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舟山

战争年代海岛生活没有浪漫,有的只有苦中作乐。

住房曾是困扰舟山各总兵的棘手问题。各岛辛苦经营几年,如今算是摆脱了住在帐篷、窝棚和船上的临时状态。

官兵们自己动手,建起石制、木制房屋,用秸秆瓦片蒲叶铺制屋顶,简陋了点,总归有个房子住。

鲁监国、张名振、阮进抢占舟山的原因说起来很辛酸,只是因为舟山城能容纳监国朝廷的官员及家属。粮食可以靠抢,有房可住一度是鲁监国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周瑞、周鹤芝滞留在温州三盘岛的原因同样是因为房子,三盘岛上有一座洞头巡检司城。

舟山城沿袭自宋代的昌国州城,花岗岩打造的城墙很坚固,周长1200余丈,城墙高2丈。真算起来,弹丸海岛上的舟山城已是如今大明朝残山剩水中数得着的大城了。

鲁王麾下过万官兵家属,这么多人涌入舟山,城中自是住不下,下级官兵依然住在船上和帐篷、窝棚里。有几位高级军官也没有搬进舟山城中,选择住在城外的帐篷中,与士兵们在一起。

海岛物资非常匮乏,缺军火、缺酒、缺粮食、缺船帆、缺船索、缺药品、缺衣服。不缺的大约只有盐和海鱼,合在一起不缺咸鱼。

岱山岛与其它有人岛屿一样,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咸鱼的腥味。

台北商船到了舟山,联邦水手们通常会夹带一些私货,最受舟山官兵欢迎的是台北农村产的玉米酒。

蒸馏过的粮食酒呈淡淡的黄色,散发着玉米的清香,喝醉了一觉睡到天亮,绝不上头。

水兵喝大了互喷是常事,台北兵嘲笑舟山兵是咸鱼,舟山兵嘲笑台北兵是肉砖。肉干是联邦海上饮食中的著名品牌,坚硬程度堪比板砖,传说有士兵用肉砖拍死过鞑靼人。

舟山总兵联盟里,各镇实力分为明显的两档。

岱山岛沈廷扬、舟山岛黄斌卿相对较强。

沈廷扬手握南洋通商主要渠道,拥有主要的大宗物资分配权。

黄斌卿此前掌握舟山城,拥有舟山最完备的民政和手工业等配套体系。

两家对台湾投资较早,已经有了回报。台北每年会送来新下水的戎克船、粮、药品和其他物资。

士兵们很喜欢药,没药的日子真是受够了。刚来舟山时家里老人女人小孩生病只能干挺着。这两年,沈廷扬从台北输送过来的草药,至少让大家看到救治的希望。

与人数相比,物资并不充足,岛上是很节约的。各镇将官们如今也能放下架子,与士兵打成一片。血的教训告诉将军们,忠诚的老兵是他们手中最优质的资产,是乱世中生存下去的根基。

舟山明军比东南沿海其他明军的生活水平更高,更稳定,也更有希望。所有人都知道原因在哪里。

逢年过节,长官下发一点酒是岛上最开心的时刻。沈廷扬很早就注意到,每年台北运来的酒坛子数量与舟山当年战绩密切相关。

酒是维持部队士气的神器,酒船来得越多,舟山砍下的绿营八旗首级就越多。只可惜台北自身粮食也很紧张,无力向舟山敞开供应酒水。

黄斌卿和沈廷扬参与接应吴胜兆起义和宁波翻城两战,吴胜兆那次舟山船队在该死的长江口遭遇飓风,全军覆没。黄斌卿的妻舅和弟弟都被鞑靼人俘虏,损失惨重。

宁波翻城之役,黄斌卿率军出击,与鞑靼定海总兵张杰交战失利,又丢掉几十艘船。

如果不是这两战,原本黄沈二镇与其他总兵的实力差距还要大。

两大镇之外,舟山群岛的总兵们实力大体相似,规模都是作为核心骨干的四五百战兵,数千水手、领民和家属。如王之仁的海上实力更强,船多些,陆战力量就不如王朝先了。

总兵同盟会议室位于沈廷扬的总督行署,原是岱山寺的大雄宝殿。

室内摆放一张有六张靠背椅的圆桌,沈廷扬居中面南,黄斌卿、王之仁、贺君尧、刘孔昭、王朝先依次而坐,地位高低并不明显。

冷应瀓与一并参会的曹云霖、徐孚远、张煌言打了声招呼,坐到旁边的位置。

张煌言不用介绍,曹云霖原本是荆本彻的部下,投奔黄斌卿后,负责舟山粮饷。

徐孚远曾在定海柴楼立山寨,大山里头养不起几个兵,撤到舟山,现在冒险奔走于舟山和鞑统区,联络敌后抵抗力量。

沈廷扬为人持重,大方磊落,部下军队绝不打粮,更兼有守序的外援,位居盟主大家都是服气的。

总兵们就不同了。

各镇皆有江南、浙江走私渠道,群岛渔场范围划分中多有争执。

实力虽有差异,谁也不会甘居下手。早年开会,免不了争吵一番,就算勉强坐下了,心里总是不服气的。直到在冷应瀓的建议下改为圆桌,会场上座次的矛盾才消失。

会议室内烟雾弥漫,沈廷扬咳嗽几声,皱着眉道:“请大家来是议事,不是来抽烟的,把烟熄了。”

总兵们讪笑几声,灭了烟斗。

冷应瀓心底暗叹,沈廷扬曾经也是烟草爱好者,前年大病一场,后在医生建议下把烟戒了。

艰苦的战争生活让沈廷扬快速衰老,当年那个富态的松江商人已然踪影全无。如今的舟山盟主须发皆白,身形瘦削,脸窝深陷。

“两封信,你们都看看吧。”

一封来自朱舜水,一封来自守序。

在座武将文化水平普遍不低,江、浙文气重,除了出身辽镇的王朝先,剩下几个东南总兵均是能与文官诗词唱和的儒将。

舟山本岛的几位要人,张肯堂、张煌言、徐孚远、黄斌卿、沈廷扬常常聚会作诗,表达兴复之志。

冷应瀓应邀去过几次诗会,他作诗水平一般,占乩有输无赢,不过每次他都带着礼物去,烟酒茶棋琴这些文人最爱的东西输出去得有一船了。

冷应瀓是诗会上最受欢迎的对象,只要有时间,他也每邀必去。

当然会有人说舟山唱酬风雅,虽在流离,犹有承平故态。对诸臣和诗不是很赞赏。

冷应瀓曾冷笑着喷回去,做诗娱乐,总比某些将军到处抢姑娘玩好。

张肯堂、沈廷扬、祁彪佳、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张煌言与黄斌卿关系都很好,朱舜水更视黄斌卿为近似知己之一。

除了张煌言,这些东南抵抗运动最坚定的文臣中有许多人与张名振同床异梦,他们都看不惯张名振的军纪。

朱舜水学位仅生员,却是当世大儒,东南明军中的儒林领袖,在大陆士子中有很强的号召力。

黄斌卿承制拜朱舜水为昌国知县、题请监察御史管理屯田事务、聘请军前赞画。虽仅为一个知县,却是掌握舟山全岛民政的实权岗位。朱舜水坚辞不受,他与黄斌卿没有利益往来,却将黄斌卿视为仅次于四明山王翊的知己。

朱舜水曾经离开过舟山一次,那次是坐联邦的商船去广南求救兵。广南阮主逼朱舜水下跪,朱舜水坚决不跪。

阮主当然未出兵,出于对忠臣的敬佩,最后免去朱舜水跪礼,另赠送了一笔仪程。朱舜水拿着这笔路费又回了舟山。

不需要师爷幕僚翻译,总兵们互相传阅着看完信。

朱舜水这封是留给张煌言的告别信,黄斌卿看完后只有说不出的惆怅,“苍水公,舜水先生终是不愿留在舟山?”

“舜水公执意要走,”张煌言只有无尽的叹息,“我们在此,年翁一人留不住,我们在此作何事?日本人知道了,也要取笑我等。”

黄斌卿:“舜水先生说原因了吗?”

张煌言:“舜水公说舟山再无地可耕,张名振、阮进不能自食其力,捕鱼舵梢,与劫盗无二。日糜其饷,张名振所取皆百姓血肉,打家劫舍,掠人质子勒索赎金。舜水先生决意东渡扶桑,除非舟山停止打粮,否则他不会回来。”

“沈制台,”黄斌卿道,“你就不劝劝张名振?”

沈廷扬:“劝过了,没用。”

黄斌卿也曾打粮养军,沈廷扬劝说后,黄斌卿中止了这种慢性自杀的行为。

王之仁:“能否请监国殿下做主?”

徐孚远突然冷笑一声,“宁国公,帝子在舟山毫无自由,舟山全是他张名振说了算。”

鲁监国带着个朝廷,内阁六部六科看上去一应俱全,实际都是橡皮图章。监国朝廷内外是张名振说了算,指望鲁监国劝阻张名振还不如去拜天妃。

贺君尧扭头问张煌言,“苍水公,我听说你在给张名振做监军。张名振独断专行,这个军你怎么监啊?”

张煌言苦笑道:“贺总镇,我在名振军中一切不问。”

“不说张名振了。张名振打粮已成积习,兵马太多没办法,舟山根本养不起那么多军队。”

沈廷扬摆手中止话题,“舜水公去日本也好,日本副将军水户藩世子德川光圀有心修日本史,正在延请中国名士。舜水公去了与德川幕府搞好关系,将来也许有益于我们的光复大业。”

会议暂时休息,几个总兵走到院中抽烟。

沈廷扬在岱山寺四周筑起一座石城,是他在舟山群岛的根基所在。军火、粮食全贮藏在城中。岱山堡不比舟山城大,周长仅280丈。

花岗岩砌的城墙,突出城墙的马面墩台上列有10门红夷炮和30多具大小佛朗机。沈廷扬如今下属800战兵,岱山岛有领民6000余人。

岱山堡城小而坚,总兵们是老行伍,在沈军守卫下,岱山堡防御能力不比舟山城差。

参加会议的人围成了两圈。

王之仁问徐孚远:“王翊现在怎么样?”

“宁国公。我们从四明山撤出了近2000人,已安置在六横岛。”

王之仁愣了一下。

六横岛双屿港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重重一笔。中国海商与葡萄牙人将双屿建成东亚最大的自由贸易中心,最盛时有居民数千家。

明军进剿,一艘葡萄牙盖伦悬挂血旗与明军血战到底,掩护汪直撤退。朱纨一把火烧毁双屿港,点燃嘉靖倭寇大侵袭的导火索,也把中国开放进步的时间推到隆庆年。如今城寨已毁,地基残存,王翊将从双屿岛重新开始。

浙江曾有上百山寨,除大岚洞主王翊、王江、冯京第,其他人全靠劫掠打粮生存。鞑靼招抚令一下,这些山寨大部解散了。

张煌言、徐孚远都曾在浙江山区立寨,两人不愿打粮,无法成军甚至无法生存,最后只得率残部退到舟山依附黄斌卿。

王翊在四明山依靠上万百姓,养活400多军队,堪称奇迹。徐孚远亲身体会过那有多难。

王翊号称有五营兵,但现实很残酷,四明山缺粮缺军火缺武器,不可能养出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

浙江地主团练武装基本都倒向了鞑靼人。团练给绿营兵带路,王翊在四明山站不住脚。他自永历二年在山中立寨,每年都被绿营兵击破,王翊或是潜藏山中,或是在舟山避一阵,等鞑靼人退了再返回重新来过。

王之仁:“撤出来也好,在海上有个基地,下次王翊再回山条件比前几次更好。”

徐孚远摇头道:“王翊可能回不去了。”

“为何?”

“金砺和张杰这次是犁庭扫穴,再说四明山的百姓也耗不起了。”

王之仁微微一叹。

四明山对舟山的支援主要是声势上的,每次王翊到舟山,黄斌卿会赠送一些武器军火,在战场上效果并不明显。绿营进山搜剿,义军挡不住的,来回拉锯几次,百姓受不了。

另一边,王朝先拉住黄斌卿。

王朝先抽着烟,他在刚才的会议中未发一言。

王朝先出身四川土司,成长于辽东战场,纯军汉一个,对文人毫无兴趣,对他来说,讨论朱舜水还不如关心下今年能从浙江搞到几船生丝花布要紧。群岛只能种点蔬菜和番薯,养兵全靠走私。

“老黄,我听说你在舟山扣了一艘船,可有这回事。”

“确有此事,那艘船是徽州富商吴成林所有。”

“我说你到底在搞什么?海贸可是咱们的命根。”

舟山布贵糖贱,吴成林用一艘沙船,满载棉布出海易糖,船被黄斌卿留下,只予破船一条。

黄斌卿尴尬地道:“老王你知道,鞑子定海总兵张杰、金衢总兵马进宝、吴淞水师总兵王燝分别在定关、台州和松江积蓄战船水兵,有分路进犯舟山之意。我扣下吴成林的船,给他空白赦书,意在请他联络山中的义师。”

“空白赦书没半点用。老黄你可别犯浑,似你这般竭泽而渔,谁还敢来做生意?赶快把船货还给人家。”

“沈廷扬说的跟你一样,唉,我回去就把人船都放了。”

王朝先早就看不惯黄斌卿的一些做法,如果不是黄斌卿主动让出舟山岛,王朝先已决定与张名振联手武力解决黄斌卿。

抽完烟,总兵们回到会议室,讨论第二个议题。

沈廷扬直接道:“守序执政官来信,请我们向广州增援船只。我先表个态,船一定要派,各家说说能出多少船?”

黄斌卿一笑,“我出80艘船。”

王朝先诧异道:“你总共只有90艘海船,剩下那些8桨16桨的货可出不了远门。”

黄斌卿笑而不答。

贺君尧、王之仁听了,若有所思。

沈廷扬点点头,“明辅你决定了?”

“是,我无意再与张名振相争,普陀和朱家尖二岛养不了我的部属。打粮既非我愿,不如去婆罗洲吧。”

刘孔昭抬眼看过来,“你全军都走?”

黄斌卿:“普陀有四座寺庙,朱家尖岛可以种点蔬菜番薯,我算过,最多留兵500,领民2500。其他人我都带到婆罗洲。”

王之仁、贺君尧对视一眼,“黄帅,我们与你一起走。”

王朝先怒道:“你们也要跑?”

贺君尧不理他,“我留兵250,水手领民1500,战船15。”

王之仁叹气,“诚意伯,你一直说小长涂山太小不够住,我把大长涂山让给你了。”

沈廷扬略有些诧异,“宁国公你全师走?”

王之仁:“我与贺帅商议过了,大瞿山有堡有炮,我也留一半兵,水手领民1500,与贺帅的人同守大瞿山。来舟山的移民越来越多,全堆在岛上也不是办法。”

在沈廷扬支援下,舟山稍大一点的岛屿几乎全被占领,5镇和很多小股明军分岛而守。移民越来越多,粮食缺口也越来越大,运人走是必然的事。

三镇明显私下有联络,做出的决策基本一致。留下大炮军火和基本的守军,其他人南航古晋。

沈廷扬会前已知道他们的决定,他没有立场劝阻。沈廷扬有花东作为后备基地,他们只有古晋。

刘孔昭:“三位将军,我留在舟山,犬子就拜托几位照料了。”

刘孔昭也会转移一部分领民,不过他自己不走。

“王将军?”

贺君尧提醒王朝先。

“我便是想走也没那么多船。”

“同僚一场,我帮你运些人,古晋是我们未来的希望,现在的投入几年后就是十倍返还。”

王朝先默认了。

数日后,舟山240艘海船扬帆南下。

沈廷扬出100艘船,他没有运人。

徐孚远、曹云霖坚决离开舟山,随黄斌卿走。

王之仁的船队中,水师游击戎大帅回望慈溪所在的方向。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亲吻家乡的土地。

————

注1:依托舟山与大陆做蔗糖走私生意本是我的脑洞,这两天翻翻书历史上还真有。徽州人吴成林与舟山的生意在1646年。再次遗憾,史料对这些真正重要的东西记载太少太少,吴成林只有短短几句话。想来那一定是个很好的冒险故事。

注2:房地产很重要。王朝先身为大将,住在帐篷里,舟山居住条件可见一斑。

注3:朱舜水东渡日本是在1651年,原因正是受不了明军打粮,加快进度一并说了。

注4:今天多更一点,明天可能要请假,汗。没喝高我一定不断更。

第8章 火地岛与勒梅尔海峡第55章 三亚巡检分司第54章 台北的工作及金台航线第24章 广州之战1第49章 奔向海岸的难民第17章 13号信号旗第25章 台海风云第2章 远征前,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第一次接触第27章 广州之战4第15章 广马第17章 藉田之礼第26章 金三角1第59章 八百里钢钳(完)第7章 强渡第12章 骑兵第38章 约束明军的军纪第25章 在苏禄补充物资第68章 四封信第18章 醉酒第15章 战果第41章 两场船员会议第20章 杨展案,重整粤西外围防线2第33章 承祖以金山为存亡耳第59章 权力的游戏第47章 全局第56章 八百里钢钳9第49章 奔向海岸的难民第40章 登莱巡抚与朝鲜第58章 大本营会议续第27章 金三角2第52章 八百里钢钳5第20章 神、黄金、荣誉,3G原则第27章 孩子,你父亲是谁第43章 换船第1章 新的计划第21章 水稻多了能淹死人第16章 深蓝色的海水第10章 科技树第10章 海南岛的沙漠第27章 热兰遮会议第23章 西南季风第6章 炮战2第9章 贺州第11章 商量好了再出队第31章 海盗信用社第53章 八百里钢钳6第23章 新东江镇,反攻先锋第36章 审讯第57章 八百里钢钳10第30章 火绳枪的缺陷第16章 轩主好有文化第40章 台北地区,淡水与鸡笼第16章 葡萄牙人的珠江口季风铁律第13章 海军再出征第13章 第一次会战第62章 紫禁城第24章 内河中的马辰港第54章 赵夫人歌第2章 四级舰第12章 道州大捷第53章 八百里钢钳6第3章 高雷之战1第21章 黑奴第33章 大陆战局第14章 击穿第4章 勇者帆第37章 洪承畴的酒第6章 打垮葡萄牙的阿曼印度洋“帝国”第14章 背风群岛2第42章 粤西巡抚第33章 大陆战局第21章 巴达维亚来的客人第28章 金三角3第46章 兵过如篦第7章 到琼州第6章 炮战2第29章 大泥海战第30章 走跳板第13章 疍民怎么办?第17章 藉田之礼第49章 奔向海岸的难民第54章 赵夫人歌第55章 古晋行政长官辖区第18章 杜永和、李元胤第8章 雷州铁壁第23章 林道乾的后人第41章 建州船场第52章 八百里钢钳5第15章 海难幸存者第26章 从未见过比大员更差的海港第18章 苏卡达纳之战2第9章 陆军第32章 威廉斯塔德港第23章 林道乾的后人第3章 海军造舰手册中第53章 八百里钢钳6第49章 台北的雪第37章 伶仃洋第16章 佛山第25章 在苏禄补充物资
第8章 火地岛与勒梅尔海峡第55章 三亚巡检分司第54章 台北的工作及金台航线第24章 广州之战1第49章 奔向海岸的难民第17章 13号信号旗第25章 台海风云第2章 远征前,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第一次接触第27章 广州之战4第15章 广马第17章 藉田之礼第26章 金三角1第59章 八百里钢钳(完)第7章 强渡第12章 骑兵第38章 约束明军的军纪第25章 在苏禄补充物资第68章 四封信第18章 醉酒第15章 战果第41章 两场船员会议第20章 杨展案,重整粤西外围防线2第33章 承祖以金山为存亡耳第59章 权力的游戏第47章 全局第56章 八百里钢钳9第49章 奔向海岸的难民第40章 登莱巡抚与朝鲜第58章 大本营会议续第27章 金三角2第52章 八百里钢钳5第20章 神、黄金、荣誉,3G原则第27章 孩子,你父亲是谁第43章 换船第1章 新的计划第21章 水稻多了能淹死人第16章 深蓝色的海水第10章 科技树第10章 海南岛的沙漠第27章 热兰遮会议第23章 西南季风第6章 炮战2第9章 贺州第11章 商量好了再出队第31章 海盗信用社第53章 八百里钢钳6第23章 新东江镇,反攻先锋第36章 审讯第57章 八百里钢钳10第30章 火绳枪的缺陷第16章 轩主好有文化第40章 台北地区,淡水与鸡笼第16章 葡萄牙人的珠江口季风铁律第13章 海军再出征第13章 第一次会战第62章 紫禁城第24章 内河中的马辰港第54章 赵夫人歌第2章 四级舰第12章 道州大捷第53章 八百里钢钳6第3章 高雷之战1第21章 黑奴第33章 大陆战局第14章 击穿第4章 勇者帆第37章 洪承畴的酒第6章 打垮葡萄牙的阿曼印度洋“帝国”第14章 背风群岛2第42章 粤西巡抚第33章 大陆战局第21章 巴达维亚来的客人第28章 金三角3第46章 兵过如篦第7章 到琼州第6章 炮战2第29章 大泥海战第30章 走跳板第13章 疍民怎么办?第17章 藉田之礼第49章 奔向海岸的难民第54章 赵夫人歌第55章 古晋行政长官辖区第18章 杜永和、李元胤第8章 雷州铁壁第23章 林道乾的后人第41章 建州船场第52章 八百里钢钳5第15章 海难幸存者第26章 从未见过比大员更差的海港第18章 苏卡达纳之战2第9章 陆军第32章 威廉斯塔德港第23章 林道乾的后人第3章 海军造舰手册中第53章 八百里钢钳6第49章 台北的雪第37章 伶仃洋第16章 佛山第25章 在苏禄补充物资