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7章 洛显之,三日三迁!

第807章 洛显之,三日三迁!

马车转动的隆隆声消失在街头转角,谢道韫倚在沉色门前眺望,一身素色衣裳,她肌肤如雪,眉目如画,在夕阳光照下,略泛粉红,晶莹剔透,腰肢纤细,有别致风流之意。

“小儿,回去吧。”

谢安唤着谢道韫,脸上满是笑容,谢道韫扬起脸,露出如娇沁兰花般的笑颜,摇曳动人,可惜洛显之未曾见到这幅美景。

洛显之坐在马车上,静静思索着明日陛见皇帝时的言语,人常言道,子常类母而不类父,但洛显之不是如此。

无论是外貌,还是性格,他和洛有之都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他躲在姑苏不愿意来建业,是因为他还没有把握和思路整治梁国。

Wшw⊕t tkan⊕c ○

但现在他决定将江东扛在肩上,就会让整个江左知道什么叫做老子英雄儿好汉,什么叫虎父无犬子。

太阳升起。

照在波光粼粼的长江上,照在人声鼎沸的建业城中,照在庄重肃穆的梁国皇宫中。

今日不上朝。

皇帝未曾召见臣子,于是皇宫中略有一些冷清。

洛显之在皇宫门前下车,在禁卫的带领下,往皇宫殿中匆匆步去。

短短三天,洛显之就已经两次来到皇宫。

在这个时代,不要说常人,纵然是京官都可能终生不曾真正见到皇帝一面。

皇宫巡逻的禁卫上前查验,洛显之取出牙牌,于是畅通无阻。

进到殿中,但见皇帝萧衍身上披着袈裟,左手中转着一串佛珠,右手则握着佛经,封面看去似乎是《菩提经》,殿中檀香冉冉,萧衍身侧的宦官以及宫女皆做金身状,同声念念有词。

洛显之见状不曾说话,只是安静的立身在顶柱下,萧衍主动将诵经声停下,围着他的宦官和宫女都很是惊讶,自先姑苏郡公洛有之薨逝后,还没有人能够让陛下主动结束诵经。

这些活在皇宫中的人精纷纷不着痕迹的偷瞥了一眼洛显之,暗暗将之记在心中,真不愧是故郡公之子,果然圣眷盛隆,远超常人。

洛显之上前躬身作揖拜道:“臣洛显之参见陛下,陛下万福金安。”

萧衍笑着问道:“灵秀,平日里可读佛经,这里面有无穷的道理啊。”

洛显之恭谨回道:“回陛下,臣读过,但不多,平日常读先祖所著《王制》和《王道》,颇有常读常新之感。”

萧衍一滞无奈摇头笑道:“你这小子,当年你的父亲也是这般同朕说,说说吧,进宫有何事?”

萧衍是个聪明人,洛显之这么早就进宫找自己,他大致能猜出什么来,又笑着吩咐道:“给姑苏郡公搬椅子来,灵秀,且坐下言语。”

洛显之说道:“陛下,臣此番进宫,是前来禀告,臣愿意接受尚书令之责,陛下一番真诚,两代信重,臣不能不报。”

萧衍见果真如此,忍不住朗声大笑,笑罢摆摆手道:“好啊,有灵秀你来担任尚书令,朕就放心了,不过伱为何突然改变了心意,朕知晓你先前是不愿意担任尚书令的。”

洛显之恭谨道:“臣先前不过是担心陛下因臣而破国家制度,招致不可预测的结局。

臣本欲在数年内通过立功,执掌大政,这样国中不会有所争论。

但昨日思索后,这等想法或许有些不妥。

如今天下汹汹,列国纷争,皆有并吞四海之心,尤其是强燕,悍勇难制,此时正是我大梁勃然兴发之时。

在这等关键之时,谨守规矩或许会错过更多的机会,奋勇向前时,不能顾忌太多。”

萧衍闻言站起身,将手中经书一丢,旁边的宦官连忙接住,萧衍又大笑道:“朕又给自己和子孙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民的宰相啊。”

说罢盯着不远处挂在墙上的堪舆图道:“灵秀,你觉得朕如果再北伐,还能得到上次的成果吗?”

洛显之闻言回道:“陛下,臣还未曾接手国政大事,不知道国中情况,但以天下大势来看,臣觉得短时间内,我大梁伐汉是没有机会的,因为燕国短时间内,应当不会南征,以我大梁一国之力,北伐甚难。”

萧衍眼中的光暗淡了几分,微微感叹道,“燕国,实在是我大梁一统山河最大的阻碍,前番又夺取了冀北,愈发势大,等燕国全夺黄河以北,我大梁再想要一统江山就难了。”

燕国之强,实在是诸国之最,若论人口自然不是最多,但燕国有山河形胜之利,又有天下最悍勇的骑兵。

在军队战斗力下降后,还能时不时从辽东的深山老林中,揪出那些茹毛饮血的原始部落,让他们成为披甲人。

这些披甲人的战斗力强悍到离谱的程度。

在进攻冀州城池时,披甲人每每先登,悍不畏死。

不过洛显之认为,“陛下,燕国虽强,却不是我大梁如今应当考虑的对手,中原四国中,唯有燕国和我大梁不接壤,所谓远交近攻,和燕国的联盟还要继续下去,否则无论是魏国,还是汉国,进攻我大梁,都不容易应对。”

萧衍有些凝重的点点头。

中原的四个国家,若是按照人口和粮草这种国力算,排序应当是汉魏燕梁,汉国最强,魏燕二国差不多,梁国最弱。

若是按照军事实力算,应当是燕汉魏梁,燕国独一档,毕竟在北方大平原作战,骑兵实在是太重要,燕国有最精锐的骑兵,在草原一空后,燕国得到了更多安全的养马地,一人三马已经是标配,汉国士卒更多却一直被压着打,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梁国基本上是最弱的,尤其是骑兵更是几乎没有,如今国中的骑兵都是萧衍当初去草原大战时,所得到和训练出来的,还有俘虏的胡人骑兵,用一点少一点。

凭借着最弱的国力,能打出夸张的战绩,可想而知萧衍和洛有之二人搭配起来有多夸张,增幅了多少国力,当然,汉国在最初那一批将领去世后,就没有特别杰出的将领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汉军没有足够多的领军大将,同样是节节败退的原因之一。

如今汉国正在发挥大汉的传统艺能——

外戚掌军。

刘谌的皇后出身泰山羊氏,这是个极其老牌的士族,传承很久,羊徽瑜嫁给刘谌后,羊氏又兴盛起来,她的弟弟羊祜,在年幼时就很有名声,后来在汉国中平步青云,等到羊徽瑜被册封为后之后,再加上英侯一脉和吕氏在征讨胡人时,出力太多,羊氏就愈发兴盛,羊祜的仕途之路更加顺利,他文武双全,尤其是在军事方面有见地,于是得到刘谌重用。

在初期和燕国以及梁国的战争中,羊祜都立下功劳,尤其是面对梁国,萧衍也不能在他的手底下占到便宜,但燕国慕容恪横空出世,如同不世出的战神一般,打的汉国其他将领溃不成军,只能羊祜前往抵挡,于是萧衍又开始在汉国南面节节胜利。

这便是汉国的困境,它比梁国强,但北面有个燕国,于是它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来维持冀州防线。

这样梁国在面对汉国时,就有从容的裕度。

萧衍对如今诸国形势洞若观火,但他转头一看就发现洛显之面上并没有什么很担忧的表情,不禁有些奇怪的问道:“灵秀可是有什么破敌良策?”

洛显之微微一笑道:“陛下,臣有一问,当年邦周末年,战国纷乱,为何最后是秦国一统天下,而不是其余山东诸国呢?”

秦国!

萧衍一惊,没想到洛显之会问到这个,略微沉吟后说道:“因为秦国乃是虎狼之国,历代国君都是英主,于是能一统寰宇。”

洛显之闻言点点头又摇摇头道:“陛下,您也是我江东英主,为何却囿于江东,不能北上呢?”

萧衍这下知道洛显之是有一番道理而来了,于是笑着问道:“灵秀,不能卖关子了,将你心中所思讲出来吧。”

洛显之微微笑道:“其中原因甚是简单,山东诸国有力与秦国抗衡的,国君都是昏君,这些昏君喜欢奸佞之臣,奸佞之臣将有能力又忠诚的臣子都杀死,卸下了自己的盾牌和盔甲,又怎么可能在大争之世中存活下来。

若是秦王将辅佐秦国兴盛的人才都杀死,若是秦始皇是个昏君,将王翦、李斯等人杀死,尤其是王翦,没了王翦,秦国就不可能那么快一统山东诸国。

赵国若是不杀廉颇和李牧,就不可能那么快崩溃,齐国若是没有昏君和满朝奸佞,就会给赵国供给粮草,长平如何会败的惨。

一桩桩一件件,都是陛下您这样的英主绝不会做的蠢事,但列国君主都做了一个遍。

他们如何不败?

他们焉能不败?

若不败,那才是这世上最大的不公平!

在列国相持中,人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陛下已经是卓绝的英主,在这方面已经升无可升了,那毁坏敌国就是最关键的事。

一个奸臣所能发挥的作用,是胜过万千大军的。

秦国多用反间计来挑唆山东诸国,我们应当学习,比如那燕国慕容恪,他的确是文武全才,有盖世之才,但那又如何呢?

昔年山东诸国有多少人才最后都归顺了秦国,决定一切的是君王,而不是臣子,尤其是才能卓绝的臣子和多疑无用的君王,必有一死。”

嘶!

洛显之的话几乎在瞬间给萧衍好好的上了一课,这一瞬间他有一点意识到,洛显之和他的父亲洛有之是不一样的。

洛显之和洛有之的确是很不同。

洛有之是那种传统的丞相,通过治政和富国强军来让国力变得愈发强大,在政治斗争上,洛有之实际上并不特别擅长,毕竟他能跋扈的说出士族寒门都是他的门下犬马。

他凭借的是萧衍对他的信任,无论发生什么事情,萧衍都站在他这一边,于是洛有之得以一直身居高位,然后施展政治抱负,在治政方面,他是顶级的,下面人想要搞什么不好的事情,都会被他轻而易举的揪出来。

但洛显之不一样,他喜欢斗人。

萧衍没想这么多,他只是沉思了一下,然后缓缓说道:“灵秀,但是朕看如今的列国君主,没有特别昏庸的,汉国皇帝刘谌朕是见过的,是个英主,魏国的那个皇帝,魏国人说他像魏武帝,这种皇帝反间计恐怕不是那么好用的。”

洛有之差点就脱口而出,谢安有能力也算是忠诚,你不是也因为不信任他而闲置。

但他强行克制住,而后缓缓道:“陛下还记得史书上曾经提过的先汉时期的靖难之役吗?

在靖难之役结束后,天下出现了靖难功臣和汉孝宣皇帝。

靖难功臣证明了自己对大汉的忠诚。

汉孝宣皇帝证明了自己是古之圣王一样的天子。

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汉孝宣皇帝给予了这些靖难功臣一切东西,荣华富贵以及世袭罔替,但最关键的东西没有。

汉孝宣皇帝尚且如此,又有谁能例外呢?

魏国皇帝曹髦像魏武帝?

若是他真的像魏武帝那事情就简单了,魏武帝的多疑可是世人皆知。

谁能忘记呢?

在那个雪夜,荀令君自杀,那可是陪着他一路走来的最大功臣,最后落得那么一个结局。

魏国政坛几经变幻,曹髦真的能信任那些臣子吗?”

一桩桩一件件举例和分析,让萧衍眼中的光愈发明亮起来,他在殿中踱步,而后振奋的和洛显之道:“灵秀,你真是个大才啊,这些事,朕如何就想不到呢?”

洛显之微微笑道:“陛下乃是皇帝,是君王,汉高祖治理国家不如萧何,奇谋不如张良,领兵打仗不如淮阴武穆侯,全能不如英文献侯,但成为皇帝的却是他,陛下几番征召将臣从姑苏召来建业,这就是陛下所擅长的啊,且陛下领兵之能,远胜过臣。”

萧衍听着这番话就只觉非常的舒服,这种话,洛有之就很少说,通常洛有之见到他就是讲收了多少税,花了多少钱,然后能供给多少粮草。

萧衍又兴致勃勃的问道:“灵秀,可还有其他的良策吗?朕发现你思路别具一格,若有其他之言,当多与朕说一番。”

洛显之略一沉吟,心中有些纠结要不要说,但最后还是下定决心道:“陛下,臣的确有一些话想要说,是关乎我大梁一统天下之事的,若是能做到,这天下就定然属于我大梁。”

洛显之这番夸口让萧衍直接震惊了,自古以来谁敢这么说,定然统一天下?

他立刻坐到洛显之对面急声问道:“灵秀,快说,什么办法能定然统一天下?”

洛显之抬眼望向殿中的屋顶,缓缓问道:“陛下,您认为一个王朝和国家会因为什么而灭亡呢?”

萧衍没想到洛显之一开口就是这么庞大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洛有之曾经也问过他,而且给出了答案,“曾经你的父亲也问过朕这个问题,最终得出的答案是因为百姓没有安身立命的土地,最终交不起赋税,遭受了太多的徭役和兵役,最后这些人就会造反,然后国家就会更加收不上税,没有钱,就没有一切,最终灭亡。”

洛显之点点头,这番话一听就是自己那个擅长治国理政的父亲所说的,大多数的丞相,在任上的主要作用就是让国家的财政和用人制度,正确起来。

能达到的就是古代名相,达不到的就是废物点心。

但洛显之有自己的看法。

他缓缓道:“陛下,臣的看法和父亲大致相同,但臣想要问的是,为什么这些东西总是在王朝末年的时候出现呢?

因为朝政败坏,因为朝纲废弛,先汉和后汉都是如此。

创业的先辈总是筚路蓝缕,二代尚且还知道辛苦,但是三代就已经开始骄纵,先汉的靖难功臣,忠诚的确是忠诚,但能力,也只有吕氏和韩氏等少数几家还堪大任。

皇族子弟就更不必多说,各个声色犬马,在节俭的风气过去后,整个帝国王朝都陷入了追求浮华中,他们追求更华美的服饰,追求一切大而美的东西,一顿饭就能花掉一个普通百姓一生的积蓄。

天下有多少东西能够供得起这么多人的享受呢?

臣想说。

现在的列国,大多数都走到了这一步,魏国和汉国已经建国数十年,魏国换了五代君王,汉国换了三代君王,燕国两代君王,但燕国的历史要从燕氏主政的时候开始算,除了换皇帝,燕国没有任何的变化,那也是五代君王。 五代君王啊,纵然是邦周,也到了出周厉王的时候了,先汉出了汉戾帝,这已经是个相当危险的时期了。”

萧衍脸色有些不太好看了,他轻声问道:“灵秀,你独独不提我大梁,是不是我大梁,也是如此,一定是如此,慕容氏代燕氏,我萧氏代楚氏,是一样的道理。”

根本就不用洛显之说话,萧衍当然知道江左的风气,这里身处南国,本就有浮华之气,萧衍他自己也是个爱享受的,更不用说其他人,上行下效,当然奢靡。

在洛显之看来,这就是亡国之兆。

萧衍有些好奇的问道:“灵秀,为何你的父亲从来不曾和朕说这些呢?”

洛显之沉吟道:“可能是父亲不曾关注这方面,他有自己的执政思路,江左浮华能让他更多的从士族手中掠取钱财,供给国用,而且父亲一直支持陛下北伐,大概也是注意到这方面,要速战速决。”

“速战速决?”

萧衍更是好奇,但如今回忆一番,貌似真的如此,洛有之在执政时,对于北伐有种迫切,基本上在不伤害梁国基本盘的情况下,竭尽全力的支持自己北伐,不断的北伐,这和大多数文臣是不同的。

洛显之点点头凝重道:“正是由于臣刚才所说,这世上没有不腐化堕落的王朝国家,如果不能在英主在位期间完成足够的功业,那未来会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如果我们不能在国家大政难行之前完成大业,未来就更难以执行了,陛下,臣听北方回来的人说,有官员在军粮中,中饱私囊,导致我军败绩,您想过没有,如果日后这种官员越来越多的时候,那该怎么办?

在先汉末年的时候,山东的义军为什么会势如破竹的攻下山东,那些官员上下其手,导致山东战备不利,绝对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我大梁,虽然不愿意承认,但即便是经过父亲十八年的整治,还是没有抑制住这种倾向,父亲将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压制士族权力上,精力有限,其他方面只能忽视了。

陛下。

臣想,在臣的父亲执政的时候,一定和您说过。

士族对国家的伤害当然是很大的,他们隐匿人口,导致我大梁不能全力出手北伐,所以他要全力打压士族,

但臣想要说,这世上并没有完全没用的阶层,包括士族。

士族自然有积极的意义在,比如树立起一种标杆,这些人对名声的追求,是陛下可以利用他们的工具。

而且大多数的士族因为追求名声,在很多方面都会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富贵的傲慢’和‘富贵的善良’。

臣记得在臣的族中典籍里面,先汉百姓说过一句相当经典的话,叫做‘如果我拥有他的财富和地位,我会比他还要善良’。

这句话充分的说明了,这些传承时间久的士族阶层,只做大奸大恶之事,普通的小恶,一般是不做的,不是他们更善良,而是不值得,利益和付出不成正比。

寒门则不是如此,他们还处于原始积累的阶段,日后他们也会成为这些传承久远的贵族,成为体面人,但在原始积累阶段,他们的手段就不得不粗糙一些,而这些粗糙,通常会直接伤害到最底层的百姓。

底层百姓最恨的永远不是那些把持着国家的门阀士族,而是他们在村里以及乡中能够接触到的胥吏,正如两汉时期,死的大多数官吏,都是直接面对百姓的,那些高官通常是游历在世间的百家子弟以及我洛氏子弟所杀。”

萧衍皱眉道:“灵秀,你的意思是,放松对士族的压制,转而去压制寒门?”

洛显之立刻摇头道:“放松对士族的压制,那是亡国之道,就算是江左不亡,大梁也会被这些人直接改朝换代,压制士族是我大梁国策,绝对不能有丝毫的放松。

臣的意思是,士族和寒门一起压制,包括基层的胥吏,都要残酷的对待他们,要用远比父亲执政时的手段来整治这些人,该杀的杀,该贬的贬,该流的流,只要处理的人足够多,我大梁的吏治就能清平,我大梁的国势就能坚持。

这是一个比烂的世界。

秦国有无数的问题,国中百姓苦不堪言,甚至在最后刘邦攻入关中后,赳赳老秦,喜迎沛公,山东诸国都有复国的人,只有秦国没有,老秦人欢天喜地的改朝换代,但最后却是山东诸国灭亡。

唯一的原因就是山东诸国的上层和贵族阶层实在是太烂了,但凡齐国有几代英主,以齐国的底蕴和国策,也不至于最后让秦国得到天下。

我大梁想要得到天下,就要做到比另外几个国家好,在他们烂下去的时候,我们只要能坚持住政治清明,最后的胜利就一定是我们的。”

萧衍人已经有些懵了,今天洛显之给他讲的东西,是他之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在史书上,所有的贤臣和皇帝说的都是什么?

陛下只要修持德行,任用贤臣,天下自然就会大治,陛下得到了天命,当然能够得到天下。

陛下只要讲究仁义,自然就会得到天下人的投效。

这就是儒家圣人孟子所说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

几乎都是此类,就连他最信重的洛有之,也是这么说的,让他好好选择人才,任用人才,治理国家,自然就能够得到一切。

自古以来的王道都如此。

但现在洛显之所讲的,听起来就很……

萧衍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自己听到的东西。

与其提高自己,不如诋毁别人。

与其费力选拔人才,不如用计毁掉敌国贤才。

不提为寒门上升开路,不提让士族主动的拱卫国家,而是严厉的打击其中不法。

尤其是最后这一条,不努力提高自己,而是等着敌国烂下去,这种办法,简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但真的好有道理。

萧衍感觉自己可能有些毛病,但他越想越觉得自己没问题,那有问题的就是洛显之了。

他目光很是复杂的望向面前言笑晏晏的洛显之。

洛显之的长相自然是很俊逸,身上满是儒雅的气质一看就是饱读诗书的人,肤色白皙,手指就连指甲都干干净净。

一看就是赤诚君子虽然年纪尚小,甚至未曾加冠,却没有丝毫的少年稚气,反倒有些名士风范。

但谁能知道笑盈盈的洛显之,会提出这一条条建议呢?

萧衍和洛氏关系好,他也不憋着,直接问道:“灵秀,你这些想法,是出于何等想法而来,朕对洛氏虽然不算是很了解,但大概传说中的洛氏,不都是尊重那些名门,而后名门拥护吗?

朕记得先汉时,洛氏就是许多名门的领袖,后汉时就更不必多说,天下楷模洛子川,乃是士族之首。”

这就是萧衍对洛氏不了解了,洛显之当然知道自己不是洛氏中唯一一个这种,只不过之前的许多先祖都不说只做而已。

但自己和先祖所面临的处境不一样,只能说出来。

他缓缓收起笑容,心中则想着编一些理由,又觉得没必要完全编,他盯着萧衍,带着些感慨缓缓道:“是啊陛下,在曾经的确是如此。

但大梁的局势,若是想要夺取天下,却不能用纯粹的王道了,王道是以本伤人之道,如果现在我大梁有燕国的国势,臣会推荐陛下大兴仁义之道,宽容的对待国中每一个士族官吏以及百姓。

但我大梁不是。

如果燕国统一了北方,我大梁除非能够统治整个黄河以南,否则就连守住国土都很难,燕国能不能统一北方,臣不知道,但燕国统一的机会是比魏国大很多的。

等到燕国一两年消化了冀北之地,一定会发起河东之战,有那个慕容恪在,魏国大概率不会是对手,失去了河东,魏国面对燕国,迟早是死。

河洛之地,也难以保得住,那个时候,就算是再实行王道,也保不住大梁。

臣的祖先是洛国君主,洛国实行了那么多年的王道,最后还不是因为国力的巨大差距,而败于秦国,仅仅王道是不够的。

我大梁一定要抓住机会,拿到整个黄河以南,才有讲未来的资格,汉国和魏国,就是我们的主要对手,搞烂他们是长远的计划,包括搞烂燕国是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做的,虽然和燕国结盟,但细作现在就应当开始在燕国中释放谣言了,还有我梁国的各种奇珍异宝,香车美人,要多多的给列国君主以及贵族送去,让他们沉迷在声色犬马之中。

整肃国中更是重中之重,父亲之前的管理方式,已经快要到顶了,再想要通过现在的方式,继续提高国库的收入,很难,现在所要做的就是维持,然后开始清查国中的不法之事,狠狠地用杀戮来震慑基层胥吏,不要让百姓陷入不能生存的境地。”

洛显之这番话就显得正常了许多,至少比先前正常了很多,萧衍大致知道了洛显之要做什么,他只剩下最后一个疑问,“灵秀,朕总有一种感觉,你是不是觉得你的父亲,留下了很多问题,朕要为你的父亲说一句,青云是朕此生见过最有才华之人,他是朕最好的丞相,没有青云给朕坐阵后方,朕不可能达到现在的成就,朕甚至就连草原都不敢去。”

洛显之直接愣住了。

萧衍的神情很认真,他是真的很怀念和洛有之共事的时间,那个时候的萧衍,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哪里像是现在,明明和此前,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却被梁国的现状掣肘的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于是他愈发的怀念洛有之。

洛有之就是那个能够兴旺自己的人。

他有些哭笑不得的说道:“陛下,您如何会这般想?那可是臣的父亲,是臣此生最崇拜的人,臣怎么会对父亲不满呢?

这世上从来没有完美的执政,邦周时齐国管仲,兴盛了齐国却导致齐国过于重商,晋国强大却导致卿族坐大,臣的先祖文公改革是最完美的,但依旧没能改掉根源,宣公的改革让诸侯进一步坐大,洛文王执政,民间豪强也在恢复,这都是不可避免的。

臣现在相当于是第二阶段的执政,目标是处理臣父执政时的问题,让臣父的政策更加流畅的执行下去,仅此而已。”

原来如此!

萧衍也反应过来了,洛氏这么看重孝道的家族,怎么会犯这种错误呢?

他再次回想了一下此番洛显之进入宫中后所说的诸多言语,这些话单独听,感觉有些问题,但是合在一起,就能够感觉到,洛显之明显是有一套自己逻辑的,而且这套逻辑是他深思熟虑许久的。

萧衍的眼睛望向他在上首的桌案,那个上面放着洛有之留给他的遗言,两个人没能见到最后一面,洛有之临终前写在纸上,其中一条就是,任用尚书令时,要选择能一以贯之的人,不要选择那些只能做副手去执行的人。

现在看来,洛显之就是这样的人。

“灵秀,你比朕想象中的还要优秀,真不愧是青云的儿子,有你这样的儿子,青云的确是九天之上,可以欣慰,不像是朕,那几个儿子都不成器,唉。

你说得对,朕应当在朕还活着的时候,尽力去做到更多的事情,否则以后我大梁还不知道会如何。

灵秀,朕会尽快将尚书令的任命下发,你马上就会接任,对未来如何执政,你可有些想法了?”

洛显之深深躬身道:“陛下,臣已经大致有思路,这些年臣不仅仅在姑苏读书,还曾经在江东的各处都游历过,对如今国中情况,还算是了解,知道该从何处下手。”

得到洛显之的回答,萧衍点点头说道:“那就好,你且回府中,接下来的几天,朕会将旨意下发到你府上。”

洛显之再次躬身作揖,而后离开了皇宫,走在皇宫中,望着那些巍峨的建筑,洛显之却觉得姑苏的山水更好,他曾经想一辈子生活在姑苏的山山水水中,但最后,洛这个姓氏还是让他离开了那里,走到了建业之中。

这巍峨的皇宫啊,下一次再来上朝,自己就不再是现在没有官职的赋闲之人,而是尚书令了。

从赋闲之人,摇身一变,成为尚书令,在如今的梁国中,也只有自己一个人了。

洛显之低着头,摊开双手,手指上的纹路都根根分明,骨节明显,自己能够将整个梁国都握在手中吗?

能够达到父亲曾经达到的成就吗?

洛显之在问着自己,没有人知道结果,他自己也不知道。

尽人事,知天命,如此而已。

……

在洛显之来到建业第三天,这个消息终于传遍了整个建业的权贵圈子,洛有之的儿子来到了建业,这绝对是超级大新闻。

谢氏还在等待着皇宫中的消息,根据消息和洛显之的意志,来决定如何向整个建业宣告他的到来。

建业城被这条消息刷屏,几乎每一场聚会都在思索,皇帝会给洛显之什么官职,少数人猜测是六品,最可能的是国史的编撰,这项工作清贵,又容易出成绩,而且还是洛氏的老本行,给楚国修史是现在的大工作,毕竟大多数人的祖先都在楚国当过官,这项工作可不算是容易。

但大多数认为以皇帝和先姑苏郡公的关系,一个六品绝对不可能,皇帝很可能会小小的破例,给予洛显之五品的官职,直接成为主管楚国史书修订的主要大员。

或者说是进入禁军,这样方便带着洛显之打仗的时候立功,然后回来之后就可以直接升官。

这些人的确是比较闲,不仅仅猜测官职,就连之后的升迁路径都想好了。

但还是猜错了。

如果没有兵败的那件事,或许萧衍的确是会给洛显之一个五品的官职,然后让他快速的立功升迁,一步步让他当上丞相,就算是当不上真正的丞相,那三公录尚书事也足够。

但兵败之事,刺激到了萧衍,最终导致了如今的结果。

建业城的权贵们,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震撼,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门阀士族。

“敕令:洛氏显之,出身名门,忠正之后,爵列郡公,尊贵有神,朕往辰星,当得高显,当得其佐,赐其尚书台行走。”

这是萧衍赐下的第一条圣旨,进入尚书台是众人没想到的,尚书令在很多人看来是俗务,除非是尚书令和左右仆射这样的官职,才值得去做。

仅仅一天之后,就又有圣旨从宫中传出。

“尚书台行走洛显之,品行高洁,朕甚慰之,郡公高爵,多有牺牲,朕拔擢为尚书右仆射。”

大多数人已经蒙蔽了,怎么就直接尚书右仆射了,还不如直接把尚书令赏给他!

又是一天。

“尚书右仆射洛显之,允文允武,才智超群,所献之策,朕甚喜之,大梁有此大才,当兴,拔擢为尚书令,晓谕。”

轰!

令旨一下,

建业震动!

————

洛显之字灵秀,年十七袭爵姑苏郡公,显类其父,颇作刚强,辄斥属僚,威盖群臣,有贵触法,时例能容,显曰:“贵者,多牺牲也,吾杀汝,非吾厌汝,乃正国法,乃告汝祖牺牲。”

遂杀,江左哗然无言,民谚曰:“江左灵秀,威显天正。”

显之铁面,由此而始。——《南史·姑苏郡公世家》

第485章 人的荣幸?邪里歪说!第437章 关中的震惊发现第649章 刘郎才气第235章 为天下共主加冕第903章 安西(1600月票目标达成加更)第573章 太平道!第384章 为盟主与道合真加更(求月票)第782章 我意坚决不为贵第962章 秦国第312章 长安第508章 不要辜负朕的信任第270章 匈奴想要挨打第686章 只有天知道!第777章 愿以赤血挽天倾!第337章 结算第923章 凤凰之命第623章 兵临洛阳城!第960章 皇太女第711章 高贵名门!第306章 大汉财政第199章 项羽第908章 贞观九年,武曌第598章 太平有礼为诸侯第457章 朕不允!第898章 功臣若何?(第三更!)第530章 麒麟阁上(卷终)第354章 这个祭酒不好当啊第401章 突袭白羊王!霍去病出现!(二合一第894章 制史!为历史破除迷雾!(4月初求月第808章 洛氏在江东是什么?第896章 洛苏布子大唐!(求4月份保底月票1第466章 吾剑未尝不利!第458章 奉天靖难第864章 大唐危局!第434章 天下人心如流水第922章 武曌,原来是你第870章 李世民,不要让我失望!(卷末)第551章 洛氏之中的分歧第201章 苦寻长生而不得的始皇帝第784章 有一剑从天外来!第161章 白起愿为吾王效死第343章 圣谕第31章 天命在周第803章 愿以我血荐诸夏第113章 邀请墨家入洛第469章 胡人再现,无疾有疾第798章 洛水誓,众一心!第64章 重耳雨中哭洛宫第946章 至高的权力第132章 卫鞅第222章 洛亦的定位(新年快乐呦!)第344章 洛阳第168章 秦王的承诺,难道能够相信吗?第465章 坐法者谁?第68章 公室求书第344章 洛阳第421章 阴霾笼罩大汉第153章 终入洛第403章 为盟主千秋帝一加更第162章 姬灵均苏醒,邦周的凤凰坠落了第245章 洛陵和项羽的分歧所在第333章 典范第891章 洛苏宏图,国际三可汗制度!第12章 熊顿问鼎第75章 尊王就能得到所有第619章 旌旗漫卷诸侯落第575章 请大汉赴死!第596章 洛家主祭祖问天命第799章 世上从不曾有尊贵!第62章 王室宫闱之乱第114章 墨翟第166章 武公若在,何至于此?第898章 功臣若何?(第三更!)第96章 宋国下场,筹谋周天子第576章 唯我独法,蚍蜉撼树第42章 劝王杀子第783章 生死皆有命,不悔即可!第124章 刺君,君非国家第240章 给韩信赐字第774章 千重劫难惟此心!第868章 天选之人!第767章 洛氏现代番外:瓦莲京娜的洛国留学第628章 怒斥!第600章 洛子凌少智无谋第326章 完第134章 君位让于汝,孤到洛国混吃等死第972章 让子孙万代享福第66章 圣人老子第494章 重判重刑第782章 我意坚决不为贵第148章 白驹过隙第392章 举荐,周亚夫薨第866章 策勋十二转,卷卷有洛名!第888章 动手(上)第560章 如何扰乱一场变法?!第495章 史官风骨,不过是不屈权贵 秉笔直书第915章 谶言,女主天下(3200月票加更)第228章 拜将第922章 武曌,原来是你第375章 先王之道!
第485章 人的荣幸?邪里歪说!第437章 关中的震惊发现第649章 刘郎才气第235章 为天下共主加冕第903章 安西(1600月票目标达成加更)第573章 太平道!第384章 为盟主与道合真加更(求月票)第782章 我意坚决不为贵第962章 秦国第312章 长安第508章 不要辜负朕的信任第270章 匈奴想要挨打第686章 只有天知道!第777章 愿以赤血挽天倾!第337章 结算第923章 凤凰之命第623章 兵临洛阳城!第960章 皇太女第711章 高贵名门!第306章 大汉财政第199章 项羽第908章 贞观九年,武曌第598章 太平有礼为诸侯第457章 朕不允!第898章 功臣若何?(第三更!)第530章 麒麟阁上(卷终)第354章 这个祭酒不好当啊第401章 突袭白羊王!霍去病出现!(二合一第894章 制史!为历史破除迷雾!(4月初求月第808章 洛氏在江东是什么?第896章 洛苏布子大唐!(求4月份保底月票1第466章 吾剑未尝不利!第458章 奉天靖难第864章 大唐危局!第434章 天下人心如流水第922章 武曌,原来是你第870章 李世民,不要让我失望!(卷末)第551章 洛氏之中的分歧第201章 苦寻长生而不得的始皇帝第784章 有一剑从天外来!第161章 白起愿为吾王效死第343章 圣谕第31章 天命在周第803章 愿以我血荐诸夏第113章 邀请墨家入洛第469章 胡人再现,无疾有疾第798章 洛水誓,众一心!第64章 重耳雨中哭洛宫第946章 至高的权力第132章 卫鞅第222章 洛亦的定位(新年快乐呦!)第344章 洛阳第168章 秦王的承诺,难道能够相信吗?第465章 坐法者谁?第68章 公室求书第344章 洛阳第421章 阴霾笼罩大汉第153章 终入洛第403章 为盟主千秋帝一加更第162章 姬灵均苏醒,邦周的凤凰坠落了第245章 洛陵和项羽的分歧所在第333章 典范第891章 洛苏宏图,国际三可汗制度!第12章 熊顿问鼎第75章 尊王就能得到所有第619章 旌旗漫卷诸侯落第575章 请大汉赴死!第596章 洛家主祭祖问天命第799章 世上从不曾有尊贵!第62章 王室宫闱之乱第114章 墨翟第166章 武公若在,何至于此?第898章 功臣若何?(第三更!)第96章 宋国下场,筹谋周天子第576章 唯我独法,蚍蜉撼树第42章 劝王杀子第783章 生死皆有命,不悔即可!第124章 刺君,君非国家第240章 给韩信赐字第774章 千重劫难惟此心!第868章 天选之人!第767章 洛氏现代番外:瓦莲京娜的洛国留学第628章 怒斥!第600章 洛子凌少智无谋第326章 完第134章 君位让于汝,孤到洛国混吃等死第972章 让子孙万代享福第66章 圣人老子第494章 重判重刑第782章 我意坚决不为贵第148章 白驹过隙第392章 举荐,周亚夫薨第866章 策勋十二转,卷卷有洛名!第888章 动手(上)第560章 如何扰乱一场变法?!第495章 史官风骨,不过是不屈权贵 秉笔直书第915章 谶言,女主天下(3200月票加更)第228章 拜将第922章 武曌,原来是你第375章 先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