定各个军种的作战计划,战斗指挥、整补、核定等事宜;军事情报部便是原来的主管机宜文字和兵部的谍报司,职能未变,换了个现代感的名字;军需部则是负责制定甲仗器械的使用配置计划,新式武器的研和推广、研究战法和战术应用。另外还在战时指挥辎重军的工程部队,指导筑城和修建工事。

佥事判官厅是常设机构,负责枢密院的日常工作,相当于现代的综合办公室;职方司是从兵部端过来的,仍然负责地图的绘制和地形勘测;参议司就是个储才之地,相当于现代的军事委员会,他们的作用主要是平日协助枢密使制定战略、战策,对作战计划提供意见,战时可从中挑选领兵的将帅;督抚司此时只是空设,是为了指挥管理各战区预备的。

至于战区的重新调整划设,赵昺现在还没有想过,当下只有琼州这点地盘,也没有必要划分。而将来面对的却是整个沦陷区,不仅地理区域广大,且形势复杂。即使是抛开地域概念,按照未来战争可能生的方向来划分,而面对的战争存在着大宽度、大纵深的特点,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爆可能要动员全国半数地区的军事相关机构,所以还需细细谋划……

军事机关的大脑有了,那接下来身体,这就牵扯到了军队的编制问题。赵昺来到这个世界后,起初对宋朝的官制头疼的很,许多官名与现代不同便罢了,且职能也有的是以原意牛马不相及,让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搞明白怎么回事。而军队方面虽然简明了一些,可也颠覆了过去很多固有的观念,让他难以适从。

在现代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编制序列早已在脑子中根深蒂固,成为惯性,不用想就知道编制的大小。来到这个世界却乱了套,其实这些叫法古已有之,但是与现代,甚至当下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而对应的军职也是千变万化,不下点功夫也弄不明白怎么回事。

中国自夏朝初期产生军队编制,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长期连绵不断的战争所影响,使得军队制极为丰富。现代军队编制一般都是统一的,在平时和战时的编制基本相同,要调动的话也是成建制的调动。但中国古代军队往往有两种编制,一种是平时组织训练的编制,另一种是战斗部队的编制。当要组建参战部队时需要打破原编制,将士兵重新组织到新的战斗编制中去。

中国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就是一五一十的“什伍”之制。另外古代展开军队作战时往往会排列成左、右两路或左、中、右三路的阵势,由此影响到军队要采用二进位或三进位,或其倍数的编制。

商代已经有了“什”的士兵编制,十个什由百夫长指挥;十什编为大行,由千夫长指挥;作战时习惯按照左、中、右各一个大行来排列阵势,投入战斗的三个大行就称之为“师”,是商代最基本战略单位。周代仍然以“师”为基本单位,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就比较乱套了,各国各自不同,但仍采用什伍制为基数。

汉朝步兵每五人编为伍,由伍长指挥;五个伍编为“两”,由两司马指挥;四个两编为卒,由卒长指挥;五个卒编为旅,由旅帅指挥;五个旅编为师,由师帅指挥;五个师编为军,由军将指挥。隋唐继承了府兵制度,各地遍设折冲府,为组织、训练的编制单位,管辖兵员八百至千人,设折冲都尉,副手为两位果毅都尉;府下辖数个团,每团兵员二百人,设校尉为主官;团下辖二旅,每旅兵员百人,设旅帅为主官;旅下辖二队,每队兵员五十人,设队正为主官;队下辖五火,每火兵员十人,设火长。

到后周时组建基本战斗部队编制:百人为一个都,都有都头;五都组编为一个营,营有指挥;五营即组编为一个军,军有都指挥使或都虞候,或直接称军主;十个军编为一厢,厢有都指挥使,或直接称厢主;左、右两厢编成一个战略方向的总兵力,一般大约为五万人上下,由皇帝派出的节度使统帅。

后周的制度被宋朝全盘沿用,宋军五百人为标准的营,一般直接称“指挥”,作为为基本单位,统计兵力都计算有多少指挥,调动组编也以指挥为单位,一般并不拆散。营下的为百人的都,有都头;都以下的编制是什伍之制,有军头、十将等士官的名目。蕃兵其编制因族而异,或按部族、性、族,或按族、标、队,至神宗时才统一采用指挥、都的编制。所以宋军的编制分为军、指挥、都三级。

后来又有变动,有了‘将’的编制,可还分大、小,兵员数目在八千到一万。南渡后更乱,编制也跟李云龙的独立团似的连都有大有小。如韩世忠为前护军,以楚州为中心组织防御,下辖十一个统制、十三个统领,有六十三将编制,约八万兵马;刘光世为左护军,下辖十军,防御淮北方向,约有五万多兵马;张俊为中护军,有十一个军、九十九将编制,以建康为中心展开,兵力约为八万人;岳飞为后护军以鄂州为中心组织防御,辖十二个军。

到现在赵昺都十分庆幸,当初自己组建帅府军的时候只有几千人,自己充其量只相当于现代的一个乙种师的师长,好歹还能摆弄清楚,若是真一下子给他几万人,别看他是个理科生也弄不明白了。以后也是采用的笨办法,反正我预设的编制就这么多,兵多了也养不起,够五百人就编成一个营,然后再逐步在原有的五个营的基础上扩大编制,从统领,编成统制,再编成都统制,就这么糊弄到琼州。

而到了崖州之后,赵昺很是懵了一段时间,由于行朝的各部来援庞杂,又收拢了各路败军,禁军、厢军、义勇让他傻傻弄不清楚。顶着殿前禁军番号的禁军实际在几万人,少的时候只有两万人;淮军鼎盛时期几十万兵将,但张世杰手里也就数千人而已;还有几十人就号称一个指挥的,也有数千义勇编成一个指挥的。

反正就是一笔糊涂账,说到哪支军队,赵昺都得好好想想,他们有多少人,有多少统制、统领。待迁琼后,他立即就对各部按照自己的笨办法进行了改编,人多的裁撤,人少的补充。但是这个编制结构仍不合理,营以下还好说,伙、队、都编制齐全。

然后一下子就跳到了‘将’一级,由一个统领管理,中间层间隔太大,这在管理上十分不便,战时也暴露出不小的缺陷。在这次琼州保卫战中,其实是最高军事长官张世杰在指挥,而作为都统制的赵孟锦不得不下放到某一个方面去直接指挥,统领更是直接指挥到营,甚至越级到都,关键时刻还要脱离指挥位置到前沿,使指挥体系极度混乱。当然造成这种乱象,赵昺也功不可没,他一个皇帝都直接对敌,底下的人敢不奋勇啊!

水军在指挥体系上虽然没有步军这样混乱,但是编制上也并不完美。当然这也与赵昺脱离不了干系,一个是因为他对古时水战的形式还缺乏直观的了解;二是对战船人员构成也处于茫然不知的状态,只是凭着自己的直觉和刘洙等水军将领的建议分配水手;三是作为水军最高指挥官此前也只是一个寨头,管理着大小十几艘战船,同样缺乏大编队作战的经验。

这就导致三个水寨的设置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大小战船都是按功能配置,却没有按照不同的战斗任务实行管理。往往每逢大战都是全军无论大小船只倾巢而出,导致战斗打响后有的人在看热闹,有的人却是忙得脚不沾地,造成兵力的浪费不说,也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1438章 出乎所想第051章 疑虑第679章 开悟第918章 各有不同第345章 琼州有变第513章 会会他第1242章 不作考虑第604章 应急措施第979章 能咋地第588章 堡垒行宫第1033章 并不乐观第1019章 不可能第912章 难以回旋第772章 幻想与现实第718章 角力第337章 大家第193章 ‘商机’第703章 同心第1125章 势在必得第1337章 决战之地第1054章 失望第1316章 举重若轻第940章 乱其阵脚第735章 狡兔三窟第1230章 算人算心第889章 非情所能第1304章 浑不在意第520章 吓唬他们第526章 血祭第934章 势在必行第641章 出宫第620章 横刀立马第777章 缘由第1102章 不放过第1315章 大惊小怪第347章 东海岛之役(二)第171章 人选第1478章 潜移默化第1090章 孤注一掷第1324章 金城汤池第1163章 上元之夜第022章 不妙第532章 正剧开演第900章 熬到头了第632章 协作第508章 来得正好第1351章 末将可以第177章 善政第1092章 虚惊一场第471章 曲线相助第454章 擦屁股第1431章 朕不答应第1292章 完美方案第1094章 相邀第216章 另类第1431章 朕不答应第967章 临阵换将第138章 肉疼第948章 意外之喜第1104章 腊八粥第453章 当然算了第712章 防御新体系第1216章 败不起啊第461章 堕落了第759章 御街风光第618章 破釜沉舟第043章 作梦第460章 私盐贩子第971章 绕不过第343章 捕鲸第096章 流星雨第320章 任重道远第965章 得道多助第1318章 自己做过第458章 朝参第1232章 速下徐州第1057章 不彻底第016章 选择第1113章 快不起来第149章 挖坑第224章 提个醒儿第493章 新情况第1083章 都是骗人的第490章 城破在即第799章 胜之不武第405章 势有可为第085章 事成第195章 假钞第1342章 随便聊聊第1368章 剥丝抽茧第346章 东海岛之役(一)第617章 前奏第610章 搅浑水第273章 相互试探第1475章 不能手软第254章 清道夫第1025章 欲做贼第1075章 脑袋不好割第182章 保密第739章 乱战
第1438章 出乎所想第051章 疑虑第679章 开悟第918章 各有不同第345章 琼州有变第513章 会会他第1242章 不作考虑第604章 应急措施第979章 能咋地第588章 堡垒行宫第1033章 并不乐观第1019章 不可能第912章 难以回旋第772章 幻想与现实第718章 角力第337章 大家第193章 ‘商机’第703章 同心第1125章 势在必得第1337章 决战之地第1054章 失望第1316章 举重若轻第940章 乱其阵脚第735章 狡兔三窟第1230章 算人算心第889章 非情所能第1304章 浑不在意第520章 吓唬他们第526章 血祭第934章 势在必行第641章 出宫第620章 横刀立马第777章 缘由第1102章 不放过第1315章 大惊小怪第347章 东海岛之役(二)第171章 人选第1478章 潜移默化第1090章 孤注一掷第1324章 金城汤池第1163章 上元之夜第022章 不妙第532章 正剧开演第900章 熬到头了第632章 协作第508章 来得正好第1351章 末将可以第177章 善政第1092章 虚惊一场第471章 曲线相助第454章 擦屁股第1431章 朕不答应第1292章 完美方案第1094章 相邀第216章 另类第1431章 朕不答应第967章 临阵换将第138章 肉疼第948章 意外之喜第1104章 腊八粥第453章 当然算了第712章 防御新体系第1216章 败不起啊第461章 堕落了第759章 御街风光第618章 破釜沉舟第043章 作梦第460章 私盐贩子第971章 绕不过第343章 捕鲸第096章 流星雨第320章 任重道远第965章 得道多助第1318章 自己做过第458章 朝参第1232章 速下徐州第1057章 不彻底第016章 选择第1113章 快不起来第149章 挖坑第224章 提个醒儿第493章 新情况第1083章 都是骗人的第490章 城破在即第799章 胜之不武第405章 势有可为第085章 事成第195章 假钞第1342章 随便聊聊第1368章 剥丝抽茧第346章 东海岛之役(一)第617章 前奏第610章 搅浑水第273章 相互试探第1475章 不能手软第254章 清道夫第1025章 欲做贼第1075章 脑袋不好割第182章 保密第739章 乱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