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 求变

经过一番讨论,赵昺定下了六条和议原则:不卑不亢、有理有利、不称臣、不纳贡、不割地、不和亲。这既是必须遵守的铁律,也是进行和议的底线。不过既然是当生意来谈,肯定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在不违背原则的问题上该让一步也是该让的。不过他要求和议的条款要拟的细致,不要怕繁琐,当年与辽、金的谈判中就是因为理解的不同,导致划界不清,双方为此冲突不断,还授人以柄,吃了不小的亏。

赵昺还再三强调不要只顾面子不要里子,千万不要为了彰显大国之风,手一挥便轻易让人。这不仅会给谈判带来不良后果,甚至是贻害子孙,要知道这样的例子从古至今太多了。好的时候怎么都行,一旦交恶谁还念你的情,都是翻脸不认人的主,弄的你还有苦说不出,谁让你当初答应了,而要想再拿回来,往往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再有赵昺要求在谈判时,虽然要注意形象,可关键时候该吵就得吵,该闹就得闹,掀桌子砸板凳,甚至撒泼耍赖都可以做,就是不能轻易让步。与此一定要注意对等性,绝不能在气势上被对手压过去,其打咱们一拳,必须要还他们一脚。其实当下自己已经占了些小便宜,说是双方都派出右相为正使,而蒙元一向是以右为尊,在职务上他们要高半个格儿。

不过也可从中看出蒙元对和议的急迫,当然也不排除恐吓的意味,毕竟当初征服江南之役是在伯颜的主持下完成,并是其接受了宋廷的投降,这使蒙元方面占据了天然的心理优势。所以赵昺决定要挽回,自己就首先要表现的极为强硬,否则手下人就不免心虚,在气势上被对手压制住,谈判时又哪里来的底气。

大宋自立国以来先后与辽、西夏、金和蒙古都进行过谈判,但是每一次都是以丧权辱国为结局。而这次小皇帝给他们吃下定心丸,绝不向蒙古屈服,已经下定谈不成就打的决心,只这份敢战的豪气就足以让他们感慨万分了。且此刻宋军已经再次完成扩编整训,三十万大军沿江枕戈待旦,也给了他们足够的底气,再不必心怀忐忑或是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心情去与敌国谈判……

议完西南军事及和议之事,已经过了正午,可几个人却没有告退的意思。赵昺想想便明白了,肯定还有事情没说完,只能让他们蹭一顿了,而他并不是舍不得这顿饭,却是午觉睡不成了。不过他也没有抠唆,令膳房好生布置了一番,好酒好菜的招待一番。午后天气更加炎热,移驾冷阁继续开会,王德也早备下了冰盆,布置了凉茶、酸梅汤等解暑消热之物。

再有两个月便是秋试了,按规矩朝廷要派出大员吩咐各地州府主持乡举。这不比当初在琼州屁股大的地方,喊一嗓子全岛都听见了,士子们都屁颠屁颠到府城考试来啦!现在地方大了,可又没有飞机、高铁,要提早下通知,可都到临安也搁不下,只能先举行预考,也就是由州府举行的乡试。

经过乡试先淘汰下去一部分,剩下的再奔临安参加省试和殿试,为了防止有人从中作弊,中央要派人前去督查,而有的地方千里迢迢的,路上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那就要提前动身。而督察员则需要皇帝亲自遴选、委派,所以说科举是个大工程,比之现在的高考要热闹多了。所以他们想让赵昺定个人选,反正回去太后还得打发他们回来问。

不过赵昺觉得当下的科举制度虽比前朝有些进步,比如为了抵制请托、投献的现象采用了糊名制度,把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可能作弊的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每次科举国家需要动用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定为三年一大比。此外还对程式化文章和考试科目做出了些改变。但是他仍觉的不足以达到为国选才的目的。

宋朝前期的科举基本上承袭唐和五代,依旧是常科和制科两大系统。“常科”就是常设之科,类似今天高考等公开考试,国家规定大纲、内容、时间和具体程式。除进士科之外,还有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等科。

所谓九经,即唐朝定下的九部儒家经典,五经则是西汉时确定的五部儒家经典,开元礼是唐朝修纂的一部大型礼书,也可以看成是实用礼学的专科考试,三史指《史记》、两《汉书》和《三国志》,可以理解为史科的专科考试。三礼指十三经当中的《周礼》、《仪礼》和《礼记》,可以看成是礼学理论的专科考试;三传指《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可以看成是经部史书的专门考试,明经指全部经书的统考,可以看成是传统经学训诂类的考试,“明法”是法学考试,“明字”是字学考试。

制科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小范围考试,这种考试形态源于汉朝的射策,唐代已经非常普遍,到宋朝,逐渐形成了一些“常科”性质的制科,也就是经常重复考试的制科题目。范围虽然不大,应试者的资格却放得很宽,不论是在任官员,还是山野小民,都可由宰相重臣举荐参加考试,已经中过进士的人也可以参加制科考试。

太祖时设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三科;仁宗时设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明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详明吏理可使从政、识洞韬略运筹帷幄、军谋宏远材任边寄六科,都是从唐朝承袭来的。这些应该和现代入职分科考试差不多。

赵昺毕竟主持过两次科举了,他发现古代科举考试的题型和现代居然惊人的相似,应该说早有传承。且科考的题量相当大,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答一张卷子就能获取功名,考进士需要“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这其中以诗、赋、论三项为最重。

所谓“帖”,全称为“帖经”,有如现代试卷的填空与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策问,即议论,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且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

这三项在进士试中属于捎带脚儿的,不很重要,而在明经科则很重要,几乎是该科考试的全部,要不然为啥进士历来看不起明经及第的呢,就因为考明经大多靠死记硬背,不像考进士那样可以文采飞扬。因为考题量大,不论是乡试还是会试,举子们都要在考场里呆上三四天,才能把所有内容答完。

从考试的基本内容赵昺就可以看出,古代学生和现代差不多,也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禁锢,且“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的弊端始终同样没有得到解决。到了南渡之后,由于考试内容十分狭窄,为区分成绩高低,考官不仅规定了标准答案,还设置种种固定程序加以限制。

面对古代的科举,赵昺也不得不苦笑,历史真是惊人的相似,只要有百十年的升平,任一考试科目都有可能演成繁复严密的程式。在南宋晚期,业已经形成了一种虽不叫“八股”,却很接近于八股的经义式,其文不仅略具三部分结构,且已“拘于作对”,也就是说,在八股文风行之前,经义式已经走过了类似八股文的过程。

而对八股文的批判,赵昺记的前世每次教育改革都会吊打一番,其中的坏处不言自明。由此渠道晋身官僚的士子是个什么样可想而知,造成了士大夫中有真才实学者日见其少,皓首穷经、只为稻粱谋者的却比比皆是。自诩清流、空言心性者充斥朝野,可在治国理政方面则乏善可陈,甚至懵懂无知,造成“吏强官弱”的局面,为胥吏上下其手、营私舞弊打开方便之门,官吏沆瀣一气、合伙作恶。

另一方面,赵昺以为科目的设置太过偏颇,科举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其中也有过增减,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宋徽宗爱好书法,他老人家就弄了个书画科。发展到后期,只剩下明经和进士科,而他们所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在赵昺看来,科举考出来的官员当个老师还行,可也就能教孩子们认认字,讲讲做人的道理,估计数学都教不了。这也导致他在琼州开科后,不得不又将他们都送到国子监进行再教育,由些老吏给他们讲讲如何当官,怎么治民,否则直接外放,怕是又多几个百嘛不懂的白吃饭的。

此外,赵昺认为科举选拔出的人才多是向政治方面发展,说难听点儿就是为了做官,获得权势。这也是为何士子们为何都奔着进士科而去,因为中进士者日后仕途非常乐观,往往能爬到宰辅的高位,及第明经的前途要坎坷得多,最终能做到高官的人寥若晨星。其他各小科一看就知道,即使考中,也不过终生是个小业务官,很难掌握到权力。

但是赵昺作为后世来客,早就清楚的认识道社会要发展却不只是需要多少官员参与管理,而是需要科学技术的推动和创新。靠着吟诗作赋和写几篇文章上位的官员是不行的,他们不懂的如何铺桥修路,不知道如何兴修水利、开渠挖河,也不能造出先进的机械,而是需要专门的技术型人才去做,可是他们却被当下的选拔制度堵死了门路。

要改变这种状态,赵昺明白要从制度上解决,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向一些‘小’学科倾斜。可在当前科学发展十分落后的阶段,也不能指望像后世一样那样详细分科,但他也希望将些基础学科添加进科举考试当中去,从中选拔出祖冲之、郭守敬那样的技术性官员。

赵昺当然是希望仿造现代的教育制度,从众多的士子中选拔出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然后再进行分门别类进行学习,以求培养出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再由国家授予相应的官职。不过在当前社会观念和条件下想要进行变革将是十分困难,也是不现实的。

尤其是当下江南已经十余年没有开科,积累了大量的士子,而自己骤然改变科考的内容和录取方式,那些学了多年经史的士子们十年寒窗等于做了无用功,不闹事才怪呢!但是赵昺觉得再难也必须做出变革,应该在此次科举中增加些小类别的科目,比如算学,这是一切技术发展的基础学科。此外还有医学,虽然大宋已经有了医士的选拔和培养制度,可还很不够,应该提高到国家的层面,而不是只由太医院主持。

再有对国子监也要做出改革,不应该只作为一所培养官员的学校来看待,却应办成一所再教育机构,对那些经过科举考试的士子进行培训,然后根据他们的擅长分别进行再学习后才能授官,而非稀里糊涂的分到各处当官,那样既可能埋没了真正的人才,也可能会造就一群碌碌无为的庸官。

如今动乱刚刚结束,百废待兴,但也正是制度重建,进行变革的好时机,可赵昺知道更多的阻力是来自内部,因为这些人都是现行制度的受益者,肯定是不愿意做出改变。而要能实施自己的计划,他知道自己必须先要说服眼前这几个人,并获得他们的支持,才能够将想法变成现实……

第1122章 烦恼事儿第144章 安琼策(三)第1254章 海寇凶猛第804章 弄巧成拙第985章 得力之人第364章 艰难第591章 有问题第1042章 大兵压境第834章 情况不明第424章 感慨第286章 由他去吧第489章 悍不畏死第786章 反水第246章 或有不测第038章 揽才第1402章 来不逢时第174章 图治第1405章 不免忧心第633章 因时就事第833章 揭露第187章 试探第1206章 不会打仗第1039章 对怼第450章 择机而动第744章 算是赢了第450章 择机而动第079章 要官第969章 问题不断第596章 算计又算计第1094章 相邀第1010章 宝儿赤第1093章 临危受命第1394章 为官之道第1250章 不免失望第293章 作秀有风险(一)第517章 正事第891章 玩过了第825章 不是好干的第979章 能咋地第216章 另类第147章 共识第1355章 末日降临第1420章 达成共识第1207章 拼死一搏第973章 庸劣不留第1022章 猝不及防第549章 震撼第165章 这才是真相第165章 这才是真相第750章 烦心事儿第301章 试射第859章 都是美女第333章 无奈第941章 误判第634章 操心第1181章 难以调和第438章 发难第808章 不知咋想的第746章 深聊第990章 搞死老三第963章 事无绝对第1056章 真相何在第1218章 疑阵重重第787章 调查第528章 皇帝最苦第725章 兵分两路第1375章 拉人上船第1146章 以一换二第1248章 悔之晚矣第718章 角力第1024章 马说(二)第1186章 同样缺钱第1228章 抢夺先机第1101章 危险和机会第550章 现象与本质第1108章 讹来的第964章 生死之间第1052章 临危不乱第067章 散财第1074章 岂有此理第1003章 经世致用第1368章 剥丝抽茧第1039章 似是死局第1328章 讨个说法第1058章 险象环生第1044章 政治角度第794章 苦命第1351章 末将可以第404章 再等等第892章 朕心疼啊第790章 一语双关第1358章 暗伏奇兵第415章 算计了谁第843章 能奈我何第1047章 举棋不定第125章 白日梦第759章 御街风光第425章 ‘寓教于乐’第291章 暗中造势第1165章 再决雌雄
第1122章 烦恼事儿第144章 安琼策(三)第1254章 海寇凶猛第804章 弄巧成拙第985章 得力之人第364章 艰难第591章 有问题第1042章 大兵压境第834章 情况不明第424章 感慨第286章 由他去吧第489章 悍不畏死第786章 反水第246章 或有不测第038章 揽才第1402章 来不逢时第174章 图治第1405章 不免忧心第633章 因时就事第833章 揭露第187章 试探第1206章 不会打仗第1039章 对怼第450章 择机而动第744章 算是赢了第450章 择机而动第079章 要官第969章 问题不断第596章 算计又算计第1094章 相邀第1010章 宝儿赤第1093章 临危受命第1394章 为官之道第1250章 不免失望第293章 作秀有风险(一)第517章 正事第891章 玩过了第825章 不是好干的第979章 能咋地第216章 另类第147章 共识第1355章 末日降临第1420章 达成共识第1207章 拼死一搏第973章 庸劣不留第1022章 猝不及防第549章 震撼第165章 这才是真相第165章 这才是真相第750章 烦心事儿第301章 试射第859章 都是美女第333章 无奈第941章 误判第634章 操心第1181章 难以调和第438章 发难第808章 不知咋想的第746章 深聊第990章 搞死老三第963章 事无绝对第1056章 真相何在第1218章 疑阵重重第787章 调查第528章 皇帝最苦第725章 兵分两路第1375章 拉人上船第1146章 以一换二第1248章 悔之晚矣第718章 角力第1024章 马说(二)第1186章 同样缺钱第1228章 抢夺先机第1101章 危险和机会第550章 现象与本质第1108章 讹来的第964章 生死之间第1052章 临危不乱第067章 散财第1074章 岂有此理第1003章 经世致用第1368章 剥丝抽茧第1039章 似是死局第1328章 讨个说法第1058章 险象环生第1044章 政治角度第794章 苦命第1351章 末将可以第404章 再等等第892章 朕心疼啊第790章 一语双关第1358章 暗伏奇兵第415章 算计了谁第843章 能奈我何第1047章 举棋不定第125章 白日梦第759章 御街风光第425章 ‘寓教于乐’第291章 暗中造势第1165章 再决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