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8章 回到京城

“高煦很能干嘛!”允熥拿起一份小宦官刚刚呈递上来的奏折扫了几眼,笑道。

“苏王殿下一贯能征善战,必定是又为大明立下了大功。”此时正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坐在他身旁,听到这话,忙出言说道。

“哈哈,厚伯你还不知晓这封奏折上写了什么,如何能够断定他又立大功?”允熥笑着对他说道。

“陛下,您如此高兴,奏折上所写的自然是好事;您又说了苏王殿下的名讳,此事当然与苏王殿下有关。所以一定是苏王殿下又为大明立下大功,多半是又为大明开疆扩土,夺取了一处十分要紧的地方。”这少年不急不缓的说道。

“不错,不错。”允熥称赞道。称赞他并不是因为猜到了大概发生什么事情,有自己这两个关键词的提示猜到很容易;而是他回答自己问话时表现的十分沉稳。一个十四岁的少年能做到这一点可不容易,即使他并非出身普通人家。

“厚伯,昨日我不是已经嘱咐你称呼我为叔叔?怎么又叫了陛下?”允熥又想起什么,说道。

“是,陛下,世叔。”这少年犹豫了一下,十分缓慢的说道。他对于称呼允熥为叔非常惶恐,但允熥一直坚持他称呼自己为叔叔,而且说他如果不叫就是抗旨,少年不敢抗旨,也不敢像宗室子弟似的称呼为叔叔,所以就叫世叔。

“这就对了,你与叔叔还生分什么。”听到他的称呼,允熥又笑道。

“世叔,苏王到底又夺取了何处让世叔您这般高兴?”少年没有接话,而是又问道。

“是爪哇岛。高煦攻破了满者伯夷国的国都,其国国君兵败自尽,其子向高煦投降。”允熥回答道。

“爪哇岛?爪哇岛可是一座十分富庶的岛屿,世侄恭贺世叔!”少年忙说道。

允熥一边继续看奏折,一边笑着接受了他的恭贺。不过当他看到这封奏折最后一段的时候,表情不再那么高兴,而且说道:“真是乱说话!曹彻也是,陪着高煦一起疯!”

他随即吩咐小宦官:“将杨翥叫来,朕有话吩咐他。”又对少年说道:“在杨翥过来前,咱们先不说政事,继续观赏雪景。虽然今日已是腊月二十、快要过年了,但这才是京城的头一场雪。叔叔特意吩咐下人这个院子的雪不必扫,留着不动,能够观赏雪景。”

“是,世叔。”少年对允熥刚才为何那么说很好奇,但也不敢问,只能陪着他一起赏雪。不一会儿杨翥前来,对允熥行过礼后还没来得及对少年行礼,就听允熥吩咐道:“你回头拟一道旨意,将苏王与台湾镇总兵曹彻训斥一番,告诫他们做事必须遵守礼仪,岂能做此妄为之事!”

“陛下,臣斗胆,询问苏王殿下与曹总兵到底做了何事?”杨翥不得不问道。他刚刚正在乾清宫前殿代替解缙票拟奏折,忽然被叫到这里,允熥手里这封朱高煦与曹彻联名上奏的折子还没见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能出言询问。

“今年六月,苏王出兵四万,又邀其余诸位藩王,以满者伯夷国君之位继承不合规矩为由出兵爪哇岛。月前十一月底,苏王带兵攻破满者伯夷国国都,其国国君兵败自尽,其子向苏王投降。随后他与曹彻联名向朕进谏,请求朕加封一位藩王至爪哇岛,镇守其地。”允熥将奏折扔给他,同时又大概叙述了一番事情的经过。

杨翥更加糊涂起来。将藩王加封到海外,不正是允熥继位后极力推行的事情么?怎么还会下旨斥责?

允熥看着他的疑惑表情,心里叹了口气,说道:“你退下吧,宣礼部尚书练子宁入宫觐见。”

顿了顿,又道:“让耿璇来见朕,朕有话和他说。慢,此时时候也不早了,让他下午来见朕。”

“是,陛下。”杨翥心里略有些惶恐,但也不敢不听命,躬身行了一礼退下。他的脚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散了一路。

”哎,看来身边的中书舍人不能只挑选像杨翥这样只知听朕的命令、不知自己思考的人了。说起来,自从陈继做了五城学堂的司务长之后,朕身边也没有如同他那般敢坚持自己原则的人了。这样可不好。朕得仔细挑选一番,看看朝中有无像陈性善、陈继这样的耿直大臣,若是发现了就提拔到身边为中书舍人。“允熥又感慨道。

说完这段话,允熥觉得略有些口渴,侧过身端起桌子上的杯子就要饮一口茶,忽然瞧见了身旁少年同样充满疑惑的神情,笑道:“怎么,你也不明白叔叔为何这样说?”

“世叔,侄儿确实不明白。”这少年顿了顿,直言道:“世叔已经加封了五位藩王至南洋,为何不顺从苏王与曹总兵的奏折所请,加封藩王镇守爪哇岛?”

“厚伯,你这话可就说错了。叔叔岂曾因藩王与大臣的奏请就加封藩王至某一地?”

“高煦镇守苏门答腊岛,是因当年三佛齐国被满者伯夷国几乎灭亡,国都沦陷,国君也以身殉国,叔叔派兵调节番国之间的争斗,逼迫满者伯夷国退兵后,其国大臣、百姓因国君一脉已经断绝,请求内附大明,叔叔这才加封一位藩王至其地镇守,乃是顺应当地民心之举,岂是出于一己之考量?”

“洛王叔与贤烶分别镇守婆罗洲与满剌加也是如此。不论婆罗洲南部还是满剌加,之前都是被满者伯夷国非法侵占之土,叔叔敕令其国退兵后当地百姓无所适从,请求大明派人驻守,这才分封藩王于其,更加不是叔叔出于一己,或出于大明宗室的考量。”

“吕宋岛原本只是被些近似于野人的蛮夷所占,并无自己的国家,所以叔叔加封宋王带领大明百姓、儒生去往那一处,乃是为了教化蛮夷。”

“赞仪至安南的情形略为特殊。其国前任国君被篡臣黎氏所杀,独子又被篡臣黎氏派出刺客行刺身亡,仅余一女嫁于赞仪;安南又有在国君无子之时由驸马接任国君之位的习俗,当地的儒生、百姓也并不认为不妥当,而且因为赞仪素来仁德,名声安南人也多有耳闻,当地的儒生也愿起为君,他是在当地儒生、百姓的拥戴下继位为君,并非叔叔加封,只是他之后按照安南国之传统请求大明册封时,叔叔赐予他越王的封号,可不是大明加封他为安南之君的。”

“所以,所有这些藩王就封,都是顺应当地民意而来,不是叔叔为了大明考量加封的。”

“而爪哇岛的情形完全不同。其国虽然近年来多有内乱,但叔叔也明白,因为之前叔叔两次惩治满者伯夷国的缘故,其国百姓对大明并不喜欢,绝对不会愿意朕加封一位藩王至其国。既然当地的百姓不愿,朕岂能违背民意加封藩王镇守?”

说到这里,允熥稍微放大了声音道:“朕乃是天子,不仅是大明百姓的天子,更是所有番国的天子;不仅大明宗室是朕的亲人,天下所有百姓不论来自大明、番国,都是朕的子民、朕的亲人,朕岂会只看顾一家一姓、一国百姓?”

少年已经完全被惊呆了,他完全没有想到允熥会说出这样一番话。原本皇帝停止说话的时候他应该出言赞颂,至少答应一声,但少年已经完全忘了这茬,只是呆呆的看着晕人。一旁的小宦官还记得规矩,但这些小宦官虽然听到了允熥的话,但根本不明白什么意思,也不知该说什么,只能低头不做声。

见到少年这番表情,允熥不易察觉的笑了一下,但马上就恢复正常表情。他又抿了一口茶,正要对少年再说什么,感觉身前传来有人在雪地上走路的声音,又有微风经过,放下茶杯转过头来,就见到一个身穿正二品文官服饰的人站在一丈之外,躬身行礼道:“臣礼部尚书练子宁见过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随即又侧身对坐在允熥旁边的少年说道:“下官见过朝鲜世子殿下。”

是的,这个十四岁的少年,就是朝鲜现任国君朱芳远的序齿嫡长子,朝鲜国世子朱褆。他表字厚伯,所以允熥一直称呼他为厚伯。

洪武三十一年,李芳远在朱元璋病逝的消息传到汉城、大明无暇它顾之时,发动政变,杀了备受李成桂宠爱、一直争夺世子之位的李芳硕,软禁李成桂,之后又囚禁了同母兄弟李芳干,自立为王,并且派使者出使请求大明册封。允熥同意册封,但要赐他姓朱。李芳远虽然不愿,但也不能推绝,只能接受姓朱。允熥又以大明皇帝的名义加封他的正妻闵氏为王后。虽然朱芳远并无改易王后的想法,但经允熥这么一册封后改易王后的权力就不在他手上了,这也令他气闷两日。

但气闷过后现实还是要面对的。他首先将整个李氏都改姓为朱,又在朱褆十一岁时正式加封他为世子。其实原本他继位第二年就应当加封,可他与闵氏生的头三个孩子都是幼年夭折,朱芳远生怕这个孩子也夭折了,所以一直拖到过了十岁才册封。

但朝鲜国君必须得到大明的批准才能算数,世子也是一样的,朱芳远只能又向允熥请旨。允熥倒没有驳回的想法,毕竟朱褆以嫡长子加封,名正言顺,驳回等于打自己的脸;但告诉使者要让朱褆来京城一次,他要亲自见一面。

朱芳远不愿让朱褆去,但胳膊拧不过大腿,他在拖了整整三年后,见允熥丝毫松口的迹象都没有,终于决定今年让朱褆来京城拜见。

朱褆腊月初从汉城出发,坐船在上沪市舶司登陆,然后换成内河小船来到京城,于腊月十八日抵达。

允熥对朱褆非常热情,甚至超过了对朱芳远接待,正好时进腊月各地的奏折越来越少,事情也不多,十八日、十九日与今日二十日每日都腾出半天的时间带着他在宫内转悠,把他当做亲侄儿般对待,非常亲厚。朱褆头一日还很惶恐,但毕竟年纪还不大,很快就适应了,‘世叔’、‘世叔’的叫着。

“练尚书好。”朱褆回礼道。

允熥微笑着看着这一幕,温言对他说道:“厚伯,现在时候也不早,快到午时了,文垣他们也该放学了,你与文垚年岁相仿,与文垣也差不了几岁,你们同龄人在一起说话也方便,总听我这年近中年的人说话也烦,就去和他们坐一起说话吧。”

朱褆面露喜色,但马上收敛回去,而且连声说不敢,允熥又说道:“行了,叔叔也是从你们这个年纪过来的,你们想什么叔叔还能猜不到不成?”

听到这话,朱褆才不再推辞,又起身对他行礼一礼,转身离开此处前去迎接文垣他们。

等朱褆走远了,允熥先让练子宁坐下,然后对他说道:“练卿,朕有件事要你去做。”

“陛下请吩咐。”练子宁微微弯腰。

“这封奏折你可见到了?”允熥将朱高煦与曹彻联名所进奏折递给他。

练子宁接过奏折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迟疑着说道:“陛下,苏王殿下以满者伯夷国王位继承为借口出兵,如此处置似乎不太妥当。”

他和朱褆一样,或者说,此时整个东方地区对于政治关心的人想的都一样,认为允熥想把国内的藩王都封到中原之外的地方去,觉得他有可能接受朱高煦这份折子。但同时,他作为礼部尚书,如果真的要加封亲王至爪哇岛,似乎不应该是最早被召见的大臣之一,礼仪问题绝对不会是头一个要讨论的问题,而且还是单独召见,这似乎又表明允熥不想接受这份折子的进言。练子宁经过思考后还是决定猜测允熥不想接受这份奏折的进言,但也没有把话说死。

第1515章 目的第1151章 会见前第1150章 分析动机第886章 奸细案——公开第1015章 坏消息一起来第439章 许久之前的南洋第一战第698章 说湘王第1526章 剥夺股份番外20:祭拜长陵第874章 要再大赚一笔第959章 景川侯府与国子监第1040章 铁门关之战——赐水第320章 内宫贪腐案(四)第68章 四名太监第1744章 已经被遗忘的人第1420章 解释与婚礼第422章 洛阳发现第873章 来挣大钱的商人第513章 怀孕与学习活动第374章 遣将出征第1324章 南洋风雨——开始第555章 废举人和印度数第280章 心得第265章 突然的请求第908章 安南事情完结第671章 经纬西南——回师田地与佛第1399章 李案的终结第391章 兖州与辽西第308章 封第1273章 家话第571章 朝鲜劳动力第127章 兖州事件——道教第1092章 血色——冤有头债有主第905章 相见不相识第1147章 如同,如果第624章 惊奇的一课第540章 昀芷微服与宣锦衣卫问话第772章 大案——特别的时刻第903章 回京前的杂议第596章 了解番外2:允熥的疑惑第1049章 最终决战——夜袭?第1324章 南洋风雨——开始第526章 警察和上直卫第31章 宝钞战争——立军令状第678章 岷宁第866章 捷报第12章 两个爆点第565章 道理第1746章 一条通道第1092章 血色——冤有头债有主第1179章 又是回京第110章 见蓝珍第592章 蓄养奴仆第1730章 大明也要准备起来了第1539章 答应第718章 不约而同的目的——安南谈论第1158章 计策与旗帜第534章 多方的关注第1282章 克拉维约东游记(四)第1522章 回赐第1510章 审问第1066章 决战——开始第805章 临高韩第1040章 铁门关之战——赐水第1001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第263章 酒与子弟第1140章 临危第722章 不约而同——城外的袭击第1234章 足球第1194章 封号与粮食第533章 府试第1024章 守城——退却计划第1429章 联姻与打通航路第348章 乡试与文会第1250章 副校长第1543章 印度之战——包围第873章 来挣大钱的商人第814章 雷州第771章 大案——继续第389章 兖州城下第1311章 张家议论第1430章 卡斯蒂利亚人与英格兰人第1351章 汉洲攻略(十四)第1757章 开罗——偷袭第175章 上沪第1032章 最惨烈的一战——守住了第1134章 甘州城之危第1777章 第四件事与李泰元求见第290章 很多人思考第1389章 教徒与意外的点评第1667章 巴布纳——结束第686章 彻底湮灭的蒙古历史第1262章 罗家的本子第1411章 接见——自行车第262章 医学进步第254章 新书画与旧古董第547章 再次清查第856章 南定——提要
第1515章 目的第1151章 会见前第1150章 分析动机第886章 奸细案——公开第1015章 坏消息一起来第439章 许久之前的南洋第一战第698章 说湘王第1526章 剥夺股份番外20:祭拜长陵第874章 要再大赚一笔第959章 景川侯府与国子监第1040章 铁门关之战——赐水第320章 内宫贪腐案(四)第68章 四名太监第1744章 已经被遗忘的人第1420章 解释与婚礼第422章 洛阳发现第873章 来挣大钱的商人第513章 怀孕与学习活动第374章 遣将出征第1324章 南洋风雨——开始第555章 废举人和印度数第280章 心得第265章 突然的请求第908章 安南事情完结第671章 经纬西南——回师田地与佛第1399章 李案的终结第391章 兖州与辽西第308章 封第1273章 家话第571章 朝鲜劳动力第127章 兖州事件——道教第1092章 血色——冤有头债有主第905章 相见不相识第1147章 如同,如果第624章 惊奇的一课第540章 昀芷微服与宣锦衣卫问话第772章 大案——特别的时刻第903章 回京前的杂议第596章 了解番外2:允熥的疑惑第1049章 最终决战——夜袭?第1324章 南洋风雨——开始第526章 警察和上直卫第31章 宝钞战争——立军令状第678章 岷宁第866章 捷报第12章 两个爆点第565章 道理第1746章 一条通道第1092章 血色——冤有头债有主第1179章 又是回京第110章 见蓝珍第592章 蓄养奴仆第1730章 大明也要准备起来了第1539章 答应第718章 不约而同的目的——安南谈论第1158章 计策与旗帜第534章 多方的关注第1282章 克拉维约东游记(四)第1522章 回赐第1510章 审问第1066章 决战——开始第805章 临高韩第1040章 铁门关之战——赐水第1001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第263章 酒与子弟第1140章 临危第722章 不约而同——城外的袭击第1234章 足球第1194章 封号与粮食第533章 府试第1024章 守城——退却计划第1429章 联姻与打通航路第348章 乡试与文会第1250章 副校长第1543章 印度之战——包围第873章 来挣大钱的商人第814章 雷州第771章 大案——继续第389章 兖州城下第1311章 张家议论第1430章 卡斯蒂利亚人与英格兰人第1351章 汉洲攻略(十四)第1757章 开罗——偷袭第175章 上沪第1032章 最惨烈的一战——守住了第1134章 甘州城之危第1777章 第四件事与李泰元求见第290章 很多人思考第1389章 教徒与意外的点评第1667章 巴布纳——结束第686章 彻底湮灭的蒙古历史第1262章 罗家的本子第1411章 接见——自行车第262章 医学进步第254章 新书画与旧古董第547章 再次清查第856章 南定——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