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战局激化

捷克公国同俄罗斯的战争拉开序幕的时候德国人正在继续往凡尔登方向悄悄结集兵力,随着结集迹象的渐渐明显和暴露,英法联军终于弄清了德军的真正意图。这个时候霞飞慌了神,火速下令向凡尔登增兵。但到2月21日,法国仅有两个师赶到凡尔登。

而这一天,德军开始向凡尔登进攻。德军炮兵团以猛烈的炮火轰击凡尔登要塞,然后发起了冲锋,凡尔登战役的序幕拉开了。德军的1000门大炮如雷霆一般轰击着,轮番的冲锋一浪高过一浪。凡尔登要塞司令贝当指挥守军和增援来的军队拼命抵抗,但因增援部队只赶来两个师,加上他自己的两个师,总共才有四个师的兵力,头一天就被德军推进了6公里,不过总算稳住阵脚。

战斗对于法军来说是艰苦的,德军有27个师、1000门大炮,而法军只有11万人,270门大炮,但好歹算抵住了德军的进攻。待法国援军赶到之后,双方开始了拉锯战。德军未在头天一举拿下凡尔登已经失去了战机,双方都在向凡尔登增兵,摆开了决一死战的阵势。

激战到4月,随着援军陆陆续续的到来,法军的兵力已与德军相当。德国人急了,由皇太子亲征并首次使用了毒气弹,但法军仍将德军的攻势一次次阻止在要塞前。7月,德军发起了最后一次进攻高潮,但仍被法军抵挡住,而到秋天,法军开始反攻。

对于西线战场的事情恩斯特已经无暇关心,数以几十万的俄罗斯陆军疯狂的冲击着捷克公国的边境,只是他们的疯狂注定是无效的。

5000门大口径火炮、超过3000架战斗机、轰炸机、数万轻重机枪、13万精锐的皇家陆军,对于俄罗斯帝国来说捷克公国的边境毫无疑问就是深渊级的副本而此时的玩家“俄罗斯”背后没有奶妈、前面没有坦克甚至他自己都是残血状态。

连续月余的攻击,俄罗斯的陆军只在战场上丢下数万的尸首,捷克公国的边境就如同一座大山牢牢的稳固在那里一丝不动。前世这个时候北洋政府已经开始派遣几十万的华裔劳工,但这一次北洋政府是站在同盟国一方的。

新鲜的血液填补不进来而旧的血液只能拼死而上,国力互相削减之下不要说法国和俄罗斯就是殖民地遍布全球的英国都开始喘息起来。他们想要暂时停止一下战争的进度,可是凡尔登战役牵扯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根本无法停止。

这个时候俄罗斯帝国也不能停止,因为攻打不下捷克公国就无法威胁到德国,欧洲的战局就这样来回的重复着,谁也不能退后、谁也不能休息,因为一旦休息的结果必然就是灭亡,不单单是自己而是整个同盟国(协约国)的灭亡。

东方这个时候应该大喘一口气?如果说东方其他殖民地的独立分子可是稍稍放松一下,但对于北洋政府来说却丝毫轻松不得,尤其是刚刚登上皇位的袁世凯这个时候他甚至已经焦头烂额起来。

蔡锷的南方护国军已经连续攻陷多个省份,同时全国各地的倒袁风潮也甚是激烈,就是袁世凯信重的嫡系军队也同样开始不稳定起来。他们的心中袁世凯是英雄,而窃国自己做皇帝明显不是英雄应该做的事情,他让太多太多的人失望。

皇帝并非没有可能,但是那需要时间积累,毕竟这不是五代十国时期、这不是元朝末期的生灵涂炭,虽然这片土地同样遭受太多太多的苦难,但袁世凯尚未获得人心这样的情况下皇帝之位他怎么可能坐得?

皇帝岌岌可危不说,他对于自己盟友们的支持力度也不由有些缩减,十几万的劳工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而就是这些支持也全部被恩斯特吞没,这也是捷克公国壕沟挖掘的如此快速、阵地如此稳固的原因。

18万的华裔劳工大部分都是青年,随便训练一下他们就能够充当预备役,简单来说捷克公国的边境上不单单只有13万精锐的陆军还有超过20万的预备役士兵。

东方:

当冯国璋几位军方大佬联合向袁世凯发电逼迫他退位、取消帝制的时候,袁世凯终于支撑不下去选择妥协,世袭制的总统提上议程这一次倒是没有太大的反对可是大部分人都清楚,袁世凯的子孙后辈想要继承总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有皇帝这一件事已经导致袁世凯的地位不稳,这个时候的他尚且摇摇晃晃何谈他的子孙后辈?能够保证一方军阀就已经非常不错,总统那是痴心妄想。

4月德国和法国正激战的时候,当大部分省份都宣布独立的情况之下袁世凯不得已任命段祺瑞为国务卿并且重新组织内阁。

同月四川几个地区选择独立,同时段祺瑞开始逼迫袁世凯交权,燕京政治局势开始复杂多变,街道上的行人就是走路也开始小心翼翼起来仿佛一个不小心自己就会卷进什么风潮当中为此丧命。

5月南方也开始进行一些动作,他们同样公布征讨袁世凯的宣言,恼怒之下的袁世凯还是使用暗杀的手段泄愤但结果非但没有如同他想象中的那般顺利甚至更让南方地区脱离掌控,英雄的地位瞬间掉到极点。

刺杀不单单只有袁世凯在使用,日本人同样不甘心丢掉东北开始对外籍军团指挥官连同北洋政府东北实际掌控者张作霖动手,可惜同样未成功。同前世不同,这一次张作霖并非选择沉默而是命令超过10万的东北军队压迫高丽半岛。

这个时候实际上袁世凯是不希望多生事端,可是面对张作霖被刺杀的事情他这位“英雄”怎么可能选择坐视不理?咬着牙袁世凯同意张作霖压迫日本的行为,但是这个时候他已经决定一旦战争结束一定要撤去张作霖的职位。

同其他军阀不同,对于东北的掌控袁世凯还是最强的,毕竟这里十余万军队都是他的嫡系,而即便对张作霖的军队他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但事情总是多变的,战役结束时这些十余万嫡系早就成为张作霖的私军。

这些嫡系对袁世凯并不忠诚?并非如此而如果不忠诚也算不上什么嫡系,真正的原因是6月份时袁世凯在忧虑中病故,这才导致十余万嫡系军队全部成为张作霖的私军,当然袁世凯的病故不要说对亚洲地区就是全世界都颇有影响。

说实话这个时候的英国也不安稳,首先是爱尔兰的起义让英国政府很是繁忙,而就在事情还没有解决的时候日德兰战役爆发,德国和英国首次进行正式的海战。

袁世凯的死亡让同盟国丢掉自己的东方盟友,因为新任大总统黎元洪并非亲德一系,值得安慰的是外籍军团在东北并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张作霖第一时间就对外籍军团表现出友善的态度并划拨几个地盘任由外籍军团走动。

张作霖的友善也并非毫无由来,他渴望获得捷克公国的支持,太多的想法不敢有他最大的要求就是东北三省能够掌控在他的手中。对于这样简单的要求捷克公国自然不会拒绝,毕竟外籍军团还需要张作霖的支持。

这个时候俄罗斯同捷克公国的战争正当高潮,外籍军团想要回到西伯利亚地区是不可能的,前往捷克公国更是不现实他们唯一能待的地方仿佛就是东北三省,张作霖肯容纳他们倒是省去捷克公国很多的麻烦。

黎元洪在这片土地上的影响力甚至还不如袁世凯,因此他虽然获得大总统的职务,可是多方的妥协让这片土地重新到军阀割据的状态,蒙古的扎尔格朗图和东北的张作霖就是典型的例子。

实际上支持张作霖和扎尔格朗图对捷克公国也有利,扎尔格朗图抗拒俄罗斯、张作霖抗拒日本,有他们在多多少少能够拖住俄罗斯和日本的一些军力不让他们有机会登陆欧洲。

对于远东的事情恩斯特并没有太多的心思,虽然边境稳如泰山但是德国方面的确不是很妙,先不说凡尔登的攻守情况,这个时候英法企图以攻代守进攻德国的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上。

这一次的战役被称之为索姆河战役,他也是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规模最大的战役,双方死在这里的士兵数量达到130余万。同时这里也是坦克彻底被重视的地方,毫无疑问它帮助提高坦克在军队中的地位。

英法联军为突破德军防御以便转入运动战,同时也能够减轻凡尔登方向德军对法军的压力。当时战线由南向北,在亚眠以东50多公里的地方穿过索姆河。德军在该地区构筑了号称“最坚固的”防线,包括三道阵地和一些中间阵地。主要阵地有坑道工事,阵地前面有多层铁丝网。

最坚固的”防线守军为德军第2集团军,防御正面宽58公里,其第一线为9个师,预备队4个师。随后兵力增加到67个师。英、法方面原计划以法军担任主攻,但因凡尔登战役动用了法军大量兵力,改以英军为主。最初投入兵力为39个师(战役过程中陆陆续续增加到86个师),其中英军25个师,以第4集团军为主、第3集团军为辅,在索姆河北岸卡尔诺以北地区进攻,正面25公里;法军第6集团军14个师,跨索姆河在英军右侧进攻,正面15公里。英、法军炮兵和空军都占优势。采取对有限目标逐次攻击战法,企图通过消耗德军兵力达到突破的目的。为协调两军行动,规定每次进攻到达线不能自行超越。

第258章 立波战争前夕第276章 于占山的为难第123章 种族冲突第91章 东方博物馆第148章 战争爆发第297章 IBM和军校第60章 郁闷的镇长第370章 海权第6章 15万英镑第245章 边境风云(七)第47章 安德烈到来第360章 东普鲁士和“秦国”第251章 行动失败第352章 战争初始第235章 安妮的求助第249章 东方的至宝第130章 宴会(完)第4章 苏联仓库第130章 葡萄园第222章 珍妮·:德雷勒斯第293章 四大勋章第199章 远东变局第186章 战争结束(四)第50章 伯勒尔的心思第236章 选择第335章 中东酋长国第120章 秘密计划第11章 国王遇刺第230章 立陶宛皇家陆军学院第266章 割让土地第93章 葬礼第345章 俄日战争(三)第130章 宴会(完)第133章 远东的来客第68章 摩拉维亚机械公司第171章 “先知”苏菲第340章 误会第298章 贿选总统的下台第1章 我的上帝!第17章 骑兵冲锋第180章 刺杀的影响第180章 刺杀的影响第296章 “中东铁路”第134章 远东的来客(二)第7章 博那罗蒂伯爵(上)第234章 英法的态度第318章 皇宫和爵位第39章 击剑第330章 第三帝国崛起第81章 粮食危机第50章 伯勒尔的心思第300章 教育问题第74章 投降第222章 珍妮·:德雷勒斯第183章 战争结束(一)第220章 加冕第141章 捷克公国第296章 “中东铁路”第280章 俄罗斯的春天第18章 博那罗蒂伯爵归来第46章 老格奥尔格第380章 访问东普鲁士第347章 和平会议第341章 二战前(四)第246章 安妮的变化第345章 俄日战争(三)第17章 骑兵冲锋第340章 误会第365章 美国的想法第199章 远东变局第368章 三大元帅第184章 战争结束(二)第290章 “割袍断义”第314章 皇储们的性格第37章 神秘的斐迪南大公第292章 军费的问题第140章 共同利益第223章 交易第369章 一触即发第40章 印第安人第327章 宗教骑士团第374章 德国投降第243章 边境风云(五)第329章 斯洛伐克第233章 春节前夕第52章 格洛丽亚公主第327章 宗教骑士团第369章 一触即发第115章 狙击手第230章 立陶宛皇家陆军学院第127章 宴会(二)第316章 访问秦国前奏第340章 误会第330章 第三帝国崛起第178章 战争结束前夕(三)第160章 西伯利亚(五)第235章 安妮的求助第176章 战争结束前夕(一)第154章 克莱佩达(五)第130章 葡萄园
第258章 立波战争前夕第276章 于占山的为难第123章 种族冲突第91章 东方博物馆第148章 战争爆发第297章 IBM和军校第60章 郁闷的镇长第370章 海权第6章 15万英镑第245章 边境风云(七)第47章 安德烈到来第360章 东普鲁士和“秦国”第251章 行动失败第352章 战争初始第235章 安妮的求助第249章 东方的至宝第130章 宴会(完)第4章 苏联仓库第130章 葡萄园第222章 珍妮·:德雷勒斯第293章 四大勋章第199章 远东变局第186章 战争结束(四)第50章 伯勒尔的心思第236章 选择第335章 中东酋长国第120章 秘密计划第11章 国王遇刺第230章 立陶宛皇家陆军学院第266章 割让土地第93章 葬礼第345章 俄日战争(三)第130章 宴会(完)第133章 远东的来客第68章 摩拉维亚机械公司第171章 “先知”苏菲第340章 误会第298章 贿选总统的下台第1章 我的上帝!第17章 骑兵冲锋第180章 刺杀的影响第180章 刺杀的影响第296章 “中东铁路”第134章 远东的来客(二)第7章 博那罗蒂伯爵(上)第234章 英法的态度第318章 皇宫和爵位第39章 击剑第330章 第三帝国崛起第81章 粮食危机第50章 伯勒尔的心思第300章 教育问题第74章 投降第222章 珍妮·:德雷勒斯第183章 战争结束(一)第220章 加冕第141章 捷克公国第296章 “中东铁路”第280章 俄罗斯的春天第18章 博那罗蒂伯爵归来第46章 老格奥尔格第380章 访问东普鲁士第347章 和平会议第341章 二战前(四)第246章 安妮的变化第345章 俄日战争(三)第17章 骑兵冲锋第340章 误会第365章 美国的想法第199章 远东变局第368章 三大元帅第184章 战争结束(二)第290章 “割袍断义”第314章 皇储们的性格第37章 神秘的斐迪南大公第292章 军费的问题第140章 共同利益第223章 交易第369章 一触即发第40章 印第安人第327章 宗教骑士团第374章 德国投降第243章 边境风云(五)第329章 斯洛伐克第233章 春节前夕第52章 格洛丽亚公主第327章 宗教骑士团第369章 一触即发第115章 狙击手第230章 立陶宛皇家陆军学院第127章 宴会(二)第316章 访问秦国前奏第340章 误会第330章 第三帝国崛起第178章 战争结束前夕(三)第160章 西伯利亚(五)第235章 安妮的求助第176章 战争结束前夕(一)第154章 克莱佩达(五)第130章 葡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