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白月光

bookmark

古代的官道和后世的国道,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那就是沿途补给。

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如果一个地方紧挨着道路,那麽靠着这条路,它就可以富裕起来。

官道一词的出现,是因为最早时候修建的道路,就是为了方便官员来往于各地办事,亦或官府手工业产品的运输,还有军队行军等,都是公家行为。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贸易开始兴盛,行走在官道上的大部分是商队,尤其是两京走廊这条线,异常繁华热闹。

那麽身处这条线上的县城和村庄,就吃到红利了,一口水井就能让你发家致富,而把持水源的,都是本地的地瘩流氓。

首先我们要知道,驿站是官方机构,里面可供住宿的房间,只有非常少一部分是可以提供给商旅的,而且价格高昂。

民间商队为了节约成本,也不愿意住在驿站,那麽住在哪里呢?就是沿途的一些村庄。

而这些村庄从商旅身上赚的钱,有一部分是需要上交的,上交给谁呢?上交给刑部专管关税审查的司门司。

司门司在这些村庄都留着三五个人,专门负责收钱,这类钱属于刑部自收自支的一部分,不会上缴国库,所以收费标准一直在改变。

商队流量大的时候,少收点,流量少了多收点,要保证其收缴上来的总量不变。

他们的收钱对象不是商队,而是村庄,因为他们没有收税的资格,只有监督和审查权,所以他们收的这个钱,不是税,更像是治安费。

眼下新丰县至长安的驰道上,商队和贡品队伍已经是络绎不绝了,如果圣人回京,那麽中枢会第一时间传达下去,瞩附兵部肃清官道,供圣驾回京。

那麽那些半道上的商人,就会全部进入沿途村庄,由兵部派人戒严,直等到禁军通过之后,才会给他们放行。

但如果他们没有收到消息,那麽大概率会与禁军撞上,直接造成交通拥堵。

官道没有多宽的,基本等同于后世国道的一半,供两辆马车交错通行,就是官道的标准。

正月刚过,新丰驿的老大韩混,就已经亲自带人来往于各个村庄要点,张贴布告,大概意思就是,未来不确定的某一天,道路上的所有商队都必须进驻村庄让行。

至于为什麽,村庄内的一些老人很清楚,但是他们不敢说,因为说了,就是暴露圣人仪仗。

韩混是新丰县兵曹参军,这个职位在别的县,职责一般,但是在新丰县,管着新丰驿这座大型央企,所以权力巨大,新丰至长安,就是他管着的。

「运河改道,全都走陆路了,」一名属下在韩混身边发牢骚道:

「三条道,因为驰道收的钱最多,所以刑部那帮人将人全赶到这条路上了,

只想着捞钱,也不管我们好干不好干。」

韩混淡淡道:「各家管好各家的事,别发牢骚了。」

三条路,就属南边的驰道最是拥挤不堪,一来这里本就是主要商道,有收税的关卡,可为商旅提供方便的村庄较多,收入较为丰厚。

北面的御道,荒山野岭的,补给的地方太少,而且路况不好,货物太沉的话在有些路段不好过。

至于中央官道,眼下大多为修建运河的劳工通行,以及入京的主要粮道。

三条路,特色分明。

韩混现在已经处于半躺平状态,就等着新丰驿彻底搬至渭南之后,想办法改迁别处,他是不想再管驿站了,水太深,压力太大。

「杨齐宣眼下是在潼关对吧?给他传信,控制一下进入关中的商队数量,」韩混深沉道:

「照眼下这麽个情形,肃清官道的难度也太大了。」

杨齐宣就是李林甫那位女婿,如今是司门司老大,管着关卡籍赋的审查,是审查,不是收税,他们就是个监督的。

如今杨齐宣也为难啊,商队不是他能卡的住的,只要洛阳那边一直在放,他在潼关就堵不住,堵的太狠只会出现一种情况,骚乱。

潼关这地方地理位置特殊,你还绕不过去,官府又堵着,你是没吃没喝挨着冻,没有任何补给的情况下,骚乱随时可能发生。

而洛阳往潼关的商队总量,以前是韦坚说了算,眼下韦坚没了,韦抱贞仍在勉强接手当中,各个环节都非常混乱,那麽这个时候可以控制商队总量的,就是洛阳。

李齐物眼下还说了不算,说了算的,是武家三虎。

薛和露已经写信给洛阳,嘱咐武崇谦丶武崇晖丶武崇延三兄弟,背着李齐物,在四月份之前,都要放宽商队通行,加大流量。

这样一来,驰道这条线上,不堵也得堵了。

曹日升在十王宅权力巨大,在宫内也有一定影响力,但是在长安,可就不太行了,毕竟他轻易不会离开自己管着的那一亩三分地。

少阳院近来进进出出的人,与往常比并没有什麽两样,但是眼下曹日升在加派人手监视之后,还是发觉到一些不对劲。

因为他的人告诉他,少阳院离开十王宅的人当中,有些人的行踪跟丢了。

在长安,跟踪一个人并不容易,何况还是没长胡子的跟踪你,更容易让你生出警惕之心,所以跟丢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眼下这个时刻,曹日升不能允许跟丢的情况太多。

于是他从右威卫借了一些人手,加强监视,从而得知,与少阳院接触的人当中,有人在碰面之后,便直接离京了。

一旦离京,他可就管不了了,不在他的权力范围之内,所以他将消息第一时间传递给李。

而李瑁自然不会管,我巴不得他送出消息,怎麽可能拦着他呢?

当然了,过场还是要走的。

二月初七,两人在长乐坊碰头,曹日升询问道:

「怎麽样?有没有什麽消息?」

李瑁摇了摇头:

「没有,要在长安以外寻一个人,如大海捞针,我派出去一百多人,至今没有任何消息,别的王宅,平日没有那麽多人出入吧?为什麽就少阳院例外,一应所需,你们监院不是都可以提供吗?」

曹日升皱眉道:

「也不是所有东西,监院都可供应的,金银首饰,玉器香料,我们可拿不出来,如今那个杜良娣极为得宠,她的奴婢经常出入里坊,外出购置家用,就是与她的女婢私下碰面的一个人,匆匆离京去了,不会有什麽图谋吧?」

李瑁装傻道:「应该不会吧,一个奴婢能有什麽图谋?太子还能交代一个奴婢去办事?其它方面呢?有没有什麽特殊的情况发生?」

曹日升笑道:「其它的不都告诉你了吗?太子常去东宫,宫内的内侍告诉我,太子是去见的飞龙军,不过你不用担心,太子不会用飞龙军对付你,这支卫队,轻易不能离开东宫,除非你自己找上门去。」

「我自然是不敢的,」李瑁笑道。

轻易不能离京,不代表永远不能离京,飞龙军如今是太子的亲卫队,如果李亨出城迎驾,是可以带上的,名正言顺。

而且这支队伍在李嗣业的调教下,战斗力要比其他卫府强不少,李亨若要干大事,必然用的着飞龙军。

曹日升道:「能说的不能说的,我可是都告诉你了,你自己不当回事,到时候别怨恨我。」

「我只会怨我没本事,」李瑁文问道:「华清宫那边怎麽样了?安禄山住在哪?」

曹日升呵呵道:「瞧瞧,得寸进尺了不是?告诉你十王宅的事情,我已经是破例了,骊山那边你也敢打听啊?」

「我打听的是安禄山,我又没打听别的,再说了,安禄山的事情不还是我告诉你的吗?」李瑁道。

曹日升一想也是,犹豫片刻后点头道:

「据说他还走不了,长安这边很多事情还没有处理完,得等到中书门下议出一个结果,上奏圣人之后,再等批覆。」

李瑁点了点头,看样子李林甫还是配合他了。

他当时请李林甫帮忙的时候,对方有些不情愿,因为李林甫是非常迫切想要将裴宽给弄回来,他也是担心夜长梦多。

基哥做事的特点就是这样,一切都是中书门下拟定之后,他再批,很少会自行决定一些事情,因为如果错了,中书门下担责,没他的事。

裴宽出自中书省,伺候过他一段时间,如果他自己主张调回裴宽,有损与裴宽之间的主仆之情,如果是中书门下的奏请,裴宽只会恨李林甫。

皇帝就是这样,得罪人的事情,总是交给别人去干,他躲在背后搞平衡。

「安禄山离京之前,请我派兵护送,」李瑁为曹日升斟酒道:

「我不想出面,所以请盖擎帮忙,安胡子很谨慎啊,说不定会请求圣人,派兵护送他一程。」

「什麽一程啊,送到家,」曹日升随口答道,但是他瞬间意识到自己说漏嘴了,赶忙转移话题:

「忘了跟你说了,少阳院所有的韦妃旧物,前几日被太子一把火给烧了,住过的庭院也被封禁起来,唉....颍川王(李个)的日子不好过了,太子似乎打算送至百孙院。」

李瑁也跟着叹息一声:「虎毒还不食子呢,他也太凉薄了。」

嘴上这麽说,李瑁心里却在感叹基哥对安胖子挺够意思啊,看样子他看重的还是河北的赋税,至于河北的问题,似乎并不放在心上。

做事情,必须思虑周全,李瑁担心安禄山走得早,从而设法拖延时间,这种做法是对的,万一人家真走的早,万一吴怀实只是送一截呢?

虽然事实并非如此。

华清宫这边,就算没有李林甫,高力士等人也不会让安禄山早走。

因为圣人虽然要用安禄山,但是安禄山下去该怎麽做,是需要灌输给他的,

而李隆基这里,除了李林甫的制约外,还需要另外一条线拴住安禄山,这条线,

就是驸马张咱。

这叫双管齐下,他不可能让安禄山只遵从李林甫的吩咐做事,还需要另外一个人,与安禄山建立沟通渠道。

自己的女婿自然是最合适的。

安禄山这帮人,全部被安顿在新丰县城,除了安禄山父子之外,其它人连进入华清宫的资格都没有,而安禄山和安仁行则是每日清晨进入华清宫,傍晚才回去。

宫内半山腰西面,有两个建筑群,一个叫做观风楼,圣人斗鸡走狗的地方,

一个叫做重明阁,居高可北瞰新丰县境。

安禄山刚刚陪圣人在观风楼斗鸡,过后,圣人和贵妃要休息,于是韦陟等人将安禄山父子带到了重明阁。

几人相继落座之后,韦陟率先开口道:

「圣人对你印象极好,私下也是称赞有加,虢国夫人也总是帮着你说话,说裴宽在河北总是欺负你,裴宽的事情咱们先不提,我问你,范阳重地,若是托付于你,你会怎麽做?」

安禄山故作一惊,赶忙起身道:

「卑职不过一胡人,能得圣人信赖,何其之幸,然能力不足,德行欠缺,属实不敢窥窃范阳,韦侍郎这个问题,卑职无法回答。」

张增在一旁笑道:「禄儿言重了,别总是卑职卑职的,你现在是平卢节度使,不是平卢兵马使,论级别,比我们还高。」

平卢节度使是从三品,但地位确实不高,因为刚被剥离出来,朝廷对这个藩镇的认可度很一般,而且永远都会一般,因为地盘太小了。

别说是平卢,就是裴宽,也不会在韦陟面前瑟,中书侍郎正四品,但是你完全可以当他是正三品看待。

安禄山赶忙道:「在几位上官面前,禄儿永远都是卑职,只恨此身非汉,但卑职这颗心,永远忠于圣人,忠于大唐。」

本来呢,朝廷的官员总是胡儿胡儿的叫他,这是一个带着贬义的称呼,因为是个胡子嘛,李隆基呢,当下要用安禄山,于是改胡儿为禄儿,算是将这层贬义给抹去了。

刑部侍郎崔笑呵呵的看向他哥中书舍人崔琳,道:

「这份谦逊,倒是颇类我华夏之风,禄儿的祖上倒也会挑地方,偏偏就选择了我儒学最盛之地。」

这兄弟俩就是出身清河崔氏,河北顶级门阀。

在大唐,甚至南北朝时期,河北都自称是儒家正统所在,为什麽呢?因为那时候的北齐是姓高的汉人做主,北周是鲜卑宇文政权,而北齐的地盘也包含了山东,在当时是打看汉人止统旗号的。

结果没想到,被另外一个汉人将这个正统的名头给抢走了,而且发扬光大,

那就是隋文帝杨坚。

韦陟听到这句话,颇为不屑的撇了撇嘴,因为他们老韦家,当年就是依附宇文家的,被河北那帮自翊为汉室正统的门阀,视为汉贼。

「圣人已经赐名庆宗,有意在长安帮你寻摸一门亲事,此番回河北,庆宗就不必走了,」张咱朝着安仁行笑道。

给胡人赐名,一直都是李唐皇帝的习惯,赐的名字一般也很有含义。

安禄山的名字,是从突蕨轧荤山(yaluoshan)一词谐音过来的,不是个正经名字,胡子的气息很浓厚。

而庆宗,一看就是个汉名,庆指福泽,宗就是祖宗,你的祖宗福泽你,所以你小子运气好,为朕所用。

李隆基这次赐名,不单单给安仁行改了,也给他弟弟改了,因为他们兄弟俩是安禄山的正妻康氏所出,在汉人这边被认为是嫡出正统,所以老二安仁执被赐名庆绪,意思是你祖宗给的福泽,你给继承了,绪,是绪的意思。

安禄山连忙带看儿子朝看观风楼方向行礼谢恩。

他心里很清楚,儿子是留下来当人质的,这样朝廷才会对他这个胡子放心。

「今后我家大郎,就全靠张郎中提携了,卑职就全交给您了,」安禄山一脸赔笑道。

张咱微微颌首:「放心,我会帮你管教好他。」

见到话题越扯越远,韦陟赶忙拉了回来,道:

「范阳之积弊,朝廷这边是非常清楚的,裴宽有心改革,但是呢,朝廷对他有更好的安排,所以有意将范阳交给你,当然了,在此之前,朝廷还是需要知道,你究竟合适与否,我问你,你认为范阳的问题,在什麽地方?」

安禄山这时候,就不会再推脱了,再推就没意思了,遭人烦,而他知道,接下来的回答如果不能让眼前这帮人满意,范阳照样轮不到他。

于是他道:「范阳的问题,出在汉胡混杂,因而导致军阀林立,有派系之争,张公在世时,务求双方均衡,减少冲突,以维持长久局面,裴节帅上任之后,重汉而轻胡,以至于摩擦纷争层出不穷,卑职以为,归附之胡人,亦应视为汉人,不应有汉胡之分,只需多加教化,自当融合。」

韦陟与崔琳对视一眼,纷纷点头。

眼下的大唐,已经不具备排外的能力了,因为归附的外族太多了,而华夏自古以来,都是海纳百川,所以依附进来的外族到最后,都会融入中原,比如鲜卑族。

华夏的五千年历史,就是汉族不断在融合少数民族的一段文明进程史,因此而促成基因多样化,人种进化的更为先进。

种族进化最完美的人类,就是东亚这只兔子。

韦陟他们就是负责考核,安禄山到任后,是否是有效执行朝廷的政策,这段考核,需要时间,因为他们还要灌输和指导安禄山治理地方的理念和能力,所以安禄山想早点走,也走不了。

可以理解为,地方官员来那什麽学校进修来了。

自打崔圆返回华清宫之后,李瑁便总是来他家里,跟他妹妹私会。

男人嘛,会在某一段时期特别锺情和痴迷于某一个女人,这叫新鲜感,至于这份保鲜期会有多久,因人而异。

而男人,也会在一生当中,痴情于某一个女人,而且这个女人,多半是得不到的。

但随着崔姬来了月事,李瑁也只能被迫暂停偷腥。

他眼下的心理压力非常大,整夜整夜的失眠,每天晚上,几乎都是每隔一个小时就会醒来一次,直接导致了他白天也没有精神。

再这麽下去,他都担心自己会猝死。

这可是造反啊,杀爹杀哥,干成了什麽都好说,干不成呢?郭淑丶韦妮儿,

两个儿子,一家老小全都得完蛋。

上一次见李林甫,对方就看出他的精神有些不对劲,导致李瑁再也没敢去平康坊,就怕李林甫怀疑。

因为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非常稳重的人,遇事从不慌乱,镇定自若,如果一下去这麽反常,别人很容易会琢磨:他是不是有很重的心事?

不过他前几天,找到一个平复情绪的好办法。

那就是去咸宜家里,府内西侧的方亭静坐,咸宜也不知道他哥为什麽喜欢来这里,也没有多问,因为她现在忙着在教导儿子。

公主宅西边,隔着几座建筑,便是感业寺了。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李瑁每当坐在这里的时候,脑子里就会想起韦妃,一个无论出于世俗伦理还是自身情理,都不该去得到的一个女人。

他也很奇怪,为什麽每次想到韦妃的时候,总是会让自己内心平静,到底是出于何种的心理因素,他不知道。

总之,对治疗他的失眠,很有效果,也会让他整个人轻松很多。

韦妃,真的是他的白月光,他终于理解了李林甫,武落庭就是李林甫的一剂心药。

呆了足足一个时辰,李瑁起身离开。

当他的车队即将离开公主府所在巷弄的一瞬间,巷子的另一头,韦妃提着一个小匣子,缓缓步而来。

李瑁当然没有看到韦静照,而韦静照却认出了李猖的马车。

她很想喊一声,叫停李瑁打个招呼,毕竟两人也有很久没过见面了,但是她的内心告诉她,不能这麽做。

于是她幽幽叹息一声,来到公主府外的大门,在家仆的引领下进入宅内。

她找咸宜,纯粹是找个说话解闷的人,毕竟感业寺里的气氛,真的很让她室息,她本非修行之人,却误入修行之门,自然显得格格不入。

而从这天开始,韦妃每隔一天,就会来找咸宜。

她究竟是找咸宜解闷,还是别的什麽原因,就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第311章 亲戚关系第148章 太原尹第302章 你们得求我第292章 秘书第23章 有野心的女人第94章 黄鹤楼形象大使第117章 我的团长我的团第213章 再说就封了第290章 大鱼吃小鱼第205章 清流领袖第102章 忠王友第301章 这是贵人啊第207章 真妇人也第339章 一袭红衣第225章 生不怕京兆尹第334章 三策第250章 亮如白昼第18章 戶房朝集使第33章 表妹第386章 契丹第284章 融合剂第359章 献诚第128章 三代之内必出兴家之子第284章 融合剂第185章 伴君如伴虎第94章 黄鹤楼形象大使第334章 三策第184章 历史最大变数第230章 韩珠团第38章 356萬戶第六十六章 李齐物第124章 勋国公房第157章 忠义第186章 再无兄弟第315章 反间计第321章 憋了九年的怨气第212章 这个小老头太坏了第259章 十望州第148章 太原尹第22章 便下襄陽向洛陽第91章 国宝郎第223章 语言是一门艺术第291章 王莽谦恭未篡时第193章 老黄狗第155章 最将风味念家乡第251章 长安处处失意人第25章 磧西節度使第五十三章 左卫勋一府中郎将第163章 莫要负了我一番苦心第275章 金仙观主第六十三章 这是朕的家第165章 当家三年狗也嫌第212章 这个小老头太坏了第162章 陇右道采访处置使第326章 荔枝外交第124章 勋国公房第286章 敲钟第317章 好奇宝宝第12章 眼下富裕第161章 手劲可真大第159章 勤勉尽责,材优干济第31章 誰給你的多第106章 欲盖弥彰第253章 撤军第26章 文士之極任,朝廷之盛選第239章 绝世高手第209章 六味地黄丸第298章 国家队第115章 我是你姨第五十二章 一千个韦坚第320章 以夫为天第379章 处理别人处理不了的问题第184章 历史最大变数第365章 什麽是筹码第276章 莫以当代论古人第222章 给他多准备点纸钱第79章 回去吧第157章 忠义第97章 好雨知时节第213章 再说就封了第141章 有缘无分第290章 大鱼吃小鱼第287章 库房钥匙第135章 老和尚有交代第327章 护短第154章 偃月堂第182章 胡思乱想第278章 豹斗犬第28章 這家人最是心狠手辣第288章 有时候也是可以破例的第33章 表妹第228章 谶书第95章 粟特人第六十三章 这是朕的家第259章 十望州第204章 豪门与寒门第217章 富贵同享第219章 好一个痴呆儿第387章 隔阂第171章 有所论请,天子难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